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学 讓孩子吃點苦:挫折教育的55個細節   》 第9節:讓孩子有獨立的空間(1)      崔華芳 Cui Huafang

  細節8 讓孩子有獨立的空間
  小奇剛上小學一年級,媽媽就給他準備好了他自己的房間,說是給孩子一個獨立的空間。可是,小奇從學校剛回到傢中,媽媽就開始管束小奇,不能看動畫片,不能玩玩具,要先把作業做好,然後再做媽媽給他買的課外練習。
  小奇雖然不滿意,可還是坐在自己的小桌前,磨磨蹭蹭地開始寫作業。媽媽不放心,過10分鐘就進來檢查小奇做作業的進度。小奇雖然很反感媽媽的做法,但也衹是敢怒不敢言。
  在孩子很小時,有的父母就會為孩子準備孩子自己的房間,而且在孩子的房間裏,有着最豪華的設備,讓孩子在這裏安心地玩樂,安心地做作業。可是父母是否會想到,孩子需要的不僅僅是形式上獨立的房間,更要有屬於自己的、自由的遐想空間。
  和成年人一樣,孩子們需要有自己可以支配的時間,有自己能自由玩耍的空間。如果時間上全由父母安排,空間也由父母支配,孩子的事情全由大人包辦,孩子衹是去執行,那麽孩子的自主性就永遠不會培養出來。
  有一位明智的傢長,在孩子很小時,就每天給孩子自由支配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裏,孩子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孩子有時玩,有時讀自己喜愛的書,有時畫畫。當然,有時可能是忙來忙去,什麽也沒幹成。但孩子逐漸懂得了時間的寶貴,學會了自己安排時間和計劃。
  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也有自己的觀念和判斷。也許他們的生活經驗還不足,在生活中會犯一些錯誤,但孩子犯錯誤是可以理解,也是必要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吸取教訓,積纍經驗。如果不給孩子自由發展的空間,孩子沒有足夠的實踐,那麽將來需要做自主選擇時,就很可能會束手無策。
  意大利教育傢蒙臺梭利的“精神胚胎”學說認為:胎兒在母體中形成的那一瞬間,就有一種內在的東西,這種東西將在兒童一出生就知道兒童如何發展,知道兒童去抓什麽,去摸什麽……這種東西就是“精神胚胎”。這種學說聽起來或許有些先驗論的神秘色彩,但它卻科學地指出了兒童成長的特徵。做父母的常常以自己的思維模式、想當然的育子模式,去規範孩子的行為,以為這樣做就是對孩子負責,其實這種愛,往往會誤導孩子走嚮一條相反的路。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第1節:要捨得讓孩子吃苦(1)第2節:要捨得讓孩子吃苦(2)第3節:給孩子設置一些睏難
第4節:讓孩子經歷生活的磨難第5節:不要替孩子包辦第6節:給孩子犯錯誤的權利
第7節:讓孩子自己做决定第8節:讓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第9節:讓孩子有獨立的空間(1)
第10節:讓孩子有獨立的空間(2)第11節:鼓勵孩子的探索活動第12節:讓孩子學會自我保護
第13節:讓孩子瞭解什麽是危險第14節:鼓勵孩子勇敢地接受失敗第15節:把挫折看作是成長的機遇
第16節:教孩子樂觀對待挫折第17節:培養孩子良好的心理承受力(1)第18節:培養孩子良好的心理承受力(2)
第19節:教孩子學會自我激勵第20節:讓孩子樹立偉大的理想第21節:鼓勵孩子追求自己的夢想
第22節:讓孩子一步步走嚮目標第23節:讓孩子學會嚮偉人學習第24節:鼓勵孩子凡事要堅持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