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杂史 》 女人天下 Woman in the world 》
西漢呂雉被史傢列入了帝王本紀(7)
蔣勝男 Jiang Shengnan
對於母親呂雉,劉盈知道她曾經做過很多殘忍的事,使用過很多陰險的手段,但是他可以視之為是母親為了保護他們不得不為之。況且那些事衹是傳到過他的耳邊,沒有展覽於他的眼前。那些被除去的人,對他來說衹是一個名字,而不是活生生的人。現在,他們不再有生命危險,他已經是皇帝,而母親已經是太後。但是她仍然要殺人,而且是曾經那樣活生生的,存在於他們生活中的人。在他的面前,一個可愛的小孩子瞬間變成一具屍體,一個美麗的女人剎那變成蠕動的肉蟲。這於毫無心理準備的他來說,太過殘忍,超過了他神經的承受能力。甚至使得他不得不承認,在他心目中完美的母親,的確是一個非常殘忍的人,這摧毀了他對人生的信念和美好的感覺。
惠帝告訴母親:“此非人所為。臣為太後子,終不能治天下。”世界變得一片黑暗,劉盈硬生生地把母親的罪過扛到了自己的身上,這樣沉重的十字架一下子把他給壓垮了。
等呂雉發現自己用錯了方法時,一切已經不可輓回。劉盈徹底封閉自己,他從此不再上朝,衹在後宮中自暴自棄,縱情聲色,想盡一切辦法逃避現實。
劉盈已經不可救,呂雉現在更要做好對女兒魯元公主的保護纔是。劉盈是皇帝,萬一他的後宮裏頭有什麽妃子得寵,生了孩子,她現在活着還沒問題,要是她死了,有人對魯元公主不利怎麽辦?那麽,把魯元公主的女兒張嫣嫁進宮去做皇后,這樣不管後宮誰得寵,誰能生子,將來誰做皇帝,張嫣都是理所當然的皇太後,小皇帝嫡母。那麽劉盈可以保全,魯元公主一傢也可以保全。劉盈就這樣莫名其妙地和自己的外甥女成了親,“秋毫無犯”地直至他死亡。
對於生活在黑暗中的人來說,無從理解光明是什麽。對於呂雉來說,無從理解感情是什麽。多年的殘酷鬥爭,使得她對情感的體會成為奢望,衹要她活着,並掌握權力,就已經是勝利了。她認為賦於權力是最好的給予愛的方式,她的母愛,在方式上表現得畸形而恐怖。
劉肥是劉邦庶出的長子,他的母親是劉邦娶呂雉之前的外室曹氏。呂雉對於沒有觸犯到她底綫的許多人和事還是寬容的,如對劉章、對薄姬、對劉氏諸王等。但是可怕的是,我們永遠不知道這位太後的底綫在哪裏,劉肥也是如此。劉盈一貫的溫厚個性,竟在一次傢宴上誤讓劉肥坐了首座,劉肥也毫無警惕,一屁股坐下去了。呂雉卻大怒,皇帝是至高無上的,劉肥的僭越被視為一次對皇權的嚴重挑釁,於是一杯毒酒就送了過去。劉盈卻對毒酒有着神經質的敏感,立刻將這杯酒接過來欲給自己灌下,逼得呂雉不得不打翻毒酒,結束這次未遂的謀殺。
嚇得魂飛魄散的劉肥聽從謀士之勸,立刻上表請求獻上城陽郡,以之為魯元公主湯沐邑3,尊魯元公主為魯王太後。據考證,城陽郡即治莒縣,今山東省莒縣,地沃物饒,時魯元公主之子張偃尚未封王。齊王奉城陽郡,尊魯元公主為王太後,即奉獻此地為張偃封王之地,張偃因此被封為魯王,魯元公主成為魯王太後,而非後人所攻擊的劉肥拜其妹魯元公主為母這般不堪。呂雉的敏感綫是她的兒女,她要殺劉肥是因為他對劉盈不敬,如今劉肥藉討好魯元公主表示了他臣服的姿態,呂雉遂一笑而放過劉肥。
漢惠帝劉盈在位七年,他活着的時候,從來沒做過真正的皇帝。他死了之後,呂雉又繼續執政八年。呂雉前後總共執政十五年,她的丈夫劉邦稱帝十二年,前七年處於和項羽的楚漢相爭時期,真正執掌天下,也衹有五年。而且這五年裏,外有諸侯作亂,內有嫡庶爭位,無法真正安定下來推行政務。呂雉在位期間,任能臣、施仁政,廢除前代苛政暴令,尤以廢除“三族罪”和“妖言令”等為著。4
呂雉執政期間,史載:“高後女主稱製5,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穡,衣食滋殖。”
呂後雖然沒有正式稱帝,但是她的生平被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列入為皇帝作傳的本紀中,稱《呂後本紀》。中國五千年歷史上,被列入帝王本紀的女性,唯有呂雉與女皇武則天。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 目錄 | 序 | | 西漢呂雉被史傢列入了帝王本紀(1) | 西漢呂雉被史傢列入了帝王本紀(2) | | 西漢呂雉被史傢列入了帝王本紀(3) | 西漢呂雉被史傢列入了帝王本紀(4) | | 西漢呂雉被史傢列入了帝王本紀(5) | 西漢呂雉被史傢列入了帝王本紀(6) | | 西漢呂雉被史傢列入了帝王本紀(7) | 西漢呂雉被史傢列入了帝王本紀(8) | | 西漢王政君葬送的不僅是一個王朝(1) | 西漢王政君葬送的不僅是一個王朝(2) | | 西漢王政君葬送的不僅是一個王朝(3) | 西漢王政君葬送的不僅是一個王朝(4) | | 西漢王政君葬送的不僅是一個王朝(5) | 西漢王政君葬送的不僅是一個王朝(6) | | 東漢鄧綏以退為進(1) | 東漢鄧綏以退為進(2) | | 東漢鄧綏以退為進(3) | 東漢鄧綏以退為進(4) | | 東漢鄧綏以退為進(5) | 東漢鄧綏以退為進(6) | | 東漢鄧綏以退為進(7) | 東漢鄧綏以退為進(8) | |
| 第 I [II]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