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说评论 》 怕是風流負佳期:西廂記裏的世情男女 》
第9節:第一本 張君瑞鬧道場雜劇(1)
侯虹斌 Hou Hongbin
【上篇】西廂之美,如花間美人
從《西廂記》完成的一千多年來,早有前人把這本珠玉之詞研究得爛熟,意識到《西廂記》不凡的文學價值。元明雜劇傢賈仲明認為:"新雜劇,舊傳奇,《西廂記》天下奪魁。"明代麯律研究者王伯良認為:"實甫《西廂》,千古絶技,微詞實旨,未易窺測。"最有名的,則是明代大傢王世貞在《麯藻》中的結論:"北麯故當以《西廂》壓捲。"
《西廂記》美在哪裏?明初朱權在戲劇理論集《太和正音譜》中評道:"王實甫之詞如花間美人。鋪敘委婉,深得騷人之趣。極有佳句,若玉環之出浴華清,緑珠之採蓮洛浦。"不過,《西廂記》這位"花間美人"卻與別的美人不同。它是戲麯,是俗文學,是場上表演之作。因此,它必須諧合音律,必須朗朗上口,必須戴着鐐銬跳舞。一方面,為了表演,它有通俗易懂、明白曉暢的特點;另一方面,為了吸引觀衆,它的戲劇張力和節奏感必須能吸引觀衆,語言必須"本色"、"當行",也就是與人物身份與情境十分吻合。《西廂記》能雅能俗,千餘年來,一直盛演不衰,歷來都是最受歡迎的戲劇之一,同時,又是文人十分鐘愛的案頭範文。
可以說,《西廂記》叫好又叫座,既是戲麯演出史上的奇跡,也是文學傑作。它的成功是多層次的。讀通《西廂記》,才能理解它的傾城之色。
本書對《西廂記》的解讀,是以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王季思校註的王實甫《西廂記》為藍本的。選擇這個版本,是因為著名戲麯學家王季思 (1906-1996年) 的《西廂記》校註本是半個世紀以來最流行的《西廂》版本之一。同時,這個校註本也吸收了衆多前人的成果,較為全面。此外,間以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以及金聖嘆《評第六才子書〈西廂記〉》等諸多版本,並綜合各名傢的註解,加以分析。
第一本 張君瑞鬧道場雜劇
1、九麯黃河何處險,胸懷大志此中高
戲一開場,是老夫人上場,先自我介紹。中國古典戲麯中,不分雜劇、南戲或傳奇,都有一個開場自報傢門的固定程式。這個自報傢門,面對的是觀衆,而非與之同臺的其他角色。從老夫人介紹裏,我們知道了崔鶯鶯的傢世:母親姓鄭,父親是前相國崔珏,因病而亡。崔鶯鶯今年十九歲,傢裏還有一位弟弟。而妙齡的崔鶯鶯針指女工,詩詞書算,無所不能,已經許配給了老夫人之侄鄭恆為妻,而鄭恆正是鄭尚書的長子。衹是因為父喪未滿,崔鶯鶯纔尚未成親。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目錄 | 第2節:西廂源流:從始亂終棄到愛情輕喜劇(1) | 第3節:西廂源流:從始亂終棄到愛情輕喜劇(2) | 第4節:西廂源流:從始亂終棄到愛情輕喜劇(3) | 第5節:西廂源流:從始亂終棄到愛情輕喜劇(4) | 第6節:西廂源流:從始亂終棄到愛情輕喜劇(5) | 第7節:西廂源流:從始亂終棄到愛情輕喜劇(6) | 第8節:西廂源流:從始亂終棄到愛情輕喜劇(7) | 第9節:第一本 張君瑞鬧道場雜劇(1) | 第10節:第一本 張君瑞鬧道場雜劇(2) | 第11節:第一本 張君瑞鬧道場雜劇(3) | 第12節:第一本 張君瑞鬧道場雜劇(4) | 第13節:第一本 張君瑞鬧道場雜劇(5) | 第14節:第一本 張君瑞鬧道場雜劇(6) | 第15節:第一本 張君瑞鬧道場雜劇(7) | 第16節:第一本 張君瑞鬧道場雜劇(8) | 第17節:第二本 崔鶯鶯夜聽琴雜劇(1) | 第18節:第二本 崔鶯鶯夜聽琴雜劇(2) | 第19節:第二本 崔鶯鶯夜聽琴雜劇(3) | 第20節:第二本 崔鶯鶯夜聽琴雜劇(4) | 第21節:第二本 崔鶯鶯夜聽琴雜劇(5) | 第22節:第二本 崔鶯鶯夜聽琴雜劇(6) | 第23節:第二本 崔鶯鶯夜聽琴雜劇(7) | 第24節:第三本 張君瑞害相思雜劇(1)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