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说评论 》 怕是风流负佳期:西厢记里的世情男女 》
第9节:第一本 张君瑞闹道场杂剧(1)
侯虹斌 Hou Hongbin
【上篇】西厢之美,如花间美人
从《西厢记》完成的一千多年来,早有前人把这本珠玉之词研究得烂熟,意识到《西厢记》不凡的文学价值。元明杂剧家贾仲明认为:"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明代曲律研究者王伯良认为:"实甫《西厢》,千古绝技,微词实旨,未易窥测。"最有名的,则是明代大家王世贞在《曲藻》中的结论:"北曲故当以《西厢》压卷。"
《西厢记》美在哪里?明初朱权在戏剧理论集《太和正音谱》中评道:"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不过,《西厢记》这位"花间美人"却与别的美人不同。它是戏曲,是俗文学,是场上表演之作。因此,它必须谐合音律,必须朗朗上口,必须戴着镣铐跳舞。一方面,为了表演,它有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特点;另一方面,为了吸引观众,它的戏剧张力和节奏感必须能吸引观众,语言必须"本色"、"当行",也就是与人物身份与情境十分吻合。《西厢记》能雅能俗,千余年来,一直盛演不衰,历来都是最受欢迎的戏剧之一,同时,又是文人十分钟爱的案头范文。
可以说,《西厢记》叫好又叫座,既是戏曲演出史上的奇迹,也是文学杰作。它的成功是多层次的。读通《西厢记》,才能理解它的倾城之色。
本书对《西厢记》的解读,是以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王季思校注的王实甫《西厢记》为蓝本的。选择这个版本,是因为著名戏曲学家王季思 (1906-1996年) 的《西厢记》校注本是半个世纪以来最流行的《西厢》版本之一。同时,这个校注本也吸收了众多前人的成果,较为全面。此外,间以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以及金圣叹《评第六才子书〈西厢记〉》等诸多版本,并综合各名家的注解,加以分析。
第一本 张君瑞闹道场杂剧
1、九曲黄河何处险,胸怀大志此中高
戏一开场,是老夫人上场,先自我介绍。中国古典戏曲中,不分杂剧、南戏或传奇,都有一个开场自报家门的固定程式。这个自报家门,面对的是观众,而非与之同台的其他角色。从老夫人介绍里,我们知道了崔莺莺的家世:母亲姓郑,父亲是前相国崔珏,因病而亡。崔莺莺今年十九岁,家里还有一位弟弟。而妙龄的崔莺莺针指女工,诗词书算,无所不能,已经许配给了老夫人之侄郑恒为妻,而郑恒正是郑尚书的长子。只是因为父丧未满,崔莺莺才尚未成亲。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节:目录 | 第2节:西厢源流:从始乱终弃到爱情轻喜剧(1) | 第3节:西厢源流:从始乱终弃到爱情轻喜剧(2) | 第4节:西厢源流:从始乱终弃到爱情轻喜剧(3) | 第5节:西厢源流:从始乱终弃到爱情轻喜剧(4) | 第6节:西厢源流:从始乱终弃到爱情轻喜剧(5) | 第7节:西厢源流:从始乱终弃到爱情轻喜剧(6) | 第8节:西厢源流:从始乱终弃到爱情轻喜剧(7) | 第9节:第一本 张君瑞闹道场杂剧(1) | 第10节:第一本 张君瑞闹道场杂剧(2) | 第11节:第一本 张君瑞闹道场杂剧(3) | 第12节:第一本 张君瑞闹道场杂剧(4) | 第13节:第一本 张君瑞闹道场杂剧(5) | 第14节:第一本 张君瑞闹道场杂剧(6) | 第15节:第一本 张君瑞闹道场杂剧(7) | 第16节:第一本 张君瑞闹道场杂剧(8) | 第17节:第二本 崔莺莺夜听琴杂剧(1) | 第18节:第二本 崔莺莺夜听琴杂剧(2) | 第19节:第二本 崔莺莺夜听琴杂剧(3) | 第20节:第二本 崔莺莺夜听琴杂剧(4) | 第21节:第二本 崔莺莺夜听琴杂剧(5) | 第22节:第二本 崔莺莺夜听琴杂剧(6) | 第23节:第二本 崔莺莺夜听琴杂剧(7) | 第24节:第三本 张君瑞害相思杂剧(1) | |
| 第 I [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