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歌鉴赏 》 宋詞鑒賞辭典 》
李清照
夏承燾 Xia Chengdao
生平簡介
李清照(1081—1155?)號易安居士,濟南(今屬山東)人。父李格非,為元祐後四學士之一,夫趙明誠為金石考據傢。崇寧元年(1102),徽宗以紹述神宗為名,任蔡京、趙挺之為左右相,立元祐黨人碑,以司馬光等百二十人為“姦黨”,其父列名黨籍,清照以詩上挺之。崇寧二年(1103),明誠出仕,矢志撰述以訪求、著錄古代金石文字為職志的《金石錄》一書。大觀元年(1107),蔡京復相,挺之卒。蔡京以挺之為元祐大臣所薦,為庇元祐“姦黨”,追奪所贈官。明誠、清照夫婦因此屏居青州(今山東益都)鄉裏十年。宣和二年(1120)蔡京致仕後,明誠起知萊州(今山東掖縣),此後又自萊移淄。靖康之難後。明誠奔母喪南下,知江寧府,清照載書至建康。建炎三年,趙明誠卒。離京自建康出走浙中,清照隨亦入浙,經臺、嵊、黃岩,從禦舟海道至溫州,復至越州,衢州,於紹興二年(1132)赴杭州。紹興四年,作《金石錄後序》。紹興中,以《金石錄》表上於朝。卒年約七十餘。善屬文,於詩尤工。《宋史。藝文志》著錄《易安居士文集》七捲,俱不傳。清照創詞“別是一傢”之說,其詞創為“易安體”,為宋詞一傢。詞集名《漱玉集》,今本皆為後人所輯。
●滿庭芳
李清照
小閣藏春,閑窗鎖晝,畫堂無限深幽。
篆香燒盡,日影下簾鈎。
手種江梅漸好,又何必、臨水登樓。
無人到,寂寥渾似,何遜揚州。
從來知韻勝,難堪雨藉,不耐風揉。
更誰傢橫笛,吹動濃愁。
莫恨香消雪減,須信道、掃跡情留。
難言處,良宵淡月,疏影尚風流。
李清照詞作鑒賞
這是清照的詠梅詞之一,後人曾補題為“殘梅”,藉梅花清瘦高雅之趣,寫個人情思;堪稱詠物詞中的佳作。
“小閣藏春”一句“先盤遠勢”描繪了一個特殊的抒情環境。作者首先寫出了她住處的寂寞無聊。“小閣”即小小的閨閣,這是婦女的內寢:“閑窗”即表示內外都是閑靜的。“藏”與“鎖”互文見義。美好的春光和充滿生氣的白晝,恰恰被藏鎖這狹小而閑靜的圈子裏。唐宋時富貴之傢的內寢往往有廳堂相連結。小閣設畫堂裏側。春光和白晝俱藏鎖住了,暗示這裏並未感到它們的存,因而畫堂顯得特別深幽。“深幽”極言其堂之狹長、暗淡、靜闃。作者已習慣這種環境,似乎還滿意於它的深幽。古人愛尚雅潔者都喜焚香。篆香是一種中古時期的高級盤香。它的燒盡,表示整日的時光已經流逝,而日影移上簾箔即說明黃昏將近。“小閣”、“閑窗”、“畫堂”、“篆香”、“簾箔”等一係列的物質景緻說明,抒情女主人公生活上層社會,富貴安閑,但環境中也透出一股異樣的冷清寂靜。“手種江梅漸好”是詞意的轉折,開始進入詠物。黃昏臨近之時女主人公,於室外見到親手種植的江梅,忽然産生一種欣慰。它的“漸好”能給種樹人以安慰;欣賞“手種江梅”,又會有許多往事的聯想,因而沒有必要再臨水登樓賞玩風月了。除了對梅花的特殊情感之外,似乎心情慵倦,於應賞玩的景物都失去了興致。接着由賞梅聯想到南朝詩人何遜戀梅之事,詞意開始嚮藉物抒情方面過渡,漸漸接近作者主旨。何遜,南朝梁著名文學家,其詩情辭宛轉,詩意雋美,深為後來的詩人杜甫和黃庭堅等賞識。梁代天監間,他曾為建安王蕭偉的水曹行參軍兼記室,有詠梅的佳篇《揚州法曹梅花盛開》詩(亦作《詠早梅》)。清人江昉刻本《何水部集》於此詩下有註云:“遜為建安王水曹,王刺揚州,遜廨捨有梅花一株,日吟詠其下,賦詩云雲。後居洛思之,再請其任,抵揚州,花方盛開,遜對花徬徨,終日不能去。”何遜對梅花的一片癡情是其寂寞苦悶的心情附着所致。按清照的理解,何遜揚州是寂寥的。如今寂寥環境獨自面對梅花,清照亦産生了“何遜揚州”般的寂寞與苦悶。
詞人聯繫個人身世之感抒發對殘梅命運的深深同情。“從來知韻勝”,是她給予梅花整體的贊語。“韻”是風韻、神韻,是形態與品格美的結合。梅花是當得起“韻勝”的詞人肯定了這一點之後,卻不再多說,轉筆來寫它的不幸,發現它零落後別有一番格調意趣。“藉”與“揉”也是互文見義,有踐踏摧損之意。梅雖不畏寒冷霜雪,但它畢竟是花,仍具花之嬌弱特性,因而也難以禁受風雨的踐踏摧損。這是花的命運。由落梅的命運,作者産生各種聯想詞意呈現很麯折的狀態。由落梅聯想到古麯《梅花落》,是虛寫,以此表現落梅引起作者個人的感傷情緒,造成一團“濃愁”而難以排解。但作者又試圖進行自我排解,詞情為之一變。梅花的暗香消失、落花似雪,說明其飄謝凋零,豐韻不存。這本應使人産生春恨,遷恨於春日風雨的無情。但詞人以為最好還是“莫恨”,“須信道、掃跡情留。”“掃跡”即蹤跡掃盡,難以尋覓。“難言處,良宵淡月,疏影尚風流”是補足“情留”之意。“難言處”是對下闋所表達的復雜情感的概括,似乎還有與作者身世的雙關的含意。想象一個美好的夜晚,淡淡的月光,投下梅枝橫斜優美的姿影。從這姿影裏還顯示出梅的俊俏風流,應是它掃跡後留下的一點情意。也許明年它又會重開,並帶來春的信息。“良宵淡月,疏影尚風流”突出了梅花格調意趣的高雅,使全詞的思想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它贊美了一種飽經苦難折磨之後,仍孤高自傲,對人生存信心的高尚的精神品格。
這首詞大約是作者經歷了國破傢亡的巨變後所作的,具有特別凄涼悲咽的情調。即使這樣的詠物詞中,也寄寓着作者不幸的身世之感。全詞意境相諧,詞調低沉,語言輕巧,寫盡了詞人冷清寂寞的環境中所産生的深切感傷。
●鷓鴣天
李清照
寒日蕭蕭上瑣窗,梧桐應恨夜來霜。
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偏宜瑞腦香。
秋已盡,日猶長。
仲宣懷遠更凄涼。
不如隨分尊前醉,莫負東籬菊蕊黃。
李清照詞作鑒賞
這首詞寫秋景,寄鄉愁,是一首典型的易安晚期作品。通篇從醉酒寫鄉愁,悲慨有緻,凄婉情深。此詞開頭兩句寫寒日梧桐,透出無限凄涼。“蕭蕭”這裏是蕭條、寂寞之意。“瑣窗”是雕有連瑣圖案的窗欞。“上”字寫出寒日漸漸升高,光綫慢慢爬上窗欞,含着一個時間的過程,表明作者久久地觀看着日影,見出她的百無聊賴。梧桐早凋,入秋即落葉,“恨霜”即恨霜落其葉。草木本無知,所以,梧桐之恨,實為人之恨。從而藉景抒情,繪出了作者的孤獨和寂寥。因為心情不好,衹好藉酒排遣,飲多而醉,不禁沉睡,醒來唯覺瑞胸熏香,沁人心脾。三、四兩句分別着一“喜”字“宜”字,似乎寫歡樂,實際它不是寫喜而是寫悲。“酒闌”謂飲酒結束的時候。“團茶”即茶餅,宋代有為進貢而特製的竜團、鳳團,印有竜鳳紋,最為名貴。茶能解酒;特喜苦茶,說明酒飲得特別多;酒飲得多,表明愁重。“瑞胸”,熏香名,又名竜腦,以竜腦木蒸餾而成。“宜”表面似乎是說香氣宜人,實則同首句的寒日一樣,是藉香寫環境之清寂,因為衹有清冷寂靜的環境中,熏香的香氣纔更易散發,因而變得更深更濃,更能使人明顯感覺到。
上片敘事,主寫飲酒之實“秋已盡,日猶長”寫作者個人對秋的感受。“仲宣”句用典,以王粲思鄉心情自況。王粲,字仲宣,山陽高平(今山東鄒縣)人,十七歲時因避戰亂,南至荊州依劉表,不受重視,曾登湖北當陽縣城樓,寫了著名的《登樓賦》,抒發壯志未酬、懷鄉思歸的抑鬱心情。這兩句透露出詞人孤身漂泊,思歸不得的幽怨之情。深秋本來使人感到凄清,加以思鄉之苦,心情自然更加凄涼。“猶”、“更”這兩個虛詞,一寫主觀錯覺,一寫內心實感,都是加重描寫鄉愁。結句是為超脫語。時當深秋,籬外叢菊盛開,金色的花瓣光彩奪目,使她不禁想起晉代詩人陶潛“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句,自我寬解起來:歸傢既是空想,不如對着尊中美酒,隨意痛飲,莫辜負了這籬菊笑傲的秋光。“隨分”猶雲隨便、隨意。下片寫飲酒之因,是對上片醉酒的說明:本來是以酒澆愁,卻又故作達觀之想,而表面上的達觀,實際隱含着無限鄉愁。李清照的這首詞是其晚年流寓越中所作,詞中表露的鄉愁因和故國淪喪,流離失所的悲苦結合起來,其中的憂憤更深。
●點絳唇
李清照
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纖手。
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客入來,襪戔剗金釵溜。
和羞走。
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李清照詞作鑒賞
此詞為清照早年作品,寫盡少女純情的神態。
上片蕩完鞦韆的精神狀態。詞人不寫蕩鞦韆時的歡樂,而是剪取了“蹴罷鞦韆”以後一剎那間的鏡頭。
此刻全部動作雖已停止,但仍可以想象得出少女蕩鞦韆時的情景,羅衣輕颺,象燕子一樣地空中飛來飛去,妙靜中見動。“起來慵整纖纖手”,“慵整”
二字用得非常恰切,從鞦韆上下來後,兩手有些麻,卻又懶得稍微活動一下,寫出少女的嬌憨。“纖纖手”
語出《古詩十九首》:“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藉以形容雙手的細嫩柔美,同時也點出人物的年紀和身份。“薄汗輕衣透”,她身穿“輕衣”,也就是羅裳初試,由幹蕩鞦韆時用力,出了一身薄汗,額上還滲有晶瑩的汗珠。這份嬌弱美麗的神態恰如嬌嫩柔弱的花枝上綴着一顆顆晶瑩的露珠。“露濃花瘦”一語既表明時間是春天的早晨,地點是花園也烘托了人物嬌美的風貌。整個上片以靜寫動,以花喻人,生動形象地勾勒出一少女蕩完鞦韆後的神態。
下片寫少女乍見來客的情態。她蕩完鞦韆,正纍得不願動彈,突然花園裏闖進來一個陌生人。“見客入來”,她感到驚詫,來不及整理衣裝,急忙回避。
“襪剗”,指來不及穿鞋子,僅僅穿着襪子走路。“金釵溜”,是說頭髮鬆散,金釵下滑墜地,寫匆忙惶遽時的表情。詞中雖未正面描寫這位突然來到的客人是誰,但從詞人的反應中可以印證,他定是一位翩翩美少年。“和羞走”三字,把她此時此刻的內心感情和外部動作作了精確的描繪。“和羞”者,含羞也:“走”者,疾走也。然而更妙的是“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二句。它以極精湛的筆墨描繪了這位少女怕見又想見、想見又不敢見的微妙心理。最後她衹好藉“嗅青梅”這一細節掩飾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他幾眼。下片以動作寫心理,幾個動作層次分明,麯折多變,把一個少女驚詫、惶遽、含羞、好奇以及愛戀的心理活動,栩栩如生地刻劃出來。唐人韓偓《竿奩集》中寫過類似的詩句:“見客入來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門。”但相比之下,“和笑走”見輕薄,“和羞走”現深摯:“手搓梅子”衹能表現不安,“卻把青梅嗅”則可描畫矯飾:“映中門”似旁若無人,而“倚門”則有所期待,加以“回首”一筆,少女窺人之態婉然眼前。
這首詞寫少女情況心態,雖有所本依,但卻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獲“麯盡情悰”之譽。全詞風格明快,節奏輕鬆,反用四十一字,就刻畫了一個天真純潔、感情豐富卻又矜持的少女形象,可謂妙筆生花。
●玉樓春
李清照
紅酥肯放瓊苞碎,探著南枝開遍未。
不知醖藉幾多香,但見包藏無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悶損闌幹愁不倚。
—來小酌便來休,未必明朝風不起。
李清照詞作鑒賞
這是一首著名的詠梅詞。傲立霜雪,一枝獨秀的梅花是歷來文人墨客的吟誦對象,特別是宋代詠梅詞更多,其中能盡得梅花神韻的上乘之作卻並不多見。
清照的這首《玉樓春》當屬其中的嬌嬌者,不僅寫活了梅花,而且活畫出賞梅者雖愁悶卻仍禁不轉賞梅的矛盾心態。
首句以“紅酥”比擬梅花花瓣宛如紅色凝脂,以“瓊苞”形容梅花花苞美好,都抓住了梅花特徵,用語準確,“肯放瓊苞碎”者,是對“含苞未放”的巧妙說法。用詞新巧,顯示了詞人獨出心裁的創造性。
上片皆從此句生發。“探著南枝開遍未”,便是宛轉說出梅花未盡開放。初唐時李嶠《梅》詩云:“大庚斂寒光,南枝獨早芳。”張方註:“大庚嶺上梅,南枝落,北枝開。”如今對南枝之花還須問開遍未“,則梅枝上多尚含苞,宛然可知。三、四兩句”不知醖藉幾多香,但見包藏無限意“,是對偶句,仍寫未放之花,”醖藉“、”包藏“,點明此意。而”幾多香“、”無限意“,寫梅花盛開後所發的幽香、所呈的意態,精神飽滿,慧思獨運。
詞上片主要寫之情態,下片寫轉賞梅之人。“道人”是作者的自稱,意為學道之人。“憔悴”和“悶”、“愁”,講李清照的外貌與內心情狀,“春窗”和“闌幹”交代客觀環境,表明她當時睏頓窗下,愁悶煞人,連闌幹都懶得去倚。這是一幅名門閨婦的春愁圖。
不寫梅花的盛開,卻由含苞直跳到將敗,這是詠梅的奇筆,寫賞梅卻先道自己的憔悴和愁悶,這是賞梅之妙想。反映了她自己“挼盡梅花無好意,贏得滿衣清淚”(《清平樂》)的心態。此詞蓋作於晚年流落江南之後反常寫法恰好能傳達出當時正常的心態。雖然心境不佳,但梅花還是要賞的,所以“要來小酌便來休,未必明朝風不起”“休”字這裏是語助詞,含罷、了的意思。這是作者心中的話:想要來飲酒賞梅的話便來罷,等到明天說不定要起風了呢!此句隱含着莫錯過大好時機且舉杯遣懷的意味。
詠物寄志,或詠物抒情是古詠物詩的兩大格調。
清照詞是詠物抒情詩中的上品,這首詠梅詩盡得梅花之詩,也盡似詞人之情,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孤雁兒
李清照
藤床紙帳朝眠起,說不盡、無佳思。
沉香斷續玉爐寒,伴我情懷如水。
笛聲三弄,梅心驚破,多少遊春意。
小風疏雨蕭蕭地,又催下、千行淚。
吹簫人去玉樓空,腸斷與誰同倚?
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
李清照詞作鑒賞
這首詞明為詠梅,暗為悼亡,寄托了詞人對於朝
廷南遷後不久不幸病故的愛侶趙明誠的深摯感情和凄
楚哀思。全詞以景襯情,將環境描寫與心理刻畫融為一體,營造出一種孤寂凄婉的意境,取得了感人至深的藝術效果。詞調原名《禦街行》,後變格為《孤雁亡》,專寫離別悼亡等悲傷之情。詞人取後者,蓋以自況。
“藤床紙帳朝眠起,說不盡,無佳思。”開門見山,傾訴寡居之苦。藤床,乃今之藤躺椅。據明高濂《遵生八箋》記載,藤製,上有倚圈靠背,後有活動撐腳,便於調節高低。紙帳,亦名梅花紙帳。據宋林洪《山傢清供》雲,其上作大方形帳頂,四周用細白布製成帳罩,中置布單、楮衾、菊枕、蒲褥。宋人詞作中,這種陳設大都表現凄涼慵怠情景。朱敦儒《念奴嬌》雲:“照我藤床涼似水。”意境相似,寫一榻橫陳,日高方起,心情孤寂無聊“沉香斷續玉爐寒”,使人想起詞人《醉花陰》中的“瑞胸銷金獸”。然而着一“寒”字,更突出了環境的凄冷與心境之痛苦。
此時室內唯有時斷時續的香煙以及香煙滅了的玉爐相
伴。“伴我情懷如水”一句,把悲苦之情變成具體可感的形象。
“笛聲三弄,梅心驚破,多少遊春意。”以漢代橫吹麯中的《梅花落》照應詠梅的命題,讓人聯想到園中的梅花,好象一聲笛麯,催綻萬樹梅花,帶來春天的消息。然“梅心驚破”一語更奇,不僅說明詞人語言的運用上有所發展,而且顯示出她感情上曾被激起一剎那的波瀾,然而意思很含蓄。聞笛懷人,因梅思春,她詞中是不止一次用過。這是一歇拍,詞從這一句開始自然地過渡到下片,上片主要寫自己的凄冷孤苦,下片則着重寫對愛侶趙明成的思念。
下闋正面抒寫悼亡之情,詞境由晴而雨,跌宕之中意脈相續。“小風”句,將外境與內境融為一體。
門外細雨瀟瀟,下個不停;門內伊人枯坐,淚下千行。
以雨催淚,以雨襯淚,寫感情的變化,層次鮮明,步步開掘,愈寫愈深刻;但為什麽“無佳思”,為什麽“情懷如水”和淚下千行,卻沒有言明。直至“吹簫人去玉樓空,腸斷與誰同倚”,纔點明懷念丈夫的主旨。“吹簫人去”用的是秦穆公女弄玉與其夫簫史的典故,見《列仙傳》。這裏的“吹簫人”是說簫史,比擬趙明誠。明誠既逝,人去樓空,縱有梅花好景,又有誰與她倚闌同賞呢?詞人回想當年循城遠覽,踏雪尋梅的情景,心中不由愴然感傷。
結尾三句化用陸凱贈梅與范晔的故事,表達了深重的哀思。陸凱當年思念遠長安的友人范晔,曾折下梅花賦詩以贈。可是詞人今天折下梅花,找遍人間天上,四處茫茫,沒有一人可供寄贈。其中“人間天上”一語,寫盡了尋覓苦:“沒個人堪寄”,寫盡了悵然若失之傷。全詞至此,戛然而止,而一麯哀音,卻繚繞不絶。
這首詞妙化用典故,婉若已出;詠梅悼亡,渾然一體;口語入詞,以俗寫雅,獨樹一枝。
●清平樂
李清照
年年雪裏,常插梅花醉。
挼盡梅花無好意,贏得滿衣清淚。
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
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
李清照詞作鑒賞
這是一首典型的賞梅詞作,藉不同時期的賞梅感愛寫出了詞人個人的心路歷程:少年的歡樂,中年的幽怨,晚年的滄落,詞中都約略可見。詞意含蓄藴藉,感情悲切哀婉,以賞梅寄寓自己的今苦之感和永國之憂,感慨深沉。
上闋回憶往昔賞梅生活,分為兩層。“年年雪裏,常插梅花醉。”這兩句抓住富有特徵的生活細節生動地再現了詞人早年賞梅的情景和興致,表現出少女的純真、歡樂和閑適。她早年寫下的詠梅詞《漁傢傲》中有句云:“雪裏已知春信至,寒梅點綴瓊枝膩……
共賞金尊沉緑蟻,莫辭醉,此花不與群花比。“可作為”年年雪裏,常插梅花醉“的註腳。接下來”挼盡梅花無好意,贏得滿衣清淚“兩句,心緒顯然不同,雖然梅枝手,卻無好心情去賞玩,衹是漫不經心地揉搓着。賞梅原本為的是排遣心頭的憂傷,可是本來心情就不好,到頭來不僅憂傷沒有消除,反倒觸景生情,激起更深的傷感,落得個”滿衣清淚“。花還是昔日的花,然而花相似,人不同,物是人非,怎不使人傷心落淚呢?李清照婚後,夫妻志同道合、伉倆相得,生活美滿幸福。但是,時常發生的短暫離別使她識盡離愁別苦。婚後六、七年的時間裏,李趙兩傢相繼罹禍,緊接着就開始了長期的”屏居鄉裏“的生活。生活的坎坷使她屢處憂患,飽嘗人世的艱辛。當年那種賞梅的雅興大減。這兩句寫的就是詞人婚後的這段生活,表現的是一種百無聊賴、憂傷怨恨的情緒。
上闋四句回憶了作者兩個生活階段賞梅時的又一不同
情景和心情。
下闋以“今年”兩字領起,同上闋的“年年”相對。往年是“常插梅花醉”;即使是“挼盡梅花無好意”的時候,也多半為的是離別相思。眼前卻截然不同了,“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這裏面包含着幾多辛酸和哀愁。詞人南渡後,特別是丈夫去世後更是顛沛流離,淪落漂零。生活的折磨使詞人很快變得憔悴蒼老,頭髮稀疏,兩鬢花白。如今雖然賞梅季節又到,可是哪裏還有心思去插梅呢?而且看來晚上要颳大風,將難以晴夜賞梅了。而且一夜風霜,明朝梅花就要凋零敗落,即使想看也看不成了。“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一句還寄托着詞人對國事的憂懷。這裏的“風勢”既是自然的“風勢”也是政治的“風勢”,即“國勢”,寄寓着作者為國勢衰頽而擔憂的心緒。“梅花”以比美好事物,“難看梅花”,則是指國傢的遭難,而且頗有經受不住之勢。這種情況下,她哪裏還有賞梅的閑情逸緻呢!身世之苦、國傢之難揉合一起,詞的思想境界為之升華。
這首詞依次描寫作者少年、中年和晚年三個不同的生活階段中賞梅的不同情緻:少年時賞梅醉酒、中年時對梅重淚和晚年時無心賞梅,運用對比手法,物態人事雙關,表現出詞人生活的巨變,着重寫作者晚漂零凄之境和國破傢亡之悲,真切感人。
●漁傢傲
李清照
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
仿佛夢魂歸帝所。
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
九萬裏風鵬正舉。
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李清照詞作鑒賞
這首詞氣勢磅礴、豪邁,是婉約派詞宗李清照的另類作品,具有明顯的豪放派風格。近代梁啓超評為:“此絶似蘇辛派,不類《漱玉集》中語。”可謂一語中的,道破天機。
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戶,多寫閨中女兒情;南渡以後,“飄流遂與流人伍”,視野開始開闊起來。
據《金石錄後序》記載建炎四年(1130)春間,她曾海上航行,歷盡風濤之險。詞中寫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詞人自己,都與這段真實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關。
詞一開頭,便展現一幅遼闊、壯美的海天一色圖捲。這樣的境界開闊大氣,為唐五代以及兩宋詞所少見。寫天、雲、霧、星河、千帆,景象已極壯麗,其中又準確地嵌入了幾個動詞,則繪景如活,動態儼然。
“接”、“連”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洶涌的波濤、彌漫的雲霧,自然地組合一起,形成一種渾茫無際的境界。而“轉”、“舞”兩字,則將詞人風浪顛簸中的感受,逼真地傳遞給讀者。所謂“星河欲轉”,是寫詞人從顛簸的船艙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銀河似乎轉動一般。“千帆舞”,則寫海上颳起了大風,無數的舟船風浪中飛舞前進。船搖帆舞,星河欲轉,既富於生活的真實感,也具有夢境的虛幻性,虛虛實實,為全篇的奇情壯采奠定了基調。因為這首詞寫的是“夢境”,所以接下來有“仿佛”三句。“仿佛”以下這三句,寫詞人夢中見到天帝。“夢魂”二字,是全詞的關鍵。詞人經過海上航行,一縷夢魂仿佛升入天國,見慈祥的天帝。幻想的境界中,詞人塑造了一個態度溫和、關心民瘼的天帝。“殷勤問我歸何處”,雖然衹是一句異常簡潔的問話,卻飽含着深厚的感情,寄寓着美好的理想。
此詞則上下兩片之間,一氣呵成,聯繫緊密。上片末二句是寫天帝的問話,過片二句是寫詞人的對答。
問答之間,語氣銜接,毫不停頓。可稱之為“跨片格”。
“我報路長嗟日暮”句中的“報”字與上片的“問”
字,便是跨越兩片的橋梁。“路長日暮”,反映了詞人晚年孤獨無依的痛苦經歷,然亦有所本。詞人結合自己身世,把屈原《離騷》中所表達的不憚長途運徵,衹求日長不暮,以便尋覓天帝,不辭上不求索的情懷隱括入律,衹用“路長”、“日暮”四字,便概括了“上下求索”的意念與過程,語言簡淨自然,渾化無跡。其意與“學詩謾有驚人句”相連,是詞人天帝面前傾訴自己空有才華而遭逢不幸,奮力掙紮的苦悶。
着一“謾”字,流露出對現實的強烈不滿。詞人現實中知音難遇,欲訴無門,唯有通過這種幻想的形式,才能盡情地抒發胸中的憤懣,懷才不遇是中國傳統文人的命運。李清照雖為女流,但作為一位生不逢時的傑出的文學家她肯定也有類似的感慨。
“九萬裏風鵬正舉”,從對話中宕開,然仍不離主綫。因為詞中的貫串動作是渡海乘船,四周景象是海天相接,由此而連想到《莊子。逍遙遊》的“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裏,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裏”。
說“鵬正舉”,是進一步對大風的烘托,由實到虛,形象愈益壯偉,境界愈益恢宏。大鵬正高舉的時刻,詞人忽又大喝一聲:“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氣勢磅礴,一往無前,具大手筆也!“蓬舟”,謂輕如蓬草的小舟,極言所乘之舟的輕快。“三山”,指渤海中蓬萊、方丈、贏洲三座仙山,相傳為仙人所居,可望而見,但乘船前去,臨近時即被風引開,終於無人能到。詞人翻舊典出新意敢藉鵬摶九天的風力,吹到三山,膽氣之豪,境界之高,詞中罕見。上片寫天帝詢問詞人歸於何處,此處交代海中仙山為詞人的歸宿。
前後呼應,結構縝密。
這首詞把真實的生活感受融入夢境,巧妙用典夢幻與生活、歷史與現實,自然會氣度恢宏、格調雄奇。
充分顯示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羈的一面。
●如夢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
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
應是緑肥紅瘦!
李清照詞作鑒賞
這首小令,有人物,有場景,還有對白,充分顯示了宋詞的語言表現力和詞人的才華。
“昨夜雨疏風驟”指的是昨宵雨狂風猛。疏,正寫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義。當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風雨就來逼迫了,心緒如潮,不得入睡,衹有藉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覺也睡得濃了。結果一覺醒來,天已大亮。但昨夜之心情,卻已然如隔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詢問意中懸懸之事。於是,她急問收拾房屋,啓戶捲簾的侍女:海棠花怎麽樣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還不錯,一夜風雨,海棠一點兒沒變!”女主人聽了,嗔嘆道:“傻丫頭,你可知道那海棠花叢已是紅的見少,緑的見多了嗎!?”
這句對白寫出了詩畫所不能道,寫出了傷春易春的閨中人復雜的神情口吻,可謂“傳神之筆。
作者以“濃睡”、“殘酒”搭橋,寫出了白夜至晨的時間變化和心理演變。然後一個“捲簾”,點破日曙天明,巧妙得當。然而,問捲簾之人,卻一字不提所問何事,衹於答話中透露出謎底。
真是絶妙工巧,不着痕跡。詞人為花而喜,為花而悲、為花而醉、為花而嗔,實則是傷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嘆自己的青春易逝。
●如夢令
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李清照詞作鑒賞
現存李清照《如夢令》詞有兩首,都是記遊賞之作,都寫了酒醉、花美,清新別緻。這首《如夢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達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優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給人以足夠的美的享受。
“常記”兩句起筆平淡,自然和諧,把讀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創造的詞境。“常記”明確表示追述,地點“溪亭”,時間是“日暮”,作者飲宴以後,已經醉得連回去的路徑都辨識不出了。“沉醉”
二字卻露了作者心底的歡愉,“不知歸路”也麯折傳出作者留連忘返的情緻,看起來,這是一次給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遊賞。果然,接寫的“興盡”兩句,就把這種意興遞進了一層,興盡方纔回舟,那末,興未盡呢?恰恰表明興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誤入”一句,行文流暢自然,毫無斧鑿痕跡,同前面的“不知歸路”相呼應,顯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態。
盛放的荷花叢中正有一葉扁舟搖蕩舟上是遊興未盡的
少年纔女,這樣的美景,一下子躍然低上,呼之欲出。
一連兩個“爭渡”,表達了主人公急於從迷途中找尋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於“爭渡”,所以又“驚起一灘鷗鷺”,把停棲洲渚上的水鳥都嚇飛了。至此,詞嘎然而止,言盡而意未盡,耐人尋味。
這首小令用詞簡練,衹選取了幾個片斷,把移動着的風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一起,寫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時的好心情,讓人不由想隨她一道荷叢蕩舟,沉醉不歸。正所謂“少年情懷自是得”,這首詩不事雕琢,富有一種自然之美。
●南歌子
李清照
天上星河轉,人間簾幕垂。
涼生枕簟淚痕滋。
起解羅衣聊問夜何其。
翠貼蓮蓬小,金銷藉葉稀。
舊時天氣舊時衣,衹有情懷不似舊傢時!
李清照詞作鑒賞
這首《南歌子》所作年代不詳,但從抒發國破傢亡之恨來看,似為流落江南後所作。
“天上星河轉,人間簾幕垂”,以對句作景語起,但非尋常景象,而有深情熔鑄其中。“星河轉”謂銀河轉動,一“轉”字說明時間流動,而且是頗長的一個跨度;人能關心至此,則其中夜無眠可知。“簾幕垂”言閨房中密簾遮護。簾幕“垂”而已,此中人情事如何,尚未可知。“星河轉”而冠以“天上”,是尋常言語,“簾幕垂”表說是“人間”的,卻顯不同尋常。“天上、人間”對舉,就有“人天遠隔”的含意,分量頓時沉重起來,似乎其中有沉哀欲訴,詞一起筆就先聲奪人。此詞直述夫妻死別之悲愴,字面上雖似平靜無波,內中則暗流洶涌。
前兩句蓄勢“涼生枕簟淚痕滋”一句。至直瀉無餘。枕簟生涼,不單是說秋夜天氣,而是將孤寂凄苦之情移於物象。“淚痕滋”,所謂“悲從中來,不可斷絶”,至此不得不悲哀暫歇,人亦勞瘁。“起解羅衣聊問夜何其”,原本是和衣而臥,到此解衣欲睡。但要睡的時間已經是很晚了,開首的“星河轉”已有暗示,這裏“聊問夜何其”更明言之。“夜何其”,語出《詩夜未艾“、”夜如何其?夜綉(嚮)晨“,意思是夜深沉已近清晨。”聊問“是自己心下估量,此句狀寫詞人情態。情狀已出,心事亦露,詞轉入下片。
下片直接抒情“翠貼蓮蓬小,金銷藉葉稀”為過片,接應上片結句“羅衣”,描繪衣上的花綉。因解衣欲睡,看到衣上花綉,又生出一番思緒來,“翠貼”、“金銷”皆倒裝,是貼翠和銷金的兩種工藝,即以翠羽貼成蓮蓬樣,以金綫嵌綉蓮葉紋。這是貴婦人的衣裳,詞人一直帶着,穿着。而今重見,夜深寂寞之際,不由想起悠悠往事。“舊時天氣舊時衣”,這是一句極尋常的口語,唯有身歷滄桑之變者才能領會其中所包含的許多內容,許多感情。“衹有情懷不似舊傢時”句的“舊傢時”也就是“舊時”。秋涼天氣如舊,金翠羅衣如舊,穿這羅衣的人也是由從前生活過來的舊人,衹有人的“情懷”不似舊時了!尋常言語,反復誦讀,衹覺字字悲咽。
以尋常言語入詞,是易安詞最突出的特點,字字句句鍛煉精巧,日常口語和諧入詩。這首詞看似平平淡淡,衹將一個纔女的心思娓娓道來,不驚不怒,卻感人至深。
●菩薩蠻
李清照
歸鴻聲斷殘雲碧。
背窗雪落爐煙直。
燭底鳳釵明,釵頭人勝輕。
角聲催曉漏,曙色回牛鬥。
春意看花難,西鳳留舊寒。
李清照詞作鑒賞
這首詞作於作者南渡以後的最初幾年,以尋常詞語抒發作者麯折多緻的心緒變換,是一首寫鄉愁的作品。
“歸鴻聲斷殘雲碧,背窗雪落爐煙直”,一寫外景,一寫內景,外景遼闊高遠,我們面前展示了廣袤無垠的空間;內景狹小偪窄,我們面前呈現了靜謐岑寂的境界。“歸鴻聲斷”,是寫聽覺:“殘雲碧”
是寫視覺,短短一句以聲音與顔色渲染了一個凄清冷落的環境氣氛。那嘹嘹亮亮的雁聲漸漸消失了,詞人想尋覓它的蹤影,可是天空中衹有幾朵碧雲。聽歸鴻,望碧雲,古詩詞中往往寄托着旅愁;望歸鴻而思故裏,見碧雲而起鄉愁,似乎已成定規。詞人這裏藉歸鴻碧雲抒發的就是自己悵然若失的情緒。稍頃,窗外飄下了紛紛揚揚的雪花,室內升起了一縷爐煙。雪花與香煙內外映襯,給人以靜而美的印象。“爐煙”
下着一“直”字,形象更為鮮明,似乎室內空氣完全靜止了,香煙垂直上升,紋絲不動。此處以窗外的雪花作室內香煙的背景,匠心獨運,活寫氣氛之靜與王維名句“大漠孤煙直”有異麯同工之妙。
“燭底鳳釵明,釵頭人勝輕”,描寫作者形容服飾,衹見燭光的映照下她頭上插戴着鳳釵,以及鳳釵上所裝飾的用彩綢或金箔剪成的人勝或花勝。“人勝”、“花勝”都是古代婦女於人日(正月初七)所戴飾物。而詞人的一腔哀怨,卻通過它們傳遞給讀者。
一個“明”字和一個“輕”字,看似愉快,卻給人以哀愁的感覺。雁斷雲殘、雪落煙升的凄清氣氛中,人物的情緒自然不會歡暢;而燭底的鳳釵即使明,也衹能是閃爍着微光;鳳釵上的人勝即使輕,也衹能是顫巍巍的晃動。
從“殘雲碧”到“鳳釵明”再到“曙色回牛鬥”,既表明空間從寥廓的天宇到狹小的居室以至枕邊,也說明時間從薄暮到深夜,以至天明。角聲是指軍中的號角,漏是指古代的計時器銅壺滴漏,引申為時刻、時間;着一“催”字,似乎是一夜角聲把曉色催來,反映了詞人徹夜不眠的苦況。這裏詞人通過客觀景物的色彩、聲響和動態,表現主人公通宵不寐的神態。
轉眼已到了白天,陽光明媚春意盎然,報春的梅花想是開放了。詞人不禁産生一股遊興。然而此念方生,即已縮回。“春意看花難”,何以難呢?因為時早春,西風還留有餘威,外出看花,仍然受到料峭春寒的威脅,所以詞人說“西風留舊寒”詞人如今人既憔悴,心亦凄涼,不欲看花,其原因何止畏寒一端這“舊寒”不衹是天寒,而且是心寒。既想賞花,又怕春寒這是麯筆,表現了婉約詞特有的情緻,增強了抒情力度。
這首詞運用麯筆,以淺淡之語寫深摯之情,意味雋永,值得用心玩賞。
●一剪梅
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
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纔下眉頭,卻上心頭。
李清照詞作鑒賞
這首詞作於清照和丈夫趙明誠遠離之後,寄寓着作者不忍離別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別情詞作。
詞的起句“紅藕香殘玉簟秋”,領起全篇,上半句“紅藕香殘”寫戶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寫室內之物,對清秋季節起了點染作用。全句設色清麗,意象藴藉,不僅刻畫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詞人情懷。意境清涼幽然,頗有仙風靈氣。花開花落,既是自然界現象,也是悲歡離合的人事象徵;枕席生涼,既是肌膚間觸覺,也是凄涼獨處的內心感受。起句為全詞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調。
接下來的五句順序寫詞人從晝到夜一天內所作之
事、所觸之景、所生之情。前兩句“輕解羅裳,獨上蘭舟”,寫的是白晝水面泛舟之事,以“獨上”二字暗示處境,暗逗離情。下面“雲中誰寄錦書來”一句,則明寫別後的懸念。接以“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兩句,構成一種目斷神迷的意境。按順序,應是月滿時,上西樓,望雲中,見回雁,而思及誰寄錦書來。
“誰”字自然是暗指趙明誠。但是明月自滿,人卻未圓;雁字空回,錦書無有,所以有“誰寄”之嘆。說“誰寄”,又可知是無人寄也。詞人因惦念遊子行蹤,盼望錦書到達,遂從遙望雲空引出雁足傳書的遐想。
而這一望斷天涯、神馳象外的情思和遐想,無時無刻不縈繞於詞人心頭。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啓下,詞意不斷。
它既是即景,又兼比興。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遙遙與上闋“紅藕香殘”、“獨上蘭舟”兩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華、愛情、離別,則給人以凄涼無奈之恨。
下片自此轉為直接抒情,用內心獨自的方式展開。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二句,寫自己的相思之苦、閑愁之深的同時,由己身推想到對方,深知這種相思與閑愁不是單方面的,而是雙方面的,以見兩心之相印。這兩句也是上闋“雲中”句的補充和引申,說明儘管天長水遠,錦書未來,而兩地相思之情初無二緻,足證雙方情愛之篤與彼此信任之深。這兩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來看,從“一種相思”到“兩處閑愁”,是兩情的分合與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則訴說此情已由“思”而化為“愁”。下句“此情無計可消除”,緊接這兩句。正因人已分兩處,心已籠罩深愁,此情就當然難以排遣,而是“纔下眉頭,卻上心頭”了。
“此情封鎖計可消除,纔下眉頭,卻上心頭。”三句最為世人所稱道。這裏,“眉頭”與“心頭”相對應,“纔下”與“卻上”成起伏,語句結構既十分工整,表現手法也十分巧妙,藝術上具有很強的吸引力。當然,這兩個四字句衹是整首詞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並非一枝獨秀。它有賴於全篇的烘托,特別因與前面另兩個同樣工巧的四字句“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前後襯映,而相得益彰。
●菩薩蠻
李清照
風柔日薄春猶早,夾衫乍著心情好。
睡起覺微寒,梅花鬢上殘。
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
沉水臥時燒,香消酒未消。
李清照詞作鑒賞
這首詞是作者晚年的作品,抒發了深切的思鄉之情。
“春猶早”是說春天剛到,雖然陽光還較微弱,但風已變得柔和,不象鼕天那樣剛猛,天氣已漸漸暖和起來。南方早春人們換著夾衫,欣喜萬分。三、四兩句接寫晝寢醒後。“覺微寒是因為剛剛”睡起“,仍扣早春。鬢發上插戴的梅花已經殘落。鼕去春風閑適恬靜,情緒基調是歡欣的。
下片轉寫思鄉,情調突變。“故鄉何處是”不僅言故鄉邈遠難歸,而且還含着“望鄉”的動作,也就是說,白天黑夜,作者不知多少次引頸北嚮,遙望故鄉。“忘了除非醉”,平白如話,卻極深刻沉痛。藉酒澆愁,說明衹有醉鄉中才能把故鄉忘掉,清醒時則無時無刻不思念故鄉。“忘”正好表明不能忘。這裏正話反說加一層轉折,把此意表現得更加強烈:正因為思鄉之情把作者折磨得無法忍受,所以衹有藉醉酒把它暫時忘卻,可見它已強烈到何種程度。而作者之所以會有“忘”的念頭和舉動,不僅是為了暫時擺脫思鄉之苦,還同回鄉幾乎無望有關:如果回歸有期,那就存有希望,不會想到把它忘掉;惟其回鄉無望,念之徒增痛苦,纔覺得不如忘卻。真是不敢想卻又不能不想,想忘偏又記起。這種思想矛盾和精神痛苦,循環往復,不會完結。結尾二句具體描寫上句的“醉”
字。“沉水”即沉香的別稱,是一種名貴的熏香。睡臥時所燒的熏香已經燃盡,香氣已經消散,說明已過了長長一段時間,但作者的酒還未醒,可見醉得深沉;醉深說明愁重,愁重表明思鄉之強烈。末句重用“消”
字,句調圓轉輕靈,而詞意卻極沉痛。不直接說愁,說思鄉,而說酒,說熏香,詞意含蓄雋永。清照生當宋金對峙之際,她主張抗戰,切望收復失地,對故鄉的刻骨懷念,即包含着對占領故鄉的金國統治者的憤恨,對因循苟且、不思收復失地的南宋統治者的譴責,滲透着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
這首詞通篇采用對比手法,上片寫早春之喜,下片寫思鄉之苦,以美好的春色反襯有傢難歸的悲凄,深切感人。
●浣溪沙
李清照
淡蕩春光寒食天,玉爐沉水裊殘煙,夢回山枕隱花鈿。
海燕未來人鬥草,江梅已過柳生綿。
黃昏疏雨濕鞦韆。
李清照詞作鑒賞
這首詞為作者早年所作,以白描手法寫了熏香、花鈿、鬥草、秋草等典型的少女時代的事物,藉以抒發作者愛春惜春的心情。
上片寫少女春睡初醒情景,用的是倒敘,頭兩句是第三句睡醒後的所見所感。“淡蕩”猶蕩漾,形容春光融和遍滿。寒食節當夏歷三月初,正是春光極盛之時。熏爐中燃點着沉水香,輕煙裊繞,暗寫閨室的幽靜溫馨。這兩句先寫出春光的宜人,春閨的美好。
第三句寫閨中之人,詞中沒有去寫她的容貌、言語、動作,衹從花鈿寫她睡醒時的姿態。“山枕”謂枕形如山。“夢回山枕隱花鈿”是少女自己察覺到的,不是別人看出來的。暮春三月,春睏逼人,她和衣而臥,不覺沉沉入睡,一覺醒來,纔覺察自己凝妝睡去,自己也覺詫異。熏香已殘,說明入睡時間已久,見出她睡得那樣沉酣香甜。她夢回猶倚山枕,出神地望着室外的蕩漾春光,室內的沉香煙裊,一種潛藏的春思隱約如見。這幾句不事修飾,淡淡道來,卻別有一番情緻。
下片寫少女的心麯。“海燕未來人鬥草,江海已過柳生綿”。古人以為燕子産於南方,春末夏初渡海飛來,故稱海燕。“鬥草”是用花草賭賽勝負的一種遊戲。時節已到寒食,為什麽不見燕子飛來呢?女伴們鬥草嬉戲,情懷是多麽歡暢。江梅花期已過了,楊柳又正飛花。這裏寫的是少女眼中所見,心中所感種種景緻說明春事已經過半,當此時少女的春閨寂寞、情懷繚亂,含有作者的惜春心情。這兩句對仗工整,既有動態,更有細微的心理活動,極盡工巧之妙。
“黃昏疏雨濕鞦韆”,寫的是另一種境界。鞦韆本是少女喜歡的遊戲,尤其是當寒食時節更是無此不歡。這一句寫的是黃昏時忽然飄起細雨,把鞦韆灑濕了,這是一種“無可奈何”的情緒的外現,同上兩句所寫的有精神上的契合,都是少女春日心情的寫照。
此句寫春愁卻不用“春愁”二句,衹言雨中鞦韆,卻道出愁緒萬縷。
這首詞以物寫人,以景寫情,把春日少女的姿態和內心世界寫得活靈活現,有“無我之境”的妙趣。
●蝶戀花·離情
李清照
暖雨晴風初破凍。
柳眼梅腮,已覺春心動。
酒意詩情誰與共?
淚融殘粉花鈿重。
乍試夾衫金縷縫。
山枕斜攲,枕損釵頭鳳。
獨抱濃愁無好夢,夜闌猶剪燈花弄。
李清照詞作鑒賞
這是一首思婦之詞,也是易安詞中的另類,有較變的閨閣之氣,為宋閨秀詞之冠。
這首詞的母題是婉約詞傢常用的良辰美景和離懷
別苦,然而經過作者的一番濃縮醇化,卻釀出了新意。
“暖雨晴風初破凍”點出時為景色宜人後初春。緊承破題的“柳眼梅腮”,也可以稱得上“易安奇句”,此句意藴豐富,一語雙關,既補充起句的景語,又極為簡練地刻畫出了一個思婦的形象。正是這個姣好的形象,被離愁折磨得坐臥不安如癡如迷。
從“酒意詩情誰與共”一句推斷,所思之人,必定是其丈夫了。李清照的首詞是說,即使柳萌梅綻,景色誘人,作者也無心觀賞,面對大好春光,沒有親人陪伴,衹得獨自傷心流淚。宜人的美景、華貴的服飾,她全然不顧,“暖雨晴風”的天氣裏,意無情無緒地斜靠枕頭上,任憑“淚融殘粉花鈿重”、“枕損釵頭鳳”這首詞的感情真摯而細膩,形象鮮明而生動,真切地表達了閨中少婦的思夫之情。
結句“獨抱濃愁無好夢,夜闌猶剪燈花弄”,被稱為“入神之句”,詞意含蓄傳神,思婦形象清晰肖妙,頗有意趣。相傳燈花為喜事的預兆。思婦手弄燈花,比她矢口訴說思念親人的心事,更耐人尋味,更富感染力。盼人不歸,主人公自然會感到失望和凄苦,這又可以加深上片的“酒意詩情誰與共”的反詰語意,使主題的表達更深沉含蓄。
這是一首正宗的婉約派詞作,特別是“淚融殘粉花鈿重”以及“乍試夾衫金縷縫,山枕攲斜,枕損釵頭鳳”等句可以和最典型的婉約詞相類。不過,這首詞寫得藴藉而不攲靡,妍婉而不任巧,不失易安詞的清新淺易之風緻。
●鳳凰臺上憶吹簫
李清照
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
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鈎。
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
新來瘦,非幹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
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
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
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
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
李清照詞作鑒賞
這首詞概作於詞人婚後不久,趙明誠離傢遠遊之際,寫出了她對丈夫的深情思念。
“香冷金猊,被翻紅浪”,為對偶給人以冷漠凄清的感覺。金猊,指狻猊(獅子)形銅香爐。“被翻紅浪”,語本柳永《鳳棲梧》:“鴛鴦綉被翻紅浪。”說的是錦被胡亂地攤床上,晨曦的映照下,波紋起伏,恍似捲起層層紅色的波浪。金爐香冷,反映了詞人特定心情下的感受;錦被亂陳,是她無心摺叠所致。“起來慵自梳頭”,則全寫人物的情緒和神態。這三句工煉沉穩,舒徐的音節中寄寓着作者低沉掩抑的情緒。到了“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鈎”,則又微微振起,恰到好處地反映了詞人情緒流程中的波瀾。然而她內心深處的離愁還未顯露,給人的印象衹是慵怠或嬌慵。慵者,懶也。爐中香消煙冷,無心再焚,一慵也;床上錦被亂陳,無心摺叠,二慵也;髻鬟蓬鬆,無心梳理,三慵也;寶鏡塵滿,無心拂拭,四慵也;而日上三竿,猶然未覺光陰催人,五慵也。慵而一“任”,則其慵態已達極點。詞人為何大寫“慵”字,目的仍寫愁。這個“慵”字是“詞眼”,使讀者從人物的慵態中感到她內心深處有個愁。
“生怕離懷別苦”,開始切題,可是緊接着,作者又一筆宕開,“多少事,欲說還休”,萬種愁情,一腔哀怨,本待丈夫面前盡情傾吐,可是話到嘴邊,又吞咽下去。詞情又多了一層波折,愁苦又加重了一層。因為許多令人不快的事兒,告訴丈夫衹有給他帶來煩惱。因此她寧可把痛苦埋藏心底,自己折磨自己,也不願丈夫面前表露,真可謂用心良苦,癡情一片,難怪她會“慵怠無力”而復“容顔消瘦”了。
“新來瘦,非幹病酒,不是悲秋。”她先從人生的廣義概括緻瘦的原因:有人是因“日日花前常病酒,有人是因”萬裏悲秋常作客,而自己卻是因為傷離惜別這種不足與旁人道的緣由。
從“悲秋”到“休休”,是大幅度的跳躍。詞人一下子從別前跳到別後,略去話別的纏綿和餞行的傷感,筆法極為精煉。“休休!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多麽深情的語言!《陽關》,即《陽關麯》。離歌唱了千千遍,終是難留,惜別之情,躍然紙上。“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把雙方別後相思的感情作了極其精確的概括。武陵人,用劉晨、阮肇典故,藉指心愛之人。秦樓,一稱鳳樓、鳳臺。相傳春秋時有個蕭史,善吹簫,作鳳鳴,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築鳳臺以居,一夕吹簫引鳳,夫婦乘鳳而去。
李清照化此典,既寫她對丈夫趙明誠的思念,也寫趙明誠對其妝樓的凝望,豐富而又深刻。同時後一個典故,還暗合調名,照應題意。
下片後半段用頂真格,使各句之間銜接緊湊,而語言節奏也相應地加快,感情的激烈程度也隨之增強,使詞中所寫的“離懷別苦”達到了高潮。“惟有樓前流水”句中的“樓前”,是銜接上句的“秦樓”,“凝眸處”是緊接上句的“凝眸”。把它們連起來吟誦,便有一種自然的旋律推動吟誦的速度,而哀音促節便不知不覺中搏動人們的心弦。古代寫倚樓懷人的不乏佳作,卻沒有如李清照寫得這樣癡情的。她心中的“武陵人”越去越遠了,人影消失迷濛的霧靄之中,她一個人被留“秦樓”,呆呆地倚樓凝望。她那盼望的心情,無可與語;她那凝望的眼神,無人理解。
唯有樓前流水,映出她終日倚樓的身影,印下她鐘情凝望的眼神。流水無知無情,怎會記住她終日凝眸的情態,這真是癡人癡語啊。詞筆至此,主題似已完成了,而結尾三句又使情思蕩漾無邊,留有不鋸味。
凝眸處,怎麽會又添一段新愁呢?自從得知趙明誠出遊的消息,她就産生了“新愁”,此為一段;明誠走後,洞房空設,佳人獨坐,此又是“新愁”一段。從今而後,山高路遠,枉自凝眸,其愁將與日俱增,愈發無從排遣了。
這首詞雖用了兩個典故,但總體上未脫清照“以淺俗之語,發清新之思”的格調。層層深入地渲染了離愁別念,以“慵”點染,“瘦”形容,“念”深化,“癡”烘托,逐步寫出不斷加深的離愁別苦,感人至深。
●浣溪沙
李清照
髻子傷春懶更梳,晚風庭院落梅初。
淡雲來往月疏疏。
玉鴨熏爐閑瑞腦,朱櫻鬥帳掩流蘇。
通犀還解闢寒無?
李清照詞作鑒賞
此詞以清麗的風格,寓傷春之情於景物描寫之中,格高韻勝,富有詩的意境。可以“唐風”、“庚調”論之。
詞的起句,開門見山,點明傷春的題旨。《詩經適為容?“同這裏的”髻子傷春懶更梳“說的是一個意思。其時詞人蓋結錞未久,丈夫趙明誠負笈出遊,丟下她空房獨,寂寞無聊,以至連頭髮也懶得梳理。
此詞自第二句起至結句止,基本上遵循了寫景宜顯、寫情宜隱這一創作原則。“晚風庭院落梅初”,是從近處落筆,點時間,寫環境,寓感情。“落梅初”,既梅花開始飄落。深沉庭院,晚風料峭,梅殘花落,境極凄涼,一種傷春情緒,已環境的渲染中流露出來。“淡雲”一句被譽為清麗之句“。(見陳廷焯《雲韶集》)詞筆引嚮遠方,寫詞人仰視天空,衹見月亮從雲縫中時出時沒,灑下稀疏的月色。”來往“二字,狀雲氣之飄浮,極為真切。”疏疏“二字為疊字,富於音韻之美,用以表現雲縫中忽隱忽顯的月光,也恰到好處。
過片對仗工整,寫室內之景。詞人也許庭院中立了多時,愁緒無法排遣,衹得回到室內,而眼中所見,仍是凄清之境。“玉鴨熏爐閑瑞腦”,瑞腦香寶鴨熏爐內燃盡而消歇了,故曰“閑”。詞人《醉花陰》中也寫過“瑞腦消金獸。”這個“閑”字比“消”
字用得好,因為它表現了室內的閑靜氣氛。此字看似尋常,卻是從追琢中得來。詞人冷漠的心情,本是隱藏景物中,然而通過“閑”字這個小小窗口,便悄悄透露出來。“朱櫻鬥帳”,是指綉有櫻桃花或櫻桃果串的方頂小帳。紅櫻鬥帳為流蘇所掩,其境亦十分靜謐。
詞的結句“通犀還解闢寒無”,辭意極為婉轉,怨而不怒,符合中國古典美學“溫柔敦厚”的要求,也顯示了這位受到良好教養的大傢閨秀的獨特個性。“通犀”,即通天犀,是一種名貴的犀牛角,遠方列為貢品。據《開元天寶遺事》捲上說,開元二年鼕至日,交趾國進貢犀牛角一隻,色黃似金,置於殿中,有暖氣襲人,名曰闢寒犀。此處指一種首飾,當是犀梳或犀簪,尤以犀梳為近。結句如神竜掉尾,回應首句。
詞人因梳頭而想到犀梳,因犀梳而想到闢寒。所謂“闢寒”,當指消除心境之凄冷。詞人由於晚風庭院中立了許久,回到室內又見香斷床空,不免感到身心寒怯。此句,反映了她對正常愛情生活的渴求。
●小重山
李清照
春到長門春草青。
江梅些子破,未開勻。
碧雲籠碾玉成塵。
留曉夢,驚破一甌春。
花影壓重門。
疏簾鋪淡月,好黃昏。
二年三度負東君。
歸來也,著意過今春。
李清照詞作鑒賞
這首詞閑適淡雅,表惜春之情,為作者早期作品。
“春到長門春草青”一句,寫作者晨起所見。“長門”,漢代長安離宮名,漢武帝陳皇后失寵,曾居此。
“江梅”,遺核所生,非經人工栽培,又句直腳梅,也稱野梅,初春開紅白色花。梅可以說是早春的標志。
“些子”猶言一些,即少量之意。“未開勻”謂還未普遍開放。惟其“未開勻”,所以特別新鮮可愛,使人感覺到春天已經來臨。這三句初春美景,寄寓着作嘆春之情。下面接寫飲茶。宋人將茶製成茶餅,飲用時須用茶碾碾成細末,然後煮飲。“碧雲籠碾”即講碾茶。“碧雲”指茶葉之色。“籠”指茶籠,貯茶之具。
“玉成塵”既指將茶碾細,且謂茶葉名貴。“一甌春”
意即一甌春茶。曉夢初醒,夢境猶縈繞腦際,喝下一杯春茶,纔把它驅除。春草江梅,是可喜之景,小甌品茗,是可樂之事,春天給作者帶來無限歡樂。上片主要作者茗茶賞景的歡愉之情,輕鬆優雅。
下片一下過到黃昏,重點寫月。“重門”即多層之門。天剛黃昏,月兒即來與人作伴,淡淡的月光,照稀疏的門簾上,花影掩映,飄散出縷縷幽香,春日的黃昏,是這樣恬靜,這樣香甜,難怪作者止不轉熱烈贊嘆:“好黃昏!”這是“有我之境”,這個“我”就是詞人。正是她,此刻正花前月下徘徊留連,沐浴着月之清輝,呼吸着花之清香。末尾三句點題。“東君”原為日神,後來演變為春神。農歷遇閏年,一年中首尾常有兩個立春日的情況。“二年三度”
加重表現痛惜之情。“負東君”,這裏特就汴京之春而言。京師的春光是這樣迷人,即使一年一度辜負了它,也非常可惜,何況兩年中竟有三度把它辜負,這該令人何等痛惜呢!正因為如此,所以此次歸來,一定要用心地好好度過汴京今年這個無比美好的春天。下片着重寫作者嘆春又惜春的心情。
這首詞寫景如畫,意境淡遠。最為人稱道的是“疏簾鋪淡月,好黃昏”一句,《疏簾淡月》後成為詞牌名。
●怨王孫
李清照
湖上風來波浩渺,秋已暮、紅稀香少。
水光山色與人親,說不盡、無窮好。
蓮子已成荷葉老,清露洗、蘋花汀草。
眠沙鷗鷺不回頭,似也恨、人歸早。
李清照詞作鑒賞
這是一首秋景詞,詞人以其獨特的方式,細膩委婉又具體形象地傳達出一種特色鮮明的陰柔之美。
“湖上風來”句起語不俗,避開俗套。秋高氣爽,常見風平波靜,而一旦朔風初起,便會吹起悠遠的水波,宣告着深秋到了,所以說“秋己暮”。而一句“紅稀香少”,更通過自然界色彩和氣味的變化,進一步點染了深秋的景觀。大自然總是宜人的,深秋季節卻別有滋味,這裏,作者不說人們如何的喜愛山水,倒說“水光山色與人親”,將大自然人情化、感情化了。正是這“與人親”,方換得人與景親,也才能真的領略到大自然的水光山色中的景物美,所以,作者所說的“說不盡、無窮好”言之有根,是從心田深處發出的真誠的贊頌之語。
下片雖然仍是對秋景色的繼續描繪,但卻不是簡單的重複。蓮實葉老、露洗蘋草,都標示着深秋的時令,人所共見,卻易於忽略,一經作者點染,便覺秋意襲人。而沙灘上勾頭縮頸睡眠的鷗鷺等水鳥,對於早早歸去的人們頭也不回,似乎以此表示了它們的不滿。這裏,鷗鷺也人格化了,與上片的山水的感情化似是同樣手法,但卻一反上片的山水“與人親”,而為鷗鷺對人恨,這一親一恨之間就帶給讀者以清新多樣之感,且通過人們郊外的不能久留,更深一層地透露出深秋的到來。
這首詞造景清新別緻,描寫淚細密傳神,巧妙地運用擬人化手法,寫出了物我交融的深秋美意,耐人尋味。
●臨江仙
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幾許?
雲窗霧閣常扃。
柳梢梅萼漸分明。
春歸秣陵樹,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風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
誰憐憔翠更雕零。
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
李清照詞作鑒賞
這首詞作於建炎三年,即1129年初,是李清照晚期代表作之一。這首詞不單是她個人的悲嘆,而且道出了成千上萬想望恢復中原的人之心情。
起句直接采用歐陽文忠公《蝶戀花》詞首韻“庭
院深深深幾許“全句,連疊三個”深“字,乃比興之作。貌寫閨情,實藴國恨。第二句:”雲窗霧閣常扃“是用韓文公《華山仙女詩》”雲窗霧閣事恍惚,重重翠幕深金屏“,再加強”深“的意境,”常扃“與陶靖節《歸去來辭》”門雖設而常關“,同一機杼,孤寂之心,憂憤之情,躍然紙上。詞境靜穆,不言愁苦,而使人更難為懷。”柳梢梅萼漸分明“一句,寫景如畫,不設色,淡墨鈎綫,着一”漸“字,為點睛之筆”春歸秣陵樹,人老建康城“鋪敘,合時、合地,境界自成。”春歸“,時間概念:”秣陵樹“空間概念,意謂南宋偏安建康又一度春光來臨了:”人老“,”老“字,時間概念,”建康城“空間概念,痛北人將老死南陲,創造出一悲慟欲絶的境界上片造境,下片言情。”感月吟風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今昔對比,無限感喟。建炎之初,清照抒寫了許多語悲意明的政治詩,希望朝廷能以社稷蒼生為重,誰知中原恢復大業竟至蹉跎。詞人面對着南渡偏安的悲劇,既傷北宋之亡,又痛平生所業盡付東流,百感交集。”誰憐憔悴更雕零“破碎山河無人收拾,詞人憔悴瘦損、流落江南。”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以寫實結。元宵北宋是萬民同樂的燈節,試燈,乃北宋官民預賞燈節之俗,今則”試燈無意思“;清照初到建康,踏雪登石頭城,北望中原,今則大勢已去,恢復無望,而金兵日熾,慘酷的現實哪裏還有心情去預賞花燈,踏雪尋詩呢。
南渡以後,清照詞風,從清新枯,變為蒼涼沉鬱,這首《臨江仙》是她南渡以後的第一首能準確編年的詞作。國破傢亡,姦人當道,個中愁苦,衹能用麯筆婉達。少女時代的清純,中年時代的憂鬱,一化而為老年時期的沉隱悲愴。
●醉花陰
李清照
薄霧濃愁永雲晝,瑞腦消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簾捲西風,人比黃花瘦。
李清照詞作鑒賞
這首詞是作者婚後所作,抒發的是重陽佳節思念丈夫的心情。傳說清照將此詞寄給趙明誠後,惹得明誠比試之心大起,遂三夜未眼,作詞數闋,然終未勝過清照的這首《醉花陰》。
“薄霧濃雲愁永晝”,這一天從早到晚,天空都是布滿着“薄霧濃雲”,這種陰沉沉的天氣最使人感到愁悶難捱。外面天氣不佳,衹好待屋裏。“瑞腦消金獸”一句,便是轉寫室內情景:她獨自個兒看着香爐裏瑞腦香的裊裊青煙出神,真是百無聊賴!又是重陽佳節了,天氣驟涼,睡到半夜,涼意透入帳中枕上,對比夫婦團聚時閨房的溫馨,真是不可同日而語。
上片寥寥數句,把一個閨中少婦心事重重的愁態描摹出來。她走出室外,天氣不好;待室內又悶得慌;白天不好過,黑夜更難挨;坐不住,睡不寧,真是難以將息。“佳節又重陽”一句有深意。古人對重陽節十分重視。這天親友團聚,相攜登高,佩茱萸,飲菊酒。李清照寫出“瑞腦消金獸”的孤獨感後,馬上接以一句“佳節又重陽”,顯然有弦外之音,暗示當此佳節良辰,丈夫不身邊。“遍插茱萸少一人”,怎叫她不“每逢佳節倍思親”呢!“佳節又重陽”一個“又”字,是有很濃的感情色彩的,突出地表達了她的傷感情緒。緊接着兩句:“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丈夫不傢,玉枕孤眠,紗帳內獨寢,又會有什麽感觸!“半夜涼初透”,不衹是時令轉涼,而是別有一番凄涼滋味。
下片寫重陽節這天賞菊飲酒的情景。把酒賞菊本是重陽佳節的一個主要節目,大概為了應景吧,李清照屋裏悶坐了一天,直到傍晚,纔強打精神“東籬把酒”來了。可是,這並未能寬解一下愁懷,反而她的心中掀起了更大的感情波瀾。重陽是菊花節,菊花開得極盛極美,她一邊飲酒,一邊賞菊,染得滿身花香。然而,她又不禁觸景傷情,菊花再美,再香,也無法送給遠異地的親人。“有暗香盈袖”一句,化用了《古詩十九首》“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
句意,暗寫她無法排遣的對丈夫的思念。她實情不自禁,再無飲酒賞菊的意緒,於是匆匆回到閨房。“莫道不消魂”句寫的是晚來風急,瑟瑟西風把簾子掀起了,人感到一陣寒意。聯想到剛纔把酒相對的菊花,菊瓣纖長,菊枝瘦細,而鬥風傲霜,人則悲秋傷別,消愁無計,此時頓生人不如菊之感。以“人比黃花瘦”
作結,取譬多端,含藴豐富。
從天氣到瑞腦金獸、玉枕紗廚、簾外菊花,詞人用她愁苦的心情來看這一切,無不塗上一層愁苦的感情色彩。
以花木之“瘦”,比人之瘦,詩詞中不乏類似的句子,這是因為正是“莫道不消魂,簾捲西風,人比黃花瘦”這三句,纔共同創造出一個凄清寂寥的深秋懷人的境界。“莫道不消魂”,直承“東籬把酒”以“人擬黃花”的比喻,與全詞的整體形象相結合。“簾捲西風”一句,更直接為“人比黃花瘦”句作環境氣氛的渲染,使人想象出一幅畫面:重陽佳節佳人獨對西風中的瘦菊。有了時令與環境氣氛的烘托,“人比黃花瘦”纔有了更深厚的寄托,此句也才能為千古傳誦的佳句。
●行香子
李清照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
正人間天上愁濃。
雲階月地,關鎖千重。
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年纔見,想離情別恨難窮。
牽牛織女,莫是離中。
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李清照詞作鑒賞
這首詞具體創作年代不詳,大約是詞人同丈夫婚後又離居的時期。主要藉牛朗織女的神話傳說,寫人間的離愁別恨,凄惻動人。
“七夕”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每年七月七日夜裏,人們遙望天上的織女星和牽牛星,想起關於他們的美麗傳說,無不感嘆。這樣的日子裏,正受別離之苦的詞人,感觸更深。“草際鳴蛩,驚恐梧桐”。寫的是凄清之景:夜是那麽靜,草叢中蟋蟀的叫聲是那麽清晰,連梧桐的葉子掉地上也能聽到。這兩句從聽覺入手,不僅增強了下句的感傷情調,而且給全詞籠罩上一層凄涼的氣氛。“正人間天上愁濃”是作者仰望牽牛、織女發出的悲嘆。“天上”暗點出牽牛、織女。七夕雖為牛、女相會之期,然而相會之時即為離別之日,傾訴一年來的別離之苦,想到今夜之後又要分別一年,心情更痛苦。“人間”包括作者和一切別離中的男女。想到牛、女今夜尚能相見,自己卻無此機會,內心的悲愁,可見一斑。“愁濃”二字,寫盡辛酸。
“雲階目地,關鎖千重。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句意思:望着銀河,望着雲、月,幻覺中進入了想象中的天上世界。“槎”是用竹木編成的筏子,可以渡水。據說乘着它從海上出發,航行十餘天,到了天上,可以見有城郭房捨,非常壯麗,望見織女宮中織布,牽牛天河岸邊飲牛。天宮以月為地,以雲為階,重重關鎖,即使她象昔人那樣乘槎去到天上,又乘槎回來,也不能同織女、牽牛相逢。這幾句字面雖寫天上,用意則人間。“關鎖千重”,極言阻隔之深,致使有情男女不得會合團聚,其中寄托詞人個人的別恨。
下片仍是作者仰望銀河雙星時浮現出來的想象世
界。傳說夏歷七月七日夜群鵲銀河銜接為橋渡牛、女相會,稱為“鵲橋”,也稱“星橋”。分別一年,衹得一夕相會,離情別恨,自然年年月月永無窮盡。“想”
意“討想”、“想像”等包含着對牛、女的痛惜、體貼和慰藉意,還有啓下的作用。正當人們悲慨牛、女常年別離時,剛剛相會的他們,又要別離了。“莫是離中”的“莫”為猜疑之詞,即大概,大約之意。結尾三字用一“甚”字總領,與上片末三句句式相同,為此詞定格。“甚”這裏是時間副詞,作“正當”“正值”的“正”解釋。“霎兒”是口語,指短暫的時間,意思是一會兒。天這麽一會兒晴,一會兒雨,一會兒又颳風,大約織女、牽年已分離了吧?疊用三個“霎兒”,逼肖煩悶難耐聲口,寫得幽怨不盡。牽牛、織女正是人間別離男女的化身,對他們不幸遭遇的嘆恨,正是對人間離愁別情的嘆恨。這幾句語意雙關,構思新穎,用天氣的陰晴喻人間的悲喜,貼切生動。
這首詞由人間寫起,先言個人所見所感,再據而繼之天上神話世界。通篇以牛女傳說為寄托,境界奇麗,麯徑通幽,寫透了青年男女的離愁別恨。
●念奴嬌
李清照
蕭條庭院,又斜風細雨,重門須閉。
寵柳嬌花寒食近,種種惱人天氣。
險韻詩成,扶頭酒醒,別是閑滋味。
徵鴻過盡,萬千心事難寄。
樓上幾日春寒,簾垂四面,玉闌幹慵倚。
被冷香銷新夢覺,不許愁人不起。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遊春意。
日高煙斂,更看今日晴未?
李清照詞作鑒賞
根據詞意,這首詞當作於南渡之前。明誠出仕外,詞人獨處深閨,每當春秋暇日,一種離情別緒便油然而生。這首詞寫的就是春日離情。
“蕭條庭院”句寫詞人所處的環境,給人以寂寞幽深之感。庭院深深,寂寥無人,令人傷感;兼以細雨斜風,則景象之蕭條,心境之凄苦,更覺愴然。一句“重門須閉”,寫詞人要把門兒關上,實際上她是想關閉心靈的窗戶。
“寵柳嬌花寒食近,種種惱人天氣”,這兩句由斜風細雨,而想到寵柳嬌花,既傾註了對美好事物的關心,也透露出惆悵自憐的感慨。“蕭條庭院”句遣辭造句上,也顯示了詞人獨創的才能。“寵柳嬌花”
是以和易安名句“緑肥紅瘦”相比美,以其字少而意深,事熟而句生,足見錘煉功夫。其中可以引申出這麽一些意思:春近寒食時節,垂柳繁花,猶得天寵,人來柳陰花下留連玩賞,花與柳便也如寵兒嬌女,成為備受人們愛憐的角色。其中又以人之寵愛為主體奈何臨近寒食清明這種多雨季節,遊賞不成,衹好深閉重門,而花受風雨摧殘,也“惱人”之列。
“險韻詩成,扶頭酒醒,別是閑滋味”,由天氣、花柳,漸次寫到人物。“險韻詩”,指用冷僻難押的字押韻做詩。“扶頭酒”是飲後易醉的一種酒。風雨之夕,詞人飲酒賦詩,藉以排遣愁緒,然而詩成酒醒之後,無端愁緒重又襲上心頭,“別是閑滋味”。一“閑”
字,將傷春念遠情懷,暗暗逗出,耐人尋味。“徵鴻過盡”句點上片主旨,是虛寫,實際上是用鴻雁傳書的典故,暗寓趙明誠走後,詞人欲寄相思,而信使難逢。“萬千心事”,關它不住,遣它不成,寄也無方,最後還是把它深深地埋藏心底。
“樓上幾日春寒”句拓開一層,然仍承“萬千心事”意脈。連日陰霾,春寒料峭,詞人樓頭深坐,簾垂四面。“簾垂四面”,是上闋“重門須閉”的進一步發展,既關上重門,又垂下簾幕,則小樓之幽暗可知;樓中人情懷之索寞,亦不言而喻了。“玉闌幹慵倚”,刻畫詞人無聊意緒,而隱隱離情亦其中。徵鴻過盡,音信無憑,縱使闌幹倚遍,亦復何用!闌幹慵倚,樓內寒深,枯坐更加愁悶,於是詞人唯有懨懨入睡了。
可是又感羅衾不耐春寒,漸漸從夢中驚醒。心事無人可告,唯有托諸夢境;而夢鄉新到,又被寒冷喚回。
其輾轉難眠之意,凄然溢於言表。“不許愁人不起”,多少無可奈何的情緒,都包含這六字之中,詞人為離情所折磨而痛苦不堪,又因明誠外出而實有此情,並非虛構。虛虛實實,感人至深。
從“清露晨流”到篇終,詞境為之一變。此前,詞清調苦,婉麯深摯;此後,清空疏朗,低徊藴藉。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寫晨起時庭院中景色。從“重門須閉”,“簾垂四面”,至此簾捲門開,頓然令人感到一股盎然生意。日既高,煙既收,本是大好晴天,但詞人還要“更看今日晴未”,說明春寒日久,陰晴不定,即便天已放晴,她還放心不下;暗中與前面所寫的風雨春寒相呼應,脈絡清晰。以問句作結,更有餘味不盡的意味。
這首詞選本題作“春情”或“春日閨情”。全詞從上片的天陰寫到下片的天晴,從前的愁緒縈回到後面的軒朗,條理清晰,層次井然。詞中感情的起伏和天氣的變化相諧而生,全篇融情入景,渾然天成。是一首別具一格的閨怨詞。
●蝶戀花
上巳召親族
李清照
永夜懨懨歡意少。
空夢長安,認取長安道。
為報今年春色好。
花光月影宜相照。
隨意杯盤雖草草。
酒美梅酸,恰稱人懷抱。
醉裏插花花莫笑。
可憐春似人將老。
李清照詞作鑒賞
這首詞作於建炎三年,是一首寄寓南渡之恨的力作。
上片首句“永夜懨懨歡意少”開門見山。南渡以後,清照雋永含蓄的風格,一變而為沉鬱蒼涼。上巳雖是傳統的水邊修禊節日,但詞人此時心情不愉,歡意甚少。“空夢長安,認取長安道”,寫長夜輾轉反側,夢見汴京,看到汴京的宮闕城池,然而實不可到,故說“空”,抒寫對汴京被占的哀思和沉痛。二句寫“為報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今年的自然春色和往年一樣好,而今年的政局遠遠不如從前了。“為報”二字,點明這春天的消息是從他人處聽來的,並非詞人遊春所見。實際上是說,今年建康城毫無春意,雖是朝花夜月如故,而有等於無。“宜相照”的“宜”
字,作“本來應該”解。“相照”前著一“宜”字,其意似說它們沒有相照,更確切一點,是詞人對此漫不經心,反映出她的憂悶。
“隨意杯盤雖草草。酒美梅酸,恰稱人懷抱”承上啓下,點明題旨,透露了女主人公並無心過好這個上巳節日,酸梅釀成的酒,和自己辛酸的懷抱是相稱的。這兩句,貌似率直,其實極婉轉,極沉痛。“醉裏插花花莫笑,可憐春似人將老”,這裏把“花”擬人化。“花莫笑”,就是不要笑我老大,這一層詞意,與末句“可憐春似人將老”緊接,意思是說最需要憐念的是春天也像人一樣快要衰老了,“春”暗喻“國傢社稷”,“春將老”國將淪亡。
《蝶戀花》是一首六十字的詞,這首詞題是“上巳召親族”,帶含豐富的思想內容,深厚的感傷情緒,寫得委婉麯折,層層深入而筆意渾成,具有長調鋪敘的氣勢。寫出作者的國破傢亡之恨,寄寓詞人對國傢社稷的赤子之情。
●鷓鴣天
李清照
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衹香留。
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應羞。
畫欄開處冠中秋。
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
李清照詞作鑒賞
這首《鷓鴣天》是一首詠桂詞,風格獨特,頗得宋詩之風,即以議論入詞,托物抒懷。
“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衹香留。”這十四字形神兼備,寫出了桂花的獨特風韻。前句重賦“色”,兼及體性;後句重詠懷,突出“香”字。桂有三種,白者名銀桂,黃者名金桂,紅者名丹桂。常生於高山之上,鼕夏常青,以同類為林,間無雜樹。
又秋天開花者為多,其花香味濃郁。“暗淡”、“輕黃”
二詞,說明桂花不以明亮炫目的光澤和禾農豔嬌媚的顔色取悅於人。雖色淡光暗,卻秉性溫雅柔和,自有情懷疏淡,遠跡深山,唯將濃郁的芳香常飄人間。
以下轉入議論。“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反映了清照的審美觀,她認為品格的美、內的美尤為重要。“何須”二字,把僅以“色”美取勝的群花一筆蕩開,而推出色淡香濃、跡遠品高的桂花,大書特書。“自是花中第一流”為第一層議論。
“梅定妨,菊應羞,畫欄開處冠中秋。”為第二層議論。連清照一生酷愛的梅花“暗淡輕黃體性柔”的桂花面前,也不能不油然而生忌妒之意。而作者頗為稱許的菊花也衹能掩面含羞,自嘆弗如。接着又從節令上着眼,稱桂花為中秋時節的花中之冠。“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為第三層議論。傳說屈原當年作《離騷》,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修身美德,唯獨桂花不其列。清照很為桂花抱屈,因而毫不客氣地批評了這位先賢,說他情思不足,竟把香冠中秋的桂花給遺漏了,實乃一大遺恨。
這首詞以群花作襯,以梅花作比,展開三層議論,形象地表達了詞人對桂花的由衷贊美。桂花貌不出衆,色不誘人,但卻“暗淡輕黃”、“情疏跡遠”而又馥香自芳,這正是詞人品格的寫照。這首詞顯示了詞人卓而不群的審美品味,值得用心玩味。
●永遇樂
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雲合璧,人何處?
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之幾許!
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
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
鋪翠冠兒,撚金雪柳,簇帶爭濟楚。
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
不如嚮、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李清照詞作鑒賞
李清照的這首《永遇樂》當是作者流寓臨安時所
作。這首詞雖寫元夕,卻一反常調,以今昔元宵的不同情景作對比,抒發了深沉的盛衰之感和身世之悲。
上片寫今年元宵節的情景。“落日熔金,暮雲合璧”着力描繪元夕絢麗的暮景,寫的是落日的光輝,像熔解的金子,一片赤紅璀璨;傍晚的雲彩,圍合着璧玉一樣的圓月。兩句對仗工整,辭采鮮麗,形象飛動。但緊接着一句“人何處”,卻宕開去,是一聲充滿迷惘與痛苦的長嘆。這裏包含着詞人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的意念活動。置身表面上依然熱鬧繁華的臨安,恍惚又回到“中州盛日”,但旋即又意識到這衹不過是一時的幻覺,因而不由自主地發出“人何處”的嘆息。這是一個飽經喪亂的人似曾相識的情景面前産生的一時的感情活動,看似突兀,實則含藴豐富,耐人咀嚼。“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三句,又轉筆寫初春之景:濃濃的煙靄的熏染下,柳色似乎深了一些;笛子吹秦出哀怨的《梅花落》麯調,原來先春而開的梅花已經調謝了。這眼前的春意究竟有多少呢?“幾許”是不定之詞,具體運用時,意常側重於少。“春意知幾許”,實際上是說春意尚淺。詞人不直說梅花已謝而說“吹梅笛怨”,藉以抒寫自己懷念舊都的哀思。正因為這樣,雖有“染柳煙濃”的春色,卻衹覺春意味少。
“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承上描寫作一收束。佳節良辰,應該暢快地遊樂了,卻又突作轉折,說轉眼間難道就沒有風雨嗎?這種突然而起的“憂愁風雨”的心理狀態,深刻地反映了詞人多
年來顛沛流離的境遇和深重的國難傢愁所形成的特殊
心境“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詞人的晚景雖然凄涼,但由於她的纔名傢世,臨安城中還是
有一些貴傢婦女乘着香車寶馬邀她去參加元宵的詩酒
盛會。衹因心緒落寞,她都婉言推辭了。這幾句看似平淡,卻恰好透露出詞人飽經憂患後近乎漠然的心理狀態。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由上片的寫今轉為憶昔。中州,本指今河南之地,這裏專指汴京;三五,指正月十五元宵節。遙想當年汴京繁盛的時代,自己有的是閑暇遊樂的時間,而最重視的是元宵佳節。“鋪翠冠兒,金撚雪柳,簇帶爭濟楚。”這天晚上,同閨中女伴們戴上嵌插着翠鳥羽毛的時興帽子,和金綫撚絲所製的雪柳,插戴得齊齊整整,前去遊樂。這幾句集中寫當年的着意穿戴打扮,既切合青春少女的特點,充分體現那時候無憂無慮的遊賞興致,同時也從側面反映了汴京的繁華熱鬧。以上六句憶昔,語調輕鬆歡快,多用當時俗語,宛然少女心聲。
但是,昔日的繁華歡樂早已成為不可追尋的幻夢,“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歷盡國破傢傾、夫亡親逝之痛,詞人不但由簇帶濟楚的少女變為形容憔悴、蓬頭霜鬢的老婦,而且心也老了,對外面的熱鬧繁華提不起興致,懶得夜間出去。“盛日”與“如今”兩種迥然不同的心境,從側面反映了金兵南下前後兩個截然不同的時代和詞人相隔霄壤的生活境遇,以及它們詞人心靈上投下的巨大陰影。
“不如嚮、簾兒底下,聽人笑語。”卻又橫生波瀾,詞人一方面耽心面對元宵勝景會觸動今昔盛衰之慨,加深內心的痛苦;另一方面卻又懷戀着往昔的元宵盛況,想觀賞今夕的繁華中重溫舊夢,給沉重的心靈一點慰藉。這種矛盾心理,看來似乎透露出她對生活還有所追戀的嚮往,但骨子裏卻藴含着無限的孤寂悲涼。面對現實的繁華熱鬧,她卻衹能隔簾笑語聲中聊溫舊夢。這是何等的悲涼!
這首詞運用今昔對照與麗景哀情相映的手法,還
有意識地將淺顯平易而富表現力的口語與錘煉工緻的
書面語交錯融合,以極富表現力的語言寫出了濃厚的今昔盛衰之感和個人身世之悲。這首詞的藝術感染力如此之強,以至於南宋著名詞人劉辰翁會每誦此詞必“為之涕下”。
●武陵春
李清照
風住生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
衹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李清照詞作鑒賞
這首《武陵春》為作者中年孀居後所作,非一般的閨情閨怨詞所能比。這首詞藉暮春之景,寫出了詞人內心深處的苦悶和憂愁。全詞一喝三嘆,語言優美,意境,有言盡而意不盡之美。
這首詞繼承了傳統的詞的作法,采用了類似後來戲麯中的代言體,以第一人稱的口吻,用深沉憂鬱的旋律,塑造了一個孤苦凄涼環中流蕩無依的纔女形象。
這首詞簡煉含蓄,足見李清照煉字造句之功力。
其中“風住塵香花已盡”一句已達至境:既點出此前風吹雨打、落紅成陣的情景,又繪出現今雨過天晴,落花已化為塵土的韻味;既寫出了作者雨天不得出外的苦悶,又寫出了她惜春自傷的感慨,真可謂意味無窮盡。
這首詞由表及裏,從外到內,步步深入,層層開掘,上半闋側重於外形,下半闋多偏重於內心。“日晚倦梳頭”、“欲語淚先流”是描摹人物的外部動作和神態。這裏所寫的“日晚倦梳頭”,是另外一種心境。
這時她因金人南下,幾經喪亂,志同道合的丈夫趙明誠早已逝世,自己衹身流落金華,眼前所見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從中來,感到萬事皆休,無窮索寞。因此她日高方起,懶於梳理。“欲語淚先流”,寫得鮮明而又深刻。這裏李清照寫淚,先以“欲語”作為鋪墊,然後讓淚奪眶而出,簡單五個字,下語看似平易,用意卻無比精深,把那種難以控製的滿腹憂愁一下子傾瀉出來,感人肺腑、動人心弦。
詞的下半闋着重挖掘內心感情。她首先連用了“聞說”、“也擬”、“衹恐”三組虛字,作為起伏轉折的契機,一波三折,感人至深。第一句“聞說雙溪春正好”陡然一揚,詞人剛剛還流淚,可是一聽說金華郊外的雙溪春光明媚、遊人如織,她這個平日喜愛遊覽的人遂起出遊之興,“也擬泛輕舟”了。“春尚好”、“泛輕舟”措詞輕鬆,節奏明快,恰好處她表現了詞人一剎那間的喜悅心情。而“泛輕舟”之前着“也擬”二字,更顯得婉麯低回,說明詞人出遊之興是一時所起,並不十分強烈。“輕舟”一詞為下文的愁重作了很好的鋪墊和烘托,至“衹恐”以下二句,則是鋪足之後來一個猛烈的跌宕,使感情顯得無比深沉。
這裏,上半闋所說的“日晚倦梳頭”、“欲語淚先流”
的原因,也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這首詞藝術表現上的突出特點是巧妙運用多種
修辭手法,特別是比喻。詩歌中用比喻,是常見的現象;然而要用得新穎,卻非常不易。好的比喻往往將精神化為物質,將抽象的感情化為具體的形象,饒有新意,各具特色。這首詞裏,李清照說:“衹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同樣是用誇張的比喻形容“愁”,但她自鑄新辭,而且用得非常自然妥帖,不着痕跡。我們說它自然妥帖,是因為它承上句“輕舟”
而來,而“輕舟”又是承“雙溪”而來,寓情於景,渾然天成,構成了完整的意境。
●聲聲慢
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曉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李清照詞作鑒賞
《聲聲慢》又名《勝勝慢》,清照這首詞改押入聲韻,並屢用疊字和雙聲字,這就變舒緩為急促,變哀惋為凄厲。此詞以豪放縱恣之筆寫激動悲愴之懷,不能列入婉約體。這首作法獨特的詞,就其內容而言,是一篇悲秋賦。
開端三句用一連串疊字寫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
情,從“尋尋覓覓”開始,可見她從一起床便百無聊賴,如有所失,於是東張西望,仿佛飄流海洋中的人要抓到點什麽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點什麽來寄托自己的空虛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尋尋覓覓”的結果,不但無所獲,反被一種孤寂清冷的氣氛襲來,使自己感到凄慘憂戚。於是緊接着再寫了一句“凄凄慘慘戚戚”。僅此三句,定下一種愁慘而凄厲的基調。
“乍暖還寒時候”是此詞的難點之一。此詞作於秋天,但秋天的氣候應該說“乍寒還暖”,衹有早春天氣才能用得上“乍暖還寒”。所以,這首詞是寫一日之晨,秋日清晨,朝陽初出,故言“乍暖”;但曉寒猶重,秋風砭骨,故言“還寒”。至於“時候”二字宋時已與現代漢語無殊了。“最難將息”句則與上文“尋尋覓覓”句相呼應,說明從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曉來風急”,“曉”,通行本作“晚”。從全詞意境來看,應該是“曉”字。
說“曉來風急”,正與上文“乍暖還寒”相合。古人晨起於卯時飲酒,又稱“扶頭卯酒”。這句是說藉酒無法消愁“雁過也”的“雁”,是南來秋雁,正是往昔北方見到的,所以說“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了。這一句是虛寫,以寄寓作者的懷鄉之情。
下片由秋日高空轉入自家庭院。園中開滿了菊花,秋意正濃。這裏“滿地黃花堆積”是指菊花盛開,而非殘英滿地。“憔悴損”是指自己因憂傷而憔悴瘦損,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謝。正由於自己無心看花,雖值菊堆滿地,卻不想去摘它賞它,然而人不摘花,花當自萎;及花已損,則欲摘已不堪摘了。這裏既寫出了自己無心摘花的鬱悶,又透露了惜花將謝的情懷,筆意深遠。
“守著窗兒”句,寫獨坐無聊,內心苦悶之狀,比“尋尋覓覓”三句又過之而無不及。這一句從反面說,好象天有意不肯黑下來而使人尤為難過。“梧桐”
兩句兼用溫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詞意,把兩種內容融而為一,筆直情切。最後以“怎一個愁字了得”句作收,是獨闢蹊徑。自庚信以來,詩人寫愁,多半極言其多。這裏卻化多為少,衹說自己思緒紛茫復雜,僅用一個“愁”字如何包括得盡。妙又不說明於一個“愁”字之外更有什麽心情,即戛然而止。表面上有“欲說還休”之勢,實際上已傾瀉無遺。
這首詞始終緊扣悲秋之意,盡得六朝抒情小賦之神髓;又以接近口語的樸素清新的語言譜入新聲,寫盡了作者晚年的凄苦悲愁,是一首個性獨具的抒情名作。
●點絳唇
李清照
寂寞深閨,柔腸一寸愁千縷。
惜春春去,幾點催花雨。
倚遍闌幹,祇是無情緒。
人何處,連天芳草,望斷歸來路。
李清照詞作鑒賞
這是一首藉傷春寫離恨的閨怨詞。全詞情詞並勝,神韻悠然,層層深入揭示了抒情女主人公心中無限愁情。
首先詞人將“一寸”柔腸與“千縷”愁思相提並論,使人産生了一種強烈的壓抑感,仿佛她愁腸欲斷,再也承受不住。“惜春”兩句,不復直言其愁,卻“惜春春去”的矛盾中展現女子的心理活動。淅瀝的雨聲催逼着落紅,也催逼着春天歸去的腳步。唯一能給深閨女子一點慰藉的春花也凋落了,那催花的雨滴衹留下幾聲空洞的回響。惜春,惜花,也正是惜青春、惜年華的寫照。
下片寫憑闌遠望。中國古典詩詞中,常用“倚闌”表示人物心情悒鬱無聊。這裏詞人“倚”這個動詞後面綴以“遍”字,活畫出一深閨女子百無聊賴的煩悶苦惱。下句中又以“衹是”與“倚遍”相呼應,襯托出因愁苦而造成的“無情緒”,這就有力地表現了愁情深重,無法排解。結尾處,遙問“人何處”,點明憑闌遠望的目的,同時也暗示了“柔腸一寸愁千縷”、“祇是無情緒”的根本原因。這裏,詞人巧妙地安排了一個有問無答的佈局,卻轉筆追隨着女子的視綫去描繪那望不到盡頭的萋萋芳草,正順着良人歸來時所必經的道路蔓延開去,一直延伸到遙遠的天邊。
然而望到盡頭,唯見“連天芳草”,不見良人蹤影。
這首詞寫出了讓人肝腸寸斷的千縷濃愁:寂寞愁、傷春愁,傷別愁以及盼歸愁。結尾“望斷”二字寫盡盼歸不能的愁苦,此時感情已積聚至最高峰,全詞達到高潮。
●減字木蘭花
李清照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
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雲鬢斜簪,徒要教郎比並看。
李清照詞作鑒賞
這首詞作於建中靖國年間,其時詞人與夫君趙明誠新婚燕爾,心中充滿對愛情的熱情摯着。全篇截取了作者新婚生活的一個側面,顯示她放縱恣肆的獨特個性。
上片主旨是買花。宋朝都市常有賣花擔子,一肩春色,串街走巷,把盎然生趣送進千傢萬戶。似乎小丫環入報以後,女主人李清照隨即作了吩咐,買下一枝最滿意的鮮花。整個上片便是截取了買花過程中最後一個畫面,所寫的便是女主人公手執鮮花,滿懷深情地進行欣賞。“春欲放”三字,表達了她對花兒的由衷喜愛,其中“春”字用得特別好,既可以指春色、春光、春意和春天,也可以藉指花兒本身。“春”
字境大,能給人以無窮的美感和聯想。下面“淚染輕勻”二句,寫花的容態。這花兒被人折下,似乎為自己命運的不幸而哭泣,直到此時還淚痕點點,愁容滿面。着一“淚”字,就把花擬人化了,再綴以“輕勻”二字,便顯得哀而不傷,嬌而不豔,其中似乎滲透着女主人對它的同情與愛撫。前一句為虛,出自詞人的想象;後一句屬實,摹寫了花上的露珠。“猶帶彤霞曉露痕”,花朵上披着彤紅的朝霞,帶着晶瑩的露珠,不僅顯出了花之色彩新鮮,而且點明時間是清晨,整個背景寫得清新絢麗,恰到好處地烘托了新婚的歡樂與甜蜜。
下片主旨寫戴花。首先,作者從自己一方說起,側重於內心刻畫萋。“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活活畫出一位新嫁娘自矜、好勝甚至帶有幾分嫉忌的心理。她青年婦女中,本已感到美貌超群,但同“猶帶彤霞曉露痕”的鮮花相比,似乎還不夠嬌美,因此懷疑新郎是否愛她。這裏表面上是說郎猜疑,實際上是她揣度郎心,麯筆表達,輕靈有緻。同上片相比,前面是以花擬人,這裏是以人比花,角度雖不同,但所描寫的焦點都是新娘自己。接着二句,是從人物的思想寫到人物的行動。為了爭取新郎的歡愛,她就把花兒簪鬢發上,讓新郎看看哪一個更美。然卻終未說出誰強,含蓄藴藉,留有餘味。“雲髻斜簪”,豐神如畫。這裏李清照,寫出了一點閨房的樂趣。
全篇通過買花、賞花、戴花、比花,生動地表現了年輕詞人天真、愛美情和好勝的脾性。可謂達到了“樂而不淫”的藝術境界,全詞語言生動活潑,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是一首獨特的閨情詞。
●攤破浣溪沙
李清照
病起蕭蕭兩鬢華,臥看殘月上窗紗。
豆蔻連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詩書閑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
終日嚮人多醖藉,木犀花。
李清照詞作鑒賞
這首詞創作於作者的晚年,主要寫她病後的生活情狀,委婉動人。
“病起”,說明曾經長期臥床不起,此刻已能下床活動了。“蕭蕭”是頭髮花白稀疏的樣子。詞中係相對病前而言,因為大病,頭髮白了許多,而且掉了不少。至此,作者即刻打住,下句另起一意。這個處理極妙,意思似乎是說,頭髮已經那樣,何必再去管它,還是料理今後罷。這不僅表現了作者的樂觀態度,行文也更簡潔。
下面接寫了看月與煎藥。因為還沒有全好,又夜裏,作者做不了什麽事,衹好休息,臥着看月。“臥看”,是因為大病初起,身子乏力,同時也說明作者心情閑散,漫不經心,兩字極為傳神。“上”字說明此乃初升之月,則此殘月當為下弦月,此時入夜還淺。
病中的人當然不能睡得太晚,寫得極為逼真。上句寫的是衰象,此句卻是樂事,表明作者確實不太以發白為念了。“豆蔻”為植物名,種子有香氣,可入藥,性辛溫,能去寒濕。“熟水”是宋人常用飲料。分茶是宋人以沸水衝茶而飲的一種方法,頗為講究。“莫分茶”即不飲茶,茶性涼,與豆蔻性正相反,故忌之。
以豆蔻熟水為飲,即含有以藥代茶之意。這又與首句呼應。人兒斜臥,缺月初上,室中飄散縷縷清香,一派閑靜氣氛。
下片寫白日消閑情事。觀書、散詩、賞景,確實是大病初起的人消磨時光的最好辦法。“閑處好”一是說這樣看書衹能閑暇無事才能如此;一是說閑時也衹能看點閑書,看時也很隨便,消遣而已。對一個成天閑散傢的人說來,偶然下一次雨,那雨中的景緻,卻也較平時別有一種情趣。俞平伯說這兩句“寫病後光景恰好。說月又說雨,總非一日的事情。”(《唐宋詞選釋》)所見極是。末句將木犀擬人化,結得雋永有緻。“木犀”即桂花,點出時間。本來是自己終日看花,卻說花終日“嚮人”,把木犀寫得非常多情,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木犀的喜愛,見出她終日都把它觀賞。“醖藉”,寫桂花溫雅清淡的風度。木犀花小淡黃,芬芳徐吐,不象牡丹夭桃那樣衹以濃豔媚人,用“醖藉”形容,亦極得神。“醖藉”又可指含蓄香氣而言。
此詞格調輕快,心境怡然自得,與同時其他作品很不相同。通篇全用白描,語言樸素自然,情味深長。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序言 | 王禹稱 | 寇準 | 錢惟演 | 陳堯佐 | 潘閬 | 林逋 | 楊億 | 陳亞 | 夏竦 | 范仲淹 | 柳永 | 張先 | 晏殊 | 張昪 | 石延年 | 李冠 | 宋祁 | 梅堯臣 | 葉清臣 | 歐陽修 | 王琪 | 解昉 | 韓琦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10] [XI] [X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