诗歌鉴赏 唐詩百話   》 90.皮日休、陸龜蒙:雜體詩五首      施蜇存 Shi Zhecun

  皮日休,字襲美,又字逸少,襄陽人,隱居鹿門山,自號醉吟先生。鹹通八年(公元八六七年),登進士第,歷官著作佐郎,太常博士。鹹通九年,東遊吳越,認識了陸龜蒙,互相唱和,結為詩友。著有《皮子文藪》十捲。
  陸龜蒙,字魯望,別號天隨子、甫裏先生、江湖散人、漢涪翁、漁父、江上丈人。蘇州人,居臨頓裏。善為詩文,名振全吳。舉進士,未及第。傢有藏書萬卷,嗜飲茶,在顧渚山下置茶園又著《茶經》,盧仝以後,論茶道者推重之。乾符六年(公元八七九年)春,臥病笠澤,隱幾著書,自編其詩賦銘記雜文,為《笠澤叢書》四捲。中和初,以疾卒。
  皮、陸二人,自結交後,所為詩皆互相唱和,嘗自編其唱和之詩為《鬆陵唱和集》。在文學史上,號稱皮陸。他們的詩,在晚唐詩壇別成江湖隱逸一派。詩風清秀平淡,多題詠風物之作,無溫李的縟麗,亦不作郊島的枯槁。
  現在我不想講皮、陸的詩,但要講他們二人開創的許多先例。首先是“叢書”這個名詞,起於陸龜蒙的《笠澤叢書》。原意是個人的“雜著”,後來卻成為許多書的結集。南宋時俞鼎孫編的《儒學警悟》是中國第一部叢書,可能也是全世界第一部叢書。
  唱和詩是早已有的,從初唐的君臣唱和到元稹、白居易的唱和,都是一人首唱,一人奉和,題目雖同,詩還是各人各做。到皮、陸則開始了次韻唱和,即和作的詩必須依次用首唱詩的韻腳。例如皮日休有《新秋言懷寄魯望三十韻》五言古詩一首,最初四韻是“郊”、“巢”、“蛸”、“敲”。陸龜蒙寫了一首和詩,題雲:《奉和襲美新秋言懷三十韻次韻》,這首詩的最初四韻也是“郊”、“巢”、“蛸”、“敲”。以下也完全依次用皮日體原詩的韻腳。這就稱為次韻和詩。陸龜蒙有一首《和張廣文賁旅泊吳門次韻》。張賁停船在蘇州時寫了一首五言律詩,陸龜蒙依韻和了一首。後來又作一首酬答張賁,題目就稱:《又次前韻贈張廣文》,這樣就是連作兩首次韻詩了。自從皮、陸首創了次韻唱和之後,後世就有了一人首唱,衆人次韻和作的風氣。為了爭奇鬥勝,有時甚至和到許多首,稱為“疊前韻”、“再疊前韻”、一直到七疊、八疊。這樣的詩,完全是矜誇用韻之巧,詩的內容當然不會好。
  在皮、陸以前,沒有唱和詩集。《鬆陵唱和集》之後不久。就出現了《西昆酬唱集》。從此詩的出版物中,又時行了一種唱和詩集。清代人喜歡結詩社,命題作詩,唱和詩集日益增多了。
  皮、陸二人又喜歡做各種體式的詩。他們的詩集中都有一捲《雜體詩》,其中有雜言詩、齊梁詩、回文詩、四聲詩、雙聲疊韻詩、離合體詩、古人名詩、六言詩、問答詩,可謂別開生面,洋洋大觀了。皮日體有《雜體詩序》一篇,說明這些詩的淵源。其中大多數是六朝時已有。劉禹錫也做過回文、離合、雙聲疊韻等詩。現在陸龜蒙加以新變,給它們註入了新的生命。不過,這些詩體,畢竟是文字遊戲,不能作為唐詩的發展。現在選錄幾首例子,看看晚唐詩人的以詩為遊戲的雅興:
  (一)四聲詩
  四聲詩四首,全是五言律詩。第一首平聲,全詩都用平聲字。第二首平上聲。第一句全用平聲字,第二句全用上聲字。以下同樣,一句平聲字,一句上聲字。第三首平去聲。一句平聲字,一句去聲字,輪換到底。第四首平入聲。也同樣,一句平聲,一句入聲。下面是皮日休的《夏日平入聲》:
  先生何違時,一室習寂歷。
  鬆聲將飄堂,嶽色欲壓席。
  彈琴奔玄雲,斸藥折白石。
  如教題君詩,若得札玉册。
  (二)雙聲疊韻詩五言絶句二首。一首用雙聲字,一首用疊韻字。下面是陸龜蒙的《疊韻山中吟》。第一、三句用平聲韻,第二、四句用入聲韻。每句五字同韻:
  瓊英輕明生,石脈滴瀝碧。
  玄鉛仙偏憐,白幘客亦惜。
  (三)離合詩離合詩起於孔融,有二種。一種是單字離合,一種是名詞離合。今各舉一例:
  晚秋吟(以題字離合)
  東臯煙雨歸耕日,免去玄冠手刈禾。
  火滿酒爐詩在口,今人無計奈儂何。
  ——皮日休
  此詩第一句末字與第二句首字合併,即為“晚”字。第二句末字與第三句首字合併,即為“秋”字。第三句末字與第四句首字合併,即為“吟”字。這就是所謂單字離合。
  藥名離合夏日即事
  避暑最須從樸野,葛巾筠席更相當。
  歸來又好乘涼釣,藤蔓陰陰著雨涼。
  ——陸龜蒙
  仍用上下二句首尾二字結合,就是一個藥名。此詩中所離是三個藥名,野葛、當歸、釣藤。但第三個藥名顯然是錯了。藥名衹有鉤藤,沒有釣藤。而這句詩决不能以鉤字結尾。可知陸龜蒙讀錯了藥名。
  (四)回文詩
  回文詩起於晉朝的傅鹹。他有回文反復詩二首,所以又稱反復詩。一首詩,順讀倒讀,都讀得通,都是押韻的詩。六朝人的回文詩,都是四言、五言的短詩,作回文比較容易,七言律詩五十六字,作回文就不容易了。
  曉起即事
  平波落月吟閑景,暗幌浮煙思起人。
  清露曉垂花謝半,遠風微動蕙抽新。
  城荒上處樵童小,石蘚分來宿鷺馴。
  晴寺野尋同去好,古碑苔字細書勻。
  回文
  勻書細字苔碑古,好去同尋野寺晴。
  馴鷺宿來分蘚石,小童樵處上荒城。
  新抽蕙動微風遠,半謝花垂曉露清。
  人起思煙浮幌暗,景閑吟月落波平。
  ——陸龜蒙
  《雜體詩》一捲之外,皮、陸唱和詩中還有許多吳體詩,也值得我們註意。在講杜甫詩的時候,我講過他兩首吳體七律,那是“吳體”這個名詞初次出現。註釋傢都不很知道它的意義,直到清代的桂未𠔌還以為吳體就是吳均體。到中唐時期,在許多詩人的詩中常常可以見到吳聲、吳吟、越調等名詞,顯然可知吳人吟詩的聲調與中原不同。如果用吳人吟詩的腔調來做詩,就會做出一種拗句詩。但是,我猜想,這種詩用中原人的腔調來吟誦,是拗句;用吳聲來吟誦,可能並不拗。中唐時期,中原人士到江南來的很多,他們喜歡聽吳儂軟語,於是吳聲時髦起來。這情況,正和東晉時流行吳聲歌麯一樣。陸龜蒙是蘇州人,他高興做幾首吳體詩。皮日休受他的影響。況且也在江南住過幾年,他們二人的詩集中有好幾首用吳體的唱和詩,可以證明吳體詩就是拗句詩,而不是吳均體。
  《瀛奎律髓》捲二十五是“拗字類”詩,選錄五言律詩十首,七言律詩十八首。方虛𠔌有一段解題雲:
  拗字詩在老杜集七言律詩中,謂之吳體。老杜七言律一百五十九首,而此體凡十九出。不衹句中拗一字,往往神出鬼沒,雖拗字甚多,而骨骼愈峻峭。今江湖學詩者,喜許渾詩“水聲東去市朝變,山勢北來宮殿高”、“湘潭雲盡暮山出,巴蜀雪消春水來”,以為丁卯句法,殊不知始於老杜。如“負????出井此溪女,打鼓發船何郡郎”、“寵光蕙葉與多碧,點註桃花舒小紅”之類是也。…唐詩多此類,獨老杜吳體之所謂拗,則纔小者不能為之矣。五言律亦有拗者,衹謂語句要渾成,氣勢要頓挫,則換易一二字平仄,無害也。但不如七言吳體全拗耳。
  從這一段解題中,我們可以看出兩個問題。(一)五言律詩有沒有吳體?(二)一二字拗與全篇都拗,是否都是吳體?杜甫衹在全篇都拗的七言律詩前說明是吳體,一、二字拗的五言及七言律詩並不題作吳體。皮日休、陸龜蒙詩標明是吳體的,都是全篇拗句。他們也有一、二句拗的五言或七言詩,但都不標明是吳體。由此可知,衹有全篇拗句的七言律詩才是吳體,一、二句有拗字的並不是吳體。因此,吳體與拗字並非一個概念。吳體詩是八句全拗。衹有一、二句用拗字的詩,衹能稱為拗字詩,或折腰體,不是吳體。五言律詩衹有拗字,沒有吳體。這一結論,是我參閱皮、陸兩人詩集體會到的。
  現在選抄一首陸龜蒙的吳體詩以供參考:
  晚秋吳體寄襲美
  荒庭古樹衹獨倚,敗蟬殘蛩苦相仍。
  雖然詩膽大如鬥,爭奈愁腸牽似繩。
  短燭初添蕙幌影,微風漸折蕉衣棱。
  安得彎弓似明月,快箭拂下西飛鵬。
  —九八五年四月二十五日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1.王績:野望2.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3.楊炯:從軍行
4.五七言絶句四首5.劉希夷:代悲白頭翁6.宋之問:奉和晦日幸昆明池應製
7.瀋佺期:遙同杜員外審言過嶺8.雜言歌行三首9.陳子昂:感遇詩(上)
10.陳子昂:感遇詩(中)11.陳子昂:感遇詩(下)12.王梵志詩
13.初唐詩餘話14.王維:五言律詩三首15.王維:五言律詩二首
16.孟浩然:五言律詩三首17.孟浩然:五言律詩又三首18.高適:燕歌行
19.岑參:七言歌行二首20.早朝大明宮唱和詩四首21.王灣:五言律詩二首
22.邊塞絶句四首23.五言絶句四首24.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