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 破译张爱玲的情感密码:哪一种爱不千疮百孔   》 过程主义者和目的主义者(2)      闫红 Yan Gong

  那么,张佩纶是一个过程主义者吗?有人不这么认为,清代官场小说《孽海花》里,这样描述以张佩纶为原型的庄仑樵:他寒窗苦读,一路披荆斩棘,终于被授了翰林侍讲学士,然而清代的京官,薪水不高,若非身居要津,却也寒酸可怜,这位庄翰林就穷得连饭都要吃不上了。他心中郁闷,心想“那些京里的尚侍,外省的督抚,有多大能耐呢?不过头儿尖些,手儿长些,心儿黑些,便一个个高车大马,鼎烹肉食起来!我哪一点儿不如人,就穷到如此?”又听说“浙闽总督纳贿卖缺”、“贵州巡抚侵占饷项”、“赫赫有名的直隶总督李公许多骄奢罔上的款项”,便夹着—股愤气,写了一封奏折。次日消息见报,轰动京城。
  谁知仑樵自那日上折,得了个采,自然愈加高兴。横竖没事,今日参督抚,明日参藩臬,这回劾六部,那回劾九卿,笔下又来得,说的话锋利无比,动人听闻。……上头竟说一句听一句起来,半年间那一个笔头上,不知被他拔掉了多少红顶儿。满朝人人侧目,个个惊心,他到处屁也不敢放一个。……人家愈怕,仑樵却愈得意,米也不愁没了,钱也不愁少了,车马衣服也华丽了,房屋也换了高大的了,正是堂上一呼,堂下百诺;气焰熏天,公卿倒屣;门前车马,早晚填塞。
  照这说法,张佩纶的激烈、锋利,不怕把天下人全得罪光的那股狠劲儿,不过是为了脱贫致富奔小康,不但有目的,而且这目的还不怎么上得了台面。能把宏大光明的表象捅一个窟窿,窥见里面那点子见不得光的东西,向来是我爱干的事,但是,我看了又看,还是不能说服自己毫无心理负担地幸灾乐祸,因为,我不能相信,张佩纶是为了那点蝇头小利,走上这么一条决绝之路的。
  他毕竟不是雪窗萤火的穷书生,一头撞进官场中来,他爹做过俺们安徽的按察使,虽然在他七岁那年就已去世,但是有这样一份家底,他对官场上的规矩,不会那么不明白。
  问题是,明白之后,又怎样?有的人是顺水推舟,为我所用,你看同样是官宦子弟出身的吴三桂和袁世凯,官场运作那叫一个轻车熟路啊,没办法,人家那是童子功,真不是一头雾水的寒门子弟所能比的,但还有一种人,明白之后,仍执迷不悟,在独木桥上孑然而行,渐行渐远,那就是张佩纶这样的人。
  他自幼习学的儒家道德,在某些人眼中,可能只是科场上的题目,或者取悦大众的说辞,张佩纶却奉之为信仰,在这面信仰的大旗下,他只能前进,无法后退。 “非如此不可!” 这是贝多芬某个乐章的主题,也可视为张佩纶的生命进行曲。
  当然,也有人认为,张佩纶是一种大狡猾,想把那份“忠直”打造成一面特别结实的金字招牌——靠名声混官混饭,这在明清两朝确实很流行,说到这个,就要带出一个比较复杂的话题,那就是清流。
  清流是这样一拨人,统一的LOGO,是精神洁癖,个个眼睛里都揉不得沙子,以清扫天下为己任。洁癖成就影响力,不入他们法眼,就说明你不够干净。
  张佩纶正是清流中人,而且还是中坚力量。有人把“清流”比喻成一头“青牛”,军机大臣李鸿藻是牛头,张佩纶和张之洞分别是牛角,还有几位在历史上叫得响的人,是牛尾牛肚乃至牛鞭等等,这头青牛,真的很“牛”。
  跟着清流,可能没有肉吃,但怎么着都会有口饭吃,“社会良心”的名声出去了嘛,反对他们,就是反对正义,反之,援助他们,则是表现正义的最佳方式。一个道德人士纵然一时落魄,一旦改朝换代,新主人为显示对于道德的爱好,也会将被贬之人重新启用,眼下受苦便可视为一份收益长久的投资;就是落魄时,也会有民间的道德爱好者给予赞助,比如有位因骂慈禧而扬名的安维峻,这边刚被革职发配,那边资助者就纷至沓来,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大刀王五。
  因此,做清流,未必就是一桩不划算的买卖。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天津教育出版社
序:张爱玲是怎样炼成的(1)序:张爱玲是怎样炼成的(2)精彩书评:这么可怜身是眼中人
精彩书评:破译张爱玲的感情密码精彩书评:真实的张爱玲在这里精彩书评:原来张爱玲可以这样读
张佩纶的光辉岁月过程主义者和目的主义者(1)过程主义者和目的主义者(2)
李鸿章为啥喜欢张佩纶(1)李鸿章为啥喜欢张佩纶(2)李鸿章为啥喜欢张佩纶(3)
李鸿章为啥喜欢张佩纶(4)就这样老去(1)就这样老去(2)
就这样老去(3)父亲是女儿前世的情人(1)父亲是女儿前世的情人(2)
黄素琼这个湖南人很勇敢(1)黄素琼这个湖南人很勇敢(2)她和他的相互背叛(1)
她和他的相互背叛(2)她和他的相互背叛(3)她和他的相互背叛(4)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