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论史评 廿二史札記   》 捲八 晉書      張翼 Zhang Yi

  八王之亂
  惠帝時八王之亂,晉書匯敘在一捲;通鑒紀事本末,亦另為一條。然頭緒繁多,覽者不易了。今撮敘於此。
  武帝崩,欲以汝南王亮(司馬懿之子,武帝叔父),與皇后父楊駿同輔政。駿匿其詔,矯令亮出鎮許昌。
  惠帝既立,賈後擅權,殺楊駿,廢楊太後,徵亮入,與衛瓘同輔政。
  楚王瑋殺汝南王亮,賈後殺楚王瑋
  亮與楚王瑋(武帝第五子,惠帝之弟)不協。瑋諂於賈後,誣亮、瓘有廢立之謀。後乃使帝詔瑋殺亮、瓘,又坐瑋以矯殺亮、瓘之罪,即日殺瑋。
  後益肆淫恣,廢太子遹(惠帝長子,非賈後生),弒楊太後。
  趙王倫殺賈後
  時趙王倫在京師(懿第九子,惠帝之叔祖),素諂賈後。其嬖人孫秀說以「太子之廢,人言公實與謀,宜廢後以雪此聲。」倫從之。秀又恐太子聰明,終有疑於倫,不如待後殺太子而廢後,為太子報讎,可以立功。乃使後黨諷後,後果殺太子。倫遂矯詔,與齊王冏(齊王攸之子,惠帝從弟)率兵入宮,廢後,幽於金墉城,尋害之。
  倫自為相國、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事。孫秀等恃勢肆橫。冏內懷不平,秀覺之,出冏鎮許昌。
  齊王冏殺趙王倫
  倫僭位,以惠帝為太上皇,遷於金墉。於是冏及河間王容(司馬孚之孫,惠帝從叔,時鎮長安)、成都王穎(武帝第十六子,惠帝之弟,時鎮鄴中)共起兵討倫。倫兵敗,其將王輿廢倫斬秀,迎惠帝復位。倫尋伏誅。穎遂還鄴。冏入京,帝拜冏大司馬,如宣、景輔魏故事。
  長沙王乂殺齊王冏
  冏大權在握,瀋湎酒色,不入朝,坐召百官,恣行非法。有校尉李含奔於長安,詐稱有詔使河間王容討冏,容遂上表「請廢冏,以成都王輔政。」並檄長沙王乂為內主(武帝第六子,惠帝之弟)。冏遣兵襲乂,乂徑入宮,奉帝討斬冏。
  河間王容殺長沙王乂
  容本以乂弱冏強,冀乂為冏所殺,而以殺乂之罪討之,因廢帝立穎,己為宰相,可以專政。及乂先殺冏,其計不遂。穎亦以乂在內,己不得遙執朝權。於是容遣將張方,率兵與穎同嚮京師。帝又詔乂為大都督,拒方等,連戰,先勝後敗。東海王越在京(司馬泰之子,惠帝從叔祖)慮事不濟,與殿中將收乂送金墉,又為張方所殺。穎入京,尋還於鄴。
  東海王越殺河間王容
  容表穎為皇太弟,位相國,乘輿服禦及宿衛兵皆遷於鄴,朝政悉穎主之。左衛將軍陳眕不平,奉帝討穎。穎遣將石超,敗帝於蕩陰。超遂以帝入於鄴。平北將軍王瀎起兵討穎,穎戰敗,仍擁帝還洛陽。時容遣張方救穎,方遂挾帝及穎歸於長安。容廢穎,立豫章王熾(武帝第二十五子,惠帝之弟,是為懷帝)為皇太弟。東海王越,自徐州起兵迎大駕。容又命穎統兵拒之,河橋戰敗,越兵入關,奉惠帝還洛陽。穎竄於武關、新野間,有詔捕之,為劉輿所害。容亦單騎逃太白山,其故將迎入長安。有詔徵容為司徒,容入京,途次為南陽王模所殺。
  惠帝崩,懷帝即位。越出討石勒而卒。
  此八王始末也。
  趙王倫將篡時,淮南王允(武帝子,惠帝弟)在京師舉兵欲誅倫,為倫所殺。又吳王晏(亦武帝子)亦助淮南王允攻倫,兵敗被廢。後長沙王乂及成都王穎相攻時,晏又為前鋒都督。此二王俱不在八王之內。
  晉書所記怪異
  采異聞入史傳,惟晉書及南北史最多,而晉書中僭偽諸國為尤甚。
  劉聰時,有星忽隕於平陽,視之則肉也。長三十步,廣二十七步。臭聞數裏。肉旁有哭聲。聰後劉氏,適産一蛇一虎,各害人而走。尋之,乃在隕肉之旁,哭聲乃止。
  又豕與犬交於相國府門,豕着進賢冠,犬冠武冠帶綬。豕、犬並升御座,俄而鬥死。
  聰子約死,一指猶暖,遂不殯。及蘇,言「見劉淵於不周山,諸王將相皆在,號曰『蒙珠離國』。淵謂曰『東北有遮須夷國,無主,待汝父為之,三年當來,汝且歸。』既出,道過一國,曰『猗尼渠餘國』,引約入宮,與一皮囊,曰『為我寄漢皇帝劉郎,後來,當以小女相妻。』約歸,置皮囊於幾。俄而蘇,幾上果有皮囊,中置白玉一方,題曰『猗尼渠餘國天王敬寄遮須夷國天王,歲攝提,當相見。』」聰聞之曰「如此,吾不懼死也。」至期,聰果死。
  劉曜時,西明門風吹折大樹,一宿而變為人形,發長一尺,須眉長二寸,有斂手之狀,亦有兩腳,惟無目、鼻。每夜有聲,十日而柯條遂成大樹。
  石虎時,太武殿所畫古賢像,忽變為鬍。旬餘,頭皆縮入肩中。
  此數事猶可駭異,而皆出於劉、石之亂,其實事耶?抑傳聞耶?劉、石之兇暴本非常,故有非常之變異以應之,理或然也。
  他如幹寶父死,其母妒以父所寵婢推入墓中。後十餘年,寶母亡,開墓合葬,而婢伏棺如生,經日而蘇,言「其父常取飲食與之,在地中亦不惡。」既而嫁之,生子。此事殊不可信,然寶因此作搜神記,自敘其事如此。若果非真,豈肯自訐其父之隱及母之妒耶?
  則天地之大,何所不有也!至晉書所載怪異尚多,固不必一一為之辨矣!
  東晉多幼主
  晉南渡後,惟元帝年四十二即位,簡文帝年五十一即位,其餘則踐阼時多幼弱。
  明帝二十四歲,成帝五歲,康帝二十一歲,穆帝二歲,哀帝二十三歲,廢帝二十一歲,孝武帝十二歲,安帝二十二歲,至恭帝即位,年三十二,而國已歸劉宋矣!
  蓋運會方隆,則享國久長,生子亦早,故繼體多壯年,所謂國有長君,社稷之福也。及其衰也,人主既短祚,嗣子自多幼衝,固非人力所能為矣!
  然東晉猶能享國八、九十年,則猶賴大臣輔相之力。
  明帝、成帝時,有王導、庾亮、郗鑒等。康帝、穆帝時,有褚裒、庾冰、蔡謨、王彪之等。孝武時有謝安、謝元、桓衝等。
  主雖孱弱,臣尚公忠,是以國脈得以屢延。一桓溫出而宗社幾移,迨會稽王道子昏庸當國,元顯以狂愚亂政,而淪胥及溺矣!國傢所貴有樹人之計也。
  晉帝多兄終弟及
  晉司馬師、司馬昭相繼專魏政,是開國時已兄弟相繼。
  後惠帝以太子太孫俱薨,立弟豫章王熾為皇太弟,即位是為懷帝。
  成帝崩,母弟嶽立,是為康帝(皆庾後出)。
  哀帝崩,母弟奕立,是為廢帝海西公(皆章太妃出)。
  安帝崩,母弟德文立,是為恭帝(皆陳太後出)。
  以後惟北齊文宣、孝昭、武成,亦兄弟遞襲帝位。然孝昭廢濟南王而自立,武成廢樂陵王而自立,非晉之依次而立也。
  愍元二帝即位
  晉懷帝,永嘉五年,為劉曜所擄。次年,賈匹等已奉秦王鄴為皇太子,都於長安,然猶未即尊位,直至永嘉七年,懷帝崩問至,始稱帝,是為愍帝。
  愍帝,建興四年,降於劉曜。次年,元帝稱晉王於建康,亦未即尊位。又明年,愍帝崩問至,始稱帝。
  流離傾覆中,尚有不忍其君之意,可謂合乎禮之變者也。
  僭偽諸君有文學
  晉載記,諸僭偽之君,雖非中國人,亦多有文學。
  劉淵少好學,習毛詩、京氏易、馬氏尚書,尤好左氏春秋、孫吳兵法,史漢諸子無不綜覽。嘗鄙隋、陸無武,絳、灌無文,一物不知,以為君子所恥。其子劉和亦好學,習毛詩、左氏春秋、鄭氏易。和弟宣師事孫炎,瀋精積思,不捨晝夜。嘗讀漢書至蕭何、鄧禹傳,未嘗不反復詠之。
  劉聰幼而聰悟,博士朱紀大奇之。年十四,究通經史,兼綜百傢之言,工草、隸,善屬文。著述懷詩百餘篇,賦、頌五十餘篇。
  劉曜讀書,志於廣覽,不精思章句,亦善屬文,工草、隸。小時避難,從崔嶽質通疑滯。既即位,立太學於長樂宮,立小學於未央宮,簡民閑俊秀千五百人,選朝廷宿儒教之。
  慕容皝尚經學,善天文。即位後立東庠於舊宮,賜大臣子弟為官學生,親自臨考。自造太上章,以代急就。又着典誡十五篇,以教冑子。
  慕容雋亦博觀圖書。後慕容寶亦善屬文,崇儒學。
  苻堅八歲,嚮其祖洪請師就學,洪曰「汝氐人,乃求學耶?」及長,博學多才藝。既即位,一月三臨太學,謂「躬自奬勵,庶周、孔之微言不墜。」諸非正道者,悉屏之。自永嘉之亂,庠序無聞,至是學校漸興。
  符登長而折節,博覽書傳。
  姚興為太子時,與範勖等講經籍,不以兵難廢業。時薑龕、淳於岐等皆耆儒碩德,門徒各數百人,興聽政之暇,輒引龕等講論。淳於岐疾,興親往問疾,拜於床下。
  姚泓博學善談論,尤好詩詠,王尚、段章以儒術,鬍義周、夏侯稚以文學,皆嘗遊集。
  李流少好學,李庠纔兼文武,曾舉秀異科。
  沮渠蒙遜博涉群史,曉天文。
  赫連勃勃聞劉裕遣使來,預命皇甫徽為答書,默誦之。召裕使至前,口授捨人為書。裕見其文曰「吾不如也!」
  此皆生於戎羌,以用武為急,而仍兼文學如此,人亦何可輕量哉!
  九品中正
  魏文帝初定九品中正之法,郡邑設小中正,州設大中正。由小中正品第人才以上大中正,大中正核實以上司徒,司徒再核,然後付尚書選用。此陳群所建白也。
  然魏武時,何夔疏言「今草創之際,用人未詳其本,是以各引其類。宜先核之鄉閭,使長幼順序,無相逾越,則賢不肖先分。」(夔傳)杜恕亦疏言「宜使州郡考士,必由四科皆有事效,然後察舉,試闢公府。」(恕傳)此又在陳群之前。
  蓋漢以來,本以察舉孝廉為士人入仕之路。迨日久弊生,夤緣勢利,猥濫益甚。故夔等欲先清其源,專歸重於鄉評,以核其素行。群又密其法而差等之。固論定官纔之法也。
  然行之未久,夏侯元已謂「中正幹銓衡之權。」(元傳)而晉衛瓘亦言「魏因喪亂之後,人士流移,考詳無地,故立此法,粗具一時選用。其始鄉邑清議,不拘爵位,褒貶所加,足為勸勵,猶有鄉論餘風。其後遂計資定品,惟以居位為重。」是可見法立弊生,而九品之升降,尤易淆亂也。
  今以各史參考,鄉邑清議亦時有主持公道者:
  如陳壽遭父喪,有疾,令婢丸藥,客見之,鄉黨以為貶議,由是瀋滯纍年。張華申理之,始舉孝廉。(壽傳)
  閻乂亦西州名士,被清議,與壽皆廢棄。(何攀傳)
  卞粹因弟裒有門內之私,粹遂以不訓見譏,被廢。(卞壼傳)
  並有已服官而仍以清議升黜者:
  長史韓預強聘楊欣女為妻,時欣有姊喪未經旬,張輔為中正,遂貶預以清風俗。(輔傳)
  陳壽因張華奏,已官治書侍御史,以葬母洛陽,不歸喪於蜀,又被貶議,由此遂廢。(壽傳)
  劉頌嫁女於陳嶠,嶠本劉氏子,出養於姑,遂姓陳氏。中正劉友譏之。(頌傳)
  李含為秦王郎中令,王薨,含俟葬訖,除喪。本州大中正以名義貶含,傅鹹申理之,詔不許,遂割為五品。(含傳)
  淮南小中正王式,父沒,其繼母終喪,歸於前夫之子,後遂合葬於前夫。卞壼劾之,以為犯禮害義,並劾司徒及揚州大中正、淮南大中正含弘徇隱,詔以式付鄉邑清議,廢終身。(壼傳)
  溫嶠已為丹陽尹,平蘇峻有大功,司徒長史以嶠母亡,遭亂不葬,乃下其品。(愉傳)
  是已入仕者,尚須時加品定,其法非不密也。且石虎詔雲「魏立九品之製,三年一清定之,亦人倫之明鏡也。先帝黃紙(詔書)再定,以為選舉。今又閱三年,主者更銓論之。」是魏以來尚有三年更定之例,初非一經品定,即終身不改易。其法更未嘗不詳慎也。
  且中正內,亦多有矜慎者:
  如劉毅告老,司徒舉為青州大中正,尚書謂「毅既致仕,不宜煩以碎務。」石鑒等力爭,乃以毅為之。銓正人流,清濁區別,其所彈貶,自親貴者始。(毅傳)
  司徒王渾,奏周馥理識清正,主定九品,檢括精詳,褒貶允當。(馥傳)
  燕國中正劉瀋,舉霍原為二品,司徒不過,瀋上書謂「原隱居求志,行成名立。」張華等又特奏之,乃為上品。(李重傳、霍原傳)
  張華素重張軌,安定中正蔽其善,華為延譽,得居二品。(軌傳)
  王濟為太原大中正,訪問者論邑人品狀,至孫楚則曰「此人非卿所能目,吾自為之。」乃狀曰「天才英博,亮拔不群。」(楚傳)
  華恆為州中正,鄉人任讓輕薄無行,為恆所黜。(恆傳)
  韓康伯為中正,以周勰居喪廢禮,脫落名教,不通其議。(康伯傳)
  陳慶之子暄以落魄嗜酒,不為中正所品,久不得調。(慶之傳)
  此皆中正之秉公不撓者也。
  然進退人才之權,寄之於下,豈能日久無弊?
  晉武為公子時,以相國子當品,鄉裏莫敢與為輩,十二郡中正共舉鄭默以輩之。(默傳)
  劉卞初入太學,試經當為四品,臺吏訪問(助中正采訪之人)欲令寫黃紙一鹿車,卞不肯,訪問怒言於中正,乃退為尚書令史。(卞傳)
  孫秀初為郡吏,求品於鄉議,王衍從兄戎勸品之。及秀得志,朝士有宿怨者皆誅,而戎、衍獲濟。(戎傳)
  何劭初亡,袁粲(晉臣,非宋袁粲)來吊,其子岐辭以疾,粲獨哭而出曰「今年决下婢子品。」王銓曰「岐前多罪時,爾何不下?其父新亡,便下岐品。」人謂畏強易弱也。(何劭傳)
  可見是時中正所品高下,全以意為輕重。
  故段灼疏言「九品訪人,惟問中正。據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孫,即當途之昆弟。」(灼傳)劉毅亦疏言「高下任意,榮辱在手,用心百態,求者萬端。」(毅傳)此九品之流弊,見於章疏者。
  真所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高門華閥有世及之榮,庶姓寒人無寸進之路。選舉之弊至此而極。然魏晉及南北朝三、四百年,莫有能改之者,蓋當時執權者即中正高品之人,各自顧其門戶,固不肯變法,且習俗已久,自帝王以及士庶皆視為固然,而無可如何也。
  六朝清談之習
  清談起於魏正始中(齊王芳)。
  何晏、王弼祖述老莊,謂「天地萬物,皆以無為本,無者也,開物成務,無往而不存者也。(王衍傳)
  是時阮籍亦素有高名,口談浮虛,不遵禮法。(裴頠傳)
  籍嘗作大人先生傳,謂「世之禮法君子,如虱之處褌。」(阮籍傳)
  其後王衍、樂廣慕之,俱宅心事外,名重於時。天下言風流者,以王、樂為稱首。(樂廣傳)
  後進莫不競為浮誕,遂成風俗。(王衍傳)
  學者以老莊為宗而黜六經;談者以虛蕩為辨而賤名檢;行身者以放濁為通而狹節信,仕進者以苟得為貴而鄙居正,當官者以望空為高而笑勤恪。(愍帝紀論)
  其時未嘗無斥其非者。
  如劉頌屢言治道。傅鹹每糾邪正,世反謂之俗吏。裴頠又着崇有論以正之。(頠傳)
  江惇亦着通道崇檢論以矯之。(惇傳)
  卞壼斥王澄、謝鯤,謂「悖禮傷教,中朝傾覆,實由於此。」(壼傳)
  範寧亦謂「王弼、何晏二人之罪,深於桀紂。」(寧傳)
  應詹謂「元康以來,賤經尚道,永嘉之弊由此。」(詹傳)
  熊遠、陳頵各有疏論。
  莫不大聲疾呼,欲輓回頽俗。而習尚已成,江河日下,卒莫能變也。
  今散見於各傳者:
  裴遐善言元理,音詞清暢,泠然若琴瑟。嘗與郭象談論,一座盡服。(遐傳)
  衛玠善玄言,每出一語,聞者無不咨嘆,以為入微。王澄有高名,每聞玠言,輒嘆息絶倒。後過江與謝鯤相見,欣然言論終日。王敦謂鯤曰「昔王輔嗣吐金聲於中朝,此子復玉振於江表。不意永嘉之末,復聞正始之音。」(玠傳)
  王衍為當時談宗,自以論易略盡,然亦有未了。每曰「不知此生當見有能通之者否?」及遇阮修談易,乃嘆服焉。(修傳)
  王戎問阮瞻曰「聖人貴名教,老莊明自然,其指同異?」瞻曰「將毋同。」戎即闢之,時人謂之三語掾。(瞻傳)
  郭象善老莊,時人以為王弼之亞。(庾敳傳)
  桓溫嘗問劉惔「會稽王更進耶?」惔曰「極進,然是第三流耳!」溫曰「第一流是誰?」惔曰「故是我輩。」(惔傳)
  張憑初詣劉惔,處之下座,適王蒙來,清言有所不通,憑即判之,惔驚服。(憑傳)
  此可見當時風尚大概也。
  其中未嘗無好學者,然所學亦正以供談資。
  嚮秀好老莊之學,嘗註解之,讀者超然心悟。郭象又從而廣之,儒墨之跡見鄙,道傢之風遂盛。(秀傳)
  潘京與樂廣談,廣深嘆之,謂曰「君天才過人,若加以學,必為一代談宗。」京遂勤學不倦。(京傳)
  王僧虔戒子書曰「汝未知輔嗣何所道,平叔何所說,而便盛於麈尾,自稱談士,此最險事。」(僧虔傳)
  是當是時父兄師友之所講求,專推究老莊,以為口舌之助,五經中惟崇易理,其他盡閣束也。
  至梁武帝始崇尚經學,儒術由之稍振,然談義之習已成。所謂經學者,亦皆以為談辨之資。
  武帝召岑之敬升講座,敕朱異執孝經唱士孝章,帝親與論難之,敬剖釋縱橫,應對如響。(之敬傳)
  簡文為太子時,出士林館,發孝經題,張譏議論往復,甚見嗟賞。其後周弘正在國子監,發周易題,譏與之論辨,弘正謂人曰「吾每登座,見張譏在席,使人凜然。」(譏傳)
  簡文使戚袞說朝聘儀,徐攡與往復,袞精采自若。(袞傳)
  簡文嘗自升座說經,張正見預講筵,請决疑義。(正見傳)
  伏曼容宅在瓦官寺東,每升座講經,生徒常數十百人。(曼容傳)
  袁憲與岑文豪同侯周弘正,弘正將登講座,適憲至,即令憲樹義,時謝岐、何妥並在座,遞起義端,憲辨論有餘,到溉曰「袁君正有後矣!」(憲傳)
  嚴植之通經學,館在潮溝,講說有區段次第,每登講,五館生畢至,聽者千餘。(植之傳)
  鮑皦在太學,有疾,請紀少瑜代講。少瑜善談吐,辨捷如流。(少瑜傳)
  崔靈恩自魏歸梁為博士,性拙樸無文采,及解析經義甚有精緻,舊儒鹹重之。(靈恩傳)
  瀋峻精周官,開講時,群儒劉岩、瀋熊之徒,並執經下座,北面受業。(峻傳)
  是當時雖從事於經義,亦皆口耳之學,開堂升座,以纔辨相爭勝,與晉人清談無異,特所談者不同耳。況梁時所談,亦不專講五經。
  武帝嘗於重雲殿自講老子,徐勉舉顧越論義,越音響若鐘,鹹嘆美之。(越傳)
  簡文在東宮,置宴元儒之士。(戚袞傳)
  邵陵王綸講大品經,馬樞講維摩、老子,同日發題,道俗聽者二千人,王謂衆曰「馬學士論義,必使屈伏,不得空具主客。」於是各起辨端,樞轉變無窮,論者鹹服。(樞傳)
  則梁時五經之外,仍不廢老莊,且又增佛義,晉人虛偽之習,依然未改,且又甚焉。風氣所趨,積重難返。直至隋平陳之後,始掃除之。蓋關陝樸厚,本無此風,魏周以來,初未漸染,陳人之遷於長安者,又已衰不振,故不禁而自消滅也。
  案漢時本有講經之例。
  宣帝甘露三年,詔諸生講五經異同。蕭望之等平奏其議,上親臨决。又施讎論五經於石渠閣。章帝建初四年,亦詔博士、議郎、郎官及諸生、諸儒,會白虎觀,講議五經異同,使五官中將魏應承製問,侍中淳於恭奏帝親稱製臨决,作白虎奏議,今白虎通是也。
  然此特因經義紛繁,各傢師說互有異同,故聚群言以折衷之,非以此角勝也。至梁時之升座說經,則但炫博鬥辯而已。
  清談用麈尾
  六朝人清談必用麈尾。
  晉書:王衍善玄言,每捉白玉柄麈尾,與手同色。(衍傳)孫盛與殷浩談奮,麈尾盡落飯中。(盛傳)
  宋書:王僧虔戒子,謂其「好捉麈尾,自稱談士。」(僧虔傳)
  齊書:戴容着三宗論,智林道人曰「貧道捉麈尾三十年,此一塗無人能解,今始遇之。」(容傳)
  梁書:盧廣發講時,謝舉屢折之,廣愧服,以所執麈尾贈之,以況重席。(舉傳)張孝秀談義,嘗手執栟櫚皮麈尾。(孝秀傳)
  陳書:後主宴宮僚,所造玉柄麈尾新成,曰「當今堪捉此者,惟張譏耳。」即以賜譏。又幸鐘山開善寺,使譏竪義,時麈尾未至,命取鬆枝代之。(譏傳)
  此皆清談麈尾故事也。
  亦有不必談而亦用之者。
  王瀎以麈尾遺石勒,勒偽為不敢執,懸於壁而拜之。(勒載記。)
  何充詣王導,導以麈尾指其床曰「此是君坐也。」(充傳)
  王蒙病篤,燈下視麈尾而嘆,既沒,劉惔以犀麈尾,納之棺中。(蒙傳)
  蓋初以談玄用之,相習成俗,遂為名流雅器,雖不談亦常執持耳。
  騶虞幡
  晉製最重騶虞幡,(騶虞,瑞獸,白虎黑紋,尾比軀長,不食生物。幡:旗幟,狹長而垂直懸挂。)每至危險時,或用以傳旨,或用以止兵。見之者,輒懾伏而不敢動,亦一朝之令甲也。
  晉書:楚王瑋率兵誅汝南王亮及宰相楊駿,徹夜喧鬥。天明,張華奏惠帝,使殿中將軍持騶虞幡麾衆曰「楚王瑋矯詔,」衆皆釋仗而走,瑋遂被擒。(瑋傳)
  淮南王允擁兵誅趙王倫,自辰至申,鬥不解。陳準遣騶虞幡解鬥,允兵散,被殺。(允傳)
  倫既篡,王輿率兵殺其黨,孫秀使倫為手詔,迎惠帝復位,傳詔者以騶虞幡敕將士解兵,文武官皆散走。(倫傳)
  長沙王乂又發兵攻齊王冏,冏遣董艾率兵拒之,潛令人盜騶虞幡,呼雲「長沙王矯詔。」乂又稱齊王謀反,冏戰敗被擒。(冏傳)
  南渡後,桓玄之變,會稽王道子遣司馬柔之以騶虞幡宣告荊、江二州。(柔之傳)
  王敦犯闕,甘卓在襄陽起兵,將襲其後。敦懼,求臺以騶虞幡止之。(卓傳)
  桓溫兵東下,殷浩欲以騶虞幡止其軍。(溫傳)
  此皆騶虞幡之故事也,他朝未見有用之者。
  建業有三城
  六朝時,建業之地有三城。
  中為臺城,則帝居也,宮殿臺省皆在焉。
  其西則石頭城,嘗宿兵以衛京師。
  王敦內犯,周札守石頭城,開門納敦,敦遂據之以敗王師。
  後蘇峻之反,劫遷成帝於石頭。峻敗,帝始出。
  盧循舟師將至,朝臣欲分守諸津,劉裕謂「兵分則勢弱,不如聚兵石頭,則衆力不分。」乃自鎮石頭,果敗賊。
  宋末,袁粲據石頭,欲誅蕭道成,為道成所殺,當時諺曰「可憐石頭城,寧為袁粲死,不作褚淵生。」
  梁末,王僧辨鎮石頭,陳霸先使侯安都往襲之。石頭不甚高,軍士捧安都投入女姮內,衆隨入,遂執僧辨。
  後徐嗣徽引北齊兵入石頭,來逼臺城。安都自臺城以甲士突出東、西掖門,敗之。賊還石頭,遂不敢逼臺城是也。
  臺城之東,則有東府,凡宰相錄尚書事兼揚州刺史者居之。實甲嘗數千人。
  晉時會稽王道子居之。劉裕秉政亦居此。裕出徵,則曰「留府。」嘗使劉穆之監府事。裕討劉毅回,公卿鹹侯於新亭,而裕已潛還東府矣。
  宋末,後廢帝之弒,蕭道成移鎮東府。順帝紀「蕭道成出鎮東府輔政,後進爵齊王。卞彬戲謂曰『殿下今以青溪為鴻溝,溪東為齊,溪西為宋。』因詠詩曰『誰謂宋遠,跂予望之。』」
  陳安成、王頊輔政,入居尚書省。劉師知等忌之,矯詔令其還東府是也。
  可見是時,二城皆為要地。
  宋後廢帝狂暴,阮佃夫欲俟其出遊,閉臺城,分人守東府、石頭以拒之。會帝不出,乃止。
  齊豫章王嶷守東府,竟陵王子良鎮石頭,而皆造私第於京師中,遊燕忘返,因範雲謂「重地不宜虛曠。」嶷乃還東府,子良乃還石頭。緣此二城,拱衛京師,最居要害故也。
  其時尚有冶城,當徐嗣徽等引北齊兵據石頭,而市廛在南路,去臺城稍遠,恐為城所乘,乃使徐度鎮冶城寺,築壘以斷之。此又在臺城之南。
  南朝多以寒人掌機要
  魏正始(齊王芳)、晉永熙(惠帝)以來,皆大臣當國。晉元帝忌王氏之盛,欲政自己出,用刁協、劉隗等為私人,即召王敦之禍。自後非幼君即孱主,悉聽命於柄臣,八、九十年,已成故事。(晉韋華謂姚興曰「晉主雖有南面之尊,無統馭之實。」宰輔執政,權在臣下,遂成習俗。)
  至宋、齊、梁、陳諸君,則無論賢否,皆威福自己,不肯假權於大臣。而其時高門大族,門戶已成,令僕三司,可安流平進,不屑竭智盡心,以邀恩寵,且風流相尚,罕以物務關懷,人主遂不能藉以集事,於是不得不用寒人。
  人寒則希榮切而宣力勤,便於驅策,不覺倚之為心膂。
  南史謂宋孝武不任大臣,而腹心耳目不能無所寄,於是戴法興、巢尚之等皆委任隆密。
  齊武帝亦曰「學士輩但讀書耳,不堪經國,經國一劉係宗足矣!」此當時朝局相沿,位尊望重者,其任轉輕,而機要多任用此輩也。然地當清切,手持天憲,口銜詔命,則人雖寒而權自重,權重則勢利盡歸之。
  如法興威行內外,江夏王義恭雖錄尚書事,而積相畏服,猶不能與之抗。
  阮佃夫、王道隆等,權侔人主,其捉車人官虎賁中郎將,傍馬者官員外郎。
  茹法亮當權,太尉王儉嘗曰「我雖有大位,權寄豈及茹公?」
  朱異權震內外,歸飲私第,慮日晚臺門閉,令鹵簿(儀從、警衛)自傢列至城門,門者遂不敢閉。
  此可見威勢之熏灼也。
  法亮在中書,嘗語人曰「何須覓外祿?此戶內歲可辦百萬。」佃夫宅捨園池,勝於諸王邸第,女妓數十,藝貌冠絶當時,出行遇勝流,便邀與同歸。一時珍羞,莫不畢具,凡諸火劑,並皆始熟,至數十種。雖晉之王、石,不能過此。
  可見賄賂之盈溢也。
  蓋出身寒賤,則小器易盈,不知大體,雖一時得其力用,而招權納賄,不復顧惜名檢。其中亦有如法興遇廢帝無道,頗能禁製,然持正者少,乘勢作姦者多。
  唐寓之反,說者謂始於虞玩之而成於呂文度,此已見蠹國害民之大概。
  甚至佃夫弒主而推戴明帝。
  周石珍當侯景圍臺城,輒與景相結,遂為景佐命。
  至陳末,施文慶、瀋客卿用事,自取身榮,不存國計。隋軍臨江,猶曰「此常事,邊臣足以當之。」不復警備,以致亡國。
  小人而乘君子之器,其害可勝道哉?大臣不能體國,致人主委任下僚;人主不信大臣,而轉以群小為心膂,此皆江左之流弊也。(按公孫瓚常言「衣冠之人,皆自謂職當富貴,不謝人惠。」故所寵皆商販庸兒,亦同此見。)
  相墓
  古人但有望氣之法。
  如秦始皇時,望氣者謂東南有天子氣,乃南巡以厭之。又謂金陵有王氣,乃鑿淮水以泄之。光武未貴時,望氣者蘇伯阿過南陽,望舂陵郭,唶曰「氣隹哉,郁郁葱葱。」然孫皓時,臨平湖開,皓以問陳訓,訓曰「臣止能望氣,不知湖之開塞。」陳敏反,或曰「陳傢無王氣,不久當滅。」此古來專以望氣占吉兇,未嘗有相墓之術也。
  相墓術相傳始於郭璞。
  然後漢書袁安傳:安覓地葬父,有三書生指一處雲「葬此當世為上公。」從之,故纍世隆盛。
  晉書羊祜傳:有相墓者,言「祜祖墓有帝王氣。」祜乃鑿之。相者曰「猶當出折臂三公。」後祜墮馬折臂,果位三公。則又在璞之前。
  即璞本傳,載其卜筮靈驗之處甚多,謂「先有郭公者,精於卜筮,璞從受業,公授以青囊書九捲,遂洞五行天文卜筮之術。」亦未嘗及相墓也。
  又璞所著書,載其靈驗事跡者曰「洞林抄」,京費諸傢最要者曰「新林」,又「卜韻」一篇,註爾雅、三蒼、方言、穆天子傳、山海經、楚辭、子虛、上林賦及所作詩賦誄頌,共數十萬言,亦未有所謂葬經也。
  惟傳內稱「璞葬母暨陽,去水百步,或以近水言之,璞曰『當即為陸矣。』其後果沙漲數十裏。」又「璞為人葬墓,晉明帝微服觀之,問主人『何以葬竜角?』主人曰『郭璞雲「此葬竜耳,當緻天子。」』帝曰『當出天子耶?』主人曰『非出天子,能緻天子至耳。』」此璞以相墓擅名,而後世皆以為葬術之始也。而葬術之行,實即由是時而盛。
  陶侃將葬父,傢中忽失牛,有老父謂曰「前岡見有一牛,眠山污中,若葬之,位極人臣。」又指一山曰「此亦其次,當出二千石。」侃尋得牛,因葬其處,以所指別山,與周訪葬其父,後侃果為三公,訪為刺史。(晉書周光傳)
  宋武帝父墓在丹徒侯山,有孔恭者善占墓,謂此非常地,後果為天子。
  齊高帝舊塋在武進彭山,岡阜相屬,百裏不絶,其上常有五色雲。宋明帝惡之,遣占墓者高靈文往相之,靈文先給事齊高,乃詭曰「不過方伯耳。」私謂齊高曰「貴不可言。」後果登極。(南史宋齊二紀)
  齊高之母劉氏與夫合葬時,墓工始下鍤,有白兔跳起。及墳成,又止其上。(劉後傳)
  荀伯玉傢墓,有相之者謂「當出暴貴而不久。」伯玉官果至散騎常侍,坐事誅。(伯玉傳)
  柳世隆曉術數,於倪塘創墓,與賓客往遊,十往五往,常坐一處。及卒,正葬其地。(世隆傳)
  富陽人唐寓之祖父,皆以圖墓為業。(瀋文季傳)
  梁武丁貴嬪薨,昭明太子求得善墓地,被俞三副以己地奏,帝買葬之。有道士謂此地不利長子,教以用蠟鵝諸物厭之。後事發,昭明以此慚懼而薨。(昭明太子傳)
  杜嶷葬祖父,梁元帝忌之,命墓工惡為之,逾年而嶷卒。(嶷傳)
  吳明徹葬父,有伊氏者善占墓,謂其兄曰「葬日必有乘白馬逐鹿者過此,此是最小子大貴之徵。」明徹後果大貴。(明徹傳)
  此皆見於各列傳者,可見六朝時此術已盛行,如昭明傳曰「不利長子。」明徹傳曰「最小子大貴。」則術傢所云「長房、小房」之說,亦即起於是時矣。
  唐人避諱之法
  唐人修諸史時,避祖諱之法有三。
  如虎字、淵字,或前人名有同之者,有字則稱其字。
  如晉書公孫淵稱公孫文懿。劉淵稱劉元海。褚淵稱褚彥回。石虎稱石季竜是也。
  否則竟刪去其所犯之字。
  如梁書蕭淵明、蕭淵藻,但稱蕭明、蕭藻。陳書韓擒虎,但稱韓擒是也。
  否則以文義改易其字,凡遇虎字,皆稱猛獸。
  李叔虎稱李叔彪。殷淵源稱殷深源。陶淵明稱陶泉明。魏廣陽王淵稱廣陽王深是也。
  其後諱世為代,諱民為人,諱治為理之類,皆從立義改換之法。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廿二史札記捲一 史記 漢書捲二 史記 漢書捲三 史記 漢書
捲四 後漢書捲五 後漢書捲六 三國志捲七 三國志 晉書
捲八 晉書捲九 宋齊梁陳書捲十 宋齊梁陳書並南史捲十一 宋齊梁陳書並南史
捲十二 宋齊梁陳書並南史捲十三 魏齊周隋書並北史捲十四 魏齊周隋書並北史捲十五 魏齊周隋書並北史
捲十六 新舊唐書捲十七 新舊唐書捲十八 新舊唐書捲十九 新舊唐書
捲二十 新舊唐書捲二十一 五代史捲二十二 五代史捲二十三 宋遼金史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