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郎搜山图歌》中,他对残害人民的妖魔表现了强烈的愤恨,而对追捕妖魔的二郎神表达了热情的赞美,呼唤斩邪除妖的英雄人物出现。由此可见,吴承恩是想借神话故事以批判现实。这就形成了吴承恩创作《西游记》的思想基础。《西游记》正是他这一创作思想的最成功的实践。
作为《西游记》主体部分的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是由历史上的真人真事发展演化而来的。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青年和尚玄奘独自一人赴天竺取经,历尽艰难险阻,至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足足用了十七年的时间,取回佛经六百五十七部,并在长安设立译场,进行翻译。他的行为和见闻本身就具有不同寻常的传奇色彩。玄奘奉诏口述西行沿途见闻,介绍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由弟子辩机写成《大唐西域记》。之后,他的弟子慧立、彦琮又写成《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这本书记述了玄奘西行取经事迹,作者为了宣传佛教并颂扬师父的宏伟事迹,插入了一些带神话色彩的传说。此后取经故事就在社会上广泛流传,愈传愈神,以致离历史上的真实事件愈来愈远。在《独异志》、《大唐新语》等唐人笔记中,取经故事已带有浓厚的神异色彩。据欧阳修《于役志》载,扬州寿宁寺藏经院有玄奘取经壁画,可知取经故事在五代时已广为流传。到宋代,“说话”艺术兴起以后,说话人(说书人)用它作为题材,进行创造。“说话”的形式有唱有说,近似唐五代时“讲唱经文”的“俗讲”,内容则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刊印于南宋时期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取经故事发展的重要阶段,书中出现了孙行者和深沙神,这两者就是《西游记》中孙悟空和沙僧的前身,但还没有猪八戒。书中也描写了一些阻挠取经的妖魔和其他奇遇,虽然有些描写荒诞不经、不近情理,但已初步具备了《西游记》故事的轮廓。
到了元代,又出现了更加完整生动的《西游记平话》。明代永乐年间编纂的《永乐大典》中提到《梦斩泾河龙》的故事,即采自《西游记平话》,内容与吴承恩所著《西游记》中“老龙王拙计犯天条”的前半部分基本相同。由此可见,最迟在明初就已经有《西游记平话》了。成书比《永乐大典》更早的朝鲜汉语教科书《朴通事谚解》中也概括地引述了《西游记平话》中关于“车迟国斗圣”故事的片段,内容与吴承恩所著《西游记》中的描写也十分相似。书中还有八条注文,叙述了《西游记平话》的主要情节。其中孙悟空的身世、经历和“大闹天宫”等故事与吴承恩所著《西游记》相当接近,《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的深沙神已演变成沙和尚,并出现了黑猪精猪八戒。由此可见,《西游记平话》已具备了取经故事的重要情节。《西游记平话》在《西游记》的成书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民间创作已经给吴承恩写《西游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