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家类 花雨滿天 維摩說法   》 不思議品第六      南懷瑾 Na Huaijin

  如何求法
  什麽不是求法
  師子之座
  解脫—不可思議
  住解脫法門菩薩—空間
  住解脫法門菩薩—時間
  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所能
  風 火 音聲
  魔王 大菩薩 解脫
  爾時捨利弗,見此室中無有床座。作是念:斯諸菩薩、大弟子衆當於何坐?長者維摩詰知其意,語捨利弗言:雲何?仁者為法來耶?求床座耶?捨利弗言:我為法來,非為床座。維摩詰言:唯!捨利弗!夫求法者,不貪軀命,何況床座。夫求法者,非有色受想行識之求,非有界入之求,非有欲色無色之求。唯!捨利弗!夫求法者,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衆求。夫求法者,無見苦求,無斷集求,無造盡證修道之求。所以者何?法無戲論。若言我當見苦、斷集、證滅、修道,是則戲論,非求法也。唯!捨利弗!法名寂滅,若行生滅,是求生滅,非求法也。法名無染,若染於法,乃至涅盤,是則染着,非求法也。法無行處,若行於法,是則行處,非求法也。法無取捨,若取捨法,是則取捨,非求法也。法無處所,若着處所,是則着處,非求法也。法名無相,若隨相識,是則求相,非求法也。法不可住,若住於法,是則住法,非求法也。法不可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是則見聞覺知,非求法也。法名無為,若行有為,是求有為,非求法也。是故捨利弗,若求法者,於一切法應無所求。說是語時,五百天子,於諸法中得法眼淨。
  爾時長者維摩詰問文殊師利:仁者遊於無量千萬億阿僧祇國,何等佛土,有好上妙功德成就師子之座?文殊師利言:居士!東方度三十六恆河沙國,有世界名須彌相,其佛號須彌燈王,今現在。彼佛身長八萬四千由旬,其師子座,高八萬四千由旬,嚴飾第一。於是長者維摩詰現神通力,實時彼佛,遣三萬二千師子座,高廣嚴淨,來入維摩詰室,諸菩薩、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昔所未見!其室廣博,悉皆包容三萬二千師子之座,無所妨礙,於毗耶離城,及閻浮提四天下,亦不迫迮,悉見如故。
  爾時維摩詰語文殊師利:就師子座,與諸菩薩上人俱坐,當自立身如彼座像。其得神通菩薩,即自變形為四萬二千由旬,坐師子座。諸新發意菩薩及大弟子,皆不能升。
  爾時,維摩詰語捨利弗:就師子座。捨利弗言:居士!此座高廣,吾不能升。維摩詰言:唯!捨利弗!為須彌燈王如來作禮,乃可得坐。於是新發意菩薩及大弟子,即為須彌燈王如來作禮,便得坐師子座。捨利弗言:居士,未曾有也。如是小室,乃容受此高廣之座,於毗耶離城,無所妨礙。又於閻浮提聚落城邑,及四天下諸天竜王鬼神宮殿,亦不迫迮。維摩詰言:唯!捨利弗!諸佛菩薩,有解脫名不可思議。若菩薩住是解脫者,以須彌之高廣內芥子中,無所增減,須彌山王本相如故。而四天王忉利諸天,不覺不知己之所入,唯應度者,乃見須彌入芥子中,是名不可思議解脫法門。又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不嬈魚鱉黿鼉水性之屬,而彼大海本相如故,諸竜鬼神阿修羅等,不覺不知己之所入,於此衆生亦無所嬈。又捨利弗,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斷取三千大千世界,如陶傢輪,着右掌中,擲過恆沙世界之外,其中衆生,不覺不知己之所往。又復還置本處,都不使人有往來想,而此世界本相如故。又捨利弗,或有衆生樂久住世而可度者,菩薩即演七日以為一劫,令彼衆生謂之一劫。或有衆生不樂久住而可度者,菩薩即促一劫以為七日,令彼衆生謂之七日。又捨利弗,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一切佛土嚴飾之事,集在一國,示於衆生。又菩薩以一切佛土衆生,置之右掌,飛到十方遍示一切,而不動本處。又捨利弗,十方衆生供養諸佛之具,菩薩於一毛孔,皆令得見。又十方國土所有日月星宿,於一毛孔,普使見之。又捨利弗,十方世界所有諸風,菩薩悉能吸着口中,而身無損,外諸樹木,亦不摧折。又十方世界劫盡燒時,以一切火內於腹中,火事如故,而不為害。又於下方過恆河沙等諸佛世界,取一佛土,舉着上方,過恆河沙無數世界,如持針鋒,舉一棗葉,而無所嬈。又捨利弗,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能以神通現作佛身,或現闢支佛身,或現聲聞身,或現帝釋身,或現梵王身,或現世主身,或現轉輪聖王身。又十方世界所有衆聲,上中下音,皆能變之,令作佛聲,演出無常苦空無我之音,及十方諸佛所說種種之法,皆於其中,普令得聞。捨利弗!我今略說菩薩不可思議解脫之力,若廣說者,窮劫不盡。是時大迦葉,聞說菩薩不可思議解脫法門,嘆未曾有。謂捨利弗:譬如有人,於盲者前現衆色像,非彼所見。一切聲聞,聞是不可思議解脫法門,不能解了,為若此也。智者聞是,其誰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等何為永絶其根?於此大乘,已如敗種,一切聲聞,聞是不可思議解脫法門,皆應號泣,聲震三千大千世界。一切菩薩,應大欣慶,頂受此法。若有菩薩信解不可思議解脫法門者,一切魔衆無如之何。大迦葉說此語時,三萬二千天子,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維摩詰語大迦葉:仁者!十方無量阿僧祗世界中作魔王者,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方便力故,教化衆生,現作魔王。又迦葉,十方無量菩薩,或有人從乞手足耳鼻、頭目髓腦、血肉皮骨、聚落城邑、妻子奴婢、象馬車乘、金銀瑠璃、硨磲碼碯、珊瑚琥珀、真珠珂貝、衣服飲食,如此乞者,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方便力而往試之,令其堅固。所以者何?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有威德力,故行逼迫,示諸衆生,如是難事,凡夫下劣,無有力勢,不能如是逼迫菩薩。譬如竜象蹴踏,非驢所堪,是名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智慧方便之門。
  現在開始講〈不思議品〉。我們研究佛法的人,隨時都會講到「不可思議」這個用語,大傢千萬要註意,「不可」是邏輯,講方法,佛法是不可以用思想去討論它、研究它的,方法上是「不可」。但是一般人往往理解成「不能」去思議,佛可沒說過不能思議,所以你們青年同學不要誤解了。佛法是不可以用普通的思想學問去討論、研究所能懂的,硬是要用修持實證來的。
  「爾時捨利弗,見此室中無有床座。作是念:斯諸菩薩、大弟子衆,當於何坐?長者維摩詰知其意,語捨利弗言:雲何?仁者為法來耶?為床座耶?捨利弗言:我為法來,非為床座。」維摩居士和捨利弗剛纔的對話告一段落,八千天子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個時候捨利弗眼睛嚮周圍一轉,發現維摩居士的房間空空的,沒有座位,腦子裏想:這麽多大菩薩來了(當時像觀音菩薩、得大勢菩薩、彌勒菩薩都來了,不過在這兒都沒有講話),同一群弟子要坐在哪兒呢?
  你們還記得跟着文殊菩薩去的有多少人嗎?答不出來就是不用心,這是基本的,翻回去看。房間衹有一丈見方,後來唐代出使天竺的王玄策到毗捨離,經過此室,用笏板量過,止有十笏,所以稱「方丈室」。玄奘法師的傳記有記載,他親自到維摩居士的這個房間。
  捨利弗剛一想,維摩居士有他心通,立刻就知道了,於是他問道:喂!捨利弗,你是為求法來的,還是為座位來的?
  在此,我順便跟你們談個八關齋戒律的問題。你們居士可以聽,因為我是居士也可以講,進一步就不能談了。沙彌戒是不準坐高廣大床的,為了這一條戒,我發現好多年輕人實在很可憐,有個年輕同學因此在地板睡了兩年,因為他認為高的床寬的床不能睡。我可以負責任告訴大傢,講錯了願下地獄,下二十一層,永不翻身。如果我講對了,那麽很多人就錯了,害死人了。製定這一條戒律,是要初學佛的弟子先學會謙虛,不準坐高廣大床,意思是不準坐上位!文字要搞清楚,床在中國古代就有,我家乡老祖母的床比一個房間還大。床是由西域來的,椅子原來叫床。中國原來沒有椅子的,秦漢時人都是席地而坐,到了魏晉纔由西域傳入椅子,那時叫作鬍床。高廣大床是地位很高的人、領導人坐的,那個床又高又寬。鬍床又有個名字叫腳床,床腳可以折攏起來的。打坐的叫繩床,草繩編的,可以折起來帶出去,佛圖澄禪師就經常坐在繩床上打坐。所以這戒律是要沙彌學謙虛,並不是說不能睡床鋪。為了這件事,許多年輕人不敢睡床,怕犯戒,弄塊窄窄的木板鋪在地上睡,連翻身都不行。
  現在念了《維摩詰經》應該明白了,捨利弗想的床座指的是椅子,否則那個方丈的房間,豈不又要擺椅子又要擺床的。不要搞錯了!我特別提出這一件事。
  捨利弗答復說:我是來求法的,不是為了坐好椅子來的。大傢學佛都是為了求法,有的人拚命學個法,像咒子、手印、功夫等。古今中外學法,一開始多半是學打坐,也有點竅,教你守住的,都算是傳法。各地方傳法是大事一件,有第三人在還不傳,有的要發毒誓不準外泄,否則天打雷劈。像我這樣隨便指出穴竅位置可不得了,所以每逢打雷我就有點怕(衆笑)。佛教中藏密要求法也是不得了的事,我和已涅槃的章嘉活佛、甘珠活佛,過去常有往來,和他們說笑,說學密宗是富貴法。比如學個咒子,第一要磕頭如搗蒜,這個很平常。然後要獻哈達,這是古法。哈達都是綢子作的,拿到了也不知道如何處理,當褲腰帶太寬,當圍巾太薄。能當上活佛的,收到的哈達就堆積如山。
  當年我在杭州讀書,年紀還小,班禪活佛來到了靈隱寺,依密宗規矩他先頂禮佛像,三拜後,起身右繞一圈,頭還碰一下佛壇,表示碰到佛足了。然後他就要獻哈達,因為佛像非常高,他就玩了個把戲。衹見他從懷中拿出一條黃色哈達,很長的,輕輕用手一送,哈達就飄上去,挂在佛像脖子上了。這一下子,當天皈依的人不計其數,活佛就活了。這是什麽道理呢?就值得一參了。若是氣功,這功夫也了不起的。這是我當年擠到人群最前面,親眼看到的,絶不是靠機械作用,當時看到的人很多。這是講到哈達,想起這一件往事。再說求個法,在獻了哈達之後還要供養,供養不是十塊二十塊錢,都是很重的,要依你的經濟能力表示你的誠意。所以我說學密宗是富貴法,假使要學遍密宗的法,可以說不管你有多少財産,也會學光的。
  講了半天的廢話,回頭講求法。究竟什麽是法?這是個重大問題。大傢都想求個法,好像求到了就可以立地成佛、立地成仙。現在《維摩詰經》在這裏指示我們,什麽是真正的法。法在哪裏?就在你自己那兒。現在法在哪裏?就在《維摩詰經》上。上捲講到皈依佛,如何是佛的淨土,中捲(第五品─第九品)講皈依法,如何求法。
  有些話我經常在重複,有時會岔開很遠,原因是四個字:語重心長。話是囉嗦,有時刺激了人。我的用心是愛護青年同學們,希望能續佛法慧命,續中國文化慧命。你們年輕同學一定要先把中文弄好,中文學不好,自己祖先傳下來的法寶你就打不開。佛經就是法寶,我們這裏好幾部大藏經,不知有多少寶在裏頭,誰去求了?衹有書蟲在求。這你不求,偏要嚮外求。《維摩詰經》文字翻得太好了,文學的境界好,你不要輕易地就看過去了。
  如何求法
  「維摩詰言:唯!捨利弗!夫求法者,不貪軀命,何況床座。」維摩居士說:喂!捨利弗!真要求法的,連自己身體性命都可以不要,你還問椅子在哪裏!二祖神光嚮達摩祖師求法時,把手臂都割下來了,達摩要他手臂幹什麽?這是二祖表示自己的志氣,為了供養佛法僧,沒有別的可供養,不惜軀命供養。你們讀密宗密勒日巴祖師的傳記,他是宋元之間的人物,他的出傢修行多苦啊!十幾年住山洞沒飯吃,比佛祖六年雪山修行還要苦,一身長出緑毛來。衣服也沒得穿,後來總算他未婚妻和自己妹妹,為他化緣得了一些布,纔做了個衣套來覆體。師父要他獨立蓋棟房子來供養,他費了幾年時間挑土石蓋起房子,師父又叫他拆掉重蓋,還不準別人幫他。拆了又蓋、蓋了又拆,毫無怨言,為法忘軀。學密宗的人都以他為標榜,但是有幾個人真做到像他一樣?他為求法受到莫名其妙的磨練,但是從未反悔。
  看到《維摩詰經》這句「不貪軀命」就要往這裏想。可是我們學佛學打坐的,哪個不想求長生不老?又想通奇經八脈、頭上放光。十個來的人有五雙是為了身體而學佛,都在身體這四大上做功夫,沒有一個是「不貪軀命」的。還有的人來嚮我發牢騷,他學佛二三十年怎麽還生這種病,好像我該為此負責似的,我衹好說我還沒見過一個不死的人。所以《維摩詰經》還是沒看懂嘛!真為學佛法,求個心地法門,能知道心地法門不在身上、不在健康長壽上、不在內外中間,能不貪軀命的,這個世界上還真不多。
  對佛法的認識,首先一定要正確,所以禪宗講見地。溈山禪師告訴仰山兩句重要的話:「祇貴子眼正,不說子行履。」眼正是講見地,就是觀念要正確,行履是功夫。如果觀念不正確,你的功夫做得再好也沒用。衹在身上做功夫,這個肉體是有生老病死的,會過去的,不是佛法。如果見地對了,行履也有,這個肉體雖然會過去的,但是比較少病少惱。要想做到無病不死,是要有特別法門的,但是連佛自己都不肯去做。所以佛與佛相見,還要互問「少病少惱否,衆生易度否」。你們年輕法師學了這一句,將來彼此寫信也可以用上,可是不要講「信徒」易度否,那是神權用語,佛教用的是「信衆」,衆生平等,順便一提。
  「夫求法者,非有色受想行識之求。」色受想行識是五藴,我們都知道的。簡單地為新來的同學講一下:色法包括物質、生理方面,四大都是色法。受,是感覺方面,身體和心理有感覺謂之受。想,是心理的思想。行,包括了肉體與心理內在的思想,還包括外在的空間和時間,行是一種動轉,宇宙萬象隨時在動,分秒不停。打坐雖然入定了,心髒還會跳,血液在循環,就是行陰沒有停,到三禪以上氣住脈停了,行陰還不能真算停止,衹是暫時用自己的功力把它切斷而已。這就要瞭解唯識的二十四種心不相應行法,那是意志控製不住的。換言之,生命的原動力是行陰。識,八識都屬於識的範圍,這裏有專門的課程研究《成唯識論》,現在不多解釋了。所謂五藴,包括了生理與心理,包括知覺與感覺,這樣講你就比較容易懂了。五藴,是五個區分,代表了生命的身心全體。
  維摩居士說,真正想求法的人,不在色受想行識上面去求,也就是說,不在身心上去求法,剛纔也說「不貪軀命」。
  「非有界入之求」,「界」是佛學名辭,共有十八界,眼耳鼻舌身意,是生理的各種機能的六根,色聲香味觸法,是外在與生理機能相對的六塵,六根與六塵中間有界限嗎?沒有的,眼睛看着手錶,馬上就看見了。眼睛與手錶之間真沒有界限嗎?絶對有的,用中文說是「間不容發」,連根頭髮那麽細微的距離都談不上,研究物理的人就知道,這中間是有界限的,所以佛法定十八界不是偶然的,不是為了理論上的差別,是有實際上、科學性的差別。所以,六根六塵、加上中間的界限,共有十八界。這個界限中又有個秘密,佛法為什麽說有十八層地獄?這個屬於數理哲學的範圍,與易經的數也有關聯,佛法說的各種名辭數目,七覺支、八正道等,這數目字都不是亂定的,其中有最高深的道理,因此學過數理哲學的人,學起佛法就很容易。
  「入」是十二根,眼耳鼻舌身意和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有時又叫六入,但六塵和六入又不一樣,古代大師翻譯時非常痛苦,用盡心機,不過用六塵比較文學化,用六入則科學化。你看着手錶,究竟是手錶進入眼神經視綫,還是眼神經視綫到手錶這兒?這是個問題。學科學的人要這麽問,學佛的人要參就得這麽參。是手錶在放它形象的光,進入我的視覺,然後視覺神經到腦,因此纔瞭解到有手錶嗎?還是眼神經放射視覺到手錶,纔覺知到手錶?有人可能覺得,這麽參太囉嗦,看見就看見了嘛!但是真學佛的人,應該要在這裏參究。翻譯成六入就有根塵進入的作用。
  鳩摩羅什法師的翻譯真好,這裏六個字概括了十八界六根六塵,我們表面對佛學名辭熟練,一看就懂。但是假定把《維摩詰經》翻成英文還是這樣翻的話,是絶對不通的,將來一定會有用外文翻譯中文佛典的,現在也有些人在做,都很粗淺。我們看漢朝、南北朝初期翻成中文的佛典,有些都不通的。後來一次又一次的改革,到了唐朝,玄奘法師還要重翻,精益求精。所以現在中文翻成英文的佛經,都很有問題。
  還有你們要註意,《漢英佛學大辭典》的很多名辭翻譯是不通的,你們青年同學衹會用《漢英佛學大辭典》翻譯英文,是你們不好好讀書。《漢英佛學大辭典》的作者自己在序言中講,他是在創作,把佛法名辭根據梵文翻成英文,不能算數,希望後來有人能利用並加以修改。可是幾十年過去了,也不見有後起之秀發這個大願,真正去編一本英漢或漢英的佛學字典。佛教界天天講要做功德,這是佛教文化的大事業啊!哪個來做?你看一本普通的《漢英字典》,修改再修改了多少次,可是佛教界這一本書,幾十年沒有人動過。
  我可以預言,三、五十年之後,是大翻佛經的時代,如果照鳩摩羅什法師的中文直翻成外文是不行的,愈翻愈不懂。梵文同西方文字一樣,一句一句非常囉嗦,到了鳩摩羅什法師,曉得中國民族文化怕繁瑣,就濃縮成一句話帶過去了。一部《大般若經》六百捲,非常長,其實濃縮成中文二捲也夠了,可是玄裝法師不敢濃縮,就成了六百捲。
  「非有欲色無色之求。」欲界、色界、無色界合共三界,不在三界裏頭求法。
  根據維摩居士告訴捨利弗,所謂真正求法,不在色上求,你們打坐看到光,不要覺得有什麽,光也是色,同佛法不相幹,是你用功經過的境界。記住《楞嚴經》的話:「不作聖心,名善境界」。碰到好的境界,不要認為自己進步了,得道了,這纔是好事、纔是進步。「若作聖解,即受群邪」,如果看到光、氣脈動了、或者見到佛菩薩現前,自以為了不起,那就叫走火入魔了。為什麽抓住境界就是魔道呢?《金剛經》上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有所住即受群邪,即入魔障。
  所以真正佛法,不在色上求,不在受上求。今天有位外國同學打電話來,問題解决不了,氣脈通不過,騎着車子自己人都不見了,就害怕了。我告訴他這是個感受,是一定的過程,中國儒傢講變化氣質,不衹是理論講講的,是在做功夫上,氣是氣機,質是身體物質,修養好了的人身體硬是會變化,脫胎換骨。道傢講就是氣脈變動,到某個階段是會如此。修行用功,膽子不要那麽小嘛!我自己經驗,走在路上忽然走不動了,現在人可能會認為是心髒病發作了,或中風了,我就不管它的,走不動就死在這兒,萬一被車子輾過去都無所謂。有時甚至走着走着,覺得身子倒過來了,頭在下腳在上,我都不理。碰到這情形,我把身體一丟,「不貪軀命」,充其量殉道而死。我就告訴那位外國同學沒有事的,但是這幾天不要騎車子,氣機在夾脊通不過,一定會有這階段的,不稀奇。然後就請他找朱文光,貼兩付膏藥,幫他快一點通。
  這些事說明,我們做功夫都被身體感覺睏住了,所有修持方法也都在感覺上打滾,這就要註意了。應該照見五藴皆空,不要搞受陰境界。
  我們參禪作功夫,多半是在想陰裏做功夫。密法的各種觀想都是意識境界,在想陰裏。這種路綫對不對?不能說不對,理由等一下再討論。
  至於行陰就不大容易懂了。舉個例子,有位同學本身是教書的,他一邊學道傢,一邊學佛,走無為路綫。他喜歡讀《大般若經》,他說有時念着念着就到了一個很好的境界,自己都講不出來,那時他經也不念了,這一舒服真萬緣放下,空靈境界可以維持好幾天。他就怕自己走錯了路。我說這很好,就這麽走下去。這還是行陰境界,不過他不作聖解是對的。
  識陰境界更難懂了,非要有很深的禪定功夫,至少要到了初禪以上,慢慢可以討論識陰的問題,我們在此不再詳談。
  所以說「非有色受想行識之求」,纔是真正在求佛法,我們自我反省一下,有哪一個學佛不是在這五陰裏轉呢?誰能夠跳出五陰?能夠跳出五陰就對了。但是在五陰上求法修行對不對呢?初步是對的,道理何在?好比你要做個桌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把木工做好,就要有鋸子、斧頭、釘子這些工具。以修行來講,六根、五陰就是工具,所以從色受想行識入門並沒有錯,但是不要被它們所轉,不要執着這些境界。如果執着在色受想行識的境界,以為這個是佛法,那就錯了。
  我們要瞭解《維摩詰經》所講的,是上乘的大乘菩提正道,是證得菩薩道的究竟之論,你初步從色受想行識入手沒有錯,到最後應無所住就對了。
  剛纔說的「非有界入之求」,是把五陰再分析變成十八界。例如打坐時心中念佛,是在意識界裏修,你作觀想也是在意識界裏,這在密宗叫生起次第,把意識上本沒有的東西使它生起來。好像觀想佛,密宗非常註重形象的佛,或雕塑的、或繪畫的,每個人要有個小壇場(就是道場或佛堂),或稱壇城或曼達拉(曼荼羅、曼陀羅)。打坐時佛像要對着自己眉心位置高度,叫瞪目視佛,若佛像眉尖明珠,看久了慢慢也忘記看了,眼睛也不看了,一切忘了,就是觀佛眉尖的明珠入定。傳這樣的修法已經是不得了的,你們該欠我哈達和供養了,我這麽隨便講出來了,所以我碰到打雷就怕。
  講正經的,我的觀念不同,道是天下的公道,法是天下的公法,不屬於我的,衹要誠心來學的,我就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不來磕頭供養那一套。我和許多老喇嘛說,有一天我會把密法全部公開的。他們說要得到我本尊許可纔行,就是要有文殊菩薩、佛答應。我說:放心吧!早答應了。佛要度衆生嘛!有什麽秘密呢?為什麽一定要磕頭要供養?但是學人不誠心,也是學不到,學到了也不會修,也等於白學。
  總之,觀佛像這個法門是從十八界的眼界來修,必須修得生起次第,意境上生起,無中生有,就是要先把佛像看清楚,影像留住纔觀得起來。你說,這不是着相了嗎?顯教說要斷除一切妄想,不錯的,但是在妄想沒有斷除以前,你衹好藉用妄想。所以一心不亂是加重妄想,怎麽加重呢?把所有的妄想集中在一點上了,他的理論方法是以楔出楔。古代蓋房子不用鐵釘,用的是木釘,叫作楔,要取出先前打入的木釘,就再打入一支木釘,把先前的釘子推擠出來,叫作以楔出楔。我們用功時妄念斷不了,如何清淨呢?衹有把所有的妄念集中在一點,叫作係心一緣,把所有的心都放在一點,念佛法門也是這個道理。
  以楔出楔還有個比方,面粉灑散了怎麽收拾?就拿一把面粉沾濕了,捏成一團,再用這一團去黏散開的面粉,就可以黏光了。修行的方法也是如此,由係心一緣開始。用這方法去觀想佛像,觀得起來時,在意境上,身心內外就是佛像一尊,在密宗就叫做生起次第的成就。無中生有,由真空生妙有,再由有歸到空。把所有的面粉黏成了一團,然後把這一團丟掉,一點面粉也不剩了。從有歸到空,叫圓滿次第。所有的修持方法就是這個原則,沒有第二個原則的,這也就是不二法門了。
  所以分析五陰的求法之後,最後的成就不落在十二根塵,不落在眼根,不落在色塵等等之間。好了,這兩句經文我們瞭解了,維摩居士傳的法我們也懂了,可是到達這個程度是學佛法的成就嗎?沒有。有句成語說,修道的人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三界是佛傢的話,五行是道傢的話,這是說修道成仙成佛了。道傢講的五行是從物理入手,所以用金木水火土物質來代表,佛傢文化從心入手,所以是講色受想行識,道理是一個。離開欲界的邊緣,還要再進一步,跳出色界、無色界。我們學佛的人要隨時反省自己的起心動念,今天去廟上磕頭供養,為自己求福報,這是欲望,還是在欲界中求。做了好事想得善報,這也是欲。因為我修行,來生想要好一點,這是人欲,比做生意還功利。以此求道,何道能成啊!
  超越了欲界,在色界中求,或在光明中,或求無念得清淨,一定八萬四千劫,還在無色界,都沒有跳出三界之外。因此說「非有欲、色、無色之求」,你看這經文,你如果要把它翻成外文可不要簡略,不要亂翻。唐朝時有位居士想批註佛經,去見南陽慧忠國師,忠國師嘉許他能發心,然後讓小和尚拿碗水,碗中放七粒米,碗上擺衹筷子,問居士知不知道這什麽意思,居士不懂。忠國師就說,連我這老和尚的意思都不懂,你能懂佛的意思嗎?還想批註佛經?
  「唯!捨利弗?」,這裏維摩居士再起一段話。他為什麽要再叫一次捨利弗呢?在古文作文時,這一句話會被先生用紅筆給你杠掉的,你重複了。這要瞭解佛經是對話錄,這是表情,是個層次,是個階段。如果是電影,維摩居士講到這兒,會看一下捨利弗,看他懂了沒有,然後說:唯!捨利弗,我再告訴你。
  「夫求法者,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衆求。」上面說真正佛法不在五陰中、不在十八界中、也不在三界中求。再進一步說,也不在佛、法、僧三寶。這裏要註意這個「着」字,是黏着的意思。「衆」是指僧伽、僧衆,也可以是單一個僧,一個比丘就可以代表古往今來一切十方三世聖賢僧。真正的求法,執着佛、執着法、執着僧也錯了。但是你不要讀了這一句,就不皈依三寶了,那是妄語,你沒有到這個境界。這裏講的是上乘的不二法門,真正的解脫道。
  「夫求法者,無見苦求,無斷集求,無造盡證修道之求。」這是講也不着於苦集滅道,聲聞衆的四諦法門。很多人說因為看通了人生皆苦,所以出傢學佛,這是見苦而求道,換句話說是在逃避,覺得世間太苦,所以要出傢離苦得樂。前面一句要你不「着」求,這一句換了一個字,要無「見」苦求,無「斷」集求,無「造」盡證修道之求。
  所以叫你們文字不要馬虎過去了,《維摩詰經》最容易看懂,最容易馬虎。一般人發心修道是見苦、怕苦而求,大乘菩薩無見苦也不求樂。
  苦與不苦很難講的,推開佛學,我講個哲學的道理。我在學校裏講比較宗教的研究,說到所有的宗教哲學,對人生的看法都是悲觀的,認為世界是凄慘的,該厭惡的。他們都站在日落西山的觀點看世界、看人生,天要黑了,悲慘呀!不管回教、道教、基督教都如此。所以就來兜攬生意了,好像旅館的人站在門口拉客人,宣揚自己旅館可以收容人,設備好,專管死人的事,不要怕死。中國文化不然,它不看日落西山,看日出東方,生生不已。宗教傢是站在殯儀館門口的,中國文化是站在婦産科門口的,哈!又生出來一個了,生生不已,生死是晝夜的兩頭。
  那麽,宗教與哲學思想為何如此呢?從大乘佛法來看,宗教與哲學思想,是落在小乘的苦集滅道範圍裏。所以,真正佛法是「無見苦求」,見是觀點。像《華嚴經》看這世界,是沒有苦集滅道的,永遠是至真至善至美的一真法界。
  「無斷集求」,斷惑證真是小乘境界。大傢打坐最苦惱的是,妄想雜念斷不掉,都以為能把妄想雜念完全切斷,斷惑證真就悟道了。無斷集求是不去追求,就沒有無明煩惱了,這裏為什麽說不要去斷它呢?妄念如同李白的兩句詩:「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真是千古名詩。同樣道理,你想斷去妄念得清淨,那斷去之念就是大煩惱,因此告訴你「無斷集求」。
  「無造盡證修道之求」,「造」依古書的讀法如「超」,這句話是要你,不要以為斷盡一切無明煩惱就證得道了,那是小乘的法門。譬如永嘉大師的話「了即業障本來空,未了先須償夙債」,這是永嘉大師的真話,大小乘都一樣,人生都是來還夙債的,還完了就好了,像對兒女的債,就乖乖地去還吧!
  這是維摩居士的第二段話,他說:哩!捨利弗,真正的求法,不着佛法僧三寶去求,不着於苦集滅道而求。然後他自問自答:
  「所以者何?法無戲論。」為什麽如此?真正的佛法沒有「戲論」。怎麽叫戲論?中文的「戲」字本來有兩個,看電影、看唱戲的戲字,用的是虛字邊加個戈字,表示是虛假的。現在通用這個「戲」字,是小孩子在玩的遊戲,是玩耍的。佛法講戲論,是指小孩子開玩笑的話,玩笑的話不是實際的。什麽是戲論?佛法的「空」「有」,主張空是真正的佛法,這就是戲論:講有,一定要修到什麽果,都是有為法,也是戲論。「非空」「非有」還是戲論,非空就是「有」嘛!非有又是「空」嘛!都是文字遊戲。
  所以清朝的大思想傢顧亭林就說,佛經像是一桶水,倒入另一桶中,再倒回來,衹有一桶水在兩個桶裏倒來倒去,一個空的,一個有的。雖然他這是批評佛法,但有他的道理,你如果佛法搞不通,就成了這樣。所有的佛法、所有的論辯,在邏輯上離不開這「空」「有」「亦空亦有」「非空非有」四個方向。維摩居士講真正的菩提大法,要把戲論掃掉。
  禪宗講「離四句絶百非」,就是要離開這四個方向。也有人以為《金剛經》上有好幾處四句話,像「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等,但不是這裏所說的四句。這裏說「法無戲論」是告訴你,真正的法不在「空」、不在「有」、不在「亦空亦有」、不在「非空非有」的戲論。
  什麽不是求法
  「若言我當見苦、斷集、證滅、修道,是則戲論,非求法也。」執着了苦集滅道四諦法門就是戲論,就不是佛法。這很嚴重了,《維摩詰經》所批駁的苦集滅道,是小乘佛學的基礎,但是我們不要上維摩居士的當了,告訴你:戲論也是佛法。是什麽佛法?方便法門。要明白世界上任何教育手段的本質,都是誘導法,都是用哄的。誘導就是佛法講的方便法門,固然從無上佛道觀點批駁戲論,但戲論也是佛法,是方便法門。《涅槃經》上說:指黃葉為黃金,為止兒啼而已。小孩子哭了,就拿個黃葉哄他,說是黃金,他就不哭了,不哭就好了嘛!就是用誘導的方法使他不哭,不受這個煩惱。一切佛法也都是指黃葉為黃金,為止兒啼而已啊!
  我在峨嵋山廟裏閉關時,第一天入關,在大殿上看到了明朝末年禪宗破山祖師的對聯,覺得這個字之好,是一氣連下來的。和尚告訴我是破山祖師親筆寫的。不但字好,對子作得也真好:
  山迥迥水潺潺片片白雲催犢返
  風颯颯雨灑灑飄飄黃葉止兒啼
  真高明極了,全部佛法的道理都講完了。
  「唯!捨利弗!法名寂滅,若行生滅,是求生滅,非求法也。」這裏牽涉到對佛法認識最基本的問題。根據本經,真正佛法是自性寂滅的。涅槃有時也翻成寂滅,還有一個翻法叫圓寂,這都是不得已的翻法,整個涅槃的意義衹表達了十分之一。一提到涅槃或是寂滅,普通人就聯想到死亡,什麽都沒有了。其實涅槃真正的意義包括了:常、樂、我、淨,四個要點。涅槃在印度不衹是佛教用語,婆羅門和其它宗教都有用到涅槃,而且是指神妙不可思議、無上安樂、生生不已的意思,也不是指死亡。中文把涅槃翻成圓寂,現在來看,實在是沒有辦法中的辦法,「圓」有圓滿、包含一切的意思,既充實又空靈,不一定是空,也不一定是有。「寂」不一定是沒有,是代表幹淨、寧靜、安詳。
  涅槃有時又被翻成無為,是藉用了《老子》的名辭。《老子》講無為並不是沒有,也不是不動,所謂「無為者無不為」。你可不要多加一字,變成無為者無「所」不為就糟了。用而不用、動而不動是無為。但是無為還是不足以完整翻出涅槃的意義,到了唐代的玄奘法師,就分開成「有餘依涅槃」和「無餘依涅槃」(古人也翻成「有餘涅槃」「無餘涅槃」)。在無為的觀念再加上有、無,使道理更清楚。佛法最高目的是證得涅槃,不是學死亡。小乘所證得的道偏嚮於空,認為得了空就什麽都放下了,在空的境界而不動,這在佛法是屬於有餘依涅槃。比方說人睡着了,也什麽都不管了,但是睡眠不是死亡,是生命的一種狀態,在睡眠時,身心內外一切事都仍然存在,所以雖然在睡眠時說放下了一切,但不是徹底休息。有餘依涅槃,就是用來形容小乘的證果境界,還是有剩餘的,還有連帶的。大乘的佛果是無餘依的,畢竟空的。
  維摩居士對捨利弗說,「法名寂滅」,真正佛法所求證的是寂滅,寂滅是圓滿清淨安詳安樂的,有時這個境界用之於佛土,就叫作淨土。可是一般人學佛,對這第一義諦沒有認清楚,都在生滅法中做功夫。嚴格說來,不論哪一宗,所修的法都在生滅法上轉。比方,念佛就是起心動念,用念頭在念。思想念頭是生滅的,前一念滅了,後一念就接上來了。譬如我們在講話,在聽話,也都是生滅法,當你聽到這聲音,這個觀念就過去了。一切的心行(心理行為),以及知覺狀態,完全是生滅法。念佛、念咒、觀想法門,都是求佛法入門的方便,抓住了這種方便,當作是佛法的究竟就糟了,修一輩子也不能證到涅槃之果。天台宗有數息法門,到了唐朝,道傢吸收了這個法門,歸納成四個字:「收視返聽」。把眼神回轉來,內觀、內照,耳朵聽呼吸。後來到了西藏密宗,就演變成修氣脈,那方法就多了。十七八世紀東西方交流之後,西方國傢也流行起來,醫學上有用聽呼吸治失眠,乃至催眠。這也是生滅法。宋朝詩人陸放翁,也是學天台宗的數息觀,他有一名句:「一坐數千息」,這大概要兩個鐘頭左右,可見他每次打坐比一般人久得多了,他的功夫也不錯。實際上,這與道不相幹的。像很多年輕同學說,他念佛幾萬次,或者數息上千下,我就問他是否在做會計?光搞數字做什麽?依六妙門要數息、隨息、止、觀、還、淨,我們前面講過了。
  所以維摩居士告訴我們:「若行生滅,是求生滅」,與求佛法背道而馳。《楞嚴經》上佛說的名言:「因地不真,果遭紆麯」,你動機、觀念不正確的話,你用各種方法去修,都是在走冤枉路。《法華經》也說:「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這個「法」用現代的話來說,包括了一切理、一切事、一切物。《法華經》這句話說,宇宙萬有一切的現象是此生彼滅的,它的本來是清淨的(所以是「自」),用不着你去求個清淨。用《法華經》來對照《維摩詰經》這句話,就很清楚了。
  我岔進一個禪宗故事,你們參參看。有位禪師讀到《法華經》這裏就悟了,他告訴一同參禪的道友說,佛講的這句話衹講了一半,什麽理由呢?「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衹講了法身的清淨面,沒有講法身的起用,是留給我們去參的。大傢不服,要他把下一句講出來,他就說:「春至百花開,黃鶯啼柳上。」他露了消息嗎?有的,涅槃境界是生機活潑的。
  「法名無染,若染於法,乃至涅槃,是則染着,非求法也。」真正佛法本來就沒有染污的,既然自性本來涅槃清淨,不是凡夫善惡業果所能染污上去。假使你認為自性是受染污的,因此我要去掉染污而證得涅槃,就又染污了,染污了清淨。雖然去了惡念,又被善念蓋上,也是染污。就比如我們的眼睛進不得沙塵,縱然是名貴的黃金粉,放進眼睛也是受不了。《維摩詰經》這裏是破除小乘觀點,小乘要去惡念染污,要斷惑證真。大乘是要努力行善去掉惡念,但最後善念也空,把它捨掉,善果回嚮一切衆生,自己一無所留,善惡兩頭都不取,用不着斷惑,自性本來清淨。
  「法無行處,若行於法,是則行處,非求法也。」《維摩詰經》這裏,每一句話的層次愈來愈高了。剛纔他告訴捨利弗,自性本來寂滅的,不要以生滅心求寂滅之果,會走錯路。又因為自性本來寂滅,所以它不受一切染污的,惡法、善法都不可能染污它。這是兩個層次。現在是第三個層次,真難懂了。「行」有三種讀法,有讀如「形」,有讀如「杭」,也有讀如「恆」。像《普賢行願品》,就有人堅持要讀成「恆願」。其實,每種讀法都是對的。大多數的佛經是唐朝年間翻譯的,唐朝時的中文發音,比較接近今日的客傢話或廣東話,「行」字就是讀如「杭」。不論怎麽讀,意義是一樣的,這是順便提到。
  中國文化講五行,《易經》也講「天行健」,行代表着運動的觀念。佛法的行是很難瞭解的,前面講五陰時稍為提過行,用現代話講是本能的活動,這樣你會比較容易瞭解。身體的本能也會恢復健康,所以生病不吃藥,硬熬一熬有時也會熬過去了,因為我們身體的本能是新陳代謝、血液和氣脈運行,這就是行陰的作用,永遠在轉。修持到行陰停了,那就是禪定得到了氣住脈停,呼吸停止,甚至毛孔呼吸也停了,血液不循環。那是三禪定以上的境界,不過這時識陰還沒停,雖然呼吸停止了,脈也停了,腦還沒有死,腦神經還有微波的,這都是現代醫學可以證明的。
  維摩居士講「法無行處,若行於法,是則行處,非求法也。」這是什麽行?不是我們剛纔講的行,但有連帶關係。這裏是講行願的行。一般人講自己在修行,認為修行就有功德,這就像講自己念了一百萬次往生咒,好像有了大筆銀行存款,往生時可以提取,是這樣的心理。這就是行法,是佛法也沒錯,是人天乘果的修行。但是依《維摩詰經》所講的第一義諦菩提大道,執着於修行為修行,就錯了。所以大乘的修法就叫你隨時要回嚮,要施捨出去。你能施捨給一切衆生,實際上一切衆生也會施捨給你,這就是今日常用的標語:「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儘管去布施,布施完了,這個力量會回轉給你。如果執着了行願為究竟,就被修行法門(行法)所綁住,是不會證得徹底的涅槃之果。所以大乘菩薩要行願也空,空不是沒有,是捨、放下。因此,維摩居士說「法無行處,若行於法,是則行處,非求法也。」這個問題就出在執着了。行處法也是意識境界,不是真正求佛法。
  有些朋友來問,我打坐三年了,怎麽一點成果都沒有?我告訴他,這又不是在做生意,不能用時間來計算。見地觀念到了,也許剎那之間你就悟道了;見地觀念不到,八萬劫也沒有用啊!這是第三層的說明。
  接下來是第四層。
  「法無取捨,若取捨法,是則取捨,非求法也。」剛纔講「法無行處」,雖然在修行中,也不以為自己在修行。因此大菩薩雖然在作六度萬行,心理沒有自己在作菩薩行的觀念。如果有了這種觀念,就着了相,非菩薩道。但是,我們聽到這裏就會産生一個觀念:法是有取捨的。取捨什麽?學佛法修行如果不抓住修行,不自己抓住修行的功德,要捨,這豈不是又落入一邊了?落入有取有捨了,也不是究竟,不是中道觀。因此維摩居士更進一步說:「法無取捨」,他對捨利弗真是苦口婆心啊!步步叮嚀,一層一層上來。如果有取捨,就非求法了。
  初學佛的同學們,常常對法有取捨。取捨在哪裏?有些人執着淨土,大駡禪宗、密宗。學禪宗的人說,淨土是愚夫愚婦笨人學的,我要學最高的。執着密宗的又說,衹有密宗纔是至高無上的。這種觀念都是功利主義,也像是去買菜,專挑又好又便宜的。結果常常忙着趕道場,學了密又學禪,好忙啊!我過去也是這麽忙過來的,後來恍然大悟,也就不忙了。當然我不是悟道,是悟到自己趕得太辛苦,幹脆萬緣放下,我還是我,多安詳呢!
  所以「法無取捨」,青年同學記住這句話,少走冤枉路。《金剛經》也告訴你,一切法皆是佛法,那怕你衹拜佛也會悟道。
  我小時喜歡作詩,我父親就給我一本書,要我背裏面的詩。我一讀很歡喜,父親說,這是附近一間廟子的和尚作的。那位師父是打漁出身,一個大字不識。他不知什麽因緣,忽然出傢了,經也不會讀,就整天拜佛。那廟子地面是石塊鋪的,他拜了九年,石塊都拜出印坑來了。後來他又忽然不拜佛,去睡覺了,一睡睡了三年,中間有時連睡幾個月動都不動的。他師弟在他屁股上放碗水,第二天再看都沒翻掉,還以為他死了,好在他師父知道他是入定去了。三年以後,他作文章作詩都會。這是我親身見到的,說明你拜佛或用什麽法都好,衹要誠懇、專心一致、係心一緣,製心一處,無事不辦。你搞淨土、又參禪、又學密,到處找能讓自己快一點成就的法門,好像在買股票一樣,是一無所成的。一門深入的話,誠懇拜佛也會悟道的。佛法其實很簡單,製心一處,無事不辦,專一就成功了,不要念「多心經」啊!記得《金剛經》告訴過我們:「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現在再上一層。
  「法無處所,若着處所,是則着處,非求法也。」真正佛法沒有固定地點的,這個「處所」,小而言之指身體上的,像道傢或密宗守竅,三脈四輪,都在身體上搞,這成了法有處所。如果氣脈感受是佛法,那你死了肉體沒了,感受沒有了,那佛法不是完蛋了嗎?這個生意不能做啊!大的處所,例如密宗觀虛空,觀藍天,觀日輪,這些都是方便法門,非究竟。如果認為這是第一義諦,那就犯了法有取捨,犯了法有行處,犯了法着處所。佛法是活潑潑的,你着了處所是呆板的。「處」是十二處,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念佛是意處在念,觀想也是。無上大法是無處所,用有處所之心求佛法,已經被處所睏住,不是真正求佛法。
  剛纔休息時間有一位道友找我討論,學佛很多年了。他說現在什麽都對,就是覺得好像放不下,所以沒有多大進步。我說:這個問題正是現在講的,剛纔不是聽過了嗎?所以你聽經要拿到心上纔用得到,不然就白搞了。「法無取捨」,你覺得一定要放下了纔是,這就有了取捨,本來就是放下的。譬如有人說自己的心無法空靈,你們現在專心聽我講話正是空靈嘛!否則你怎麽聽得進去,對不對?本來不用放下,自然是放下的。你有一個放下之心就有所取捨了,就是行於法,行於生滅法,行於取捨法,也是行於染污,因為你認為放不下是染污了,法是沒有染污的,自性本來寂滅。這位道友問:那麽該怎樣呢?我說,就是這樣,沒有那樣,這樣就是這樣。如果你真到了這樣就是這樣也差不多了。
  所以一般人修持都有取捨心,或者求清淨,或者求放下。放下是個名稱,你上了座想我要放下!放下!早就放不下了。因為你有一個求放下之心,這個念頭擋住了,就有所取捨。那你問,我這麽坐在那邊豈不是傻不楞登?嘿!就怕你不傻,真傻了蠻好。世界上的人都太聰明了,所以找了許多煩惱,真求傻而不可得。所以我說這一位道友是現身說法的菩薩,我們藉這個機會,給大傢再把《維摩詰經》這一段講了一次。
  「法名無相,若隨相識,是則求相,非求法也。」第一義諦、真正佛法是無相的。我常說,一般人以有所得心來學佛,想求無所得果,是背道而馳。所謂「相」,是佛學名辭,用現在的話講,普通人都想求一個境界,尤其是學密法的。有的人天生個性如此,這種人來找我,我就說:你不要跟我談,最好去學密宗。他一聽,眼睛都亮了,還問我為什麽。我說:因為你腦子裏充滿了神秘主義。很多人都是好奇,有神秘觀念,打坐修道就想求個境界,若是沒有境界,還要埋怨為什麽沒見放光、沒這沒那。他這是求有相法,而佛法是無相的,非境界。有個境界就有染污,有所取捨。無上大法是「法名無相」的。「若隨相識」,你以為境界是佛法,「是則求相,非求法也。」那是錯誤的。
  「法不可住,若住於法,是則住法,非求法也。」這更要註意了!剛纔講無相的道理,大傢研究過《金剛經》,其中談了很多,我就不再多說了。現在很流行禪宗,大傢都知道六祖悟道的故事,他未出傢前大字不識一個,聽到別人念《金剛經》中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有所悟了。當然後來見了五祖,所謂三更入室,纔真的大徹大悟。這裏《維摩詰經》也是說「法不可住」。
  講到這裏,我要告訴你們,現在研究佛學最好的辦法,近百年來的著作最好不看,包括我的在內。不是說這些完全不對,而是最好讀原經。這不衹是研究佛學,做其它學問也應該讀原典。原典讀熟了之後,可以「以經註經」,會融匯貫通。像我們讀到「法不可住,若住於法,是則住法,非求法也。」《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可以註這裏了,或也可以用《維摩詰經》這句話去註《金剛經》,就清清楚楚了,後人的著作就變多餘了。
  清乾隆年間的大學問傢紀曉嵐,他奉皇帝之命編成了《四庫全書》,共五萬多册,不過其中有不少已被古人燒了。紀曉嵐編了這樣的巨構,自己沒什麽著作,他自言再寫什麽書,古人都說過了,何必再多浪費紙張呢?這是真話,書讀多了就不想寫了,有時自己認為發明了什麽大道理,一查,古人早就說過了,衹有氣自己不如古人了。研究原典就有這個好處。
  前幾天看了一位在國外的同學寄來的日記,他寫平日修行都不錯,有一次就很不對勁,最近他自己找到出路。這是不在一起的好處,常在老師身邊會依賴性太重,一有問題就找老師問。那位同學忽然想到,白骨觀中講過要「易觀」,修行做功夫要「知時知量」最重要。同吃飯一樣,你吃飽了不能再加一碗。譬如做數息觀,你不要老數下去,衹要覺得呼吸到了息的境界,馬上就要放掉數息,跟着就要用隨息了。隨到心息相依,馬上要換成止的境界,就是要易觀,馬上變更方法。所以知時是要知道什麽時間要換,知量是知道夠了。你練氣功盡練下去就成了蛤蟆功,肚子鼓得那麽大,越練脾氣愈大。《大學》講:「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是要不斷地進步,今天的成就不算數,滿足於今天的成就就是退步。
  「法不可住」,你停留在一個境界,抓住某一點,「若住於法,是則住法,非求法也。」,也不是佛法,法無定處。佛也告訴過我們,「諸法不定」。不論你學哪一宗的,對了就用一用,明天不對了,這一宗就暫時擺一擺,後天又拿來用,你的目的是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證取佛道,不被這些方法所睏,纔是真正學法。
  接下來維摩居士快要作結論了,你看他說法是有層次的,不要把他當作平面的一篇讀過去了。
  「法不可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是則見聞覺知,非求法也。」佛經分類中,《維摩詰經》在《大藏經》中不歸在般若類。《維摩詰經》這一段內容的要點,在《大寶積經》裏也有。《大寶積經》就是大雜燴,像百貨公司,什麽都有,不能歸般若,也不能歸法相唯識。真要研究佛學,大寶積部的經典應該多看,所謂淨土三經,也包含在大寶積部的。
  像這樣的佛經分類,很合現代人的用處,把人生用見、聞、覺、知四個字概括了。見是眼睛所見的,聞是耳朵聽到的,覺是感覺狀態,身上感受,知是知覺狀態,思想觀念。打坐時覺得腿麻、氣脈發動了,是感覺狀態的範圍。看到光是見的範圍。觀音法門是聽的範圍。《維摩詰經》告訴我們,真正佛法是不能用見聞覺知去求的。大傢反省一下,不論你學哪一宗,都是在用見聞覺知求佛法。常有人告訴我他做了個什麽夢,我一開口就駡他,又來癡人說夢,本來是夢幻空花,還沒有睡醒。見聞覺知就是在夢中,你求個境界,看見什麽了,聽見菩薩給你說法,都是在做夢。
  真正佛法不在見聞覺知上求,假使在見聞覺知上去修佛法,那是凡夫境界,非求法也。凡夫都在見聞覺知中轉,各位現在號稱聽經,我冒充講經,都在見聞覺知境界中。修行還在這上面轉,就走冤枉路了。放下,就在這個地方放下,放下了,不以見聞覺知為是,也不須要放下見聞覺知,不以見聞覺如為非。現在結論來了。
  「法名無為,若行有為,是求有為,非求法也。」開頭講自性本來寂滅,最後講自性本來無為。是不是很有層次?這就是以經註經的辦法,你不要靠老師了,就把本經讀熟就好了。釋迦牟尼佛就在你的前面,他就告訴你了,為什麽不去求呢?這裏的結論是無為法,以有所求心,求無為無所得之果,是顛倒衆生。一切修行都是在有為當中求,是求有為法,非求法也,不是真正學佛。
  我們形容維摩居士說法,如銀瓶瀉水,嘩啦啦就倒出來,停都停不了。他說法的氣概像莊子的文章,不知道哪裏來,衹可藉用李白的名句:「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來形容。
  「是故捨利弗,若求法者,於一切法應無所求。」最後吩咐捨利弗這一句,同《金剛經》一模一樣。真做到一無所求,就是如來大定境界,像我家乡那位和尚,他睡三年就是在定中,醒來衹覺得是彈指間事,因為他完全靜止了,無所求了。
  「說是語時,五百天子,於諸法中得法眼淨。」什麽叫法眼淨?《金剛經》提到五種眼,佛眼、法眼、慧眼、天眼、肉眼。如果有人臉上長了五衹眼,你看了非把他當怪物不可,不會認他作菩薩。但是天人境界不一定啊!其它星球上衆生,不一定長得像我們這樣的,密宗畫的佛像有那麽多衹手,像蜘蛛似的。天人看我們可能覺得我們臭美,難看的要死。我們認為是美食的,天人連聞都不敢聞的,好像我們看到狗吃大便似的,境界不同嘛!我們如果真有修持,肉眼就具備了五眼,這是真的,《法華經》上說:「父母所生眼,悉見三千界」,你真到了,天眼、慧眼、法眼都會有。
  你們年輕人喜歡談密宗的,真照密宗規矩,弟子要去找已證了道的具德上師。隨便找一位上師的話,弟子是犯戒的。上師傳法給弟子,如不是功德具備的話,上師也是犯戒的。那麽怎麽選呢?又沒有法眼。衹好靠自己多生纍劫的法緣,作人做事求法要依正因。你種的因正,所得的果,法緣自然好。我常告訴你們,多結人緣,多做好事,多結法緣。像我對密宗的法,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因為我的願力是:法應該屬於衆生公有,道是天下的公道。你有那個資格一定傳你,但是如果你沒有那個功德就免談了。因此我這一生的法緣也很好,有時碰上了還硬要我學,一定要把秘本塞給我。後來想想何以如此?應該是同我個性有關,我什麽秘本拿到就把它印了,不印就斷了,我不守秘的,要我守秘就不要傳我。
  法眼就是說人真有眼光,認識得很清楚。維摩居士把佛法真正的道理告訴你,但是跟文殊菩薩去的,共有三萬二千人,而能得到法眼淨的,卻衹有五百天人,除此之外,捨利弗有沒有得法眼淨,我們不知道。其實他當然得了,他是佛弟子中智慧第一,早超過法眼淨了。其它有的人聽了還是聽了,仍然不懂。可見得法眼淨之難,得法眼淨者是相等於菩薩功德,一看佛經就知道,哪是方便法門,哪是究竟法門。
  師子之座
  現在我們要討論《維摩詰經》的這一段,一般人的觀念認為是在說神話,像演電影,或者把它當宗教信仰。事實上這一段非常難研究、難瞭解,必須要先瞭解《華嚴經》的菩薩境界、《佛說大方廣十地菩薩經》、性宗(般若)、相宗(唯識)的道理,才能徹底瞭解這一段。
  「爾時長者維摩詰問文殊師利:仁者遊於無量千萬億阿僧祇國,何等佛土,有好上妙功德成就師子之座?」這平實的文字中包含了許多問題。
  「仁者」這個稱謂,是佛教界客氣尊稱平輩或師友之間所用,是從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維摩詰經》之後纔出現。例如唐代六祖在《壇經》中也常客氣稱呼他人為仁者。仁者就像是中國人老師寫信給弟子,比較謙虛,會稱對方為賢弟、賢契、賢者。維摩居士以仁者稱呼文殊師利菩薩,非常恰如其份。
  他說,你文殊師利菩薩「遊於無量千萬億阿僧祇國」,可見文殊師利菩薩,經常在十方上下一切佛國經行、供養、禮拜中。由這一句想到,我常勸年輕同學早晚要念《普賢行願品》,培養自己的願力與心境。當你在念誦禮拜之時,不是衹對着一尊佛像,自己此心心量擴大,遍禮於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要作這樣的觀想,這裏「觀」要讀如「灌」,帶有灌註、一心不亂的意思。在一念之間,要觀想出來,在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之前,都有我在頂禮。如此修行成就了,可以在一念之間遍遊一切佛國,這是個修持的法門。例如小本的《阿彌陀經》或是《無量壽經》都告訴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有上品成就的菩薩,不會是光躲在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加持之下,好像逃難,什麽地方都不敢去,諸大菩薩於一念之頃,能遍遊十方世界,供養一切佛、一切法、一切僧。何以到了西方極樂世界的大菩薩有這樣的成就呢?就是我們初步學佛的人,要以《普賢行願品》的教導為基礎的原因。
  維摩居士在這裏,等於也是在贊嘆文殊師利菩薩智慧功德成就,念念之間「遊於無量千萬億阿僧祇國」,千萬億衹是小數目,雖然在我們人世間來講已是很大,但是不要忽略前面還有「無量」,加上「無量」就更不止千萬億了。「無量」擺在前面是外文翻過來,倒裝的佛經文學筆法,特別美,唐宋以後也為中國文人所模仿。
  接着他起問:「何等佛土,有好上妙功德成就師子之座?」這個「等」字包括了智慧成就、福德成就的平等。這「何等佛土」用白話來說就比較麻煩了,相等於哪一個佛、哪一種地方、哪種功德智慧成就的佛土。這個「土」字,照古本會往右上方加一點,應該讀如「度」。所以中國古書有寫國度的,幹脆直寫了,是尊稱人傢的國傢。現代的外交辭令都用「貴國」,而自謙稱「敝國」,這也是中國的文化傳統,你們年輕人要留心。所以「西方淨土」也應該讀成西方淨「度」。
  「有好上妙功德成就師子之座」,這可不是什麽工廠製造的傢具,這個座位首先在本經中有個點題,念經時不要就這麽讀過去,忘記了這個點題,下面都在討論這個座位的問題。這個座位是師子之座,是修持成就、功德智慧成就的上師的座位,不是木頭也不是大理石作的,非輕非重,不高不低。我們年輕時讀經,一看衹曉得是座位,不會註意這文句中的內涵。讀經决不能馬虎,一個字也不能放過,你能做到這地步,那麽每讀一次經,對你的修證、理解就可以深入一層。
  「文殊師利言:居士!東方度三十六恆河沙國,有世界名須彌相,其佛號須彌燈王,今現在。彼佛身長八萬四千由旬,其師子座,高八萬四千由旬,嚴飾第一。」維摩居士問,在何等佛土有這樣的師子座,文殊師利菩薩立即就答出來了,代表他智慧成就等同於佛。
  維摩居士稱文殊師利菩薩「仁者」,前兩天有位出傢的同學來,他口口聲聲稱我老師,我就告訴他不要叫我老師。我與他相交這麽多年了,去檢查一下我寫給他的信,從沒把他當學生,不是稱他賢者就是仁者,或者是法師。一個居士就要尊重三寶,不管他程度如何,能夠剃光頭,穿上這衣服,就比你難能可貴。這麽一想,世界上任何人就都值得尊敬,何況出傢衆?你們可不要學我駡人,我有時吼吼他們出傢同學,是恨鐵不成鋼,希望他們能馬上大悟,成為大菩薩,為佛教弘法。但我寫信寫條子給出傢同學,從來不稱他某某老弟,對比丘尼我都稱某某師。
  你看,文殊師利菩薩有他的身分,稱維摩居士為「居士」,這些地方你都要註意,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時候,一個字都不隨便的。
  文殊師利菩薩講,由我們這個世界為中心,嚮東方一直走,「度」是經過,究竟走多遠?如果佛是在今天說法,會講經過了多少光年。可是兩三千年前的大衆,沒有光年的觀念,衹有用「恆河沙數」來比方,這是佛法的創作,其它的文化、宗教都沒有。一個數量到了無法計算的地步,衹有用比喻的,這是佛法「因明」的喻。這裏雖然大傢都瞭解,但我還是不厭其詳的再提起大傢註意,印度最大的河流是恆河,恆河中有多少沙子,誰也沒法計算。
  文殊師利菩薩講的還不是一條恆河,而是三十六條恆河那麽多沙數的國傢。像現在坐飛機去美國要十幾個小時之久,這衹是一個地球。一個地球在佛經上,勉強衹能算是一個國土,完全不是中國、美國、日本這種國土的觀念。實際照大乘說法,這一個太陽係纔是一個國土。拿這個觀念看,就更大了。平常為了怕我們凡夫的心量無法接受,也會稱人世間的國傢為國土,真正佛法所稱國土,是佛的國土。
  文殊師利菩薩說,嚮東方一直走,經過了三十六個不曉得多少的單位。這些數字,我還沒有見過有人寫一篇關於佛經數理哲學的論文,因為一般人不懂數理哲學。佛經裏頭那麽多的數字,三界、四念、八正道等等,這其中都有大學問,也包含了佛法修持的大奧秘,與《易經》的數也有關。可是一般研究佛學的,在這方面比較欠缺,往往略過這些數字。歷代高僧中衹有兩三個懂的,唐代的一行禪師,天文、地理、相術都通的。他學禪又學密,是唐代密宗三大士善無畏、金剛智、不空三藏的嫡傳弟子。一行禪師是唐明皇時代的人,唐明皇也是從善無畏上師修學密宗的。相傳一行禪師死後很多年,人傢挖了他的墳,看見他的頭骨變成了金色,一敲居然還發出金屬聲,就去請問一位高僧,高僧說這個人前生一定大有修持,而且修的是密宗。一行禪師在唐明皇之前涅槃,唐明皇曾經問過他國運。一行禪師說得很妙,陛下在我死後會有萬裏之行。後來安史之亂,唐明皇逃難到四川了。
  佛經一提到活竜活現神通的表現,一定在東方,這與象數有關。譬如提到長壽佛、藥師佛,就在東方。一說到與生命生生不已有關的神通功能、無量功德,就提到東方。這些都是佛法裏的奧秘,是真正的大密宗,不是西藏或日本那些了,那裏的密宗也沒講這些,因為他們不懂。所以菩薩要學五明,這些是包括在因明裏的,因明不是光講邏輯辯證的道理。這裏面有大學問,懂了就可以幫助各位修持的進步。
  文殊師利菩薩說,往東方走過三十六個不可知的單位,有一個佛世界,那個世界真叫什麽名字待考,不過為了方便我們這個世界的衆生瞭解,用了個代號,把它稱為須彌相。好像我們這個世界以須彌山為中心,我們整個地球衹是南贍部洲而已。北俱盧洲並不在這個地球上。所以一般寫的佛學概論問題大了,可以說不懂佛教的科學。有的講北俱盧洲在西伯利亞,真莫名其妙,那東勝神洲豈不是在日本或美國了嗎?不是這個道理的!你們青年同學將來去弘法,一碰到這個就成了大問題。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你,這個地球在大乘的佛法裏,衹算是南贍部洲。上面說過,嚴格講起來這個太陽係統纔是娑婆世界,一個太陽係統纔是一世界,不是普通人所理解的這個地球世界。
  須彌山在我們這個世界是最高點,文殊師利菩薩所講的這個在東方的世界,崇高而偉大,無以名之,就叫作須彌相。這個世界的佛,佛號也就叫作須彌燈王。是形容這個佛的功德智慧成就,無比的光明偉大。而且,這個佛沒有涅槃,現在還在。為什麽沒有滅度?大傢如果把《維摩詰經》這一段,配合《藥師經》《法華經》來研究,對你們的修持一定有最好的發現。
  這一位佛身長八萬四千由旬,不知道有多高大,由旬是度量衡的長度。再註意,佛經經常用到八萬四千這個數目,又是個大問題。印度人過去不註重歷史,所以要研究印度史,還要好好研究中國的《大藏經》。他們對時間也不重視,所以提到過去就說「一時」。由於對數字也不重視,所以說「八萬四千」表示多數。但是這個八萬四千還是有它的道理的。
  這位佛的座位,也高達八萬四千由旬,裝飾得非常漂亮。這是個什麽座位?要搬這個座位到我們的世界來,沒有運輸工具可以裝得下。這個是「師」子座,不是「獅」子座,是大師的座位。這個消息是由文殊師利菩薩泄漏,去搬的是維摩居士。
  「於是長者維摩詰現神通力,實時彼佛,遣三萬二千師子之座,高廣嚴淨,來入維摩詰室。」註意!維摩居士稱文殊師利菩薩為「仁者」,文殊師利菩薩稱維摩居士為「居士」,現在記錄經文的人稱維摩居士為「長者」。古代能稱為長者、居士的人,要具備十個條件,是年高德劭有道行的,不是隨便稱呼的,現在當然沒這麽嚴格了。佛涅槃時,把護法的工作交代給國王、大臣、長者、居士。
  這裏衹說維摩居士「現神通力」,並沒有說他的手伸得好長,不要自己想象。他現神通力,立刻就送來了三萬二千個師子座位,不多不少,正是跟着文殊師利菩薩前來的大衆人數。不要忘記,這時房間裏面,還有維摩居士自己的床座和那麽多的人。
  「諸菩薩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昔所未見,其室廣博,悉皆包容三萬二千師子座,無所妨礙,於毗耶離城,及閻浮提四天下,亦不迫迮,悉見如故。」「釋」「梵」要分開,不是一樣的。釋不是說出傢人,是欲界天的天主,名帝釋,等於中國的玉皇大帝。梵是色界天的天人。四天王是保護這個世界的護世天王,是帝釋天之下的。
  各大菩薩和佛的弟子們,包括這些天人們,從來沒有看過這樣的座位。那麽多那麽大的座位,都可以容進維摩居士一丈見方的房間。
  毘耶離城是維摩居士所居住的地方,經考據是在恆河之南,地處溫帶,是非常富裕的都市。當時的印度分成很多個國傢,毘耶離城可以算一個小國傢,是個民主自治的地方,沒有長官,也沒有公務員,也不需要法律,人民依道德自律。維摩居士是城中民選的領袖,是當地的長者。毘耶離城這個地方,並沒有因為進來這麽多師子座位而覺得擁擠。甚至於閻浮提(我們這個世界)四天下,都沒有覺得空間膨脹了,大傢安然如故。這裏頭不是說神話故事,是說悟道的人的修證功夫境界。
  這裏想起有位同學去了美國,寫信來提到件趣事,說美國都市空氣不好,有人去高山裝了新鮮空氣在瓶中,賣到都市來,你買了打開瓶子也不見有空氣出來。如果多買幾瓶在房間中打開,會覺得空氣變好了,大概也是心理作用,可是也沒有見到瓶中空氣把原來室內空氣擠出去。可以用這個例子去瞭解《維摩詰經》現在講的境界。其實這個境界,就是禪宗的話頭,要參一下。
  「爾時維摩詰語文殊師利:就師子座,與諸菩薩上人俱坐,當自立身如彼座像。」當時,維摩居士就一擺手,請文殊師利菩薩上師子座,又請諸位菩薩上座。他很客氣地稱菩薩為「上人」。出傢弟子對自己的師父可以尊稱上人,在傢居士皈依了某法師,也可以稱法師為上人。上人這稱號的來源,也是首次出現於《維摩詰經》。唐代很多詩人,如韓愈,作的文章都題的是贈某某上人,一看就知道是送出傢人的。
  維摩居士也告訴他們,要坐上這個師子座,有個條件,要「當自立身如彼座像」。立身究竟是說站直身子,還是抽象的立身?中文有「立身處世」,人如何自己尊重自己站起來,在中文叫立身。我要求同學們要懂得作人做事,就是立身處世。你活在這個世界上,要曉得自己為什麽活着?應該作個什麽人、做什麽事?這是立身的問題,用現代話是要把自己的立場搞清楚。在傢是在傢的立場,出傢是出傢的立場,做生意就有做生意的立場,學生有學生的立場,都要搞清楚。
  後人怎麽批註這句話我們不管,批註是個人的意見,本經翻譯者鳩摩羅什法師,不加任何批註。我們光從這幾個字的表面意思看就嚴重了,他要菩薩們站起來,像那座位的形像。那糟糕了,不能坐了!前面還請人上座,現在又要人站着,不是不通嗎?難道是經文翻得不通?不可能的,他文字用得極好,一個字都不能動的。維摩居士是要求,諸位大菩薩現在的境界,要達到須彌燈王佛那個境界,才能夠坐上那座位。當自立志修道,智慧功德成就,有了智慧神通,不是普通的五通,是般若神通,那樣就立刻轉身了,如彼座像,像須彌燈王佛那個坐姿而坐。
  我們打坐就是毗盧遮那佛的坐像,可是,須彌燈王佛的坐像是怎麽樣的?這就要註意了,要研究密宗佛像了,他同毗盧遮那佛一樣,衹是手印不同。
  「其得神通菩薩,即自變形,四萬二千由旬,坐師子座。」得到了智能神通的菩薩,聽了這話,當場一念之間立刻就變了,身體無比的高大。不過比八萬四千差了一半,這是坐像,所以衹有一半高。你看佛經在文字上沒有一點漏洞。
  「諸新發意菩隆及大弟子,皆不能升。」菩薩有大小,分十地,再前面還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嚮等等。新發心的菩薩,沒有這個神通,佛的一班大弟子像捨利弗等,也都上不去。衹能「高山仰止」了,好在沒有戴帽子,否則仰頭一看會掉了帽子。
  「爾時維摩詰語捨利弗:就師子座。」你看,這文章翻譯多好。前面維摩居士對文殊師利菩薩,和諸大菩薩上人,很客氣地請他們上座。對捨利弗這些弟子,就回過頭來,唉!你們也坐啊!
  「捨利弗言:居士!此座高廣,吾不能升。」捨利弗吃癟了,衹好說,對不起,這位子太大了,我沒有神通,上不去。連號稱神通第一的目連尊者在內,這些弟子一聲都不敢響,不敢在這個場合來耍二乘阿羅漢的神通,他們沒有大菩薩神通。什麽是大菩薩神通?根據佛經,大般若即神通。要大般若的成就,智慧成就。在《大智度論》中,文殊菩薩也說過,真正大神通就是大智慧,就是般若。天眼天耳等五通是小神通,還是生滅法,非究竟。所以即使智慧第一的捨利弗,都上不了這大師座位。
  現在很多人都成了大師,連我都有人稱為大師,真讓我臉紅,甚至變緑了。當年我們學佛時,看見出傢人都稱某某師,已經很客氣了。今天出傢人隨便都稱法師了,甚至連法師也不夠,又是導師又是大師的,再過幾年怕大師要加一點變太師了,再下去,人字那一點要是點到上面去就糟了。可見現在的人好虛榮,我們老頭子看來無限感慨。我幾十年寫信寫字,具名都是剃光頭的,衹有南懷瑾三個字,因為頭髮都白了,要過分客氣自稱老弟也不好意思,要自稱老師那更狗屁了。我哪有資格!我是永遠做人傢徒孫的人。所以不要亂給我加什麽大師、導師的頭銜,不可有此心。
  捨利弗上不去,因為要那麽大的智慧和神通,我們不曉得修多少大阿僧祇劫也不到。維摩居士就講一個方法,立刻可以到,任何衆生凡夫都可以到,衹要讓此一心、動此一念都可以到。
  「維摩詰言:唯!捨利弗!為須彌燈王如來作禮,乃可得坐。」他就要捨利弗以一心不亂、至誠的一念,嚮東方世界須彌燈王佛頂禮,就可以上去了。這也是《普賢行願品》的第一條。註意啊!維摩居士沒有叫大菩薩下跪頂禮,是要他們長高。對這些弟子則是叫他們要低下,然後纔可以上座。
  沒有驕慢心,而且要有至誠恭敬佛法之心,衹這一念就可以上這個座。就這麽簡單。這個師子座說難還真難,普通的神通上不了,要大菩薩神通纔上得了。但是真那麽難嗎?其實也很方便的,任何人很謙虛地萬緣放下,至心頂禮佛菩薩就到了。當你這個頭磕下去的時候,就已經有那麽高了。如果你是菩薩境界,高還要高才能上座。這就是話頭,是佛學,是真正的佛法,要我們謙虛。一切都在你一念之間,放下它,對一切衆生謙和,視之如佛,你就可以到這個位子。
  「於是新發意菩薩及大弟子,即為須彌燈王如來作禮,便得坐師子座。」聽了維摩居士的教導,他們就頂禮了,這一頂禮下去,大概還沒起身就已經坐上那位子了。經文也不說他們是坐電梯還是直升機上去的,但是你把經文前後仔細一讀,就非常明白了。當這些弟子們一磕頭,一謙虛,至心以求,就上座了。所以《維摩詰經》同禪宗的關係太大了,禪宗大師用的許多語句,都是出自《維摩詰經》。日本人研究,認為中國禪宗是受了老莊的影響,老莊的影響是小部分,其實也不是影響,是與老莊的機鋒相同而已。但是禪宗沒有離開過真正的佛法,要說真受影響,就是《維摩詰經》了。學禪乃至學密的人,都要註意《維摩詰經》。
  佛經處處教我們自謙,不要傲慢,貪嗔癡慢疑,這個慢字會擋住我們一切成就,非常重要。衆生本來就有我慢,不要學了佛法,加了佛法的觀念,變得我慢更重,成了增上慢,那就太可怕了,永遠上不了這個座。這是要點,千萬不要有增上慢心。
  現在大傢都入座了,一個不剩。應該還有一句,經文上雖然沒有寫,但是我用四個字說出來:「各安本位」。本位就是這個座位,本分上就是道,本分上就是佛法。此時,三萬二千人,各安本位,都坐好了,非常安隱,不是安「穩」。佛經上都是用安隱,不是印錯了。實際隱字的意思通於穩,但是不同。除了安詳穩當之外,隱有一切放下,一切皆空的味道。後人有的自作聰明,印佛經時把它改成安穩,是不對的。
  「捨利弗言:居士!未曾有也。如是小室,乃容受此高廣之座,於毗耶離城,無所妨礙。又於閻浮提聚落城邑,及四天下諸天竜王鬼神宮殿,亦不迫迮。」這裏翻譯得非常高明,我們讀起來好像在看場電影一樣。可以用中國文學一句話說:「維摩居士方丈一會,儼然未散。」你把這經讀通了,仔細去念,你會到那個境界,好像自己當時在場一樣。
  捨利弗上座了,像個小學生似的,提出一個問題,居士啊!從來沒有過的啊!他不說我從來沒有過,否則又要挨維摩居士的駡,以你這個年紀、你這個小神通,怎麽會有這個經驗!他說這麽小的房間,能夠容納那麽多偉大的寶座,並且對毘耶離城沒有妨礙,大傢坐在這裏又很寬,這大小中間的差別奇怪極了。不但對毘耶離城沒有妨礙,大至對我們的這個世界(閻浮提),小至對鄉村(聚落,如北方所講的屯,西南人講的場),對城市(城邑,城是有城墻的,邑是沒有一定範圍的),擴而言之對四天下(南贍部洲、北俱盧洲、東勝神洲、西牛賀洲),對諸天(三界二十八天),對竜王鬼神宮殿,都不擠。
  講到諸天,順便一提。明朝亡國後,在太湖一帶有一教派,自稱為諸天教,是吃素供佛的。教主相傳是崇禎皇帝的公主,在北京破城時,被皇帝砍斷一條手臂,她逃出後出傢,創立日月教。日月就是明,為了避滿清而取名諸天教,其實骨子裏是朱天教的意思。
  在佛教廟宇內常看到一個標語:「不二法門」,也就是《維摩詰經》的重點。像做生意的講不二價,就是沒有兩樣的價格。不二法門是沒有二個法門,衹有一個。換言之,世界上的真理衹有一個,沒有第二個。我們學佛法是追求真理,怎麽是不二呢?這就很嚴重了,誰也沒有做到真正的不二。《維摩詰經》講不二,出傢在傢一樣,修與不修是不二,解脫與不解脫一樣,世界上的一切衹有一個,沒有二個。不二法門本身就是個話頭,學佛真達到不二法門,可以說已經把握住入門基礎了。這不是理論,要真實證到。
  解脫──不可思議
  維摩居士提出一個證入不二法門的方法,第一就是解脫。維摩居士提出的是不可思議解脫法門,不可用理論推測的。一切衆生被煩惱痛苦的繩子所束縛,例如生死就是一條繩子,為什麽生了又死,為什麽生來的命運自己作不了主,隨外境而轉。我們活着,就受外在環境、歷史、文化、政治、社會、家庭、乃至自己身體的影響,自己始終不得自在。這還是大的繩子,還有許多小的繩子,要求名求利、要結婚、要求學,都是。你不想捆這繩子也不行,都在這圈圈中打滾,永遠跳不出來。不過你不要討厭它,有時候這條繩子還難找,比如青年男女找對象,明明知道這條繩子算不準是上吊的,可是還不容易找到呢!連這找不到的心境也是一條繩子。所以人生最難得是解脫。
  佛法告訴我們,諸法無我,諸行無常。理論懂了,就是解脫不了。小乘的方法是求自我的解脫,但是不徹底。大乘是要徹底求解脫。不論大小乘,都有五個次序: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解脫後所知所見)。在解脫知見的發揮裏面,有大小乘的差別。這是簡單的講,嚴重的講有五乘的差別: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及菩薩乘的解脫。
  真解脫了以後是真自在,那真是觀自在菩薩了。人生最苦是解脫不了,為形象一切所拘束。解脫了不是沒有了,是法身清淨成就,就是無始以來的本來面目清淨圓滿。學佛要得法身,必須先求得解脫。
  我們如何解脫呢?不是方法,不是靠功夫好,也不是買得來。六祖在《壇經》中說:「惟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為什麽?見着法身達到本了,就不入末。許多學禪的人見解成什麽樣都不管,並不是正途,法身也沒有現前,了不起衹從人情中解脫。我常說有些同學個性太拘束了,不好意思同人講話,做什麽事也不好意思,這就須要人情解脫。那種不在乎的氣魄也不容易學的,手受傷了需要截肢,能說要砍就砍嗎?麻藥也不用上了,那是真解脫了。痛還是痛的,但是不是練了武功,而是心念解脫,捨條手臂好像也沒什麽大不了。有的同學認為自己解脫了,但是處處拘束,習氣若改不了,何以說解脫?何以講禪?
  我常告訴同學,真正佛法的成就,是智慧的成就,是般若的成就。解脫不是靠功夫,四禪八定、三明六通都是加行,是加工的程序。所以般若、法身、解脫,三者不可缺一。我們幾十年看到過的,有些學顯教的或學密宗教理的學者,例如歐陽竟無居士,他的老師楊仁山居士等等,他們的佛學真好,是我們一般人所不及的。佛學好有什麽用?習氣不改,生死到來不得解脫。佛學是文字般若,也是般若的一種,但是畢竟沒有得到真正解脫。所以有般若沒有解脫,法身不得清淨,不得圓滿。有些人不研究佛學,專門做功夫、參禪,常常在清淨境中,好像是法身清淨,那不是真法身,是偏空之果,因為他沒有般若,始終被清淨的境界綁住了,又是一條繩子。有法身沒有般若智慧,也是不圓滿。
  有些人,當中有學佛的有不學佛的,他們人生很瀟灑,萬事看得開,他成就了嗎?沒有,因為他認不到自己本來的面目,因為沒有般若,沒有證得法身。講圓滿成就的成就,也是一條繩子,我們為了講話方便,在言語表達時不得已藉用這名辭。以上所講都是《維摩詰經》最精彩的一段,是不可思議解脫法門的前奏,是為了幫助瞭解主題。
  上次講到,維摩居士心念一動,就從東方不知多遠的地方,藉來了三萬二千那麽多高大的座位,居然全擺在他一丈見方的房間內,又容納那麽多人。因此捨利弗纔有這樣的問題。現在維摩居士回答他。
  「維摩詰言:唯!捨利弗!諸佛菩薩,有解脫名不可思議。若菩薩住是解脫者,以須彌之高廣內芥子中,無所增減,須彌山王本相如故。而四天王忉利諸天,不覺不知己之所入,唯應度者,乃見須彌入芥子中,是名不可思議解脫法門。」他說,一切佛菩薩有一個解脫法門,叫作不可思議。註意!維摩居士並不是說,諸佛菩薩有不可思議解脫法門,如果這文字是這麽翻的也對,可是意義就兩樣,變成是以不可思議為重點。而現在的經文,是以解脫為重點;但是這個解脫法門是不可思議的。
  他說,諸佛菩薩不是偶然到達這個解脫境界,是「住」在那裏,還不是小乘的「定」在那裏。定和住,在佛經上是兩個概念,不可以相互替代,定衹是一個點,譬如旋轉中的陀蠃,雖然在動,但是中心在一點上,就是定。住就不然,那個陀蠃也不轉了,就擺在那裏不動了。
  佛經說須彌山,是我們這個世界中最高大的山,一般人認為,就是這個地球上的喜馬拉雅山,我是不同意的。若須彌山就是喜馬拉雅山,那南贍部洲就是印度,中國就是東勝神洲,中東和歐洲就是西牛賀洲,西伯利亞就是北俱盧洲。幾十年前有位大師寫的佛學概論,就主張西伯利亞就是北俱盧洲,佛經描寫北俱盧洲幾乎是天人境界,是很舒服的。西伯利亞極為窮苦,哪裏是北俱盧洲的樣子?那佛經豈不是妄語?難怪以學者看來,佛經都是謊話。所以,不要誤認須彌山是喜馬拉雅山。佛過世之後,有些小乘經典這麽說,但也是很含糊的。
  老實講,真正的須彌山是個形容,勉強說是代表地球的地軸也不正確。據我的瞭解,佛經上說,大陽和月亮是須彌山一半,在須彌山的中間,根據《華嚴經》,須彌山應該是銀河係統。所以須彌山這個問題非常嚴重。
  剛纔吃飯的時候,蕭主任也跟我說,非要加強年輕法師的外語課程不可,否則將來到國外開不了口,怎麽弘法?在未來的世紀,外語能力非常重要。你看當初鳩摩羅什法師,以一個中亞僧人來到中國,他就是把外語搞好了,才能弘法。我說這要靠各人立志,玄奘法師當年去印度留學,也是要能精通梵文才有這樣的成就。未來的科學會更昌明,如果你出去弘法,仍然沿用須彌山是喜馬拉雅山的觀念,真會讓人傢笑掉大牙的,連佛法的光彩都失掉了,人傢也就不會有興趣聽佛法。這些地方看起來是小事,其實是佛法接觸到現代最緊要的地方,必須要搞清楚。你「閉戶稱王」,關起門來自稱最高最好的學問可以,開了門可不行的。今天的科學文明造成了繁華,也開展了混亂,不是偶然的,不是簡單的,不要忘了外面的現實。這是我談到須彌山,順便給大傢一點鼓勵,不要隨便講話,被知識分子聽了,會被斥為胡闹,連基本常識都不夠,怎麽去談最高般若?
  須彌山是世界的中心最高的山,照佛經三界天人的組織,欲界天的太陽月亮係統是須彌山之半。如果諸佛菩薩住在這個解脫境界的話,那麽以須彌山之高之廣之大,「內芥子中」,把須彌山放到芝麻大小的芥菜子之中,「無所增減」,須彌山沒有縮小,芥菜子也沒有放大。這句話一聽很容易懂,氣派也很大,他說這是不可思議的解脫法門,請問我們要如何解脫?我們連把自己身體放進火柴盒都做不到,你說懂了佛法得瞭解脫,你來解脫看看。如果你做得到,外出旅行裝在口袋就可以了,飛機票都省了。這都是問題!佛經說解脫,要怎麽解脫?如果說佛經衹是形容而已,那佛經就是謊話。佛是無妄語的,我們相信真得解脫的人是做得到的,並不是一定把身體放進火柴盒裏,這其中有深刻的道理。
  住解脫法門菩薩──空間
  維摩居士說,諸菩薩真住在解脫法門,所以「以須彌之高廣,內芥子中,無所增減」,你們學禪宗的同學要註意了,瞎吹是沒用的。近來外面很多人找我,這個求開悟,那個求印證。我有了個罪名,變成了什麽禪宗專傢,禪宗又不是我的,我不懂禪,更沒有開悟。我真想到報上登個廣告,我是個說書的,不過我說書的時候,很努力給大傢說就是了。下一句話更重要。
  「須彌山王本相如故。」這個「王」是形容須彌山是最高大的山,是一切山中之王。全句是說:登菩薩之道真得解脫之人,住在這個境界裏,把須彌山放入芥菜子中,須彌山沒有縮小,芥菜子沒有放大,為什麽呢?因為須彌山王本來就是如此。他原文就是這樣,你不要看前人今人的批註,否則就被別人拉走了,你要看原典。但是這句話怎麽辦?他說「須彌山王本相如故」,須彌山本來不增不減,可大可小,非大非小。這又是什麽道理?這裏還沒有完。
  「而四天王忉利諸天,不覺不知己之所入。」佛經說須彌山是這世界中心,日月圍繞須彌山之半,四大天王就在這日月圈子放大一點的地方。忉利天是欲界的中心天,比日月係統又高一層。釋迦牟尼佛的母親,因為有生佛的功德,所以身後升到忉利天。忉利天又叫三十三天,不是像高樓有三十三層,而是有三十三個聯合的區域,其中的主席是帝釋天主,中國稱之為玉皇大帝,他好比統領三十三路天人諸侯。
  我是沒有時間做這件事了,但我希望你們同學能用白話文好好寫一篇三界天人的論文,把大小乘佛經、律論參透了,馬上再翻成英文,我包你賣大價錢,人傢會驚異,二千多年前佛就已經有如此科學的宇宙觀。現在科學進步了,別的宗教的天堂觀念,已無法令人信服了。佛說過,這個宇宙的星球多至不可數的,所以科學會幫忙弘揚佛法。因此你們應該走科學路綫,但是你們也不肯研究這些常識、我天天在着急,每星期要寫四五種不同的文章,每天晚上十二點寫到兩三點,寫得自己頭在哪裏都不知道了,可是極少會寫錯字的。這個本事你們要學,怎麽學?要解脫。寫到頭昏腦脹時,已經忘記這個頭了,死掉算了,眼睛也不要了,就要肯犧牲自己。這是閑話,你們年輕,好好研究,佛法有太多的好東西。
  四大天王是東西南北四個天王,你們到廟子可以看到他們的像,有拿雨傘的、拿寶劍的、拿琵琶的等等,那都是象徵。我到現在還在與學科學的同學研究,為什麽晴空是蔚藍色的青天。若乘宇宙飛船離開了地球,看到窗外卻是漆黑的,所以藍天是在這黑圈子以內,再過去這黑圈子,外頭又變成亮的了,這物理世界奇妙得很。這天何以是藍色?我們曉得太陽光是有七彩的,這又講到易經數字了。紅到極點變成橙,橙到極點變成黃,黃到極點變成緑,緑到極點變成藍,藍到極點變成靛,靛到極點變成紫。那麽藍天是太陽光照所生的嗎?這還是問題。
  佛經的說法是,南天王天庭的階口,是青藍色的琉璃構成,所以我們看到的藍天,是南天王天庭階口的反映,但是其它世界看到的,卻不一定是青天。這在《大藏經》裏有,怪我定力不夠,當年在四川時讀到,但沒記住是出自哪一本經(按:大藏經八十五册疑似部妙法蓮華經馬明菩薩品第三十)。
  其次,你們氣脈全通了的人,打坐定的光中若是藍天,青藍色的光,那美得很。所以密宗的藥師佛畫像是藍的,不過顔色不對,太藍了,好像是人生了肝病似的。可是世界上沒有一種顔色,可以顯示出那麽清淨莊嚴的藍色。為什麽藥師佛畫成藍的,因為中脈通了的人,可以得長壽的人,他內中同天庭的藍色是一樣的。這是真的,你們年輕人自己說氣脈通了,有這個境界嗎?
  上面提到了四天王天、忉利諸天,包括了中國民間天文常識的三垣、二十八宿、三十六宮,都「不覺不知己之所入」。須彌山包括欲界天的天人了(註意,這裏沒有講到色界),這些都納進芥菜子裏了,可是自己不覺得進入了一個小地方。一切衆生和須彌山被放進一粒小芥菜子裏頭,自己都不知道,衹有什麽人知道?
  「唯應度者,乃見須彌入芥子中。」衹有應該得度的,就是有成就的菩薩,得了般若能看到一點清淨法身,他們纔見到,那麽大的須彌山,進入了那麽微小的芥菜子中。換言之,衹有明眼人看到了,其它人都不知道。這就叫作「不可思議解脫法門」。我們看得很熱鬧,不知道他在講些什麽,中國文學後來就有「芥子納須彌」的用語。
  禪宗有個公案,宋朝有位居士,這居士是有功名的,能考得功名總是有相當學問的。中國文化一直到清朝末年,所謂正途出身的,是說由秀纔到舉人、進士、選翰林、外放作地方官,一二十年的學問功名下來,第一步可能衹放個縣長等級的官。這樣子的人在自傢祠堂裏,會寫明是進士出身。以前作官的出門可威風了,前面有舉牌子的,鳴鑼開道的,大傢都知道是進士出身。這是正途出身,比非正途出身的就好像高了一級。像今天講學歷,同是博士、碩士,大傢會比某某是哪所大學畢業,其某是留學某大學,是一樣情形。
  回頭再說這個居士,他去請問一位禪師,問道:須彌納芥子是很平常,但芥子納須彌就讓人難信。禪師一笑,問他:聽聞居士讀書萬卷,是否確實?居士答是。禪師就說:一萬卷書如何裝得入居士身中?這居士馬上就有所悟了。當然這還是道理上面的悟,衹是理解上的懂,禪宗說這是知解中的,在理論的解釋、推理中去瞭解,真實的境界般若,還是沒有證到。
  這是古人的例子,現在就要用科學的道理了。譬如小小一塊肉,其中有多少細胞?乃至小小一個細胞上,可能有多少細菌?每個細菌又可以再分下去,它生命裏還有生命,這就是芥子納須彌的道理。再例如人身上的血管,接成一條有多少公裏長?一秒鐘血液流動幾公裏?心髒跳動平常自己聽不見,除非你捂住耳朵聽,但是從科學上講,跳動聲應該是其大如雷的。理論上我們可以說是有這種事,芥子可以納須彌,大可以納小,小也可以納大。
  我們曉得有大小,就是我們的痛苦,所以不能得解脫。譬如大傢打坐,經常有兩個東西忘不掉:時間觀念和空間觀念。空間觀念,像是學道的,一定要面對東方打坐,學佛的又要面對西方。大小是人為的,時空、內外都是相對的。去掉了這些人為的、相對的觀念,你纔真得到不可思議解脫,明心見性纔算有一點影子了。
  現在年輕人好談禪,這也就是禪的道理。禪不是空談的,要實際證得的,能夠一念放下就解脫了。一念放下,不是你打坐時閉着眼睡覺,萬事不管,那衹是第六意識不起活動,而你血液仍然在流。你坐了一兩小時起來,自己也知道坐了很久,一看表,嗯,這一堂坐得蠻不錯。你白坐了!連時間觀念都沒有忘掉。念,不是衹講第六意識的,一念放下的念,是指下意識不動念。這個道理瞭解了,才能真正放下大小、內外、時空,纔到達瞭解脫法門。這是《維摩詰經》的重點,就有這麽嚴重。下面仍然是這個題目。
  「又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不嬈魚鱉黿鼉水性之屬,而彼大海本性如故,諸竜鬼神阿修羅等,不覺不知己之所入,於此衆生亦無所嬈。」嬈是睏擾。對年輕同學的粗心大意,我常常很生氣,現在來幫你們仔細讀經。你看,上面是講到山,現在講到海。山代表了什麽、海代表了什麽?這都是問題。佛經的寫作方式,記載佛的說法、大菩薩的說法,不是偶然。
  現在講四大海水,這個同須彌山一樣,過去小乘經典講四大海水以印度為中心。現在可以地球為中心:太平洋、大西洋、北冰洋、南冰洋。地球上水最多,陸地上山地多,平地最少。四大海的海水,進入一個毛孔中,連帶四大海水中的生物,魚、鱉、蝦等等,都進去了,卻絲毫不覺得入到了那麽小的地方,仍然覺得自己的世界很大。為什麽呢?因為四大海到了毛孔中,並沒有縮小,「本相如故」,沒有大小分別。海裏的竜、鬼、神、阿修羅(這些是低層的阿修羅),都沒有覺得自己跟着海水進到毛孔中。「於此衆生亦無所嬈」,大海這些衆生,因此也不覺得苦惱。
  我們現在曉得,陸地上有的,海裏都有,而且比陸地上還多,所以科幻小說寫地球的中間還有個世界,實際上國外也在作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我覺得這些科學幻想很有意思,因為根據佛經和中國道傢思想,這個地球是個活的生命,在地表下面是另有世界的。像《華嚴經》,就是竜樹菩薩從竜宮取出來的,而竜宮的佛經藏書,不曉得比我們這世界多多少。現代人固然是不願相信,但是即使是研究海洋學的,也不敢斷定海洋最底層,究竟面貌如何。深海是漆黑一片,那兒的魚是自己會發光的,深層的魚是不會遊到中層或上層來的。這有點像欲界、色界、無色界分為三層。有個同學常去南沙群島潛水,他給我帶了好多貝殼珊瑚作紀念。他說每次潛到水底,覺得那個世界是無比的幹淨、漂亮,甚至可以在水底打坐。每次若不是氧氣沒有了,真不想上來。當然他說的是在淺海,不是深海。佛說三千大千世界,每個有每個的世界。一個蜂巢對蜜蜂來說,就是一個國傢或社會。
  《維摩詰經》上面講高山,這裏講海水,代表什麽?我們不作結論,大傢自己去研究。假使拿我們身體來講,高山就是骨架,四大海水就是血液。
  「又捨利弗,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斷取三千大千世界,如陶傢輪,着右掌中,擲過恆沙世界之外,其中衆生不覺不知己之所往。又復還置本處,都不使人有往來想,而此世界本相如故。」這都是實證的菩薩境界,所以我要先說明,要徹底研究《維摩詰經》的大乘菩薩境界,就要研究《菩薩十地經》,看看這初地菩薩是什麽境界,同時要配合《華嚴經》有關十地的說法,然後纔會瞭解。
  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一佛國土,是一個佛的教化所到的範圍。三千大千世界怎麽計算的,前面已經討論過了,但是我仍然要說,佛他老人傢在幾千年前,是怎麽有這麽先進的天文宇宙觀,我真衹有頂禮了。在從前科學不發達的時候,佛這麽說真會被人當作是在吹牛。到了現代科學昌盛了,對佛法是更加信仰了。
  這裏說,大乘菩薩住於不可思議解脫的境界裏,他手這麽一抓,就把三千大千世界拿下來,像做陶器的人捏陶土一樣,拿在手裏玩;然後把三千大千世界一拋,拋過不知多遠的距離,這厲害吧!可是這三千大千世界,其中的衆生卻不知道去了哪裏,然後又把三千大千世界放回原處,衆生都覺得沒有動過。為什麽?這世界本來面目就是這樣,它沒有動過,這是不可思議境界,是不二法門。
  看了這段,真要佩服他的境界,若在幾百年前講,决不會相信的。現在大傢都知道地球會自轉會公轉,我們不覺得有動,海水也不會倒出來,在南半球的人也不覺得是倒挂着的,這個都和地心引力有關。我們坐在這裏聽一堂課,整個地球已經不曉得移動了多少距離,但你也可以說沒有動過,仍然坐在虛空中。這也是為什麽我常要參禪的同學註意,為什麽《楞嚴經》說:「妙湛總持不動尊」,為什麽北方佛是不空如來,為什麽阿彌陀佛是西方,為什麽生生不已的都是在東方?這些都是話頭。你不要以為參禪衹是參一句「念佛是誰」,那太小器了。佛法裏這麽多大話頭參通了,那麽你的禪大概有些影子了。
  現在提過了三個不可思議,一個是須彌山高山,納入芥子,沒有大小之別。第二個是四大海水納入一毛孔,就像《楞嚴經》說:「於一毫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裏轉大法輪」,在一根毫毛的尖端有一個佛的國土,在一粒灰塵中說法。第三個是三千大千世界,無論怎麽樣地折騰,在空間上不覺得動過。接下來講時間。
  住解脫法門菩薩──時間
  「又捨利弗,或有衆生樂久住世而可度者,菩薩即演七日以為一劫,令彼衆生謂之一劫。」一切衆生根器不同,有的衆生對世間留戀得很。我接觸到有些人有這種想法,他們認為這個世界不知道有多可愛,對於許多宗教討厭這個世界,就覺得很奇怪。你們可能認為這是愚癡衆生,可是我投他們一票,這個世界本來也不錯嘛!這世界是釋迦牟尼佛的國土,我們看到很醜陋的一面,沒看到很美的一面,本經在後面也會說到很美的一面。大乘菩薩反而是愈多苦難的地方他愈要來,好的地方他反而不去。
  對於樂於住世而可度的衆生,菩薩就可以把七天變成一劫,把短的時間在感覺上拉長,因為他要長嘛!為了要度他,使他感到過了一劫。
  「或有衆生不樂久住而可度者,菩薩即促一劫以為七日,令彼衆生謂之七日。」相反的,有的衆生認為世界太苦了,不如早日離開,菩薩就把一劫變為七天,使他感覺上變得很快就過去了。
  時間、壽命的長短是沒有一定的,是唯心所造,唯心所變。人在歡樂中,時間過得很快。有的人做生意比較得意時,會希望能再多幾年。痛苦中的人,像受刑的人、醫院中的重病者,是度日如年。這就是唯心的道理,要參究的。《維摩詰經》中處處是大話頭,「念佛是誰」,是我,沒什麽好參的,要參就參大話頭。
  這裏也牽涉到後世學佛的人,要「即生成就」和「即身成就」的問題。即生成就是禪宗所標榜的,這一生就可以頓悟成佛。密宗標榜即身成就,這個業報之身,轉化成佛的色身,父母所生的肉身,轉化成圓滿的報身。顯教對於禪宗所標榜的即生成就,已經覺得有問題,對於密教標榜的即身成就,更難同意。根據教理,由凡夫來學佛,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就,不可能有即生成就的,更不承認有即身成就。禪宗所依止的《楞伽經》,提過「劫數無定」,所以學禪的和學密的就主張,安知這一生不是最後一生?但是這種氣派也很狂妄,據我幾十年看到過的,大部分標榜這一生就是最後一生的,都不大圓滿,更沒有看到一個報身圓滿修成的。
  所以不要讀了《維摩詰經》這一段而自我傲慢,修行畢竟要從實際來的。可是在實際的修行中也不要氣餒,佛說劫數無定,地數也無定,所以《楞伽經》也說初地等於十地,十地等於二地,二地等於七地。這十個地給它顛倒一番,十地菩薩等於無地,不是無地自容,是說一切地,一切時間,都在一念之間。所以一念得解脫,劫數也無定。
  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所能
  「又捨利弗,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一切佛土嚴飾之事,集在一國,示於衆生。」證到了不可思議境界,而能夠得解脫的菩薩,可以把一切佛的國上中最莊嚴的事(例如極樂世界的莊嚴、東方藥師佛世界的莊嚴),集中到一個國傢,給衆生看到。以凡夫眼光看來,這事連凡夫都能做到,也許古人會懷疑,但是今日科學進步,商業發達,任何國傢都有可能把其它國傢好的東西集中到一處,做成模型展覽。凡夫能做到,佛菩薩當然更沒問題,不須要懷疑,這是第一層。但是我們真到達證到,就要註意「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是先「住不可思議」的,這話好像很容易懂,但要能證到不可思議非常難,證到能得解脫也非常難,這是第二層,也可以說是兩步功夫。
  第一,我們先解决不可思議,諸佛菩薩有不可思議智慧,有不可思議的神通,有不可思議的功德。一切衆生也有不可思議的聰明,有不可思議造業的神通,有不可思議善惡的功德。這不可思議在什麽地方呢?我們經常做個比方,譬如我們對自己就不可思議,你明天會做什麽事,想得到嗎?誰也想不到。你下一個觀念,心中想什麽東面,誰也不知道。明天後天人生遭遇如何?不知道。不知道就是不可思議,是凡夫的不可思議,你沒有辦法去推想,即使自己先作了安排,到那個時候,時空變了,環境不同了,完全不如理想。我常和年輕同學們談人生境界,幾乎沒有人活着時,能真正達成自己理想的。假使有人能做到,這個人的福德非常高了、非常夠了。
  若問為什麽人達不到自己的理想?因為自己的心意識不可思議,何以如此?大傢回想自己的人生境界,理想比事實美多了。比如你期待明天要去郊遊,自己就在想,目的地景緻如何如何,真到了那裏,又纍又渴,不那麽好玩。這裏就要參了,為什麽會不可思議,你真參通了這個,達到解脫就很容易,因為人生的理想永遠不可能實現,那都是夢幻。我們大夢幻中的小夢幻更不能做到,理解通了,自然解脫,不被自己欺騙。
  「又菩薩以一佛土衆生置之右掌,飛到十方遍示一切,而不動本處。」這文字很好懂,菩薩境界的人得到不可思議,把十方世界的佛國,右手一抓,放在手掌上,然後自己飛到十方世界給大傢看,十方世界的這些衆生,他們自己覺得動都沒有動。衹有住不可思議得到解脫的菩薩,纔做得到這些。古人看《維摩詰經》覺得是神話,一切都不是神話。現在凡夫也做得到,用一個錄像機把全世界都攝錄下來,以凡夫的智慧,透過物質關係,也做得到。以菩薩的神通智慧,絶對是容易做到。現在這裏若有一位肉身菩薩,他就可以表演給你看,但是他一表演就會走了,不到一個鐘頭立刻就要走的。他不能留,否則要找他的人不知有多少,煩都能把他煩死了。所以肉身菩薩是不露神通的,事實上,這是唯心的功能,都可以做得到的。
  「又捨利弗,十方衆生供養諸佛之具,菩薩於一毛孔,皆令得見。」這一條好像毫不相幹,其實很相幹的。供養與布施不同,對下是布施,對上是供養。現在認為拿錢就是供養,當然錢是流通的,可以買到物質的東西。佛經上講供養,歸類起來有四樣:衣服、飲食、臥具、藥品。包括了穿的、吃的、睡的,尤其是調理身體健康的藥。
  實際上我們吃飯也是吃藥。你們看濟顛和尚的小說,他有一次去逗一個醫生,故意問醫生包子饅頭治什麽病,醫生不知道,他答說是治餓病的。這裏說,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在一毛孔中都看得見十方一切衆生供養佛的東西。那是真做到的,不用一毛孔都做得到的,如果修持觀行到了的話。我常說你們修白骨觀的,連一根腳指頭都觀不起來,不要說觀到白骨在放光了。做到了的人,自己本身白骨的毛孔放光是很自然的,放光了之後,在黑暗中能看東西也很自然。為什麽?我們自己的身心本能,就具備了這樣的功能。
  莊子說過:「瞻彼闕者,虛室生白,吉祥止止。」可見他也到達了這個境界。真達到空境界的人,在一個空洞的黑暗房間裏都會放光,那是在定的境界,吉祥圓滿。所以在一毛孔中,看見十方一切衆生供養佛的東西,那是當然。即使現在我們凡夫,透過顯微鏡,也可以看見細微世界,透過電視,也可以看見遠方世界如在目前。
  「又十方國土所有日月星宿,於一毛孔,普使見之。」這衹要得初禪定的人都辦得到,自己在定境一觀(不是肉眼觀),整個天地身心都在前面。中國古書常說日月星辰,什麽是辰?現在的同學們,即使得了高等學位的,可能都會被考倒了。日月星辰是四樣東西,與日月星宿一樣嗎?不一樣的。中國古代天文學有所謂二十八宿,就是二十八個星座。太陽的行度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度多,不用日子計算,而用幹支計算。十個天幹加上十二個地支,變成甲子、乙醜、丙寅等六十花甲,這是計算宇宙天文的行度,在天體上叫作纏度,是天體在虛空中的行度。每一個月的每一天,晚上星座在天空出現的位置都不同。「宿」就是晚上所住的那一宮,住在天體的那個範圍。「辰」是在早上觀察星座的位置,每一個月的每一天亦不同。
  中國古代的天文是世界第一,瞭解天文就需要數學,中國古代的數學也是第一,可是現在中國的科學卻是落後的。好幾年前,我們的童子軍去參加世界童軍大會,別的國傢的童子軍,晚上都能認得星星,我們的童子軍就認不出來,真是遺憾。今天下午有位同學問到我這個天文的問題,我要他先去讀《史記》的「天官書」,再配合現代的天文學去研究。以前帶兵的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黑夜之中行軍,沒有方向沒有時間,怎麽走呢?衹有靠着天空星座的位置判斷。
  這句經文講十方國土一切日月星宿,想想看,那個範圍有多大?但都在一個毛孔中可以看見,這是菩薩境界。現代的太空科學家,用高倍的天文望遠鏡,用一小點,雖然未必看得見十方國土一切日月星宿,也可以看見許多銀河係統、星雲,使得凡夫的智能,也迫近了菩薩的智慧。佛經上有句話:「諸佛菩薩智慧神通不可思議,一切衆生業力也不可思議。」把一切衆生的業力翻過來,就變成諸佛菩薩智慧神通,所以由凡夫成佛,就在一念之間一轉而已。但你轉不過來,能轉得過來,即生成就又有何難?
  風 火 音聲
  「又捨利弗,十方世界所有諸風,菩薩悉能吸着口中,而身無損,外諸樹木,亦不摧折。」菩薩境界可以把十方世界所有諸風,一口氣吸入自己的肚子,肚皮也不會脹起來,而最難的是,外面的樹木沒有了空氣也不受損害。這個真無法想象,我主張現代青年同學,要開發新的路子研究佛經,不要走老路子,老的批註,現代人不大容易接受,衹會讓佛法落伍。一定要走科學路綫,我是不懂科學的,你不要聽我在亂講,我衹是有一點皮毛常識,不過在刺激大傢要去註意。
  比如我們研究這一句經文時,就要想到,地球的大氣層,愈到外層愈稀薄,最後就沒有氣了,這星球之間沒有氣的真空地帶,在《華嚴經》叫作香水海,並不真是海。現代人知道,乘宇宙飛船去外層空間,外頭全黑的,也沒有空氣,所以宇宙飛船要帶氧氣。太空是現代名辭,不要和佛學的「太虛空」混為一談,這是兩個觀念。好了,照這句經文講,有神通的菩薩,一口把地球上的氣吸進身內,可是外層空間星際之間沒有氣,要到另一個星球纔可能有氣,請問這個神通要怎麽吸?此其一。假使我們有科學知識,再來看佛經就愈看愈有趣,問題愈來愈多,也愈來愈相信佛法。
  所以各位不論在傢出傢的,一定要有「綜合科學常識」,學物理、化學、電機的是專門科學,沒有綜合。綜合科學是有這些專門學科的基礎,作總結論的,是門新興科學。
  第二個問題,我們到非常高的山上去,那兒空氣稀薄,平地人去了,呼吸會感睏難,是不是得道菩薩把空氣吸進肚子,把那一段空氣也吸進去了?
  表面上看,《維摩詰經》講的這些境界,好像是神話,實際上真有禪定功夫的人,絶對能體會到,到了三禪以上氣住脈停時,硬是有這個境界。馬祖接引一個人稱龐居士的龐藴時,龐藴問:不與萬法為侶者是什麽人?馬祖說,等你一口吸盡西江水,再同你說,龐藴因此悟道。西江是江西一帶的水,誰能夠一口吸盡呢?一般講禪學的,都是講理論,人一口吞下一碗水都做不到,怎可能一口吞下西江水?但這個是實證的境界。剛纔露了一個消息,要到三禪以上氣住脈停時,這些境界就可以體會了,纔知道佛經沒有一句是空話。
  「又十方世界劫盡燒時,以一切火內於腹中,火事如故,而不為害。」十方世界劫數盡了就會燒起來,這是佛經提到三災八難中的大三災之一。小三災指人類世界的刀兵、瘟疫、饑饉。大三災是火、水、風災。比方地球要毀壞時。
  第一災難是火災,等於古書說的十日並出,地球燒成了灰,一直燒到初禪天界。這是電能,發熱。你們打坐時覺得身上發燒,這些同地水火風都有關係。這種災難在過去有沒有呢?漢武帝時,根據正史,佛法是在七八十年甚至一百年後纔傳入中國,其實早在秦始皇時代,已經有印度的和尚來過。漢武帝時,佛教至少已傳入蒙古地方,當時出徵蒙古所俘虜的人,身上就帶有佛像,漢書上叫「金人」,就是佛的銅像。漢武帝在雲南修昆明池,地下挖出黑泥,不知是何物,漢武帝就問道傢稱為神仙的東方朔,東方朔故意裝不知道,說要找西域來的番僧來問。等找來番僧,他說是前劫之劫灰。也就是說,這世界在若幹千億萬年前,世界末日焚燒時剩下來的東西。是什麽?就是煤炭。現在我們也知道,若是純度高的,經過冷凍濃縮的,就成了金剛鑽。你看二千多年前的佛傢,竟然已經有了這樣的知識!
  第二個災難是水災,世界都被水淹了,這不是普通的洪水,淹到二禪天界了。這同我們做功夫有絶對的關係,我常要求同學們註意這些,不要光弄大乘佛學空洞的理論,說了半天,既不能得解脫又不能得實證。現在科學界擔心的是,生態氣候的變化,導致南北極的冰山融化,整個世界會淹沒,到時喜馬拉雅山可能變成一個小海島,或者沒頂也可能。人類到時就滅亡了,照佛經說,全世界的人口,僅剩了五百個好人做人種。我們做功夫時,身內發脹發麻都是水大作祟,水大作祟生的痛,如高低血壓、糖尿病等,包括守戒的漏。地水火風四大,每一大各有一百零一種病,共有四百零四種病。
  到了風災來臨時,三禪天也毀了。這些同我們做功夫、色身四大的變化,有密切的關係。這些道理都要參通,否則做功夫到了某一階段,是什麽原因都不知道。
  現在經文講到十方世界火劫來的時候,菩薩可以把一切火收容到肚子裏,而火的燃燒功能一點也沒有毀壞。我們當年看的武俠小說,還珠樓主寫的《蜀山劍俠傳》,裏頭就有這些,書中主角就是把劫火放在手中搓揉,把它搓小了放入袋中拿走,所以世界人類沒有受害。我們看了,就知道作者對佛經和道書,都看得很熟,所以有這麽多的幻想數據。鬍適之反對文言,可是他自己也愛讀《蜀山劍俠傳》。
  「又於下方過恆河沙等諸佛世界,取一佛土,舉着上方,過恆河沙無數世界,如持針鋒舉一棗葉,而無所嬈。」我們要註意,佛經每一句經文都不是隨便編的。他說大乘菩薩可以從我們這個世界下去,穿過了地球,過了不知道多少星球,抓了在下方的某一個佛土,拿回來嚮上送。又過了不知道多少星球,等於一根縫衣服的針,頂住一片棗樹的葉子,就那麽輕鬆,然而對這佛土上所寄生的衆生,卻毫無妨礙。藉用現在的例子,人類去到月球,把那邊的石塊挖了回來,也把地球的美國國旗插了上去,看起來輕而易舉,也是人的不可思議智慧與力量。但衹能到月球而已,其它的星球我們人還上不去。用佛法的實證功夫來講,如果禪定境界沒有達到上下連成一體,即所謂得定,沒有達到一念不生,是做不到的。在密宗是要中脈通了纔行。這裏講用針尖頂一片棗樹的葉子,不是芭蕉葉,也不是菩提葉,是有它的道理的。
  上面都是拿物理世界做比方,接下來是另一類了。
  「又捨利弗,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能以神通現作佛身,或現闢支佛身,或現聲聞身,或現帝釋身,或現梵王身,或現世主身,或現轉輪聖王身。」住在不可思議境界的菩薩,能夠以神通現身做一切的佛事。他或者變成佛,或者佛沒出世時的緣覺佛,或稱闢支佛。闢支佛是翻音,用禪宗祖師的話是「無佛處稱尊」,因因緣而悟道,在孤峰頂上弘法十方。譬如天台宗祖師智者大師的師父慧思大師,他衹在山頂「氣吞諸方」,不下山弘法,他門下有個智者大師,夠了。等於六祖門下出了個馬祖就夠了。聲聞是羅漢,帝釋是欲界忉利大天主,梵王是統領初禪三天和欲界的天主,世主是人世間的皇帝,轉輪聖王是統治世界的皇帝。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提到的三十二應身,同這一段是一樣而又不同。這一段說住不可思議境界的菩薩,隨時可以出世入世,現佛身或帝王身。《華嚴經》講過,治世(太平盛世)的帝王是十地菩薩轉世。所以三代的堯、舜、禹都是十地菩薩的化身,這就是功德智慧,就是神通。
  「又十方世界所有衆聲,上中下音,皆能變之,令作佛聲,演出無常苦空無我之音,及十方諸佛所說種種之法,皆於其中,普令得聞。」佛陀說:一切音聲皆是陀羅尼。所有的音聲,都是普賢如來根本咒唵阿吽的變化妙用,三個基本音聲演變來的。在我們人而言,唵是頭部音,阿是喉部胸部音,吽是腹部音,分別發於人身的上中下部。中國講發音有平上去入四聲辨音,是齊梁之間的瀋約等人,根據華嚴字母創立的,推動了詩詞韻律的發展。四十二個華嚴字母,有聲母、韻母之不同。所以我特別請到一位老法師,來教你們學華嚴字母。真通了華嚴字母的梵唱,學起外語就容易了。
  中文本來沒有註音的,東晉鳩摩羅什等法師來到中國,對這方塊字很頭痛,就根據梵文字母,創立了切韻的辦法,就是拼音,用於翻譯佛經。也有學者研究認為,是東漢末的服虔或者三國魏人孫炎,根據印度的梵文字母拼音之學創始反切法的。切韻原來叫翻切,也叫反切,翻譯的翻字定是由翻切來的。隋煬帝很通音韻,可是他討厭這個「反」字,因為當時老百姓要造反,就把反切改成了切韻。到了唐宋時,就又叫做反切。這種唱念音聲之學,到現代變成音韻學,成了專門的學問。
  三國時曹操的兒子文學家曹植,他有天夜裏,忽然聽見空中傳來音樂,清雅極了,他聽着就像到了不可思議解脫境界似的,就尋着聲音找到水邊,因為他的音樂造詣很高(當時另一位音樂造詣極高的人,是東吳的周瑜,人說「麯有誤,周郎顧」,他走在路上,聽到有人彈奏走音,就一定會回頭望去。當時這些人的才華不得了。另一位是荊州的劉表,你不要以為他懦弱,他可是易學的大傢,衹是政治玩不好),曉得這不是中國本土的音樂,就把它記錄下來,成了〈漁山梵唱〉。
  現在的國語是北方的發音,沒有入聲,與去聲混合了,但是作詩作詞還是要分清楚的。這一段經文講的上中下音,代表了平上去。他說,把世界一切的音聲,以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的神力,都可以變成說法的聲音。《阿彌陀經》上說,西方極樂世界一切鳥、風、樹等等的聲音,都在念佛、念法、念僧。我們這個世界所有的聲音也都在念佛、念法、念僧,衹是我們凡夫被煩惱妄念擋住,聽不見了。煩惱妄念一空,住不可思議解脫境界,聽世界一切音聲,都在演說無常苦空無我之法,都是法音清淨。這要自己得瞭解脫才能夠知道。
  到這裏,維摩居士就趕快收場,再說下去就太多了。
  「捨利弗!我今略說菩薩不可思議解脫之力,若廣說者,窮劫不盡。」註意這個「力」字,到達這個境界,見地功夫都到達了,就具備法力。若再說下去,用一個劫數來說都說不完的。
  「是時大迦葉,聞說菩薩不可思議解脫法門,嘆未曾有。」這時換了一個主角講話,大迦葉是佛弟子頭陀行第一,也是禪宗第一代祖師。他聽了菩薩不可思議解脫法門,嘆未會有,從來沒有聽過這等事。
  「謂捨利弗:譬如有人,於盲者前現衆色像,非彼所見。一切聲聞,聞是不可思議解脫法門,不能解了,為若此也。」大迦葉以師兄身分,岔進來對師弟捨利弗講話,比方有一個人在瞎子面前放電影,瞎子是看不見的。所以這個境界,除了住在不可思議解脫境界的大乘菩薩,一切聲聞羅漢,聽到這個法門,根本不能懂,智慧程度的差別,就是這個樣子。
  「智者聞是,其誰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等何為永絶其根?於此大乘,已如敗種,一切聲聞,聞是不可思議解脫法門,皆應號泣,聲震三千大千世界。一切菩薩,應大欣慶,頂受此法。若有菩薩信解不可思議解脫法門者,一切魔衆無如之何。」大迦葉又說,上面講的不是聲聞境界,真有大智慧的人得悟此理,個個都要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都會想求明心見性,得了明心見性,就會瞭解此心不可思議,得大解脫。他講給捨利弗聽,也是給其它的弟子們聽:我們為什麽要走小路,把大乘的善根永遠斷絶?我們非常慚愧,我們這樣的修持真如同焦芽敗種,像爛掉的種子,永遠也不會長出芽來。一切走小乘路子,衹求自了的人,聽到這樣不可思議解脫法門,應該大聲地痛哭流涕;一切大乘的菩薩聽了不可思議解脫法門,應該無比地高興欣慰。
  「頂受此法」,字義是把這法門放在頭頂上。我要講一下這宗教儀式,大傢都很馬虎了,時代不同也難怪。很多在傢出傢的同學,對於佛經佛像很馬虎,隨便放。雖然說這是書,你就算帶到厠所看也可以,但是不然,我們當年接手一本佛經,一定會放頭上頂禮。受一尊佛像,一定也先請到頭頂上再拿下來,規規矩炬的。就算你們有時拿起來頂禮,但衹是擺個樣子,一點也沒有誠意。
  若菩薩有信解不可思議解脫法門的,一切魔障均奈何不了他。再進一步說,也同時解脫了一切佛法的束縛,纔是真解脫。如果解脫了魔,但還被佛法束縛,就是沒有真得到不可思議解脫法門。
  「大迦葉說此語時,三萬二千天子,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大迦葉這麽說時,一同來的三萬二千天子,都發了大乘心。這時,維摩居士就找上了大迦葉,對象變了。京劇中有這一場,出場人物都戴着羅漢像的面具,唱功不多,但做功很多,每個羅漢不同,這樣的京劇恐怕以後不會再看到了。
  魔王 大菩薩 解脫
  「爾時,維摩詰語大迦葉:仁者!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中作魔王者,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方便力故,教化衆生,現作魔王。」因為大迦葉懂,他到底是禪宗的第一代祖師,所以維摩居士告訴他,十方世界中作魔王的,都是十地以上的大菩薩。《華嚴經》講兩個對立的,十方世界治世的轉輪聖王,是十地以上的菩薩纔來的。但是能與佛對抗的魔王,也是十地以上菩薩所演變的。所以魔王這個名辭談何容易啊!禪宗祖師會說,某人的境界可以入佛了,但是還不可以入魔。要魔佛兩邊都不着,纔是得真解脫,然後也可以成佛,也可以成魔。
  原始佛經翻譯過來時,魔字本來用「磨」,是磨練的意思,經典常用「磨羅」。後來加上宗教觀念,就把它變成魔鬼的魔。這其中的觀念是有差別的。
  這裏維摩居士好像是在推崇魔道,他是講大魔王,不是小魔王。嚴格的講,誰是大魔王?十方一切聖賢、一切教主,纔是真正的大魔王!沒有這個境界是不能成聖人的。
  接下來講什麽是魔王大菩薩境界。
  「又迦葉,十方無量菩薩,或有人從乞手足耳鼻、頭目髓腦、血肉皮骨、聚落城邑、妻子奴婢、象馬車乘、金銀瑠璃、硨磲碼碯、珊瑚琥珀、真珠坷貝、衣服飲食,如此乞者,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方便力而往試之,令其堅固。」修道的人都怕魔,對不對?但是真修道的人要拜魔,求魔來磨你,魔還不肯來呢!你能受魔王折磨要多大的福氣啊!真受得了魔,打過了這一層,你的道理就躍進一大步。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的力量比道還大。如果你磨不過去,你的道衹高一尺而已,魔可是有一丈高。如果你能把魔降伏了,就跳了九尺,你還不幹?有便宜還不曉得占,可見衆生沒有智慧。
  這裏說,魔在哪裏?給你反對、給你刺激、給你煩惱的都是魔。十方世界有無量大菩薩現身作魔王,故意要人傢這樣那樣,要人傢的手腳、財産,要了以後還打你、笑你。真做菩薩是什麽都可以布施的。布施身體的手足、血、皮、骨等,比較容易。比如血庫缺血了,要你捐血,你會同意。要你把房子捐出來,幹不幹?捨不得了吧!這還不算,要你把太太或先生讓出來,恐怕你會動刀子了。然後還有你的車子、首飾等,都拿出來。有人專門來嚮你要,其實都是菩薩變成魔王來試你。
  中國文化有幾句話,跟這段經文是異麯同功,我前面講過了,你們也記了筆記,但是還記不住:「能受天磨真鐵漢,不遭人忌是庸纔」,你們出去做事,受不了人傢嫉妒打擊;我說我為你高興,還有人嫉妒打擊你,如果你窩囊的話,就沒人要嫉妒打擊你了,這代表你沒什麽了不起嘛!
  許多人為了財産糾紛煩惱,清朝安徽桐城有條「六尺巷」,據說是當時宰相張廷玉傢中,土地被鄰人蓋墻侵占了三尺,傢人通報在京中的宰相。宰相並沒有去嚮地方官吏打招呼,而是回一首詩給傢人:
  萬裏修書衹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
  長城萬裏今猶在誰見當年秦始皇
  這事被鄰人知道了,就還他三尺地,又再退讓三尺,所以就成了條六尺寬的巷子。實際上,這位宰相書讀得多,可能是學唐末楊玢勸傢人相讓的例子。楊玢在尚書任內,快要告老退休的時候,他在故鄉的舊屋地産,有些被鄰居侵占了。於是他的傢人們要去告狀打官司,把擬好的起訴書送給他看。楊盼看了,使在後而批說:
  四鄰侵我我從伊畢竟須思未有時
  試上含元殿基望秋風秋草正離離
  這些是中國的例子。我常說,中國宋明以後的理學家講規規矩炬做人,是佛教的律宗,老莊道傢是佛教的禪宗,講解脫的。舉這些例子,你說菩薩在哪裏?不一定在廟子,不一定在宗教中,社會上很多人行的就是菩薩道。倒是穿上宗教外衣的人,常常聽聞佛法的人,卻做不到。社會上很多不信宗教的人,我看了肅然起敬,他們真是菩薩。
  維摩居士說,種種來磨難你的都是菩薩,所以你們夫妻感情好的是好菩薩,感情壞的是壞菩薩,都是菩薩!你把另一半當是菩薩,就解脫了!
  「所以者何?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有威德力,故行逼迫,示諸衆生,如是難事,凡夫下劣,無有力勢,不能如是逼迫菩薩。譬如竜象蹴踏,非驢所堪,是名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智慧方便之門。」為什麽菩薩才能做魔王來折磨人?因為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纔有這個威德力。威德是從福德來的,魔王一定是有大福德大享受的。像你們連飲食都艱難的話,要做魔王還做不了呢!衹有魔王纔有資格來迫害衆生,使你嚮善,這也是仗頭出孝子的道理,反的教化是能成就人的。但是你如果不具備威德力,就不能這麽做,言不壓衆,貌不驚人,講出來惹人反感,你還是做正面的菩薩吧!沒有這個條件,不能做魔王去迫害人的。比如竜象,踏下去就有力量,小驢子是不能比的。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網上錄入緣起出版說明開場白佛國品第一方便品第二弟子品第三
菩薩品第四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不思議品第六觀衆生品第七佛道品第八入不二法門品第九
香積佛品第十菩薩行品第十一見阿閦佛品第十二法供養品第十三囑纍品第十四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