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知道苏轼笔下的“国艳天香”并不专指牡丹,他后来在用这四个字来形容梅花,而梅花又是朝云的化身时,《雨中花慢》词里的“秋向晚、一枝何事,向我依然”的“牡丹花”,便不言自明了。
苏轼还有一首《蝶恋花》,也是这一时期作于密州,写于他生病之际,遇到“佳人相撩”的情境,可作旁证:
雨霰疏疏经泼火。
巷陌秋千,犹未清明过。
杏子梢头香蕾破,
淡红褪白胭脂涴。
苦被多情相折挫。
病绪厌厌,浑似年时过。
绕遍回廊还独坐,
月笼云暗重门锁。
同样是清明时分,同样在“病绪厌厌”之际,杏子梢头的香蕾,淡红褪白的胭脂之色,都是少女的象征。看到这里的“秋千”,和“苦被多情相折挫”,不由让我们想起东坡在惠州时写给朝云的同调词中“墙里秋千墙外道”和“多情却被无情恼”二个名句。两首《蝶恋花》,意象如此相同,难道仅是巧合?东坡被贬岭南之际,朝云已成“老云”,嘉祐寺等贬所也不会再有秋千让她玩耍。后一首《蝶恋花》,分明是在共同回忆他们“初谐鸾凰”之前的难忘情境。可见苏轼当时面对朝云,处于欲惹还休、欲取犹虑、欲罢不能的忐忑不安情态之中。用现代心理学的法则分析,四十岁左右的成熟而又多情的男人,正是所谓“洛丽塔情结”最明显的时候,而处于豆蔻年华的朝云,在她所崇拜的天下一流才子面前,恰似一朵含苞欲放、美艳无比的鲜花。所谓“墙里墙外”,犹如《红楼梦》中的“槛内槛外”,墙和槛,都因人的年龄不同、身体状况相异、所持志趣不同所造成,一旦打破这道墙、槛,就会电穿雾幔,雷击云开,巫山云雨,不期自来。
《雨中花慢》作于深秋,这时的密州,经过苏轼接近一年的不懈努力,再加上熙宁八年春夏之际老天连降喜雨,百姓的生活已渐渐好转,苏轼一有闲暇,便与属僚们出城射猎,“踽踽亦非狂”的太守,一变而为“老夫聊发少年狂”的雄赳赳的猎场英雄,可见他早已从身心交瘁中康复过来。此时酒宴之后,他与朝云独处一室,如果眼前的佳丽还不像开放着的牡丹一样“向我依然”,那苏轼就不是风流才子,也不是“多情”之人,朝云也枉费了青楼时光。
最有意味的还是《雨中花慢》结尾那句:“不如留取、十分春态,付与明年。”这表明苏轼在是否立即将朝云收房的事情上,表现得极为审慎和隐忍。这三句与《蝶恋花》词中的“月笼云暗重门锁”,描写同一种心态和情致。朝云虽然早熟,但在他面前毕竟还是个孩子,苏轼不忍心让她过早承受“一夜风霜”。另外一点,也是至关重要的,宋代礼法规定,女孩子十四岁才算成人,方许出嫁;苏轼身为太守,政敌们又紧紧盯住不放,他不愿在个人私生活上给别人留下口实,因此将这事推后一年,于私情、于公理,都不失为明智的决择。
“明年”就是熙宁九年(1076),朝云来到苏家整整三年,正合本节开篇那首《雨中花慢》中的“正好三春”。
也就是说,苏轼晚年悼念朝云时的“又岂料、正好三春桃李,一夜风霜”,既指心爱的人在岭南才历三个年头,便被风霜瘴疫所摧殁,又暗合当初朝云来到身边三年之后,被他“摧折”的往事。只有这样,那篇词里的“长记当初,乍谐云雨、便学鸾凰”才植根深远,而东坡“算应负你,枕前珠泪,万点千行”的悔恨才更为幽深、绵长。
苏轼平生共写过三首《雨中花慢》,他将这种最适宜表达男女私情的慢词,无一例外地全献给了朝云。另外一首也作于密州,全词是:
邃院重帘,何处惹得多情,愁对风光。
睡起酒阑花谢,蝶乱蜂忙。
今夜何人,吹笙北岭,待月西厢?
空怅望处,一株红杏,斜倚低墙。
羞颜易变,傍人先觉,到处被著猜防。
谁信道,些儿恩爱,无限凄凉。
好事若无间阻,幽欢却是寻常。
一般滋味,就中香美,除是偷尝。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这是唐人传奇《丽情集》所载的崔莺莺送给张生的诗句,也是后来各种《西厢记》剧目的由来。苏轼对这段故事十分熟悉,在做徐州太守时,他还专为友人送来的崔莺莺的画像题写过诗 。值得说明的是,这首《雨中花慢》中的“西厢”,其实就是他在州衙夜宿养病的“西斋”。苏轼将自己与十四岁的“香美”朝云的爱情故事,借“待月西厢”作了极为浪漫的演绎。这首词,既可称为“实景谩录”,也可视为词家故作姿态,所谓“偷尝”,不乏意念上所猎求的另类刺激。苏轼还有一首《南歌子·有感》,其中也有“美人依约在西厢,只恐暗中迷路、认余香”之句,从“簟纹如水玉玑凉”等意象来看,同样是写给朝云的。词中的情景若是真的发生在九百年前的风流太守和身边的绝佳侍妾身上,也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何况苏轼喜欢戏谑,总爱在诗词中把那般情景弄得虚虚实实、扑朔迷离呢。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