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家类 唯識與中觀   》 唯識與中觀(九)      南懷瑾 Na Huaijin

  要註意,譚子的《化書》,莊子是講變化的。其實輪回就是變化,變化就是輪回,生命是精神跟物理互相變化出來的。那麽所以佛法為什麽提倡真的慈悲?所以九十八結使,這個心念裏頭習氣自己沒有轉過來,一生修持都沒有希望的哦。所以真正的佛法要“慧”,這個非常的重要。比如,我再舉例子,貪嗔癡慢疑,大傢不要口頭上聽過哦,真正的修持,所謂修定,把清淨的一念硬是定住,自己這些貪嗔癡慢疑細節的習氣呀,統統要把一個定力挂在那裏,把那些習氣統統轉化了,這個叫做定的修持。可是你定的修持,轉過來,還沒有用哦,還要“見”的修持,見解這個見。
   見思惑,我們要註意哦,思惑是什麽東西呢?貪嗔癡慢疑,個性。我們這個個性的貪嗔癡慢疑,等等。貪、嗔、癡、慢、疑,根本煩惱,所以造成你心理狀況,就是這個人的個性。你看有些人天生的個性——瞋念。你看人嘛,有許多人,人長得蠻好,你等他沒有事的時候,你在旁邊偷偷一看,他一臉哪仇恨相,對於這個世界是怨恨。你要看人啊,沒有事的時候,人傢不留意的時候觀察他。嗯,有許多人他就是瞋念的習氣,前生種性帶來的,在臉上的橫肉都出來了。等於我們現在想一個人可恨的時候,越想越氣,越氣那個樣子氣相都變了,所以力量大得很的哦!所以要學佛先要學慈悲相。我經常叫你們打坐,我說:笑啊,學個笑容啊。有些人勉強這麽咧一下(嘴),咧一下不到兩秒鐘,一臉瞋相來了,註意呦!真的呦,是大問題哦,不是跟你說笑話,就是孟子一句話:“城府重者心無歡”。修道首先是慈悲喜捨,這都與是心念有關的。這種貪嗔癡慢疑是思惑。思惑要什麽時候斷掉呢?“修所斷”的,要修到,四禪八定行為上修,所謂修行、修行,要修的中間斷。你不修行,纍積起來,越來越嚴重。見惑呢?思想觀念問題了,所謂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禁戒取見。譬如一個人得了道的,認為我這個是正道,其他看不起——見取見。禁戒取見——認為修道的人,一定要這個樣子纔叫修道;啊,你不剃了光頭,不行;或者你不穿長袍子,不行;或者你不吃鴨蛋,不對;或者說你點香不對,衹能點蠟燭;比方了。很多宗教修道的人,有各種的規定——這是禁戒取見,這是觀念問題。禁戒取見這個見惑,結使哦,打得很厲害哦。
   所以貪嗔癡慢疑是五個根本煩惱,這個思惑,心理根本前生帶來的習氣,修所斷的,要修才能斷,要修正自己心念。見惑呢?那不是修能夠斷的,那要“慧所斷”的,你見到慧了自己曉得觀念錯誤了,要智慧才能斷的。所以許多聰明有學問的人修道,老實講見惑上非常嚴重,最後嚴重是外道哦,這叫做外道哦,這叫做魔道。你看有許多學佛的說,乃至於宗派的觀念,密宗啊、禪宗啊、什麽宗啊,這個見惑觀念。還有,你看修道的人,我前天給一個修道的朋友講,我說你這一生啊,沒有辦法,做人是方方正正、行為是冰清玉潔,沒有話講、做人沒有話講。以修道來講啊,如果你有成功,充其量是個小乘之果。因為什麽?這一種人,潔身自好之士,潔身自好,一輩子行為幹幹淨淨的,一點污點不敢沾染,自己以潔身自好為標榜,差不多宗教徒學佛修道的人,實際上都是潔身自好之士,最高的是這四個字。夠得上成道嗎?不會!因為他沒有辦法形成功德。小乘阿羅漢都是潔身自好之士,冰清玉潔,所謂死水,沒有辦法,“死水不藏竜”,活不起來。
   真正的修道的行為,不但把見思惑,修所斷掉的、慧所斷掉的斷了,清清淨淨一念孤零零的,所謂就是到達了百丈禪師所講的境界:“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這個境界不分大乘小乘都有的哦。百丈禪師籠統講了這一句:“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那個“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這個初步的這個境界,大小乘都有。小乘境界達到了“靈光獨耀,迥脫根塵”,在這個生死之間,譬如說,我們假設一個人潔身自好之士,你說瞭瞭生死沒有?沒有。到了中陰身要再受業報生死的時候呢?怎麽樣投胎的?我們上次報告的是看到淫欲這個地方投胎,不一定,貪嗔癡慢疑都是磁性的哦!到中陰的時候,如果貪財的欲念重了的時候,你來投胎之後,那個中陰看到這個地方都是錢、都是黃金,嘿,一親近一拿,入胎了!當然入胎不一定變富翁,也許變個很窮的,一輩子賺到錢放在口袋裏,都會口袋破掉溜走的,那是看你個人的業報了。所以中陰啊,第八阿賴耶識偈頌所講的,“去後來先作主公”,這一段非常重要。必須把九十八個結使統統研究清楚了,纔瞭解中陰,纔瞭解投胎。
   今天我們把上次未講完的,大概扼要地給大傢報告。如果專講這個問題,對於中陰怎麽樣投胎,所謂一念無明緣行,那十二因緣就不是普通教理這麽講法,這個行、就是這股力量怎麽樣被吸引、吸住了,會變成另外一個生命;這個行就是動,就是輪回。一個無明緣行。說行緣識,這個中間講法每一點都不同了,純粹科學性的。希望青年同學們研究這個佛學啊,不要專搞空洞的理論,要在實際修行的功夫、個性上的轉變、氣質的變化特別註意!自己這個氣質動搖不了的話,你佛經倒背如流,生死來的時候抵不住的噢!一點用都沒有,保險你沒有用。不過呢,種下了這一點種子啊,他生來世碰到佛學、或者做學問啊,聰明一點、容易一點,是會有的。可是說做功夫了道,沒有!不可能!那麽對於有修持的朋友們,說如果要研究,進一步如何呢?再說。哈,再說。你有功夫要時間,等我也要有功夫,等我也要高興的時候、功夫有的時候,我們再仔細研究。你先要好好修持了,不好好修持這樣下去,哼!“飄空一葉沉沉墜”呀,照樣去了,如此在輪回裏滾去了,絶無希望。我嚴重地給大傢講一下,也許我也叫被輪回滾走了啊!不過有滾走輪回的經驗,所以特別嚮諸位提出註意。
   現在我們再回頭,把這個第八阿賴耶識的這四句偈子再念一道:“浩浩三藏不可窮”,這個“三藏”——能藏、所藏、執藏,抓得很牢的(不是經律論三藏)。“淵深七浪境為風”,心識變成波浪,心波飄動。前面七識——心波的七浪,那麽外境界是風,這一切境與風皆是一體之所變,這個“”字是我們拿現在觀念來講的,並不是真有其體。“受熏”,所謂對第八阿賴耶識接受、自然地在感受、忍受,善、惡、無記三業的熏習,“受熏”,構成了現在的行為,變成未來的種子、持種子,現行變種子。我們這一生生命的遭遇,是前一生種子變現在的現行,所謂“受熏持種”。“根”,六根,眼耳鼻舌身;“身”,尤其這個身體,這個生命的身體;器世界。這個身,你說六根裏頭就有身嘛,眼耳鼻舌身意叫六根,為什麽還加一個“身”?這是“薩迦耶見”的身,中陰身那個也是身,就是我們這個“身見”,生命這個身見同我見最難破除的。所以真正初步得果,能夠空掉了身見、我見,註意哦,這是初步,所謂空“身見”、“我見”,最後是空“法見”。身執、我執,談到這個大傢更要註意,一般修道的、一般修密宗的、專門講究修氣脈的,你在教理上想一想,氣脈是不是靠身體纔有啊?對不對?好,一天到黑在玩氣脈,身見越來越重,所以破不掉。學道修密的人,最後這個習氣是越來越重,“受熏持種”,越堅固了,千萬註意呦!那麽你說為什麽自己平常沒有想到呢?慧力的不足。所以被見惑所惑所迷亂了,不是思惑。“受熏持種”,所謂“根”,身見很嚴重。所以我們色身四大死亡以後,中陰身那個就叫身,身見,還是覺得有我這個身體。所以身見很難破除。你看禪宗的大師黃檗禪師(臨濟祖師的師父),他講了一句切實的話,在黃檗語錄上有,“身見最難忘”,這個身見最難破掉,身見最難忘。
   這個身見在唯識的翻譯經的一切的經論裏頭的梵文翻譯的名詞,就是“補特伽羅”——有我的身見,那麽也就是“薩迦耶見”。一切薩迦耶見就是身見。所以說這裏“受熏持種根身器”,阿賴耶識整個的物質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是阿賴耶識所變的,是一切衆生共業所熏的。“根身”是別業,阿賴耶識的別業;“器”是阿賴耶識的共業。這些在理上必須要瞭解。所以理不透的人修持做功夫,不能證入升華大乘的境界,不能解脫,理由都是理沒有透。“去後來先做主公”,阿賴耶識是我們生命死的時候最後走,離開身體、離開肉體;投胎的時候是最先來入胎的。那麽入胎先來,三界天人入胎境界各有不同。如果是天人入胎的,有些人的確是天人中來的呦,他的阿賴耶識仍還在天人的壽命還沒有完,假設他是變人的話,先已經入胎了,等到臨産的最後一剎那他再來,那一邊的壽命阿賴耶識整個完了,一下就到這裏。所以中間的這個講起來非常有趣的哦,等於我們看外國的幻想的科學小說一樣的有趣。當然坐下來把佛學的這一部分寫出來,要重新寫過,要花很大的時間,各種經論把它纍積起來、集合起來寫出來,是個非常重要的書。所以我們一般學佛動輒就從《阿彌陀經》、《金剛經》入手的,不從這個基本上的概論入手,不行。生死輪回的概論,要註意。
   我們下面第二首,[引磬響]哦?到了,那衹好下一次。下一次希望《成唯識論》已經有了的一定要帶到了。下一次就是禮拜天,《成唯識論》要帶上了。
   《成唯識論》唯識研究,有一位道友提出來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為什麽有隔陰之迷?一個人為什麽轉生了的時候就忘記了前生的事?我想這個不是問題,不要說我們轉生啊,做人幾十年、前幾年的事你都忘了。甚至我們大傢就在現在生可以體會到,剛剛說的話、昨天的事都很容易忘掉,讀過的書記不下來。道理在哪裏?就是定力不夠。一念的散亂心多,這個散亂也就是大昏迷、人的心亂。所謂修定做功夫就是一個定。我們曉得我們的心意識有具備三世的功能,能知過去能知未來並不稀奇。那是什麽道理呢?就是定的關係。所以定力夠了自然能夠瞭解過去、知道過去、知道未來。比如一個有強記憶力的人,記憶力非常好的人,從小到現在一點小事他都清楚的,有些人乃至從小自己當嬰兒,怎麽樣抱在媽媽懷裏頭、怎麽長大,自己都很清楚,會記得住。可是一般人多半記不住,從小的事情很迷亂了。譬如讀書,一個人能博聞強記,知識非常淵博、書讀得非常多、各方面都讀過,一看就記住,沒有什麽嚴重——定的關係,定力的關係。心散亂的就記不住了,心能夠定就記住了,這完全是定力的關係。定力到達了,我們現在生、乃至身體上的變化,生病、乃至要死,這個四大的分開,這一切的最強烈的痛苦、強烈的快樂,苦與樂一切的感受,到達了不動心了。所謂不動心不是壓製、不是剋製,自己第六意識的這個定境超越了,那麽能夠把自己過去生的、很多生的事,這一生都能夠明白,就是回憶的力強到這個程度,未來的事也能夠透過,知道了,那麽看定力的深淺的程度怎麽樣,隔陰、轉個胎就不會迷了。我們不要說隔陰之迷,普通現在醫學心理學都知道,一個人肉體受了重大的打擊,或者頭部受了震蕩、腦神經受了震蕩、身體受了傷害,這個人可以變了,過去的事情都忘掉了,一切都不大清楚了;或者是心理上受了重大刺激的人,也變了,都會忘掉了過去,不知道現在。這是一念的定。
   怎麽樣解釋一念定,差不多我們一般修道打坐學佛都沒有搞清楚的。所以這一次特別要講唯識的道理。我們一般的靜坐、修道的人都坐在那裏玩感覺狀態。換句話說,你身體沒有死,活着的,坐在這裏心念比較清淨,覺得很舒服很清靜,心裏沒有事,以為這個就是。靠不住的啊!這個東西就是的話,到達你要死的時候,重病、身體要分散、四大分離,你這個東西沒有了,衹有苦受、痛苦的感受。所以定是什麽?這是第六意識、心意識強烈的堅固,非常堅固。怎麽樣是個心意識的堅固?必須要把理搞清楚了。甚至於堅固到、人的自己的心力堅固到把現有的肉體硬使它不退化,所以像《楞嚴經》上提到十種仙有一種仙,就是修意念的堅固,可以使這個生命常在。理論講起就是這麽一句話,做起功夫就很難,如何使意念堅固?就是剛纔我們在座的大傢,都受過教育,都會讀書,但是我們自己都曉得,你讀了一頁書看下來,一個字沒有錯,不需要倒轉看,而且每一句話、每一個字清清楚楚,這個定力目前都沒有。還有些尤其學佛修道的人,書是懶得看了,書不是道、也看不進去,覺得很厭煩,你叫他記一點書的學問也不願意,實際上他都在昏沉中。把那個昏沉當成清淨,第六意識不清明、不堅固。假設定力堅固了的人,譬如說我們歷史上記載很多人,定力堅固的人讀書是一目十行。眼睛這樣一看,一頁就下來,一下就過了,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看到了。這沒有什麽特殊啊,這不是快讀的方法,就是定力堅固。心境像個鏡子一樣,一個鏡子這麽一頁書在前面一照,一剎那之間結果每一個字都出現了,每一個字都留住了、留痕,鏡子是不留。所以真正的定,必須要搞清楚。隔陰之迷就是這個道理。為什麽?沒有為什麽。因為你散亂,人在散亂、昏沉。
  第二個問題,說中陰身轉胎的時候,好像同夢境一樣;那麽既然一樣就是夢嘍!為什麽叫中陰身?不是的!是講夢境拿來作比方,中陰身到底不是夢境。我們夢境不太清明,很少有清明的夢境。有一種,不過現在在病例上很少發生——夢遊癥,還有,你看世界上還有人發夢遊癥,就是說夜裏自己起來會做事,在我們鄉下很多。我們小的時候都知道,某幾個人夢遊。我們那個時候不曉得叫夢遊癥,就是會做怪夢,夜裏會起來,鄉下人,那都是很勤勞的人,夜裏起來穿好衣服,眼睛還閉着的,傢裏水桶拿來,門開了去挑水,一水缸總挑了十幾挑,有好幾個鐘頭;一水缸挑滿了,水桶也放好,衣服也脫好,又去睡覺了,第二天他根本不知道。這種夢遊癥。但是他也不是精神分裂,人很好。那這個裏頭這種情形,同這個“意念堅固”,一個非常勤勞的人才有這種事。
  譬如,像我們讀書的,小的時候很多經驗,往往一篇書,像我有時候看書,或者想把它記住,很好的文章記不住。到了第二天起來就記住,因為夜裏又讀過一道,一字不漏,都記住了。所以有時候一首詩啊、一個好文、題目白天作不出來,夜裏作出來比白天的好,有時都來不及記。像我是常常有,一醒來這一次一定把這個記住;我曉得是在做夢,這個好、這個好,哎哎自己再不要再忘記了,趕快起來,因為醒了容易忘記,趕快把它記住。自己還覺得拿筆已經記下來了,第二天起來也還是忘掉。這個地方你就知道啊。但是這樣清明的夢境已經很少了。夢境清明,也要定力。
   所以有一種修持的方法叫“夢成就”的修法,訓練修持自己的夢境,然後夢一來,自己還可以製造夢,今天要做一個夢,或者等於卜卦一樣,要問明天的事、未來的事,自己在夢境中可以知道。第二步要修到轉變夢境,譬如夢到是水,自己知道在做夢,因為利用自己的意識——不醒哦,夢中還知道是夢——可是還能夠用意識把這個水轉成火,火可以把它轉成風,就是說很壞的夢境可以把它轉成很好。這個做到了,第三步,修到了白天作人做事,完全像做夢一樣,夢中像我們現在白天一樣,然後看一切世間如夢如幻,不是理論,硬要做到。這種修持的方法叫做幻夢成就、夢成就,那麽有一步一步的方法,一步一步的功夫。
  總而言之,就要定力高明、定力強。定,這個不是解脫、不是得道哦,定是功夫,還不是道,還不是悟道了。但是一個真正悟道的人,如果定力是不夠,喜怒哀樂、碰到事情隨便就變化心境了。有些人學佛學道,打坐、吃素、平常清淨蠻好,一碰到事不行了,一作人做事全垮了,這就免談佛法。譬如,這兩天在我們這裏有一兩位同學,因為把他調動去做事了,本來很愛貪坐;打坐定中很重要,叫他擔任一點事,覺得很痛苦,覺得打坐這纔是修道。當然調去做事覺得很不舒服。慢慢練習到,他現在可以跟我講,他說我覺得沒有在做事呀,同那個(打坐)一樣啊。我說,好了,你行了。要在動亂中——但是,這樣就行了嗎?這是一個初步的奬勵,還是沒有碰到外境,碰到外境大的痛苦來、大的刺激來,乃至身體生大病、快要死了,此心還是定、如夢如幻——差不多了。還能夠達不到中陰不迷。所以定的重要。
   這兩個問題就這樣簡單地答復,這些問題還很多。現在我們趕緊轉到《成唯識論》,上次告訴諸位帶來的。如果沒有書的人,你們有書的朋友幫忙沒有帶書的人,調個位置,坐到旁邊去。
  現在我們翻開《成唯識論》,手裏邊新趕印出來的這個本子。二百六十七頁,就是第七捲、捲七,二六七左邊的號碼,二六七頁,成唯識論。我們先念,這個不要打坐了啊,要看書。我們先看這個偈語:
   “依止根本識,五識隨緣現。或俱或不俱,如濤波依水。意識常現起,除生無想天,及無心二定,睡眠與悶絶”。
   這是今天要講的,正好同你所問的剛纔這兩個問題有連帶關係。千萬要註意書啊,不要貪著打坐,打坐不一定是道,所以把理認識清楚纔好修持。
  那麽這個偈語,就是上面一句,“已說六識心所相應”,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心,“六識心所相應”,心是根本,識是心的用。“雲何應知現起(的)分位”,現在他說我們怎麽瞭解怎麽叫意識?現,就是呈現;起,生起作用。它的分別的各人的各部分,怎麽樣叫意識部分?怎麽樣叫眼耳鼻舌身部分?那麽這個總偈頌,剛纔念過。現在我們看偈頌,不要再解釋,多一道時間解釋麻煩。下面來簡單把它變為白話,你看古人翻譯經典,玄奘法師很難用古文翻譯,用白話文翻譯更難。不過現在很可以,我想,也想用《楞嚴大義》的辦法,一句一句用白話把它變過來。不過這樣一來,所有人將來的文學程度越來越低落,所以不翻也好,所以兩個還在矛盾之中。
  現在我們閑話不說,“論曰:根本識者阿陀那識”。這個“那”念“諾”。就是說我們這個心,這個心分成八個部分,第八部分、第八阿賴耶識是根本,也有一個名稱叫做“阿陀那識”。“染淨,諸識生,根本故”。嘿,你看這個文章,寫得好得很,但是彆扭得很。哈,所以學唯識學家多容易學了這種文章,包括歐陽竟無、熊十力先生,都走這種路綫,所以後世人越看越不懂,學問越來越高了——看不懂就高嘛!呵,實際上啊,文字訓練都有問題。可是玄奘法師怎麽翻呢?他翻得很確實,就是說,第八阿賴耶識我們的染污方面,心裏的染污,一切惡的思想、惡的行為,這是染法、染污。我們修行呢,就是轉變自己心理,染污的變成清淨,恢復本來清淨。所以經典上,衹用染、淨兩個字,一正一反,也等於一陰一陽,淨面就是陽面,染污這一面就是陰面。所以道傢講修道的人得到純陽之體,就是說完全清淨。淨面就叫陽,染污面就叫陰。所以我們心理上的染淨,一切的識,哪一切識?前面還有七個嘛,第七,我們生命以來的我執——第七識,前面六個識,諸識、一切識都從第八阿賴耶識(阿陀那識)生出來的,所以它是一切識的根本。
   “依止者”,那麽,它這個東西根據什麽來的呢?怎麽動的呢?我們這個思想、感覺這個生命,“依止者,謂前六轉識,以根本識,為共親依”。前面六個識,我們能夠思想、活着的時候這個思想意識,你要曉得要死的時候沒有意識了;剛剛投生也沒有意識哦,所以嬰兒生出來沒有意識的呦。投胎的時候衹有第八阿賴耶識、第七識來了,慢慢形成了前五識。所以嬰兒有前五識,有第七識、有我執,與生俱來就曉得有個我。因為餓了曉得哭,我要吃,啊,他要動,我要動。但是這個時候的我,不是現在我們的第六意識,我們成人有第六意識在思想,嬰兒沒有的。所以剛剛生下的嬰兒你給他藥吃,你說他苦藥給他吃他也吐出來呀,那不是第六意識的關係,那是舌識,他這個苦觸的感覺的反應本然。就是生理機能現在可以講神經天然的反感。等於我們這個喉嚨,所以西藥做的為什麽外面都包成黃的、緑的、紅的都帶一點甜味,因為我們喉嚨這一部分接受甜哦,苦的受不了,下去了,這一節可以接受苦了,一路一路下去,一節一節。所以西藥那個糖衣包的一層一層不同,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嬰兒那個不好吃的吐出來,那個不是意識哦,那是舌識的反應。你實在打他他也痛啊,那是身識的反應,沒有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嬰兒到什麽時候?我們這個小孩頭頂我們大傢都還在“嘣嘣嘣”跳的,這個地方還在跳的,第六意識沒有成長。所以這個地方一封了頂之後,小孩嬰兒就開始會講話了:“爸爸、媽媽、要、吃!”他就會講了,這個時候意識開始成長。那麽我們家庭父母的教育、社會的教育、一切語言、一切等等這些後天的增上緣,給他加上去。所以人到老了意識越來越頑固,所以我經常跟學生講,你要駡我啊老姦巨滑、老頑固,我一定承認。因為人老了,那個意識越來越頑固,現行變成未來的種子了。老了不是姦,也不是滑,他事情經過多了嘛,“哎呀,這個東西,經驗不可以這樣處理。”你看起來就姦、就滑了。實際上也不姦、也不滑。這是意識這個經驗。
   所以這個第六意識,我們現在是今天我能夠講話,諸位能夠聽,因為第六意識很明顯地在,所以前面的眼耳鼻舌身意這六識,為前面六個識,都靠第八阿賴耶識是它共同最親切的根據,等於樹的根,所以他的文字講:“謂前六轉識”,為什麽叫六轉識?前面六個識隨時像一個輪子一樣在轉動的。我們第六識剛剛想了這個事,馬上想別的事情去了。一邊在聽經、一邊想到:糟糕!沒有帶雨傘,衣服帶少了。那個意識在轉到那一面去了。所以六轉識以第八識為根本識。第八識是前面六識的共同所親因緣、所依靠的。什麽叫五識呢?“謂前五轉識”:眼、耳、鼻、舌、身體。“種類相似”,它的種類,它的根本的根根、種子、同類,眼耳鼻舌身的官能是差不多,所以,“故總說之”,那麽總說什麽?就是第一句這個偈語——“依止根本識”。
   第二句話“五識隨緣現”。所以隨緣現這一句話呢,“言顯非常起,緣謂作意根境等緣”。這句話,“五識隨緣現”,是怎麽個意思?就是說,它的“顯起”,五識眼耳鼻舌身以及第六識,“非常起”,前五識並不是常常起作用。譬如我們眼睛看,有時候眼睛眼識不起作用哦。有時我們人,大傢都知道,有時愣住了、眼睛瞪着前面,你說你看什麽?實在沒有看,這個時候眼識不起作用。有時候耳朵、耳識呀,第六意識不叫它註意,它耳識有時候也是不起作用的,不一定聽見;“你講什麽,聽見沒有?”“沒有。”那個時候,耳識,但是聽……[斷錄]所以這是講它“顯非常起”,前五識並不是經常起作用。
  “緣謂作意根境等緣”,那麽前五識起作用,都是靠它後面那個指揮官,它也是好人、也是壞人——第六識。它也做善事,要指揮前五識,都是他的羅卜頭、都是他的部下,“哎,你去看、你去聽!”它所緣的作意的根,根——眼根(就是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這是根,就是現在講生理的機能。境——外面的境界,眼睛要去看色相,耳朵去聽聲音。所以根是根、境是境,等等的外緣、外面的境界。
  註意哦,前五識,“非常起”。那麽我們尤其在座的人大傢現在講究證成道理,打坐,你打坐起來,你眼睛你說你在看、不在看呢?差不多有許多人在打坐,眼睛還是在看,在看什麽?看前面看不見的黑洞洞的,眼識並沒有休息,所以這個都在自欺。耳識也沒有休息;身體的感覺狀況——哎,說我氣脈通了;嗯,任督二脈通了,其實神經通了,呵,半神經狀態。身識也不得休息,對不對?那麽,前五識都沒有休息。實際上都是意志這個意、心意識在裏頭在搗鬼:“哦,現在有些氣脈通了!哎喲,走到夾脊一關了,嗯,差不多了!我再坐一下,哦呦,到上面了。”那個意識都在裏頭搗鬼。你說這一幫人跑去打坐,我說何苦呢?我經常講,到外面做工一個鐘頭還有八十塊呢,你坐在那裏幹嘛呢?在那裏自己搗鬼,還以為做功夫。青年人註意呦,不要學這一套啊!要學可以呀,道理搞清楚、好好學,對不對?唯識是科學的啊,這是佛法,玄奘法師帶着孫悟空去求經求來的啊,哈!當然這句話是笑話,孫悟空是假造的,孫悟空《西遊記》上是代表什麽?第六意識。孫悟空就是第六意識,那個沙和尚是什麽呢?第七識。沙和尚沒有主意的,所以孫悟空叫他挑東西,他就挑,豬八戒叫他走,他就走了。豬八戒是什麽東西呀?這個傢夥是情感、人的情緒,他最壞了,專門鬧事,又貪吃、又貪財、又貪色,他什麽都不管。所以《西遊記》這個小說呀,根據唯識寫的,你要知道啊。
  現在我們不講《西遊記》,講《成唯識論》。所以呀,前五識是“顯”,它的情形是“非常(常)起”來的,你註意哦,所以,讀這種書註意了,你如果認為,“非常起”把這兩個字當一個名詞,搞完了!又錯了!不是常常起來。“緣”呢?前五識的攀緣,它的依傍它的作意,“作意”是作意,就是這個意識動了。“根”,靠眼耳鼻舌身,靠的生理機能。“境”,靠外面的境界。“等為緣”,是它在攀緣,是它要抓的,攀緣就是要抓,等於猴子一樣,猴子在那裏,吊在那裏,它永遠不老實,總想抓一個東西。當然你們諸位沒有看過,我常常表演這個,因為我很得意,在山上閉關,看到那個猴子來偷東西,真好玩,猴子(師演示)就放在這裏夾着,然後抓一個,到處看,有人沒有人?沒有人,然後偷得快去抓到,然後我們“唔”,它兩手一動就跑掉了,一個都沒有拿走(衆笑)!啊,這是猴子偷苞𠔌。嗨,看了,就是人生,就是我們。父母生下來,呵,到處偷,這也抓那也抓,功名富貴樣樣抓,《成唯識論》也抓《莊子》也抓,總想抓,抓了結果到了殯儀館民權東路的時候,就是猴子那麽跑掉一樣,什麽都沒有夾到。啊,所以這個緣就是攀緣,就是抓。佛經所謂講攀緣,緣就是抓。
  這個東西啊,“緣謂作意,根境等緣,謂五識身,內依本識,外隨作意”,這個五識的生起——眼耳鼻舌身。五識你註意,五識下面有個“身”字,這個五識的本身,它本身是本身哦,其實意識跟它倆分開的呦。你們註意啊,大傢自己好好體會,要經常研究佛學。譬如我們意識在想,我們在讀書,大傢都有經驗,或者你在看電影看電視看得很得意的時候,瞪起眼睛,那個意識在:“好!打!”旁邊有人駡:“嗨,討厭!你看什麽!”你聽見沒有?你聽見的。但是意識還在看前面,眼識還在看。所以耳識有耳識的本身,懂了吧?所以身體,你比如說夏天你看電視,“好!哎!嗯!”尤其是看前幾年那個打拳的,打到身上,打那個肥肉上一拳一拳,打得“啪、啪”那我們喜歡打拳的:“打得好!再來!”這個樣子,結果蚊子咬你身上你知不知道?還是知道,不過說來不及了,不管蚊子了,“去去”把蚊子趕掉就是了——身識還在。意識、身識、眼識它都有獨立的本身。你要註意啊,所以五識叫“身”。
  “謂五識身,內依本識”,它內在靠第八阿賴耶識的功能,第八阿賴耶識它根本的功能起來。“外隨作意”,外面起用了,跟着第六意識,這個心指揮它叫它做什麽——作意,這個叫做“作意”,意在造作。“五根境等,衆緣和合,方得現前。”五識呢,在我們生命上,它也要有個靠的,靠什麽?靠工具,工具是五根。如果這個人生來就是個瞎子呢?他的眼識不起作用。眼識功能在哪裏?還在阿賴耶識根上,因為他的眼識沒有工具可以發出來,等於我們有電,可是這個機器壞了,這個電起不了作用了,所以它靠“根”。但是有五根沒有外境呢?看不見。所以眼睛要有空間等九個因素才能看,要空間、要光綫,如果把眼睛這樣蒙住,看不見,它沒有空間嘛。九個緣裏頭缺一個緣它就看不見。所以它根據根、境等一切緣湊合攏來,“方得現前”,五識纔完全。
   我們講五識很重要哦,註意哦,我再提醒大傢註意,插過來一句話,六祖我們以前講過,在《六祖壇經》說的,我們學禪的人更要知道:“六七因上轉”——第六識第七識在因地上可以把它空念了,譬如說我們現在修修把念頭空了、把第六識空了並不難,但是不要認為得道了,這是因。“五八果上緣”——前五識同第八阿賴耶識你想把它轉了,那得證果了,那證道了;或者小乘證阿羅漢果、大乘證到佛果才能轉。換句話說,所以我們修道,這個身體你修了幾十年,身體的障礙,這個身體你始終轉不了在那裏,因為你根本沒有證果啊!證果談何容易啊!不要認為打坐坐得好,坐在那裏,坐在那裏幹什麽?坐在那裏浪費幾十年,造的什麽業呢?幾十年不是修道,(那是)造的無記業。叫你作善人,不敢!沒有本事做;叫你做壞人,樹葉子掉下來又怕打破了頭。善惡兩頭都做不了,坐在那裏一天浪費米糧,如此者叫做修行,這有什麽用!不是這個道理。所以要註意哦。所以前五識“衆緣和合,方得現前”。
  “由此或俱,或不俱起。”前五識的起作用,有時候同時起作用,譬如現在我們,像我個人現在在跟大傢講話,這個前五識同時在用,耳朵還要聽到、要註意到,也許你有問題來呢;眼睛要看着,身還在動,嘴巴還在講,坐在這裏,覺得冷呀熱的都要知道嘛,意識還要思想,這個或“俱動”一起動;“或不倶”有時候不一起動。譬如我們躺在那裏看電視看着玩的,不用思想看看也可以;有時候我們閉起眼睛光用思想、用意識,眼睛不看也可以。所以前五識同第六識等等,有時候要看不想聽、要聽不想看。所以,“由此或俱”,同時起用,“或不俱起”。
  “外緣合者,有頓漸故。”前五識眼睛看東西、耳朵聽聲音、身體有感覺等等,有一下統統知道,有慢慢纔看見、慢慢纔聽見,有頓、有漸。總而言之,前五識、我們心理這個狀態,等於水上的波濤,“如水(上的)濤波,隨緣多少”,風大波浪起得大,風小波浪小。外面境界亂,你譬如說幾千萬人跑過來,走馬燈一樣跑,你眼識也忙得很,要這樣看,連頭腦都要這樣轉動;假設衹有一個人,或者我們去照相館的看那個修眼睛眉毛,那個照相館的筆呀,衹有一根毛,修那個人照片的眉毛,這個眼識衹有一點點註意力,這個外緣很少,他用的就少,“隨緣多少”。
  “此等法喻,廣說如經。”他說這些道理,“法”就是這些現象、這些佛法,所比喻的境界,佛經裏頭大小乘各種經典講得很多了。
  “由五轉識,行相粗動,所籍衆緣,時多不俱,故起時少,不起時多。”他說你要瞭解,我們要知道,自己的五轉識——眼耳鼻舌身這個五識,這個容易瞭解,我們自己容易體會。這個“行相”,行動的它這個情況、現狀比較粗,動態。“所籍衆緣,時多不俱”。譬如眼睛看東西,假設到夜裏燈統統關掉,你自己房間裏很習慣的東西都看不見,因為它缺了一個緣嘛,“光”的緣沒有。所以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譬如我們的嘴巴,一天吃三餐,就是愛吃零嘴吧,不會一天八個鐘頭都在吃,沒有多少時間在吃,因為它靠許多因緣湊合,“所籍衆緣,時多不俱”,平常時時不具備的,所以它起的作用不是隨時起作用。“故起時少”,所以五識起的作用,平常起來作用的時間比較少;“不起時多”,它在休息狀態的時候比較多。
  “第六意識,雖亦粗動,而所籍緣,無時不具。由違緣故,有時不起。”第六意識的思想心理狀態,我們普通認為這個就是心了,這個就是思想、知覺、感覺等等。第六意識,雖然也很粗,但是第六意識我們這個思想隨時在用。“而所籍緣,無時不具”,它隨時要想,外面沒有看見還要回憶一番呢。大傢想你的孩子呀、想你的情人啊、想你的鈔票啊,沒有事有時候閉起眼睛想想,嘴上都笑一下呢,哎,這個就是意識這個東西,壞,對不對?“雖亦粗動,而所籍緣(所靠的這個因緣),無時不具(隨時具備的)”。但是意識有時候不動,因為什麽?“由違緣故,有時不起。”有時候譬如說我們想煩了,有時也覺得:“格老子懶得想了!算了,睡覺!”呵,自己駡自己。違緣,就是相反。可是你那個要睡覺也是意識狀態哦,不過“違緣”,同外面這個情況不同。所以有時這個第六意識、心理作用它不起作用。現在的西方的心理學衹講到第六意識,那個下意識也是第六意識部分,什麽第六感哪,管他鬼感哪!那一套新名詞都是亂造的。唯識都給你講的很清楚了,還是第六意識部分。第七識、第八識很難懂,所以我先選這一段給大傢開始,慢慢懂進去。不然研究唯識太痛苦了,它這個(是)科學的、哲學的、宗教的無所不包的。
  “第七八識,行相微細,所籍衆緣,一切時有。故無緣礙,令總不行。”第七識叫“末那識”,勉強地翻譯也叫做“異熟識”,也叫做“俱生我執”,衹要你有生命,它那個“我”就來的。譬如我們睡眠的時候有沒有“我”?睡眠還是有“我”,“我”要睡哦。真碰你一下,你那個“我”就來了,“哎!討厭!”就起來了,意識馬上起作用了,它又叫“俱生我執”,也叫“異熟”,它怎麽異熟?因果報應都是它去遭遇、它去受的,異時而熟、異地而熟、異緣而熟,所以因果報應並不是我打你一拳、你非踢我一腿,不是的。也許我五十年前打你一拳,也許來生啊,你跟我都不相幹地,忽然走路會把我碰到會跌倒被車子撞傷了,都是因果報應,異緣而熟、異時而熟,叫“異熟識”。第八阿賴耶識含藏一切種子,它的行相非常微細,我們自己不是修道得定的人,一般人衹曉得、衹看到第六意識心的作用,第七識、第八識沒辦法瞭解。所以現在你們隨便講禪宗開悟了,開悟了第七識第八識統統轉了才能叫立地成佛啊!所以懂了一點說開悟了,“寒潭清皎潔”呀、“明月在高山”哪,哈,那正是第六意識在那裏玩呢,那不叫做開悟,千萬註意啊!更不是面壁打坐,面壁打坐你在那裏打妄想,雖然面壁,裏頭還是在看。都不是的,這不是禪,一定要懂。所以“第七八識,行相微細”。它第七第八識“所籍”靠外緣而發生作用。“一切時有”任何時間它都存在的,我們這個“我”任何時間都存在的。“故無緣礙”它沒有阻礙的,是無所不在的,所以呀,它這個東西隨時都在動態,“令總不行”,他說你要使它不起作用,你這個所想的、這個命令要到達這個意識,走不通的,它不是你第六意識可以指揮的;但是第六意識可以轉它。
  “又五識身,不能思慮。唯外門轉,起籍多緣。故斷時多,現行時少。”在我們沒有瞭解自己,眼耳鼻舌身這個五識的本身它不會思想,它不會分別,它靠外界引起,外面譬如我們坐在這裏,假設來一個錄影機給我們一照相,這個鎂光燈一閃,我們眼睛眼識跟着跑,看了一下。外緣一起,我們眼識起作用。它靠很多因緣而起來,所以斷緣的時候多,等於它沒有糧食、沒有吃的時候多。所以“現行時少”,現在馬上起作用的時間比較少。
  “第六意識,自能思慮”,我們現在心裏頭能夠思想的,這都是第六意識的作用。“內外門轉”,外境界引動你而轉,自己在那裏睡覺,越想煩惱越多、思想越多、內在也轉,“不籍多緣”,不靠外緣它都會想。
  “唯除五位,常能現起”,除了五個時候第六意識不起,哪五個時候啊?那麽上面的偈子。“無心二定”,人修道得到無心定,這是一位,第六意識沒有、空了,那真空了;還有證得涅槃得道的時候、證得道果的時候,這兩位,這個第六意識當然清淨了。睡眠時候,清明第六意識不起;悶同絶、悶絶位,這個時候不起,悶絶實際上是一位。等等這五位,這個意識不起。其他常常這個意識會發生。
  所以,“斷時少,現起時(間非常)多”。所以第六意識,“由此不說此隨緣現”,它隨時會起作用。好了,先休息。
  我觀念講錯了哦,五位不是前面的五位,是無想天、五位,色界天以上,等一下就講到無想天了,等一下再補充。
   我們求道修道,正在求“轉識”,不過你要加兩個字“轉識成智”,正在求“轉識成智”,而剛剛他說我講的禪定在於堅固第六意識,這是什麽道理?他說,那你的意思說這樣就不是轉識了?對不對?是不是這樣醫生啊?剛纔我跟你講,修定、禪定、修道、求道,你所謂參禪,不管你走什麽路,都是靠意識起修,意識要把它堅固定住,正是“轉識成智”的第一步。你想你的意識是亂跑的,堅固都堅固不住你怎麽樣轉得了呢?所以你把意識第一步能夠堅固,我要你不動就不動,譬如一個陀蠃一樣,我要你不動,站在這裏,你做不做得到?做不到。做不到你怎麽轉得了?沒有的!那是理論啊,“轉識成智”,實際上我們天天跟識在轉呀。等於像我講自己一樣,“本欲度衆生,反被衆生度”啊,轉識成智談何容易啊!第一步,你先把識、意識能夠定住了,定住了以後,剛纔不是跟你講過啦,夢幻成就的修法就可以轉它。你定都定不住,怎麽轉呢!轉個什麽?那就是禪宗祖師駡人,鼻子牽在人傢手裏;鼻子牽在人傢手裏是什麽?牛啊!那個牛不是鼻子牽在人傢手裏,跟着外境在轉。我們修定的人,就是不入外境、意識堅定,這是第一步,這個做到再談下文,才能談“轉識”,不然你轉得了什麽?自己的情緒都轉不了、自己思想轉不了在那裏。所以,一般動輒講大乘的經典,那是形而上道,下手功夫要基本一步一步修起的。現在我們不耽誤。
  所謂“五位”,這個中間意識不起。“五位者何?”哪一些五位?譬如生無想天,無想天的天人,大傢特別註意,我們這裏發過好多次講義,大傢都隨便丟掉,一個學佛修道的人,三界天人搞不清楚免談哦,就不要談了。
  所謂無想天,屬於第四禪的境界、四禪天了,超過欲界了,色界了。無想天的最高天,有頂天。無想天裏頭有四禪天的境界,無想天是外道天的境界,叫做外道天。所以我們大傢註意哦,很多人不管修道、學佛、學禪、學淨土、學密、學天台宗,大傢首先一個觀念,以為入定就是什麽思想都沒有了、什麽都不知道這叫“定”,那個就是“無想定”,無想是外道定,很嚴重哦,不對的啊。
   雖然不對,可是無想定是真功夫哦,做到了無想定,再翻過來批評人傢的不對,有一個人做的——釋迦牟尼佛。他出傢以後,第一個先學無想定三年,學成就了。三年哦,纔修持做到。做到了無想定,他丟掉了,“知非即捨”,認為這個不是道,丟掉了。況且我們無想定還做不到。你說打坐坐在那裏第六意識完全停止了思想,誰能夠做到?如果到達無想定境界,這個人的資格已經(可以在)這個身體一壞的時候、一死的時候生無想天,位置很高哦。無想天此中無痛苦、也無煩惱,一天沒有思想,這個裏頭有詳細的解釋,所以要認識清楚。
  “五位者何,生無想(天)等”,無想天裏頭也有五位,無想天第四禪境界,四禪天。我們在學院的同學,都應該拿到《三界天人表》的,這個“無想天等”,所謂無想天呢,“謂修彼定,厭粗想力,生彼天中。違不恆行,心及心所,想滅為首,名無想天。”所謂怎麽叫無想天呢?就是說我們大傢常常修持,尤其人生年紀大一點,心裏的煩惱太多,沒有辦法停止自己的思想。再不然像我的朋友裏頭很多都犯失眠癥。尤其年齡大,擔當在身上的任務多、事情多,晚上睡不着。所以求到無想做不到,就靠鎮定劑、靠安眠藥,很痛苦哦。所以如果修到了無想天的人,很不容易嘍,那是自己不要思想就不要思想,也坐在那裏;這麽一笑,心中一個念頭都沒有、沒有想,這談何容易呀!佛法儘管叫做外道定,佛並沒有看不起它哦,很嚴重!無想天的位置很高哦。如果講無想天應該是到達銀河係統的那一面去了的,生命力會到達那一邊相連——無想天。01:18:00二校完
   所謂無想定是一種定的境界,這是因為我們平常討厭自己的粗想的力量,我們自己討厭自己的思想。有許多人說,我衹要做到修到這一輩子死了以後再也不來了,這個世界好煩哦!你還有資格說不來就不來?呵,不聽你的呀!要做到聽你自己愛來就來、不來就不來,那他會容易定。所以,無想天是“厭粗想力”,厭煩這個粗想,自己思想太多,很厭煩了,這個心理慢慢培養,“生彼天中”。修這個無想定,這個定、所謂定力,我們普通講這個人有沒有定力,定是一股力量啊。所以講剛纔這位道友、這位同學問的,為什麽要堅固意識?你譬如說意識不堅固,你太太跟你倆吵架的時候,你非摔板凳、拍碗、打茶杯都來,你定力就沒有了嘛。你那個時候轉識看!衹有轉碗轉茶杯,嘿,沒有辦法轉識了。這就是定“力”,定力的不夠。
   那麽定力特別重要。所以定力夠了,可以死後生無想天中。那麽這個道理,這種修持心理狀況,“違不恆行”,違一切的外緣,不常常起這個現行。現在我們活着心念就是經常不動,把它切斷了。所以禪宗有時候修持,我們講這個經常引用的話:“切斷衆流”。我們思想像一股流水在不斷地流,你能夠說打坐也好,或者不要盤腿了,這個定中,這股流水兩面把它切斷了,這一面不讓它流過來,那一面流幹了,中間就空住了,實際上這個境界是無想定。但是我們一般作功夫的人,切斷衆流,不用說無想定,空的境界你還做不到呢!但是這個境界完全是無想定嗎?不然!如果光守定,“切斷衆流”,認為這個就是道、住在無想定;切斷思想之流、把你切斷了,這個裏頭有這個無想定的境界,加上悟、慧力,那不是無想定了,那就是悟道,可以到達初步禪宗的“破初參”,這就是中觀的道理了。這是把禪宗的修持方法都嚴重地告訴大傢了!你們自己註意,拿得到的就拿;丟掉了、忘記了,慢慢定力夠了再聽。
   所以“違不恆行”,這個心不常在,心及心所都不起作用了。“想滅為首”,五陰裏頭的色、受、想這個思想完全可以停掉,達到這個境界叫做無想天。“故六轉識,於彼皆斷”,所以到達無想天、無想定的境界,前面六識切斷了一樣。這句話註意哦,並不是真切斷了;切斷了一樣,都不起了,完全變成了無想定。這是定境界。
  但是我告訴大傢,岔一個話,你們在座的應該也有一些看儒傢的書、研究儒傢的,譬如儒傢的一部書你們去查——《明儒學案》,明朝儒傢的“指月錄”,根據《指月錄》、《五燈會元》做的,儒傢叫做學案,禪宗叫公案。《宋明學案》。《宋元學案》是一種,《明儒學案》裏頭,講到王學,王陽明的弟子們,有個有名的儒傢叫羅近溪,你去翻一下看看,這個人是了不起的呦,非常了不起,王學裏頭,明朝的那就是禪,雖然不出傢,理學就是禪哦,也就是佛傢的律宗,每一個人戒律都很嚴謹,像王陽明啊這些人。羅近溪先生從年輕起就講究這個學問之道、養氣之道,拜了幾個老師,讀書啊、修道,養得隨時做人做事不動心,專門修養這個不動心。你像我們讀《論語》,孔子講“四十而不惑”,孔子報告自己十五歲開始做學問,“三十而立”,十年做一個階段,“四十而不惑”,逐步變動,“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孔子由十五歲起,做學問、做功夫修養到七十歲他纔有把握,修道。孟子講自己“四十而不動心”,到了四十歲覺得不動心了。這個不動心是不是無想定是個問題啊!可是羅近溪先生啊,就學這個不動心,纔二三十歲就做到了不動心,可是病了。得了什麽病呢?拿現在醫學,一身硬、身體硬了,都不能動,等於麻痹、風癱冰冷了,拿現在講是麻痹病癥了;也不是麻痹,一身就冷,躺在床上全身動不了,頭腦清醒得很,就是不動心。
   他的病怎麽好的呢?他自己記載,儒傢很不願意談這個神秘異道,但是《明儒學案》上面記載得很清楚,不能不講哦。他病了幾個月躺在床上,發冷,一身硬;頭腦清楚的,就是不動心。有一天夜裏做了一個夢了,夢到了一個老頭子,就問他:哎,你病好一點沒有?他說:“哦,最近好一點了,老先生,很有進步。”那個老頭子就駡他了:“哎,我不是問你身體的病,你心病好一點沒有?”他說我沒有心病呀!“你沒有心病?你求自己不動心不是心病嗎?”“切!這位老先生你這個是講什麽話?!我平生學問就要做到不動心呀,我做到了不動心,怎麽叫我是心病?”那個老先生就駡他一場,他說:“你要知道,我們此心是活潑潑的呀,非常活潑,你讀過《大學》沒有?‘鳶飛戾天,魚躍於淵’,此心是活潑潑啊!‘瞻彼淇澳,籙竹猗猗’,此心是活動得很。啊,這個鳶飛魚躍、雲淡風清,你硬把自己的感情思想都壓製下去,以為是功夫,所以你心壓製得厲害了,因心影響到身,你的身體所以病了,變成死人了、僵硬,你還說自己有道呢!”他說被他一駡,他清醒了、纔覺悟了。就問老先生,他說:“老師啊,您叫什麽名字啊?你貴姓呀?”他說你不要問,我叫青城丈人。本身名字都不告訴他。他一嚇,醒了,醒了以後出一身大汗,身上蓋兩床被子都被汗濕透了,就站起來,身體就好了。所以不動心,亂修無想天到這一步就會這樣。所以你們做功夫有時候打坐定了,每一個心理的病的境界都要經過的呦。很多人修道坐坐,都以為一修道百病皆除。我告訴你,一修道是百病皆生,都生完了以後纔百病皆除。本來沒有病,你裏頭潛伏的病都要把你發出來。爆發完了以後纔可以。是這個東西。這是講無想天岔過來的話。
   所以無想天要定力做到了,“六轉識,於彼皆斷。”“有義,彼天常無六識,聖教說彼無轉識故,說彼唯有有色支故,又說彼為無心地故。”他說啊,上面講了,無想天、無想定是這樣的。“有義”,玄奘法師講,在印度當時佛的弟子、這些大師們,有一派的師傳,論師們講,“彼天常無六識”。修到無想定的人、生無想天的人,眼耳鼻舌身意這六識都沒有了。“聖教”是指佛經;“說”,聖教佛經來說,“彼無轉識故”,六識是有,就是說這個六識不轉動了,呆住了、定住了。“說彼唯有,有色支故”,說無想天的天人,假設我們修到無想定,死後生在無想天的話,衹有有什麽?衹有現有的生命存在,還有“色支”有光,這個光就是我、我就是光,生命是天人境界。其他十二因緣裏頭,無明緣行,這些愛、欲統統沒有。所以十二因緣裏頭、十二支裏頭衹有“有”支同“色”支兩支、兩緣存在。
   “又說”,另外有一說,無想定就是無心地,就是無心定的這個地位。這是當佛的弟子們自己功夫修持的深淺的境界,後世互相辯論的,這是一種理論。
   “有義”,有一派的理論呢,“彼天將命終位,要起轉識,然後命終。彼必起下潤,生愛故。”還有一種意思呢,有一派的修持的經驗,這些古代的大師們講,無想定得到了的生了無想天的天人,福報完了,無想天還是要墮落,不進修了嘛。他以為無想定這個境界是道。所以那個福報享完了、壽命享完了,在六道裏頭還是要轉的。所以他命終的時候,色界天的天人要死的時候,光沒有了,慢慢暗了。欲界天的天人頭上生來都有花冠,都有很漂亮的花冠,是孔雀毛一樣、什麽一樣不知道啊!這花冠其實我們也有啊,我們的花冠、像我的花冠,染色了就染成白色了,哈,你們還青的,還可以,有些變黃了、快要白了,就是花冠告訴你快要死了!這也是我們的花冠。欲界天的天人要死以前的消息是花冠先萎謝,色界天天人要死以前是光明暗淡了。其實我們也有色界,你看許多人生病了,臉上的氣色烏的,都烏的,面如菜色、發青的,一看就是光色沒有了。我們身上就有欲界、色界的天人的東西,都有啊!
  所以呀,無想天天人,命要死的時候,那個時候他要動念的,他那個定境界也沒有了、定力不夠了,“要起轉識”,才能夠會死。他本來無想,到了最後,“彼必起下潤生愛故。”怎麽叫下潤?等於我們欲界一樣,欲界的人心念一動啊,尤其男女之間欲念一動,下沉了,身體下面起水分的作用,就是荷爾蒙起作用了、作怪了,興妖作怪了,生出愛欲的心來了。所以我們這個世界天人來,所以提到《楞嚴經》:“純想即飛,純情即墮。”所以修道的人修到一個相當的程度,為什麽最難過的這一關是男女的愛欲,就是這一點性、荷爾蒙在作怪。因為你到那個時候,“彼必起下潤”,下面這一地低級的潤濕生出來愛染、愛欲的心來。那麽色界天的天人下墮了,要到欲界來了,墮下來了,就墮到欲界,墮到欲界他或者是做人呢?或者是做狗呢?或者是下地獄?不一定。看他過去生的善惡的因果了。所以你要知道,修到……
  (捲九終) 玉樹臨風二校完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唯識與中觀(一)唯識與中觀(二)唯識與中觀(三)唯識與中觀(四)唯識與中觀(五)唯識與中觀(六)
唯識與中觀(七)唯識與中觀(八)唯識與中觀(九)唯識與中觀(十)唯識與中觀(十一)唯識與中觀(十二)
唯識與中觀(十三)唯識與中觀(十四)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