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領導講話寶典:提升領導講話魅力的十大謀略   》 第9節:二、枯燥講話討人嫌(5)      苗發勇 Miao Fayong

  也有的官員養成了“會癮”、“講話癮”乃至“指示癮”。著名雜文傢振亞先生曾為這種另類癮君子畫過一張集體白描像:他們幾天不開會就會覺得身心不舒服,而當其講起話時,雲天霧海,口若懸河,滔滔不絶,人越多,會越大,便越是精神煥發。他的一位久在官場、患了重度“會癮”朋友說得更妙—開會的時候,主講人坐上全場最顯要的位置上,面對能把聲音擴大好幾倍的麥剋風,俯視着一雙雙註視着你的眼睛,把“高見”輸進一雙雙傾聽者的耳朵,講話者怎能不上癮?
  9.感覺淡了點兒
  聽了那種口幹舌燥、唾液四濺的高論,大傢怎麽也找不到那種精神為之一振的感覺。更沒有振聾發聵、晴天霹靂、醍醐灌頂,使人三月不知肉味,“餘音繞梁,三日不絶”的感覺。這些套話,聽起來很有條理,頭頭是道;但仔細琢磨,好似雲山霧海,虛幻蜃樓,放之四海而皆準,卻又手腳不沾地,找不出幾句對指導基層和推進工作實用的話,讓人聽似嚼蠟,十分乏味,實在沒有意義。
  在這方面,毛澤東給我們樹立了偉大的榜樣。他的講話、文章,不僅思想深刻,立意高遠,博大精深,同時又生動、形象。他引經據典、詼諧幽默,但又不失其莊重、嚴肅。他註重通俗生動,但又俗中見雅。不管是《矛盾論》、《實踐論》,還是各種場合的講話,毛澤東都善於化抽象為形象、化深奧為淺顯,讓人聽起來通俗易懂,品起來餘味無窮,一點也沒有枯燥乏味的感覺。比如毛澤東藉愚公移山的這個生動有趣的寓言故事,號召人們學習愚公精神,“挖山不止”,挖掉壓在人民頭上的大山。他還在張思德追悼會的演講中,藉司馬遷“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的名言,號召每位共産黨人積極學習張思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引用非常恰當,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10.脫稿難了點兒
  古猿直立行走後,上肢的攀爬功能漸漸消退,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長期不用所致。有的領導可能擔心秘書會失業,或者歷練不夠,所以,衹要張張嘴講幾句話,就得有稿子,哪怕是在什麽儀式上的一句話—“我宣佈,×××儀式正式開始!”,或者在招待酒會上的祝酒詞—飯桌上的講話,沒稿子也不行。時間長了,脫稿就難了。其實這樣做百害無一利。大腦皮層的語言中樞長期不用會遲鈍,思考問題會受影響。懶惰久了,很多壞習慣就慢慢形成。
  出現上面的情況,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這麽幾點:
  1.能力問題。“肚子裏墨水少”,或者“腦袋瓜子不管用”,說話抓不住要領,看問題看不到本質,於是,不管他人是不是接受,能不能接受,衹好不分次序,不管輕重緩急,統統都將想說的一股腦全說出來,哪怕他人耐煩與否。有的可能啥也不知道,對業務不熟悉,對工作沒研究,因此,要麽擔心講不上來,要麽擔心講錯,於是就人云亦云,或照本宣科。
  2.思想問題。有的可能想對上級巴結、高攀,想讓自己所做的一切顯得天衣無縫,讓自己所說的一切顯得滴水不漏,或者盡可能地將自己表現成一個衷心耿耿的人,於是,在行動上對領導點頭哈腰,在匯報中滔滔不絶,事無巨細地統統搬上,致使其領導聽得十分厭煩。對下級,為了顯得自己有水平,講起話來或作起報告來總要拿腔拿調,還要不倫不類地引經據典,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哪管與主題是否有聯繫,統統用上。自以為水平高,其實聽報告的人煩得很。
  3.環境問題。可能出於生活經驗,深知說話不慎或“走火”可能會給自己帶來意外的麻煩。所以,作起報告像八股,講起話來走老路,正面反面全都說,局部整體都兼顧,偶然必然全不落,本質的與非本質的,主流的與非主流的……統統都要說上,讓想抓辮子、想打棍子的人一點都“抓不住”。儘管這種做法唆點,講話時間長了點,但“保險係數”大,最為穩妥。時間一長,就難改掉這些毛病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廣西人民出版社
第1節:一、為官須練“嘴上功”(1)第2節:一、為官須練“嘴上功”(2)第3節:一、為官須練“嘴上功”(3)
第4節:一、為官須練“嘴上功”(4)第5節:二、枯燥講話討人嫌(1)第6節:二、枯燥講話討人嫌(2)
第7節:二、枯燥講話討人嫌(3)第8節:二、枯燥講話討人嫌(4)第9節:二、枯燥講話討人嫌(5)
第10節:三、精彩講話“八音盒”(1)第11節:三、精彩講話“八音盒”(2)第12節:三、精彩講話“八音盒”(3)
第13節:三、精彩講話“八音盒”(4)第14節:三、精彩講話“八音盒”(5)第15節:一、做好三種人(1)
第16節:一、做好三種人(2)第17節:一、做好三種人(3)第18節:一、做好三種人(4)
第19節:二、善用三件寶(1)第20節:二、善用三件寶(2)第21節:二、善用三件寶(3)
第22節:二、善用三件寶(4)第23節:二、善用三件寶(5)第24節:二、善用三件寶(6)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