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弘道悟语   》 第9节:人非机器(1)      钱弘道 Qian Hongdao

  人非机器
  二○○五年三月下旬,我应邀赴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党校讲课。学员大多是地方干部。党校开设经济分析法学课程,我觉得这样的举措应当充分支持,因为国内大多法学院都未开设这门课程,而党校却走在前面了。
  在南宁讲完课,我又匆忙赴深圳参加第七届"中国风险投资论坛"。论坛结束后,我取道杭州,顺便回自己的山中书院略作休整。这个季节的山中已是暖意融融、草长莺飞、花香扑鼻、绿色遍野了。
  在这样的季节,我真正体会到了闲情逸致的妙趣。而这种妙趣恰与我从北京到南宁、深圳、杭州途中的奔波劳碌形成鲜明的对比。我忽然问自己,这些年精力投放的成本收益究竟如何?其中存在怎样的机会成本?当然这是无法计量的,但从幸福快乐的满足角度考察,我的感觉,大体算不上很幸福快乐,即个人效用并不很理想。就我在法律的经济分析领域所做的工作来讲,毋庸置疑,我做了多年的苦差使--投入的时间过多,产出太少,市场需求不大,且不像有的学者那样趋时而博得此起彼伏的掌声。由此,我想到自己一生的成本和收益。或许我对自己精力的配置存在误区。
  一个人的生命毕竟十分有限。我要学会精打细算,学会节省成本,甚至吝啬。而且,我还需要懂得扬长避短,不能在自己的弱项上配置太多的精力。一个人的精力分配好比一个企业的运营,要节约成本,要考虑机会成本,要讲究效率。
  人总是谋求效用最大化的。效用表现为幸福、欢乐、满足。一个人是否活得好,要看他的生命质量。这个年代,大家都活得累。我难得碰见不喊累的人。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说过:"在我遇到的每张脸上都有一个标记,弱点和忧患的标记。"刚刚从报纸上得知,清华大学两名学者英年早逝,因累而死。累,表示生命质量差。累是肌肉中毒和心力的过度消耗。累是一种呆板、一种涸竭、一种与生命之源的断裂。累表明,"我"与自身之间存在脱节,已经不能与世界保持步调一致了。一个人活得累,就意味着个人收益不佳,效用未能得到最大满足。测度生命质量好坏的关键是幸福快乐,而不是名利大小、权位高低。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要拥有最佳的健康资本。健康资本雄厚,收益就可观。健康资本耗竭,一个人就会彻底破产。
  如果一个人相信自己的工作重要无比,一放松休息就要耽误大事,甚至闯祸,这个人的神经一定衰败了。他已经是一个病人,最好去休假。一个人最好不要认为自己举足轻重,其实任何人都没什么大不了,都是无足轻重的。
  制度学派的创始人托尔斯坦·凡勃伦说;"人类在社会中的生活,正同别的生物一样,是生存的竞争,因此是一种适应淘汰的过程;而社会结构的演进,则是制度上的一个自然淘汰的过程。"他把进化论搬到经济学中,将生物进化、人类竞争、制度选择串联起来。这样的串联总是有些道理的。人是这样的可怜,人在淘汰与被淘汰的旋涡中翻滚。人变成了机器,变成了竞争的机器。大家都狼吞虎咽地吃着快餐,都疯狂地工作,都玩命地挖掘潜力,都在极端的压力下痛苦地呻吟。即使是小孩子,也几乎成了读书竞争的机器。父母无可奈何,因为我们目前的教育体制是要生产一批批机器人似的竞争者。正如法国学者拉·梅特里所说:"这些自大的、虚荣的、与其说以人的称号毋宁说以他们的傲慢著称的生物,任凭他们怎样一心抬高自己,归根结底却只是一些动物和一些在地面上直立着爬行的机器而已。"人过于重视竞争的成功,把它当作幸福的主要源泉,这就种下了烦恼之根。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1节:序第2节:人生大事(1)第3节:人生大事(2)
第4节:山中一日(1)第5节:山中一日(2)第6节:山中一日(3)
第7节:宠辱不惊(1)第8节:宠辱不惊(2)第9节:人非机器(1)
第10节:人非机器(2)第11节:江南的雪(1)第12节:江南的雪(2)
第13节:江南的雪(3)第14节:故乡的雨第15节:风雨春秋(1)
第16节:风雨春秋(2)第17节:风雨春秋(3)第18节:风雨春秋(4)
第19节:重新读书(1)第20节:重新读书(2)第21节:弘道书院(1)
第22节:弘道书院(2)第23节:弘道书院(3)第24节:弘道书院(4)
第   I   [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