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通史 》 揭秘千年幹屍之謎:西域密碼·失落的文明(選載) 》
6東西文明的碰撞(1)
舒敏 Shu Min
絲綢之路的確是“絲織品”和其它物資的傳播貿易之路。但是,如果單從這一角度去理解未免過於狹隘,這條漫長的古道突破了國傢、民族、地域的限製,它所帶給人類社會更積極的是文明的交融和滲透。從商貿活動到文明交流是一個質的飛躍。
絲綢之路的開通,使中原先進的生産技術開始源源不斷地傳送到西域各地,尤其是冶鐵技術的傳入,大大提高了西域各民族的生産力水平。在公元1世紀的羅布泊晚期墓葬中就出土了很多鐵刀、鐵鏃。在尼雅遺址中,也發現了大量的鐵鐮、鐵刀、鐵斧、鐵鋤和銅匕首等。考古工作者還在古樓蘭遺址中,發現了西漢風格的建築,裏面有華麗的大廳、廂房、花園、冰窖和廄欄,其高超的建築技術相當驚人。
為了發展農業生産,西漢政府在西域各地進行屯田,興修水利,中原先進的農業技術,如鑿井技術、“井渠法”相繼傳入了西域。西域人民把“井渠法”加以改造,成為有名的“坎兒井”。“坎兒井”在西域使用普遍,僅在吐魯番一地的暗渠總長就達2500公裏。這項工程實在是可以與長城、大運河、都江堰並稱為我國古代的四大工程。此外造紙、醫學、建築、文字等先進的中原文化和技術不斷地傳入西域,中原漢族人民的一些生活風俗也影響了西域地區。
在中原的經濟文化傳入西域的同時,西域地區多姿多彩的音樂舞蹈和品種繁多的植物也不斷地傳入到中原地區,極大地豐富和提高了中原各民族人民的文化生活和藝術水平。
在音樂舞蹈方面,過去一直以來人們都持東西方交流互補之說。據歷史記載,中原與西域的音樂文化交流,早在周代以前就開始了。這種交流從歷史上看,雖然是雙嚮交流,但是,越來越多的史料證明,豐富多彩的西域各國的音樂舞蹈,由西嚮東匯入中原纔是主流。
在我們引以為自豪的中原華夏音樂藝術中,曾經汲取了大量的西域音樂的精華,在我們司空見慣的樂器裏有很多是來自於西域。這些音樂水平很高的、與傳統的漢族音樂迥然不同的西域音樂的流入,以及我們相當熟悉的琵琶、笛子、排簫、箜篌、鬍笳、竪笛、鼓等演奏樂器的不斷進入,極大地豐富了中原地區的音樂內容。旋勁的鬍風與西域各民族的樂舞,以其特異的風采和鮮明的個性,為中原的音樂藝術註入了新的聲律和表現形式,對中原大地的音樂文化産生過極為重要的影響。
在山東武氏祠左室的第三石後段刻有一個樂舞圖像。畫面上共九個人,其中兩個人彈琵琶,彈琴、彈箏、吹直笛、吹排簫者各一人,一人翩翩起舞,二人持小棒對唱。嘉峪關的漢畫像磚上,也刻有樂師們彈奏琵琶、箜篌,吹竪笛的畫面。在漢代的石刻和一些銅鑄像中,均反映出當時西域的一些樂器已經在漢朝廣泛地使用。
此外,通過絲綢之路,品種繁多的植物也不斷地傳入內地,連我們最常見的一些水果和蔬菜,如葡萄、核桃、石榴、西瓜、橄欖、芝麻、苜蓿、黃瓜、蠶豆、大蒜、香菜、鬍蘿蔔等等,都是馱在駱駝背上,從遙遠的西域輾轉傳來。由於這些産品的輸入,不僅大大豐富了中原人民的經濟生活,而且對中原地區農業、畜牧業、手工業生産的發展都有着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中國也曾將它固有的文明,慷慨地貢獻給全世界。沿着絲綢之路,中國的絲綢及織造技術、冶鐵和水利灌溉技術、造紙和印刷術、造橋技術、火藥合成技術以及瓷器、水車、風箏、竹蜻蜓等等先進的技術和物品,源源不斷地傳入西方,對世界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大的促進作用。
絲綢之路是一條商貿之路、冒險之路、交流之路、理解之路,更是一條友誼之路。古人如張騫、班超、法顯、玄奘、馬可?波羅……歷盡千辛萬苦,沿着這條道路使幾種文明互相碰撞,並産生出偉大的古代文明,世界上還沒有哪一條路可以與它相媲美。從古至今,絲綢之路始終是世界關註的熱點,始終是世界各國的考古學家、歷史學家、文學藝術傢、旅遊傢和探險傢們探訪的黃金之地。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 目錄 | 自序(1) | | 自序(2) | 1張騫之前絲綢之路就已經存在? | | 2絲綢之路的三條古道 | 3歷史凝結下來的見證:玉門關 | | 4不為時間所衰減的歷史光彩:陽關 | 5嘉峪關上的明代壁畫不可不看 | | 6東西文明的碰撞(1) | 6東西文明的碰撞(2) | | 1遠古的記錄:《穆天子傳》 | 2寓意深奧的伏羲女媧交尾圖 | | 3千年幹屍之謎(1) | 3千年幹屍之謎(2) | | 4華光四射的戰旗使羅馬軍團潰不成軍(1) | 4華光四射的戰旗使羅馬軍團潰不成軍(2) | | 5詩人岑參竟然在古墓中留下一紙賬單 | 6一個女人和絲綢的美麗傳說 | | 1踏在高昌故城的千年墟土上(1) | 1踏在高昌故城的千年墟土上(2) | | 2從大地上直接雕刻出來的交河故城(1) | 2從大地上直接雕刻出來的交河故城(2) | | 3火焰山中的柏孜剋裏剋石窟寺(1) | 3火焰山中的柏孜剋裏剋石窟寺(2) | |
| 第 I [II]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