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 考古中國:夏商周斷代工程解密記   》 第一章 直面歷史的遺産(7)      嶽南 Yue Na

  從羅琨等學者選錄的傳世文獻中可以看到,夏商周三代的歷史記載枝蔓繁雜,神話、傳說、史實和揣測交織在一起,尤其在年代的劃分上,更是衆說紛紜,形同一團亂麻。但若從傳說的古史和科學的古史兩個係統仔細分析研究起來,還是可以看出整體的脈絡,特別是從偉大的歷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中,更能看出夏商周三代的概況。
  關於夏代之前的歷史,不僅社會生活的一般狀況極其模糊,連時間、地點、人物及世係等諸要素也是雲遮霧罩,難窺真顔。司馬遷收羅各傢異聞傳說,把那些遠古的人物事跡如黃帝、炎帝、蚩尤、顓頊、高辛(嚳)、堯、舜等等三皇五帝加以梳理編排,統統歸入《五帝本紀》,權當《史記》的捲首開篇,接下來就是對夏商周三代及其以後歷史的敘述。
  按照《史記》的說法,夏的第一位帝叫禹,之前是舜和堯兩位帝,他們都是五位古帝的後代。據歷史留下的文獻資料看,堯號陶唐氏,都平陽,居地在西方;舜號有虞氏,生於諸馮,卒於鳴條,從地理位置看應屬於東方。禹的父親鯀,居地在崇,崇即嵩,應為河南嵩山一帶。禹原住在陽城,後都陽翟,這兩個地方後世學者大都認為應在河南偏西地區。如果從三皇五帝到堯、舜、禹等幾位重量級人物對後世留下的影響來看,禹的名聲最大。同許多古老民族都說遠古曾有一次不可抗拒的天災——洪水一樣,據說在帝堯之時,也遇到了波浪滔天的洪水,搞得天下人民苦不堪言。為了治理洪水,讓百姓安寧,帝堯讓鯀主持治理,結果9年而無功,洪水照樣泛濫成災。堯一看這種狀況,不得不另請一位叫舜的高人出面沒法。舜得到重用後,以天子的權力四處視察災情。結果發現鯀搞的那一套以堵為主的治水方法亂七八糟,壓根不能湊效。為樹立朝廷的威儀尊嚴和平息小老百姓們的哀怨之氣,年輕氣盛的舜一怒之下將鯀殺死於羽山之野。此舉令天下百姓為之叫好,都認為殺得好,殺得及時,大快人心。事過之後,可能舜感到自己對鯀的問題處理有些過火,心生慚愧,遂産生了同情彌補之心。或者禹本身在道德、才能等軟件和硬件上都具備了為官治水的條件,並有幸落入舜的法眼。未久,舜就舉薦鯀的兒子禹出來繼承其父的事業,治理仍滔滔不絶,泛濫成災的洪水。
  禹上任之後,想到自己的老子治水不成被砍頭的事。為了保住肩膀上那個圓圓的且散發着溫熱的肉球。乃勞心焦思,吸取以前失敗的教訓,改堵的方法為疏導、疏通之術,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令益予衆庶稻。在外奔波13年,三過傢門而不敢入,深怕一不小心被身首異處,落個死無葬身之地的悲慘下常經過一翻艱苦卓絶的折騰,終於使洪水的治理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於是天下太平,禹也自然成為後世備受人們崇拜和贊頌的一位神人。
  當時與禹同時治水的還有一位叫伯益的非凡人物,傳說伯益最早發明了鑿井之術,有了井,人們便可以離開經常泛濫的河流,到不受洪水所害的地方居住和生産,人身安全和農業的發展都有了保障。差不多也在這個時期,有一個叫奚仲的人發明了車,車的發明是古代社會生活中一項革命性成果,這個成果無疑對生産力的發展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按一般的說法,黃帝以下諸帝,部落聯盟逐漸擴大,戰爭也變得頻繁起來。到堯舜禹時期,存在着以黃帝族為主,以炎帝族、夷族為輔的部落大聯盟,到了禹做大酋長時,對苗族的戰爭獲得了較大的勝利,使當時勢力最大、戰鬥力最強的苗族和黎族被迫退到長江流域,黃、炎族開始占有了黃河中遊兩岸的中原地區。從流傳下來的史料可以看到,神農時用石頭做兵器,黃帝“以玉為兵”,到了禹的時候則用銅做兵器。如此迅猛發展的生産力,奠定了偉大燦爛的華夏文明的基矗
  在流傳下來的中國最早的史書《尚書》中,堯、舜、禹的帝位傳承是采勸禪讓”的制度。當堯在帝位的時候,咨詢四嶽(姜姓,炎帝族),四嶽推舉虞舜作繼承人。舜受到各種考驗後,攝位行政。堯死,舜得以正式即位,而即位後的舜像先帝堯一樣,是位道德高尚的謙謙君子,依例咨詢衆人,聽取各方意見,最後推選禹為自己的繼承人。舜死,禹繼位。繼位後的禹仍照過去方針辦,依原有的制度,將臯陶(偃姓,夷族)作為自己的繼承人。想不到這位臯陶未來得及即位就一命嗚呼,撒手人寰。衆人與悲痛中又推舉臯陶的兒子、曾發明鑿井術的伯益為繼承人。想不到歷史總是和臯陶父子過不去,當禹死後,應該繼為帝的伯益正在梳洗打扮,穿衣戴帽,未來得及登常入室蹲坐大位,蓄謀已久的禹子啓,就率領一幫狐朋狗友和私人武裝,發動了一場反革命政變,將伯益的衣服扒光,帽子打掉,於慌亂中踏着流淌的鮮血進得廳常,爬上大位,自稱為帝。從這次政變開始,原來的“禪讓”制度被廢棄,“公天下”從此變為“傢天下”。這一重大歷史性轉折,影響了以後幾千年中國的政治制度,自此歷代帝王都以“傢天下”為己任,世間的一切再也沒有小老百姓們什麽事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序章 千年夢尋(1)序章 千年夢尋(2)第一章 直面歷史的遺産(1)
第一章 直面歷史的遺産(2)第一章 直面歷史的遺産(3)第一章 直面歷史的遺産(4)
第一章 直面歷史的遺産(5)第一章 直面歷史的遺産(6)第一章 直面歷史的遺産(7)
第一章 直面歷史的遺産(8)第一章 直面歷史的遺産(9)第二章 在新世紀的光照裏(1)
第二章 在新世紀的光照裏(2)第二章 在新世紀的光照裏(3)第二章 在新世紀的光照裏(4)
第二章 在新世紀的光照裏(5)第二章 在新世紀的光照裏(6)第二章 在新世紀的光照裏(7)
第三章 在夏文化迷宮中穿行(1)第三章 在夏文化迷宮中穿行(2)第三章 在夏文化迷宮中穿行(3)
第三章 在夏文化迷宮中穿行(4)第三章 在夏文化迷宮中穿行(5)第三章 在夏文化迷宮中穿行(6)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