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园林建筑 》 中國建築史 》
第三章 兩漢·第二節 漢代實物
梁思成 Liang Saicheng
現存漢代建築遺物之中,有墓,石室,闕,崖墓,為實物;明器,畫像石之類,則為間接資料。
墓西漢諸帝陵,均起園邑,繚以城垣,徙民居之,為造宅第,設官管理,蔚然城邑。今長安附近,漢帝諸陵雖僅存墳丘,其繚垣及門闕遺址尚可辨。墳丘名曰方上,多為平頂方錐體,或單層或二三層,最大者方二百六十餘米,高三十米。其附屬廟殿,均無存焉。至於地下工程,其制度雖載在史籍,然在未經發掘以前真相難明。文獻所紀,茲不贅述。
其餘小墓,曾經發掘者頗多。墓之簡單者,僅用木槨,或纍石卵為外墻。其稍大者以磚石構成羨道及墓室。羨道多南嚮。墓室配列無定則,數目亦多寡不一。就結構言,約略可分為四種:(一)井幹式木構墓,如朝鮮南井裏彩畫塚[1];(二)疊澀券墓,如遼寧營城子“二號墓”[2];(三)發券墓,如山東金鄉縣朱鮪墓[3];(四)空心磚墓,磚出土者多,墓完整者尚未見,僅能推想其結構,墓之地面配置,墳丘之前,或作石室石闕及石人石獸等,如朱鮪墓則有石室,山東嘉祥武氏墓則有石室,石闕,石獅。鹹陽霍去病墓壘石以像祁連山,其石獸雕刻尤為雄壯。
石室(第6圖)漢墓石室見於文獻者甚多,然完整尚存者,僅山東肥城縣孝堂山“郭巨”墓祠一處[4]。石室通常立於墳丘之前。室平面作長方形,後面及兩山俱有墻,正面開敞,正中立八角石柱一,分正面為兩間。屋頂“不廈兩頭造”,即清式所稱懸山式,上施脊,瓦隴瓦當均由石塊上刻成。著名之“武氏祠畫像石”實為石室之毀後散亂者。美國費慰梅校註[2](Wilma C.Fairbank)就現存石之拓本,歸復原狀,不唯藉知各畫石之原位置及室內壁面畫像之圖案,且得以推知石室之結構及原形與“郭巨洞”相同,正面中間立一柱,且有後部另有小龕突出如後世所謂龜頭者[見註3]。
石闕(第7圖)漢宮殿祠廟陵墓門外兩側多立雙闕,或木構,或石砌;木闕現已無存,石闕則實例頗多,均為後漢物。闕身形製略如碑而略厚,上覆以檐;其附有子闕者,則有較低較小之闕,另具檐瓦,倚於主闕之側。檐下有刻作鬥拱枋額,模仿木構形狀者,有不作鬥拱,僅用上大下小之石塊承檐者。武氏祠闕(公元147年)及河南嵩山太室(公元118年),少室,啓母三廟闕均有子闕而無鬥拱[見註4]。闕身畫像如石室畫像石。四川西康諸闕均刻鬥拱木構形;其有子闕者僅雅安高頤闕及綿陽平陽府君闕;其餘梓潼諸殘闕及渠縣瀋府君闕,馮煥闕及數無銘闕;並江北縣無銘闕,均無子闕[5]。其雕飾方法,一部平鈒如武氏祠石,而主要雕飾皆剔地起突四神及力神,生動強勁,技術極為成熟。意者平鈒代表彩畫,起突即浮雕裝飾也。
崖墓湖南、四川境內,現均有崖墓遺跡,尤以四川為多。其小者僅容一棺,大者堂奧相連,雕飾盛巧。樂山縣白崖[見註5],宜賓黃沙溪[6]諸大墓,多鑿祭堂於前,自堂內開二墓道以入,墓室即闢於墓道之側,其中亦有鑿成石棺者。全墓唯祭堂部分刻鑿建築結構形狀。堂前面以石柱分為兩間或三間,其外檐部分多已風化。堂內壁面隱起枋柱,上刻檐瓦,瓦下間飾禽獸。堂內後壁中央有鑿長方形龕,與山東諸石室之有龕者同一形製。祭堂門外壁上亦有雕刻闕及石獸者,蓋將墓前各物,縮置於一處也。
彭山縣江口鎮附近崖墓(第8圖)[7],則均無祭堂。墓道外端為門,門上多刻成疊出如檐者兩層;下層刻二獸相嚮,上層刻碩大之鬥拱。門兩側間亦有刻柱及鬥拱承枋者。墓道內端兩旁有闢作一個或二三個墓室者。有少數墓室內有鑿成八角柱,上施鬥拱者。柱身肥矮,上端收殺頗巨,其下承以礎石。漢代鬥拱,及柱之獨立施用者,江口崖墓為現存僅有之實例。墓室之內亦多鑿石棺,壁上且有鑿小龕,竈,或隱出柱枋及欞窗者。崖墓內地面均內高外低,旁鑿水溝,蓋泄水為墓葬工程一重要問題也。
除實物外,明器及畫像石均為研究漢代建築之重要資料。
明器明器為殉葬之物,其中建築模型極為常見,如住宅,樓閣,望樓,倉囷,羊捨,豬圈之類,均極普通(第9圖),近年為歐美博物館收集者頗多。明器住宅多作單層,簡單者僅屋一座,平面長方形,前面闢門,或居中,或偏於左右;門側或門上或山墻上闢窗,或方或圓或橫列,或飾以菱形窗欞。屋頂多“不廈兩頭造”。亦有平面作麯尺形而將其餘二面繞以圍墻者。
二三層之樓閣模型多有鬥拱以支承各層平坐或檐者。觀其鬥拱欄楯門窗瓦式等部分,已可確考當時之建築,已備具後世所有之各部。二層或三層之望樓,殆即望候神人之“”,其平面均正方形,各層有檐有平坐。魏晉以後木塔,乃由此式多層建築蛻變而成,殆無疑義。
羊捨有將牧童屋與羊屋並列,其它三面圍之以墻者。其屋皆如清式所謂硬山頂,羊屋低而大,人屋較高。豬圈四周,繞以墻,置厠於一隅,較高起,北方鄉間,至今尚見此法焉。
畫像石畫像石中所見建築,有廳堂,亭,樓,門樓,闕,橋等。其中泰半為極端程式化之圖案,然而階基,柱,枋,鬥拱,欄桿,扶梯,門,窗,瓦飾等,亦均描畫無遺,且可略見當時生活狀況(第10圖)。波士頓美術博物館所藏函𠔌關東門畫像石,畫式樣相同之四層木構建築兩座並列,樓下為雙扇門,上以鬥拱承檐,二三層壁上均開小方窗,周以走廊,以鬥拱承檐。第四層無廊,上覆四阿頂,脊上飾以鳳凰。其所予人對於當時建築之印象,實數明器及其它畫像石均忠實準確也。
[1]《彩畫塚》。
[2]《營城子》。
[3] Wilma C. Fairbank,The offering Shrines of“Wu Liang Tz’ü,”,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6,No.1.
[4]劉敦楨《河南省北部古建築調查記》,刊發《中國營造學社匯刊》第六捲第四期。
[5]劉敦楨、梁思成等測繪;劉敦楨《西南建築圖錄》(未刊稿)。
[6]劉敦楨《西南建築圖錄》。
[7]劉敦楨,莫宗江,陳明達測繪;陳明達《彭山漢崖墓》(未刊稿)。校註[2]即註[3],見費慰梅《漢武梁祠建築原形考》刊發《營造學社匯刊》第七捲第二期,王世襄譯。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百花文藝出版社 |
|
|
第一章 緒論·為什麽研究中國建築(代序) | 第一章 緒論·第一節 中國建築之特徵 | 第一章 緒論·第二節 中國建築史之分期 | 第一章 緒論·第三節《營造法式》與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 | 第二章 上古時期·第一節 上古 | 第二章 上古時期·第二節 春秋戰國 | 第二章 上古時期·第三節 秦 | 第三章 兩漢·第一節 文獻上兩都建築活動之大略 | 第三章 兩漢·第二節 漢代實物 | 第三章 兩漢·第三節 漢代建築特徵之分析[1] | 第四章 魏·晉·南北朝·第一節 文獻上魏·晉建築之大略 | 第四章 魏·晉·南北朝·第二節 南北朝之建築活動 | 第四章 魏·晉·南北朝·第三節 南北朝實物 | 第四章 魏·晉·南北朝·第四節 南北朝建築特徵之分析 | 第五章 隋·唐·第一節 隋·唐都市宮苑陵墓寺觀建築之梗概 | 第五章 隋·唐·第二節 隋·唐實物 | 第五章 隋·唐·第三節 隋·唐之建築特徵[1] | 第六章 五代.宋.遼.金·第一節 五代汴梁之建設 | 第六章 五代.宋.遼.金·第二節 北宋之宮殿苑囿寺觀都市 | 第六章 五代.宋.遼.金·第三節 遼之都市及宮殿 | 第六章 五代.宋.遼.金·第四節 金之都市宮殿佛寺 | 第六章 五代.宋.遼.金·第五節 南宋之臨安 | 第六章 五代.宋.遼.金·第六節 五代·宋·遼·金之實物 | 第六章 五代.宋.遼.金·第七節 宋·遼·金建築特徵之分析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