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书 宋朝事實 Song Facts   》 捲九      李攸 Li You

  ○官職
  乾德四年,詔御史臺、吏部流內銓、南曹、刑部、大理寺,自少卿、郎中、員外郎、知雜侍御史以下及丞簿司直、評事等,並以三周年為滿,須常在本司莅事者,至日限滿,即與轉官。
  詔京朝官將命出入及受代歸闕者,宜令中書捨人郭贄、膳部知雜事滕中正、戶部郎中雷德驤同考校勞績及銓量材器,候有闕,中書類能以授之。先是,常參官自一品以下皆謂之京官,未常參官謂之未常參官。近代以常參官為朝官,未常參官為京官,故有朝官之目。
  淳化五年十一月,詔吏部選人赴調,並須於京朝官內求一人為職目,用府縣諸司監櫻
  太平興國之初,朝臣班簿纔二百人。至鹹平初,四百人。
  天聖元年,乃逾千人。
  真宗初即位,以工侍郎郭贄知天雄軍,贄自陳戀闕下不肯去,真宗曰:“全魏重地委任於卿,亦非輕也,宜去。”贄退。
  召輔臣問之,輔臣對以近例亦有已受命而復留者,曰:“朕初嗣位,命贄知大藩而不行,則何以使人”卒遣之。群臣皆畏服。
  諫官陳升之言:“比來館閣選任益輕,非所以聚天下賢才、張弛成就之意,請約今在職者之數,著為定員。有論薦者,中
  書籍其名,若有缺,即取其文學行義傑然為衆所推者,取旨召試。”詔從之。
  景祐四年三月,詔:“自今尚書省議事,應帶職官三司副使以上並不赴。如集議大事,詔特赴者,即別設坐。”初,明道中,殿中侍御史段少連言:“國傢每有大事,必集議於尚書省,而本省官自三司副使已帶職者多移牒不赴。請凡托故不集者,以違製論。”既而太常博士、集賢校理兼宗正丞趙良規言:“都省集官議謚,用段少連請,應本省官帶學士、知製誥、待製。臣謹按國朝故事及令敕儀製,別有學士、知製誥、待製、三司副使,著位視品,即與前朝制度不同,固無在朝敘職、入省敘官之理。今若全不論職,假有中後行郎中兼學士在朝立丞郎以上,入省綴駕庫之次,知製誥、待製入朝與六行侍郎同行,入省即位郎官之下。又如員外郎任三司副使、郎中為判官者,在三司為參佐,入省卻位其上。所以舊來議事,陳別詔三省悉集,則中書捨人、知製誥與常侍給諫至左右正言皆赴;若內朝官悉集,則學士、待製、三司副使皆赴;若更集他官,則諸司三品、武臣三品各在本司長官之次;若止是集尚書省官,其帶職者並合不赴。按閤門儀製:大宴,學士坐殿上,與僕射同行,知製誥與尚書丞郎同行;若麯宴,則三司副使在知製誥之後,重行異位,豈有親奉至尊於殿上其禮如此,暫入都省而卻降損著位。又按故事,尚書省官帶知製誥者,並中書奏班簿,即是於尚書盛御史臺並不著籍,故有絶曹之語。又國朝以來,凡定學士、捨人兩省以上著位,陳先後入外,若有升降,皆是特奉朝旨,豈有在朝入省,迭為高下又郎中員外兼侍御史及任裏行者,皆稱臺官,不赴都省集議。臣以謂本省官兼佐臺職,即是與帶知製誥、待製等事體無異。又按唐翰林學士有不知製誥者,衹是與今直館事體相類。若國朝學士知製誥、待製,則顯
  有著位,與唐不同。其侍讀、侍講、竜圖閣、樞密等學士及三司副使,即是國朝新製。唐朝三司自是尚書之職,自後別置使額,而與今不同。請自今除集三省官議事即如舊外,若是本省議事,其學士、知製誥、待製、三司副使更不赴議。”詔御史臺與太常禮院詳定以聞。禮院言:“按唐李肇《翰林志》,凡學士無定員,皆兼它官,下自校書郎至諸曹尚書,皆得為之。
  既入院,與班行絶跡,亦不係常參類。守官三歲,則遷知製誥。
  五代《職官志》,翰林學士入院,並先後為定,惟承旨一員出自上意,不計官資先後,在學士之上。國朝儀製令敕,翰林學
  士、侍讀、侍講學士、竜圖閣學士、樞密直學士、竜圖閣直學
  士並在丞郎之上,竜圖閣待製及知製誥、三司副使在少卿監之上。自唐至國朝,翰林學士、知製誥、待製、三司副使與本官絶曹,不屬南省官之例。載詳會議之文,由來非一,或出朝廷別旨,或循官司舊規。故言集本省,即南省官也;集學士、兩盛臺官者,容有內製、給捨、中丞之屬;集學士、臺省及諸司四品以上者,容有卿監之屬;集文武百官者,容有諸衛之屬。
  故謀事有大小,集官有等降,率係詔文。昨因段少連以覆謚小事,謂群牧普會議,列為具奏,嬰以嚴科,遂使絶曹清列,還入本行。而良規援求故實,理當難奪。請自今有臣僚擬謚者,止令集南省官屬,或緣事體大,臨事敕判,兼召三盛臺、寺,即並依國朝舊例施行。”御史臺別奏雲:“良規稱尚書省官任外製者,不著臺省之籍,故有絶曹之語。而以為重。則今尚書省官任內製者,並係臺省之籍,寧有坐曹之實,而可輕乎然則論職官之言,正為絶曹者設,豈有受祿則係官,定俸議事則絶
  曹為辭況王旦、王化基、趙安仁、晁迥、杜鎬、楊億皆時之重
  望,嘗集議於尚書省,而無變古之論;故相李昉為主客郎中、知製誥日,屢經都省議事;與散騎常侍徐鉉言見江南舊儒所說
  議事次第,與此略同。又議大事,僕射、御史大夫入省,惟僕射至廳下馬,於今行之,蓋所以重本省也。故都堂會議,列狀以品,就坐以官。忽此更張,恐非通理。請自今但係本省官帶職令赴議而輒不集者,如議國傢典禮,即從違製論施行;若議常事,止依律文處分。”又秘書省著作郎、直集賢院同知太常禮院吳育言:“若從本省敘官之議,有不可者二。且自朝廷至臺省以及郡縣,上下有次,輕重有倫。至上莫若君父之前,至重莫若朝廷之內,上可以統下,重可以臨輕,舉重則不可以輕者幹,舉上則不可以下者撓。夫尚書省雖制度尊大,亦天子之有司。官係其中,謂之本省,本省相會,須有朝廷,豈有君父之前、朝廷之內列班殊隔,一入有司,輒易尊卑,而云在朝敘職,入省敘官以一體為二傢,以朝、省為彼我,上下異貫,輕重不倫,此其不可一也。官職之名,本非二體,官主其號,職供其職。名實相係,豈有殊途衹如庖人是官,供庖是職;祝人是官,緻祝是職。以何隔絶,分官職為兩事蓋自唐室以來,臨事雜置,遂有別帶職事之名。厥後因循,未歸本務。即今而言,須以隸名為輕,供職為重,倘雲入朝敘職,入省敘官,則是官職相離,遂為限絶。推之於古,蓋紊源流。此其不可二也;若從絶班不赴之議,有不可者三。古者尚書為天下綱轄喉舌之地,故其官皆材識之士。凡國有謀議,取决其中。今則不然,惟以敘遷,而其間拔擢英異,又多歸侍從之中。若絶班不赴,則朝事諮决未盡其人,此不可一也。知製誥稱中書省奏班簿,是謂絶班,可以不赴。本省如翰林學士亦知製誥,而不絶班簿,此皆因循之製,參差不倫,未可取為確據。縱絶班有例,而絶曹無聞。謹按《唐六典》:中書捨人以他官兼者,謂之兼製誥。
  故白居易草《楊嗣復授庫部郎中知製誥》辭雲:‘前代製誥,中書令、侍郎、捨人通掌之。國朝以來,或以它官兼領。’又
  《授元稹中書省捨人》辭雲:‘元稹自祠曹員外試知製誥’。
  謂之兼則豈絶本官,謂之試則明未正職,斯皆章灼不疑之事也。
  今縱有明文絶其官,若遇定事,猶當以事體追而正之。況無明文,但引因循參差之事為據。此不可二也。今兩製遷改,其告身命辭必舉本曹之務為之訓諭,凡受一敕牒,則下至府、寺冗局,猶供其職。豈有一人命書、三省運判而都無所係若止為俸錢,徒加官號,命官之理豈若是乎惟兩府大臣不可更親有司之事,況其俸祿亦不係其官。自餘縉紳遷次,所主者官名,俸給盡從本省,居常既不復至,會議又不一來,則是自絶其官矣。
  仲尼不去餼羊,粗存告朔之禮,若並羊亦去,寄禮無地,則一省之製,自此盡隳。縱以班絶,皆可不赴。若有詔兩製、臺省百官諸司畢會,則坐次又如何為定此其不可三也。臣伏謂是非之議,至當歸一,若又廣為采摭,適足為煩。今於國朝典故中取一最明之事,足以質定。大中祥符五年,敕新授僕射於都省
  上事曰:僕射、尚書丞郎、郎中、員外、三司使、副學士、兩
  盛御史臺、文武諸司、常參官並集省內幕次,以俟僕射自正衙退,將至都省堂門外下馬,朝廷差人前導。諸行尚書丞郎、郎中、員外郎並於都堂門內,分左右列班迎候,俟僕射判案訖,知班引贊官,報班次,定禮生贊三司使,次學士,次兩省待製,次三司副使賀。此則雖赴本省,自有次序之別。臣切詳禮院、御史臺兩奏各有未安,請自今凡尚書省會議,如止集本省官,則帶職者皆赴,依在朝兩製班列,別作一行而坐。《春秋》之義,王人雖賤,必敘乎諸侯之上,所以尊王命而廣臣恭也。今兩製、侍從之職,皆朝廷拔擢殊纔,王命所旌,禮當表異。況又自分行列,非以相壓,亦如僕射上事之儀。凡帶絶班之官並赴,而別班贊引,不與本省官同在迎班,顯合本朝之典章,亦非今日之臆斷。若詔兩製、臺省諸司諸衛官畢集,則各從其類,
  自作一行,其書議亦如其坐次。”上以群議所執不同,故參用所宜而降是詔。
  治平三年,翰林學士承旨張方平奏:“切見嘉祐五年諫院陳升之言三班供奉官以下八千八百人,乞裁冗濫,立條製,於時定議事頗酌中。升之始言八千八百餘員,及此又已五年,數當增倍。其濫如此而不云救,何以立憲度、建治功乞下兩府檢討前所奏議,早為裁定頒行,亦振舉頽弊之一端。”詔以付樞密院,而計三班使臣六千五百三十四人而已,遂無所更議。
  元祐三年,詔文臣係銜分左右,自朝議以上,進士為左,餘人為右。明年,詔朝議以下並分左右。紹聖罷之,惟朝議以上如故。崇寧又詔朝議、中散、正議、光祿分左右兩資,應轉者先右而後左。蓋元祐之分左右,所以別流品;崇寧之分左右,特以序官爵耳。
  竜圖閣。學士一員,竜圖閣直學士七員,竜圖閣待製三員,直竜圖閣五員。
  天章閣。學士,侍講,直天章閣。
  大觀二年二月十三日,詔曰:“朕惟哲宗皇帝英文睿武,神機獨運。道與時俱,沉潛無方。然事天治人,彰善癉惡,訓迪有位,攘卻四夷,則號令指揮若揭日月。蓋自親攬庶政,始大有為,一話一言,罔不儀式刑於神考之典。故緝熙紹復,著在簡編,與熙寧、元豐之所行,相為始終。比命有司廣加裒輯,成書來上,本末粲然,誠可傳無窮、施罔極矣。若昔祖宗述作,皆有寶藏之所,參列廣內,揭為嘉名,擇儒臣以資訪納。今將祗率成憲,匹休前烈,則夫名出於信,不可無所考也。在《詩》有之‘君子有徽猷’,是為論德之美,而觀道之成,於是乎在。其哲宗皇帝禦集建閣,以‘徽猷’為名,仍置學士、直學士、待製。”政和六年增置直閣。
  紹興十年五月七日,詔:“門下:恭惟徽宗皇帝躬天縱之睿資,輔以日就之聖學,因時製治,修禮樂,恢學校,發揮典墳,緝熙治具。宸章奎翰,發為號令,著在簡編者,煥乎若三辰之文,麗天垂光,賁飾群物,所以貽謀立教、作則萬世者,殆與詩書相表裏。特加裒輯,崇建層閣,以嚴寶藏,用傳示於永久。其閣恭以‘敷文’為名,祗遹舊章。宜置學士、直學士、待製、直閣,以次列職,備西清之咨訪,為儒學之畢寵。其著於令。”
  直秘閣校理。自建隆初,三館有書萬二千餘捲。乾德元年後,平諸國,盡收其圖書以實三館。先是,朱梁都汴。正明中,始以右長慶門東北廬捨十數間列為三館,湫隘卑濕,纔蔽風雨,周廬徼道出於其側,衛士騶卒朝夕喧雜。歷代以來,未遑改作。
  每諸儒受詔有所論撰,即移於他所,始能成之。太平興國初,太宗因幸三館,顧左右曰:“若此之陋,豈可以蓄天下圖籍,延四方之士耶”詔經度左升竜門東北舊車輅院,別建三館,命中使督其役,制度皆上所規畫。二年三月,書院成,盡徙舊館之書以實之,凡八萬餘捲。端拱元年,詔分三館之書萬餘捲,別為書庫,目曰秘閣,以吏部侍郎李至兼秘書監,右司諫、直史館宋泌兼直秘閣,右贊善大夫、史館檢討杜鎬為校理,而直秘閣、秘閣校理之官始於此。
  秘書剩監、少監、丞各一人,監掌古今經籍圖書、國史實錄、天文歷數之事。少監為之貳,而丞參領之。其屬有五:著作郎一人,著作佐郎二人,掌修纂日曆;秘書郎二人,掌集賢院、史館、昭文館、秘閣圖籍,以甲、乙、丙、丁為部,各分其類;校書郎四人,正字二人,掌校讎典籍,刊正訛謬,各以其職隸於長罰惟日曆非編修官不預。歲於仲夏曝書,則給酒食費,尚書、學士、侍郎、待製、兩省諫官、御史並赴。遇
  庚伏,則前期遣中使諭旨,聽以早歸。大典禮,則長貳預集議。
  所以待遇儒臣,非他司比。宴設錫予,率循故事。宋初,置三館長慶門北,謂之西館。太平興國初,於升竜門東北,創立三館書院。三年,賜名崇文院,遷西館書貯焉。東廊為集賢書庫,西廊分四部,為史館書庫。大中祥符八年,創外院於右掖門外。
  天禧初,令以三館為額,置檢討、斜等員。檢討以京朝官充,斜自京朝、幕職至選人皆得備眩以內侍二人為勾當官,通掌三館圖籍事,孔目官、表奏官、掌捨各一人。又有監書庫內侍一人,兼監秘閣圖籍孔目官一人。
  秘閣。係端拱二年就崇文院中堂建閣,以三館書籍真本並內出古畫墨跡等藏之。淳化元年,詔次三館置直閣、校理,以諸司三品、兩省五品以上官一人判閣事。直閣、校理通掌閣事,掌繕寫秘閣所藏。供禦人、裝裁匠十二人。元豐五年,職事官貼職悉罷,以崇文院為秘書省官屬,始立為定員,分案四,置吏八。
  元祐初,復置直集賢院、校理。自校理而上,職有六等,內外官並許帶,恩數仍舊。又立試中人館職法,選人除正字,京官除校書郎。三年二月,詔禦試唱名日,秘書丞至正字升殿侍立。九月,復試賢良於閣下。五年,置集賢院學士並校對黃本書籍官員。十二月,詔禮部,本省長貳定校讎之課,月終具奏。又罷本省官任滿除館職法。元符二年,詔職事官罷帶館職,悉復元豐官製。崇寧五年,詔館閣並除進士出身人。政和五年四月,詔秘書省殿以“右文”為名,改集賢殿修撰為右文殿修撰。是月,駕詣景靈宮朝獻,還幸秘書省,詔曰:“延見多士,歷覽藏書之府,祖宗遺文在焉,屋室淺狹,甚非稱太平右文之盛,宜重行修展。”八月,詔秘書省移於新左藏庫,以其地為堂。七年,詔類集所訪遺書,名曰《秘書總目》。宣和二年,
  立定秘書省員額:監、少監、丞依元豐舊製,著作郎以四員為額,校書郎二員,正字四員。
  渡江後,製作未遑。紹興元年,始詔置秘書省,權以秘監或少監一員,丞、著作郎佐各一員,校書、正字各二員為額。
  續又參酌舊製,校書郎、正字召試學士院而後命之。自是采求缺文,補綴漏逸,四庫書略備。即秘書省復建史館,以修《神宗?哲宗實錄》,選本省官兼檢討、斜,以侍從官充修撰。五年,效唐人十八學士之製,少、監、丞外,置著作郎佐、秘書郎各二人,校書郎、正字通十二人。又移史館於省之側,別為一所,以增重其事。九年,詔著作局惟修日曆,遇修國史[此處文字有脫漏]修實錄則開實錄院,以正名實。十三年,詔復每歲曝書會。是鼕,新省成,少監遊操援政和故事,乞置提舉官,遂以授禮部侍郎秦熺,令掌求遺書,仍鑄印以賜。置編定書籍官二人,以校書郎、正字充。
  孝宗即位,詔館職儲養人才,不可定員。乾道九年,正字至六員。淳熙二年,少、監並置,皆前所未有。除少、監、丞外,以七員為額。尋復詔不立額。紹熙二年,館職缺人,上令召試二員,謹加審擇,取學問議論平正之人。自是少、監、丞外,多止除二員。是時,陳傅良上言:“請以右文、秘閣修撰並舊館閣斜三等為史官。自斜供職,稍遷秘閣修撰,又遷右文,在院三五年,如有勞績,就遷次對,庶幾有專官之效,無冷局之嫌。”時論韙之,然不果行。中興分案四:曰經籍,曰祝版,曰知雜,曰太史。吏額:都、副孔目官二人,四庫收官二人,表奏官、收庫官各一人,守當官二人,正名楷書五人,守闕一人,正貼司及守闕各六人,監門官一人以武臣充,專知官一人。
  日曆所。隸秘書省,以著作郎、著作佐郎掌之。以宰執時政記、左右史起居註所書會集修撰,為一代之典。舊於門下省
  置編修院,專掌國史實錄,修纂日曆。元豐三年詔:“宣徽院等供報修註事,自今更不供起居院,直供編修院日曆所。”四年十一月,廢編修院歸史館。官製行,屬秘書省國史案。六年,詔秘書省長貳毋得預著作修纂日曆事,進書即係銜,以防漏泄,如舊編修院法焉。八年,詔吏部郎中曾鞏、禮部郎中林希兼著作。職事官兼職自此始。元祐五年,移國史案置局,專掌國史、實錄,編修日曆,以國史院為名,隸門下省,更不隸秘書剩
  紹聖二年,詔日曆還秘書剩宣和二年,詔罷在京修書諸局,惟秘書省日曆所係元豐國史案,除著作官專管修纂日曆之事無定員外,其餘案編修日曆書庫官吏,並依元豐法。紹興元年,初修皇帝日曆,詔依修日曆所為名,本省長貳通行修纂。三年,詔宰臣提舉,侍從官修撰。十一月,詔以修國史日曆所為名。
  四年,詔以史館為名。十年,詔依舊製並歸秘書省國史案,以著作佐郎修纂,舊史館官罷歸元官。尋復詔以國史日曆所為名,續並修《神宗?哲宗寶訓》。隆興元年,詔編類聖政所並歸日曆所,依舊宰臣提領,仍令日曆所吏充行遣。
  會要所。以省官通任其事。紹興元年,詔秘書省官讎校《國朝會要》,逐官添給茶湯錢。乾道四年,詔尚書右僕射陳俊卿兼提舉編修《國朝會要》,每遇提舉官開院過局,就本省道山堂聚呈文字,提舉諸司官、承受官、主管諸司官,並令國史日曆所官兼。五年,令本省再加刪定,以續修《國朝會要》為名。九年,秘書少監陳騤言:“編類建炎以後會要成書,以《中興會要》為名。”並從之。其後接續修纂,並隸秘書剩
  初,紹興三年,詔置國史院,重修《神宗?哲宗實錄》,以從官充修撰,續以左僕射呂頤浩提舉國史,右僕射朱勝非監修國史。四年,置直史館及檢討、斜各一員。五年,置修撰官二員,斜無定員。是時,國史、實錄皆寓史館,未有置此廢彼
  之分。九年,修《徽宗實錄》,詔以實錄院為名,仍以宰臣提舉,以從官充修撰、同修撰,餘官充檢討,無定員。明年,以未修正史,詔罷史館官吏並歸實錄院。二十八年,實錄書成,詔修《三朝正史》,復置國史院,以宰臣兼修,侍從官兼同修,餘官充編修。明年,詔國史院以宰臣提舉,置修國史、同修國史共二員,編修官二員,又置都大提舉諸司官、承受官、諸司官各一員,以內侍省官充。隆興元年,以編類聖政所並歸國史院,命起居郎鬍銓同修國史。二年,參政錢端禮權監修國史,乾道元年,參政虞允文權提舉國史,皆前所未有。二年,詔置實錄院,修《欽宗實錄》,其修撰、檢討官以史院官兼領。四年,實錄告成,詔修《欽宗正史》。以右僕射蔣芾提舉《四朝國史》,詔增置編修官二員,續又增置三員。淳熙三年,特命李燾以秘書監權同修國史、權實錄院同修撰。四年,罷實錄院,專置史院。十五年,《四朝國史》成書,詔置史院,復開實錄院修《高宗實錄》。慶元元年,開實錄院修纂《孝宗實錄》。
  六年,詔實錄院同修撰以四員、檢討官以六員為額。嘉泰元年,開實錄院修纂《光宗實錄》。二年,復開國史院,自是國史與實錄院並置矣。實錄院吏兼行國史院事,點檢文字一人,書庫官八人,楷書四人。
  太史局。掌測驗天文,考定歷法之事。日具所占以聞。歲頒歷於天下,則豫造進呈。祭祀、冠昏及大典禮,則選所用日。
  其官有令,有正,有春官、夏官、中官、秋官。秋官正有丞,有直長,有靈臺郎。郎有保章正。其判局及同判,則選五官正以上業優考深者充。保章正五年、直長至令十年一遷,惟靈臺郎試中乃遷,而挈壺正無遷法。其別局有天文院、測驗渾儀刻漏所,掌渾儀臺晝夜刻驗辰象。鐘鼓院,掌文德殿鐘鼓樓刻漏進牌之事。
  印歷所。掌雕印歷書。南渡後,並同隸秘書省,長、發丞、郎輪季點檢。
  算學。元豐七年,詔四選命官通算學者,許以吏部就試,其合格者,上等除博士,中次為學諭。元祐元年初,議者謂:“本監雖準朝旨造算學,元未興工,其試選學官亦未有應格。
  竊慮徒有煩費,乞罷修建。”崇寧三年,遂將元豐算學條製修成敕令。五年,罷算學,令附國子監。十一月,從薛昂請,復置算學。大觀三年,太常寺考究,以黃帝為先師,自常先、力牧至周王樸以上從祀,凡七十人。四年,以算學生並入太史局。
  後入秘書剩宣和二年,並罷官吏。
  雍熙元年,改匭院為登聞檢院,東延恩匭為崇仁檢,南招諫匭為思諫檢,西申冤匭為申明檢,北通玄匭為招賢檢。
  太宗時,始置磨勘差遣院,後改為審官院。真宗時,京朝官四年乃得遷。天聖中,方有三年之製,而在外任者不得遷,須至京引對,乃得改秩。明道中,始許外任滿歲亦遷。時恭謝天地覃恩,不隔磨勘,有並遷者,於是朝士始多。皇祐明堂覃恩,隔磨勘,人情苦其不均。英宗、神宗即位,因有恭謝之例。
  景祐二年十月辛亥,詔曰:“國傢分命群官,外釐庶務,每代還於京輦,或寓止於客坊,雜處囂卑,頗罹瀆嫚。稽信書於往載,有朝邸之舊規,爰飭攸居,用昭予眷,宜於京師置朝集院。”
  神宗置大理寺。以上府、左右院暨司錄獄無以離合訊辯,三司混金穀,視獄不專,詔曰:“稽參故事,宜屬理官。”初置大理寺,命李清臣為記,清臣以謂王者立政以詔天下,必辭尚體要,則書為近,乃仿古立言所以導事者,詞灝噩奇甚。其載上訓之略曰:“五教未訓,五法亟下,是曰暴民,治用弗格。
  以成上德。”意先教後刑之敘。上曰:“卿言逼近經誥。”
  內侍剩大中祥符二年,內臣冠以省號,初補曰小黃門,遷內侍黃門,遷內侍高班,遷內侍高品,遷內侍殿頭,其極為都都知。國朝諸司使止於宣政,真宗以內侍李神福有功,特置宣慶使以寵之。又以劉承圭,特置景福殿使名以寵之,班在各省使之上。又以秦翰久在邊隅,宣力勤藎,特置入內都都知以寵異之。
  唐自開元、天寶以後,藩鎮屯重兵,皆自贍租賦所入,名曰送使留州,其上供者鮮矣。五代疆境偪蹙,藩鎮益強,率令部麯主場院厚斂。其屬三司者,補大吏以臨之,輸額之外,頗以入己。太祖歷試艱難,周知其弊,及受命,務恢遠略,革弊以漸。國初猶循前製,牧守來朝皆有貢奉,以助軍實。乾德三年,詔諸州度支經費外,凡金帛悉送闕下,無得占留。時藩鎮有缺,稍命文臣權知所在場務,或以京朝官廷臣監臨。凡一路之財,置轉運使掌之;一州之財,置通判掌之。為節度、防禦、團練留後觀察、刺史者,皆不預簽書金𠔌之事。於是外權削而利歸公上矣。其轉運使職位,國初但曰勾當某路水陸計度轉運事官,高者則曰某路計度轉運使。太平興國初,皆曰使,兩省五品以上則為都轉運使,又置副使判官,又置同勾當轉運事。
  俄罷諸副使,止置使二員。明年復置副使。真宗每用兵,或令都部署兼都轉運使,或提點轉運事。及車駕巡狩,置隨軍轉運使,事畢即停。真宗嘗曰:“天下物宜,民間利病,惟轉運使得以周知,當召見訪問外事。”上又嘗戒諸路轉運使曰:“汝等所至,點檢公事固是常職。若州郡相承弊事,但且改正,切勿亟行刑罰,緻其滋蔓,害及無辜也。”
  景德元年,詔權三司使丁謂等取戶稅條敕及臣民所陳農田利害,刪定成農田敕五捲上之。二年,謂等又取唐開元中宇文融請置勸農判官,檢校戶口田土偽濫等事,且言別置官,慮益
  繁擾,而諸州長吏職當勸農,乃請少卿、監、刺史、閤門使以上知州者,並兼管內勸農使;餘及同判,並兼勸農事;諸路轉運使副,並兼本路勸農使。詔可。勸農事入銜自此始。景德四年正月,詔諸路提點刑獄官為勸農使,使臣為副使,凡農田事悉領焉,置局案鑄印以給之。
  先是,軍巡及馬步院判官皆用郡府吏。建隆元年,始詔兩京軍巡、諸州馬步院判官合吏部流內銓擇選人,無遺省聽減兩選補之,始用文吏也。
  乾德三年,詔諸州長吏或有煩藉人代判者,即於賓佐中擇公幹者充,不得更任親從人。先是,承五代以來,領節旄為郡守者多武人,皆不知書,所至必自置吏,謂之代判,正事一以委之,用權不法。太祖知其弊,罷之。
  五代任官,凡曹掾、簿、尉有齷齪無能以至昏老不任驅策者,始註為縣令,故天下之邑率皆不治。甚者誅求刻剝,穢跡萬狀,故天下優諢之言,多以長官為笑。而祖宗深嫉貪吏,太祖嘗謂左右曰:“晉漢之世,侯、伯恣橫,非法掊斂,百姓田蠶所獲,未輸公稅,已入權豪之手,以至縣令將至有年,誅求百端,下無所訴。國朝以來,未革其弊。朕每念耕稼之勤,苟非兵食所資,固當盡復其租稅爾。”建隆初,始以朝官為知縣,其後參用京官,或試銜幕職、三班為之。自是懲五代弊政,尤重親民之官,民政稍稍修舉。凡縣事,主簿為之佐,尉掌盜賊殺傷之事。而自五代以來,藩侯補署親隨為諸藩鎮副鎮都虞候,同掌驚邏盜竊之事,與縣令抗禮。凡公事專達於州縣,多缺簿、尉。建隆三年,復置縣尉主簿,掌鄉村盜賊,其鎮將所主,郭內而已。自是稍統於縣。太平興國二年,始禁藩侯不得差親隨,其鎮將皆以本州將校為之,縣尉專治賊盜,而民始無擾矣-寶五年,縣令猶兼嶽廟令,尉兼廟丞。太平興國中,以令錄州官
  老耄不治者為廟令,判司簿尉老耄者為廟主簿。
  文武換官格。中大夫,防御使。中大夫,團練使。中散大夫,刺史。朝議大夫,刺史。奉直大夫,武功大夫、窯刺史。
  朝請大夫,武德大夫、窯刺史。朝散大夫,武德大夫、窯刺史。
  朝奉大夫,武節大夫、窯刺史。朝請郎,武略大夫。朝散郎,武義大夫。朝奉郎,武義大夫。承議郎,武翼大夫。奉議郎,武節郎。通直郎,武義郎。宣教郎,敦武郎。宣義郎,從義郎。
  承事郎,秉義郎。承奉郎,忠訓郎。承務郎,忠翊郎。載文臣換右職之製,秘書監換防御使,太卿監換團練使,秘書少監、太常光祿少卿換刺史,少卿監換皇城使、窯刺史,自帶職郎中至員外郎換諸司正使並帶窯刺史,自帶職博士、左右正言、監察御史至太子左右贊善大夫、中捨、洗馬換諸司副使,自秘書郎、著作佐郎至判司簿尉換內殿承旨至三班奉職。以所載與《通考》互證,文武之階悉合。此書於文階不載中奉大夫,武階
  不載武顯大夫、武經大夫、武功郎、武德郎、武顯郎、武略郎、
  武經郎、武翼郎、修武郎,又武略大夫、武義大夫、武翼大夫不著帶窯刺史,當並由傳寫遺缺。
  ○勳臣
  太祖義社兄弟:保靜軍節度使楊光義,天平軍節度使、同平章事兼侍中石守信,昭義軍節度使兼侍中李繼勳,忠武軍節度使、同平章事、中書令、秦王王審琦,忠遠軍節度使、觀察留後劉慶義,左驍衛上將軍劉守忠,右驍衛上將軍劉廷讓,彰德軍節度使韓重斌,解州刺史王政忠。$
  ○配享
  太祖室:趙普、曹彬。太宗室:薛居正、石熙載、潘美。
  真宗室:李沆、王旦、李繼攏仁宗室:王曾、呂夷簡、曹瑋。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捲一捲二捲三捲四捲五捲六捲七捲八捲九捲十
捲十一捲十二捲十三捲十四捲十五捲十六捲十七捲十八捲十九捲二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