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思考 》 到古代中國去旅行 》
俗雅的藉鑒(1)
伊永文 Yi Yongwen
在中國文學史上,以描寫社會生活著稱的《水滸傳》、《金瓶梅》、《紅樓夢》,無不從民間俗文學與筆記文學等其他文學樣式汲取養料來壯大自己。如人們最為熟悉的“走後門”就是這樣一個例子。
最初,它起於南宋羅大經《鶴林玉露》中的《留後門》。羅大經說的是:紹興二年(1132)鼕天,劉豫進犯,趙元鎮主持國務,請高宗親徵,當行至蘇州,有一喻子纔嚮趙說:“今若直前,萬一蹉跌,退將安任?要須留後門,則庶幾進退有據。”趙認為:這樣當然好了,可如何實現這樣的計劃?喻子纔道:張樞密在福康,若除閩浙江淮宣撫使,則命到之日,便有官府軍旅錢𠔌,彼之來路,即我之後門也。
趙大以為然,便依喻子纔的建議而行動了。
羅大經對此評論道:御驾親徵,事大體重,應該進退有據。可若論兵法,則置之死地而後生,“豈預留後門哉?留後門,則士不死戰矣”。一語道破了“後門”的乖巧、不正當的屬性。
“後門”出現在著作傢筆下,表明“後門”已成為一種廣泛公認或約定俗成的社會語言現象。作為最敏感的社會神經的小說中也出現了“開後門”一語,更加證實了在宋代“後門”的運用已相當普遍,社會政治已相當腐敗。《水滸傳》第七十九回就有這樣一個例證:濟州一老官吏王瑾,見高太尉徵剿梁山好漢不順,便獻計道:貴人不必沉吟,小吏看見詔上已有活路。這個寫草詔的翰林待詔,必與貴人好,先開下一個後門了。
高太尉見說大驚,問道:“你怎見得先開下後門?”王瑾稟道:詔書上最要緊是中間一行,道是“除宋江盧俊義等大小人衆所犯過惡,並與赦免”,這一句是囫圇話。如今開讀時,卻分作兩句讀,將“除宋江”另做一句,“盧俊義等大小人衆所犯過惡,並與赦免”另做一句。賺他漏到城裏,捉下為頭宋江一個,把來殺了,卻將他手下衆人,盡數拆散,分調開去。自古道:“蛇無頭而不行,鳥無翅而不飛。”但沒了宋江,其餘的做得甚用!此論不知太尉恩相貴意若何?王瑾的這一個“開後門”,倘若得逞,那自然是可將宋江等人一網打盡。王瑾因此贏得了高俅的歡心,一句“開後門”,使他從一個普通小吏上升到帥府長吏,參與了機要。這反映了“後門”已在官僚階層中運作得十分嫻熟,並得到了一致的認同,甚至可以開至“聖上”。
但“後門”也並不完全是一種含意,也可以為男女偷情之隱喻。人所熟知的《水滸傳》中西門慶與潘金蓮勾搭成姦,就是從王婆傢的“後門”開始的。在筆者的學術視野中,在宋代以前像《水滸傳》中這樣男女利用“後門”偷情的描寫是不多見的,但“後門”自宋以後泛濫不已,幾乎成為男女偷情的代名詞,連民間歌謠都有了這類的語言現象,足見其影響之大。如馮夢竜《山歌》捲二《私情四句》專有一首《後門頭》,直言不諱道:“結識私情後門頭”。
在宋代以後的小說、戲劇中,“後門”有時亦作“腳子門”、“角子門”,即人們通常所說的“角門”。元代雜劇《東墻記》第三段:“我試往後花園看去。呀!這角門怎生開着?”還有宋話本《萬秀娘仇報山亭兒》中:“萬秀娘移步出那腳子門,來後花園裏。”宋話本《楊溫攔路虎傳》:“楊溫隨員外入到後地,推開一個固角子門,入去看一段空地。”最為大傢熟悉的是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張生和崔鶯鶯相會時,也是“開了寺裏角門兒”,也就是通過“後門”見面的。
明《新刊大字魁本全相參增奇妙註釋西廂記》插圖《金瓶梅》中展現“角門”之處則更多,絶大部分是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絶技(1) | 絶技(2) | 絶技(3) | 伎巧(1) | 伎巧(2) | 宋元玩具(1) | 宋元玩具(2) | 宋元玩具(3) | 李開先與笑話(1) | 李開先與笑話(2) | 李開先與笑話(3) | 明清象聲(1) | 明清象聲(2) | 明清象聲(3) | 高爾夫球源何在(1) | 高爾夫球源何在(2) | 高爾夫球源何在(3) | 高爾夫球源何在(4) | “葉子戲”的演變(1) | “葉子戲”的演變(2) | “葉子戲”的演變((3) | “漢文化圈”的交流(1) | “漢文化圈”的交流(2) | “漢文化圈”的交流(2)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