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论语正解   》 第9节:第二节 仁重于泰山(2)      刘德江 Liu Dejiang

  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中,如果国家没有"仁人",没有"仁政",同样会面临唐明皇晚年的苦难。没有贤人,没有仁政,一个国家的官僚主义定会肆意横行。官僚主义的主要表现和危害是:高高在上,滥用权力,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好摆门面,好说空话,思想僵化,墨守成规,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拖拉,不讲效率,不负责任,不守信用,公文例行,互相推诿,以至官气十足,动辄训人,打击报复,欺上瞒下,专横跋扈,徇私行贿,贪赃枉法,等等。官僚主义的实质就是随心所欲,滥用权力。官僚主义产生的主观根源是:只顾自己名利,不管别人死活。纵观历代朝廷政事,国君不实行仁政,奸臣当道,忠贤之人鲜矣的朝代,官僚主义猖獗是必然的。而官僚主义必将导致统治阶层的腐化堕落,最终"国将不国"。
  一个企业,作为一个群体要想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也像国家这样,需要"仁人"以"仁"的方式经营。不仅管理者要以仁严格要求自己向"仁者"靠拢,员工也需不断约束自己向"仁者"看齐。这样的企业一定能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人无仁则无以立
  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他会怎么样来对待礼的规范呢?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他会怎样来对待乐的规范呢?"仁是礼的本体、灵魂,礼是仁的体现。如果一个人没有了仁心,那他又会怎样对待礼呢?可以想象,他一定是一个既不知礼,又不守礼的人。孔子一贯认为行仁并不难,正如他所说:"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那是什么阻碍了我们行仁呢?对私欲私利的追求。如果我们一味地执著于私欲私利,而将"仁"抛之脑后,后果会是怎样?
  一个人失去了"仁",其实也就失去了一颗仁爱之心,失去了恭、宽、信、敏、惠五项优秀的品质。如果没有了仁爱之心,那人就谈不上什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了,也就更不会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心态了。心里就只有自己,做一切事情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这样就会犯个人主义错误。个人主义,又称利己主义,是以个人私利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的思想。其特征是:将个人价值看得高于一切,将个人的特殊利益凌驾于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之上,为达到个人目的,甚至不惜损害和牺牲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像这样的人怎么能在社会立足呢?所以说"人无仁则无以立"是很有道理的。
  不仁的人没有定力。定力是佛家所言,修行人止息散乱之心,归于静寂之禅定力,称为定力。但这并非佛家专用,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运用到。简单地说它可以被看作思想集中而不受外界干扰的意志力。佛教有六度,其中包括"禅定",禅与定皆为令心专注于某一对象,而达于不散乱的状态。如果一个人没有定力,做什么事情或者处于某一状态,时间一久就会被周围的环境所干扰而走极端路线。例如,处于贫困之中的人就会犯上作乱,铤而走险,做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这不是不可能的;处于安乐之中的人就会骄奢淫逸,纸醉金迷,堕落腐化,这也并不少见。
  清代著名学者阮元的父亲阮湘圃,家境非常清贫,但是他能为人以"仁",与人相交诚实守信。正是这种洁身自好、守义明礼的美好品德,使他在乡邻间很有威望。有一次,阮湘圃要到县城里去取一封京城朋友的来信,他已经盼望很久了。因为在信里有他的朋友给他的好消息,他的朋友帮他搞到一个可以继续进京学习的机会。这天他很早就起来,打算去县城,在去渡口的路上,他不断想着进京的事情有没有机会,这对于他不仅仅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更为重要的是,马上就快科考了,这次能够去京城,便是一举两得的事情。心里想着事情,便不自觉地加快了步伐,很快他就来到要进县城必须经过的渡口。这时候,阮湘圃才知道今天的表现多么让自己羞愧。通常他都是漫步,悠闲地走着,赶到渡口时刚好赶上每天的第一班渡船,可是今天,那船上的艄公还在优哉游哉地收拾桨、舵、缆绳。他不禁为自己的心急感到好笑。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序言第2节:第一节 何为仁(1)
第3节:第一节 何为仁(2)第4节:第一节 何为仁(3)
第5节:第一节 何为仁(4)第6节:第一节 何为仁(5)
第7节:第一节 何为仁(6)第8节:第二节 仁重于泰山(1)
第9节:第二节 仁重于泰山(2)第10节:第二节 仁重于泰山(3)
第11节:第二节 仁重于泰山(4)第12节:第三节 行仁的基本原则(1)
第13节:第三节 行仁的基本原则(2)第14节:第三节 行仁的基本原则(3)
第15节:第三节 行仁的基本原则(4)第16节:第三节 行仁的基本原则(5)
第17节:第三节 行仁的基本原则(6)第18节:第三节 行仁的基本原则(7)
第19节:第三节 行仁的基本原则(8)第20节:第一节 不学礼,无以立(1)
第21节:第一节 不学礼,无以立(2)第22节:第一节 不学礼,无以立(3)
第23节:第一节 不学礼,无以立(4)第24节:第一节 不学礼,无以立(5)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