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80年发生的这场"三川竭,岐山崩"的严重自然灾害,无论如何危及到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即使是放在今天也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敢掉以轻心的。况且,天灾往往是与人祸相联系的,在古人看来,天灾是人祸的写照。当时的一个周大夫叫伯阳父的(《史记集解》云:伯阳父,周柱下史老子也),便预言"周将亡矣"。他的理论依据是:
"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水土无所演,民乏财用,不亡何待?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其川源又塞,塞必竭。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征也。川竭,山必崩。若国亡不过十年,数之纪也。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伯阳父是用周代流行的阴阳两气之说来解释地震发生的原因的,应该说,仅就这一点来说,还颇具辩证法。"立天之道,曰阴与阳",这一东方式思维模式包举了宇宙演化、社会发展和人际关系的广泛内容,是周代天人一体的宏观宇宙哲学观念。他认为,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不是某种超自然的神灵主宰,而是事物内部固有的一阴一阳两种对立力量作用的结果,地震就是其中一例。应该说,这种理论在当时是非常积极的。但是,他又把一国之兴亡与山川的崩竭联系起来,显然又带有原始的巫术思维。不管这种思维是对是错,毕竟他能够把天灾与周幽王的暴政(人祸)联系起来,说明二者相加,必然导致亡国。这种预见是对的。
果然,历史完全按照他的预言前进了。《史记·周本纪》说:"十一年,幽王乃灭,周乃东迁。"
然而,天灾毕竟不是西周灭亡的必然要件,倘若当政者善修国政,完全是可以亡羊补牢的。那么,周之灭亡,其深层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说起来挺有意思。
谣言之惑
谣言,可以说是周幽王亡国的第二个征兆。
历史上的谣言是很有意思的。人们不难发现,每到一个王朝的末世,社会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现象,那就是谣言女神以温暖的姿态光临天下。举个非常熟悉的例子,秦始皇时期,公元前213年,贵为天子的秦始皇刚刚从北边巡视回来,谣言女神便降临到他身边。有童谣唱:"亡秦者胡也"。《史记·秦始皇本纪》载:
始皇巡北边,从上郡入。燕人卢生使人入海还,以鬼神事,因奏录图书,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十四县,城河上为塞。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阳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徙谪,实之初县。禁不得祠。明星出西方。三十四年,适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
正是这样一句谣言断送了刚刚一统天下的秦王朝。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出现这样一句谣言呢?我们略作分析:
首先这句谣言出现的时机正是秦始皇从北部边境巡视归来之际。秦始皇巡边的目的一来是展现自己一统天下的伟大功绩,向黔首们昭示自己的威德;二来安抚边境。但谣言偏偏出现了"胡"字。
"胡"是秦王朝对北部边境少数民族的通称。早先周王室灭商借力于胡,周的灭亡也是胡(犬戎)所为。胡对秦朝也构成一定威胁。也正为如此,当秦始皇一听此谣言,首先采取的应对措施就是发兵北境击胡,继而进一步的举措便是修筑长城。在此过程中,秦始皇为自己选择了自己的掘墓人,陈胜吴广便是被征发前往修筑长城的士卒。然而,有意思的是,谣言中的"胡"最终指向的却不是对秦构成威胁的"胡",而是萧墙之内,自家的儿子胡亥。
秦始皇为何没有想到此"胡"呢?从当时秦朝的政治来分析,秦始皇自不必想到此"胡"会是断送自己江山的罪人。秦历来重视法家学说,在他的封建制下,自己的儿子是和普通平民一样的,没有特殊的权力。况且,在秦始皇的众多儿子中,胡亥只是其中的第十八个儿子。但历史偏偏给秦始皇开了个天大的玩笑,政权偏偏落到了此"胡"手上。
此"胡"之所以成为秦二世也仅仅是命运给他开了个玩笑。原因只是一个叫赵高的宦官害怕秦始皇的法定继承人长子扶苏而制造出来的一个阴谋。"谣言和人一样,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它也是一种复杂造物的结果,来自历史,影响历史,更阐释历史。"由此,我们不难发现,这句五字谣言实则道出了秦王朝的全部政治和短短的历史。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