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季羨林談人生   》 第9節:緣分與命運      季羨林 Ji Xianlin

  緣分與命運
  緣分與命運本來是兩個詞兒,都是我們口中常說,文中常寫的。但是,仔細琢磨起來,這兩個詞兒涵義極為接近,有時達到了難解難分的程度。
  緣分和命運可信不可信呢?
  我認為,不能全信,又不可不信。
  我絶不是為算卦相面的"張鐵嘴"、"王半仙"之流的騙子來張目。算八字算命那一套騙人的鬼話,衹要一個異常簡單的事實就能揭穿。試問普天之下--番邦暫且不算,因為老外那裏沒有這套玩意兒--同年、同月、同日、同時生的孩子有幾萬,幾十萬,他們一生的經歷難道都能夠絶對一樣嗎?絶對地不一樣,倒近於事實。
  可你為什麽又說,緣分和命運不可不信呢?
  我也舉一個異常簡單的事實。衹要你把你最親密的人,你的老伴--或者"小伴",這是我創造的一個名詞兒,年輕的夫妻之謂也--同你自己相遇,一直到"有情人終成了眷屬"的經過回想一下,便立即會同意我的意見。你們可能是一個生在天南,一個生在海北,中間經過了不知道多少偶然的機遇,有的機遇簡直是間不容發,稍縱即逝,可終究沒有錯過,你們到底走到一起來了。即使是青梅竹馬的關係,也同樣有個"機遇"問題。這種"機遇"是報紙上的詞兒,哲學上的術語是"偶然性",老百姓嘴裏就叫做"緣分"或"命運"。這種情況,誰能否認,又誰能解釋呢?沒有辦法,衹好稱之為緣分或命運。
  北京西山深處有一座遼代古廟名叫"大覺寺"。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流泉,有300年的玉蘭樹,200年的藤蘿花,是一個絶妙的地方。將近20年前,我騎自行車去過一次。當時古寺雖已破敗,但仍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憶念難忘。去年春末,北大中文係的畢業生歐陽旭邀我們到大覺寺去剪彩,原來他下海成了頗有基礎的企業傢。他畢竟是書生出身,念念不忘為文化做貢獻。他在大覺寺裏創辦了一個明慧茶院,以弘揚中國的茶文化。我大喜過望,準時到了大覺寺。此時的大覺寺已完全煥然一新,雕梁畫棟,金碧輝煌,玉蘭已開過而紫藤尚開,品茗觀茶道表演,心曠神怡,渾然欲忘我矣。
  將近一年以來,我腦海中始終有一個疑團:這個英年岐嶷的小夥子怎麽會到深山裏來搞這麽一個茶院呢?前幾天,歐陽旭又邀我們到大覺寺去吃飯。坐在汽車上,我不禁嚮他提出了我的問題。他莞爾一笑,輕聲說:"緣分!"原來在這之前他攜夥伴郊遊,黃昏迷路,撞到大覺寺裏來。愛此地之清幽,便租了下來,加以裝修,創辦了明慧茶院。
  此事雖小,可以見大。信緣分與不信緣分,對人的心情影響是不一樣的。信者勝可以做到不驕,敗可以做到不餒,决不至勝則忘乎所以,敗則怨天尤人。中國古話說:"盡人事而聽天命。"首先必須"盡人事",否則餡兒餅决不會自己從天上落到你嘴裏來。但又必須"聽天命"。人世間,波詭雲譎,因果錯綜。衹有能做到"盡人事而聽天命",一個人才能永遠保持心情的平衡。
  1998年1月16日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做真實的自己(代序)第2節:人生第3節:再談人生
第4節:三論人生第5節:人生的意義與價值(1)第6節:人生的意義與價值(2)
第7節:不完滿纔是人生(1)第8節:不完滿纔是人生(2)第9節:緣分與命運
第10節:謙虛與虛偽第11節:做人與處世第12節:走運與倒黴
第13節:牽就與適應第14節:知足知不足第15節:有為有不為(1)
第16節:有為有不為(2)第17節:三思而行第18節:論壓力
第19節:論朋友第20節:論恐懼(1)第21節:論恐懼(2)
第22節:愛情(1)第23節:愛情(2)第24節:愛情(3)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