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孔學感悟集:論語力   》 第9節:於丹:在成長中的感悟(1)      於丹 Yu Dan    孔健 Kong Jian

  第一章
  在成長中的感悟
  於丹:在成長中的感悟
  說到儒與道,中國哲學這兩大源頭,在我最初接觸的時候,是處於一種孩提的蒙昧狀態,並沒有一個很明確的意識要去讀,要去記憶。
  先來說儒傢。我最早接觸《論語》裏面的一些道理,大概是在四五歲的時候,現在想起來,我父親從一開始就沒有要求我死記硬背,卻經常帶我去叔叔、阿姨傢參加聚會,有很多人在一起的時候,爸爸就悄悄地跟我說,你看,這裏有這麽多人,孔子說過一句話叫"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麽些人裏頭,肯定有能當你老師的人,你去看看,你覺得他們誰對人特別有禮貌,誰特別博學,誰做事做得特別麻利,你去看看誰能當你的老師?小孩子嘛,我就這樣跑來跑去看,有的時候看到有些行為是好的,也有的時候看到的是不好的,就會跑回來問爸爸,說你看,有一個叔叔他隨地吐痰了,有一個阿姨她高門大嗓地搶別人話了,這個人肯定不是老師吧。然後我爸爸會告訴我說,這也是老師啊,因為孔子說"見賢思齊,見不賢則內自省"。你看到比你好的人,你要跟他一樣好,這是老師;但是見到不好的人,你要反省自己,你會不會跟他一樣不好,所以這也是一種老師。
  我對《論語》的介入一直都是這樣隻言片語化進生活的。《論語》對我來講是篤定的、真實的、親切的、溫暖的。
  司馬牛曾問過老師:什麽叫君子?孔子說:"不憂不懼",
  司馬牛覺得很睏惑,做到不憂不懼就能算是君子了嗎?然後孔子反問了
  他一句:"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一個人反省自己,叩問心靈,上不愧蒼天祖先,下不愧百姓兒女,那麽他的心何來的憂,何來的懼?一個人叩問內心可以做到不憂不懼,這是一個簡單的標準嗎?能做到這一點,還不是君子嗎?君子坦蕩蕩,小時候不知道,大了以後纔有所感悟。君子坦蕩蕩,什麽是坦蕩蕩,並不是心中任何事情都不進入,而是萬事進入之後皆能化解。
  讀經典很有意思,開始會覺得簡單,但是讀來讀去,便應了鄭板橋的那句話:"畫到生時是熟時。"感悟到這一點,那麽,我們就能真正地從內心敬仰聖賢。因為他們不用華采的詞語,來讓大衆覺得一定要去膜拜,一定要去遠離。他們不因自己的偉大而讓萬衆折服,覺得不可企及。他們以自己一種樸素的人格,讓大衆覺得,這些樸素的真理恆久不變。
  道在人心,道不遠人,你總歸是能憑着生命的成長去接近的。《論語》裏提到"仁"的地方總共109處,這是整個儒傢思想體係的核心。學生問老師什麽是"仁",老師的回答就兩個字:愛人。真正的仁愛之心無非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後來被孟子推演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也是孔子說的,他一生的理想無非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而我對這句話有了真正刻骨的理解是在2006年的"感動中國"的評選中。
  2006年年末在許多評選材料裏,我看到了這樣一個人:她是一位農村阿姨,從嫁到這個村子,就義務撫養村裏所有的孤寡老人。就這樣,她日復一日地在這些老人傢中奔走。她自己的四個孩子在耳濡目染下,從小就覺得村裏的孤寡老人就是自己的爺爺奶奶,媽媽忙不過來的時候,他們就會去幫忙給老人們洗腳、剪指甲。這樣一直持續了三四十年。當時我給她寫的推介詞是:如果富人做這樣的事叫做慈善,那窮人做這樣的事,她就是聖賢。看到她的故事時,我明白了什麽是所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雖然她一生並未走出過農村,但她就是一位活着的聖賢,掀開上面的銘文,每個人都有四個字。這位農村婦女的碑上的四個字是--"溫暖世道"。
  中國儒學的核心思想就是和諧,講究的是天與人的和諧、個人與社會的和諧,講究的是每個人"天下己任"、全社會"和而不同"。這有助於建立後工業時代的穩定秩序。
  從中國本土來講,不能過分強調和推崇文化一元論。任何好的文化,我更願意用健康這個詞來評價。健康的文化生態,一定是多元的、富於建設性的、生生不息的。我不希望說由於儒學是我們本土的産物,就認為文化應該是一元的,就要用儒學去拯救當今世界,拯救所有的文化問題,那樣有失偏頗。文化基因實際上積澱在中國人的血液中、骨髓中,它是一種生活習慣、一種倫理判斷。一位農村大媽,她可能目不識丁,但她知道孔夫子。她知道孔子的態度和觀點,知道逢年過節大傢要互緻問候,也知道教育子女要為人誠信。也就是說,仁義禮智信一直為中國普通百姓所追崇。百姓熟悉的"忠厚持傢久,詩書繼世長"等,很多都是真正的儒傢思想。可以說它對世界的確具有一定的普適意義,但不能說它是世界性的文化基因,畢竟它更重要的是東方的,是中國的。儒傢給了我們土地,讓我們能夠站在這片土地上行走,但是如果沒有天空的話,我們就沒有思考,不能飛翔。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前言 《論語力》"出籠"花絮(1)第2節:前言 《論語力》"出籠"花絮(2)
第3節:前言 《論語力》"出籠"花絮(3)第4節:前言 《論語力》"出籠"花絮(4)
第5節:序一 為日文版《論語力》出版所作的序言(1)第6節:序一 為日文版《論語力》出版所作的序言(2)
第7節:序二 中國出現"於丹現象"的背景(1)第8節:序二 中國出現"於丹現象"的背景(2)
第9節:於丹:在成長中的感悟(1)第10節:於丹:在成長中的感悟(2)
第11節:於丹:在成長中的感悟(3)第12節:於丹《論語》扶桑行(1)
第13節:於丹《論語》扶桑行(2)第14節:於丹《論語》扶桑行(3)
第15節:於丹《論語》扶桑行(4)第16節:於丹《論語》扶桑行(5)
第17節:於丹日本講座(1)第18節:於丹日本講座(2)
第19節:於丹日本講座(3)第20節:於丹日本講座(4)
第21節:於丹日本講座(5)第22節:於丹日本講座(6)
第23節:於丹日本講座(7)第24節:於丹日本講座(8)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