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义说部 清史演義   》 第八回 明守將獻城賣友 清太宗獲璽稱尊      蔡東藩 Cai Dongfan

  卻說滿洲太宗下令退軍,衆貝勒都來諫阻,太宗把意見詳述一番,說得衆貝勒個個嘆服。原來太宗的意思,恐師老日久,有前無繼,轉犯兵傢之忌。就使乘勝攻城,應手而下,也是萬不能守。一旦援軍四集,反緻進退兩難,所以决意離京,把畿輔打擾一番,擾得他民窮財盡,激起內亂,方好乘隙而入,唾手奪那明室江山。這正是亟肆以敝的計策。確是妙算。當下率領全軍,退至通州,是時已天聰四年了。點目。到通州後,復渡河東行,剋香河,陷永平;將到遵化,忽見前面有明軍攔住,歷歷落落的炮彈,嚮滿軍打來。太宗方令軍士退後,猛聽得豁喇一聲,明軍這邊的大炮,無故炸開,弄得自己打自己。太宗趁這機會,再令軍士嚮前猛進,此時明軍已紛紛自亂,哪裏當得住滿軍。衹是這位統兵大員,偏不肯逃走,麾軍士拼命攔截,自辰至酉,明軍已矢盡力窮,這統兵大員,中了滿兵兩箭,墜馬身亡。看官!你道這明將是誰?就是金聲保薦的劉之綸。之綸平日頗研究武備,嘗藉貸百金,造成木質大炮;又造獨輪車、偏箱車、獸車,都是輕便利用,因聞崇禎帝召見的信息,夤夜到京,入奏稱旨,超擢兵部侍郎,協理京營戎政,聞得滿營齊退,之綸誓師出追,到了通州,聞滿軍東去,料他必取道遵化,退出關外,遂約總兵馬世竜、吳自勉二人,尾滿軍後,趨嚮永平,自己由間道到遵化,截滿軍歸路,與馬、吳兩總兵前後夾攻。計亦甚善。誰知馬、吳兩人,違約不追,之綸衹領了一支孤軍,駐紮娘娘廟山。待滿軍到來,兩邊相較,已是衆寡不敵;偏這大炮又炸,越加危急。左右請結陣徐退,之綸怒道:“吾受天子厚恩,誓捐軀以報,戰若不勝,願死,敢言退者斬。”好漢子。到了矢盡力窮的時候,之綸見不可支,大呼道:“死死!負天子恩!”急解佩印付給傢人道:“持此歸報朝廷。”不一時,即被滿軍射倒。又死了一個忠臣。所剩殘兵,霎時間一掃而空。
  太宗復領兵攻陷遷安、灤州,進至昌黎,卻由該縣左應選,率兵民固守,連番進攻,都被擊退。倒難為他。尋聞明廷復起用孫承宗,代袁崇煥守山海關,恐他遣將前來,截斷歸路,遂匆匆的收兵回國。既至國都,文武各官,都上表慶賀,惟太宗猶有憂色。衆貝勒各來進問,太宗道:“袁蠻子雖已下獄,終究未死,倘或赦罪出來,又要與我國做死對頭,所以放心不下。待他死了,汝等賀我未遲。”過了數日,偵察明京大事的探子,密書馳報,略說:“袁崇煥已經磔死,連傢産亦被籍沒。”太宗方欣然道:“難得此公已死,咱們可長驅入明了。”自拆股肱,適以利敵。是時範文程在旁,太宗復顧着道:“這是範先生第一功。”文程道:“崇煥雖死,承宗尚在,山海關尚未易下。”太宗道:“待來年再行圖他。衹是明兵慣用大炮,我國恰無此火器,須趕緊製造,方可攻明。”文程道:“這正是最要緊的事情。”遂招募工匠,鑄起紅衣大炮,命軍士沿習燃放。
  轉瞬間又是一年,衆貝勒復請攻明,太宗約以秋高馬肥,方可進兵。是時孫承宗督師關上,收復灤州、遷安、永平、遵化四城,復整繕關外舊地,軍聲大震。怎奈來了一個邱禾嘉,做了遼東巡撫,偏與承宗意見不合。狹路相逢,無非冤傢。承宗議先築大凌河城,以漸而進,禾嘉恰要同時築右屯城。工程日久,兩城都未曾完工,滿軍已進薄城下,這是天聰五年八月內的事情。
  太宗帶領精騎,到了大淩河,掘濠竪柵,四面合圍,令貝勒阿濟格等率兵往錦州,遮擊山海關援兵。邱禾嘉聞滿軍已至,急率總兵吳襄、宋偉等,自寧遠趨錦州,是時阿濟格軍尚在中途,錦州城下,未見敵人蹤跡。禾嘉令吳襄、宋偉,率兵進發,到長山口,遇着滿軍,彼此交戰,不分勝負。兩邊鳴金收軍,各紮住營寨,準備明日廝殺。是夕,滿洲太宗亦到阿濟格營內,親自督戰。次日,天色微明,滿兵已張開兩翼,嚮明營撲來。明總兵宋偉,堅壘不動。滿軍連衝數次,都被宋偉的營兵,槍炮打回。宋偉亦能。太宗命轉攻吳襄營,吳襄忙令營兵,齊放槍炮,滿兵亦槍炮迭施。正轟擊間,忽東北角上,颳起一陣狂風,頓時飛石揚沙,天昏如墨,襄軍乘風舉火,烈焰騰騰,撲入滿軍。滿軍正在着急,俄見大雨奔下,風隨雨轉,火勢反嚮襄軍撲回。襄軍出其不意,霎時大亂,滿軍乘風猛攻,殺得襄軍零零落落,吳襄忙率殘兵逃走。豈真天意。滿軍復馳嚮宋偉營,此時偉軍見襄軍敗走,已自膽怯,怎禁得滿軍踴躍前來?不消一個時辰,被滿軍衝入營內,宋偉左右阻攔,爭奈支撐不住,也衹得嚮後退下。滿軍隨後趕來,兩路殘軍,抱頭疾走。約數裏,忽前面來了一支人馬,統是滿洲服式,當住去路,後面追兵又至,吳襄、宋偉衹得拼了性命,嚮前衝突;等到殺出重圍,已失去了監軍張道春,副將祖大樂,將士傷亡,不計其數,疾忙趨回錦州。邱禾嘉見了敗軍,驚惶萬狀,弄得束手無策;自是大淩河城,雖連章告意,禾嘉裝作癡聾一般,全不理睬了。這樣無能,何苦與孫承宗反對。且說大淩城守將,便是祖大壽、何可綱二人。他們本是怨恨明帝,衹因孫承宗面上,堅守此城。聞援兵已經敗還,格外懊喪。衹大壽有一兄弟名叫大弼,曾官副總兵,有萬夫不當之勇,軍中稱為萬人敵,又因他素性粗莽,不管死活,別號作“祖二瘋子”。他仗着勇力,一意主戰,夜率死士百二十人,易服辮發,縋城而下,來襲滿營。此公頗有機智,不是一味瘋癲。適值太宗未寢,在帳中閱視文書,大弼執着大刀,當先入帳,把大刀左右亂劈,斫倒滿侍衛兩員。太宗見大弼入帳行兇,忙拔腰下佩劍,擋住大弼的大刀。幸虧太宗有些武力。當下交戰數合,太宗力不逮大弼,漸漸退後。大弼手下的死士,亦陸續入帳,太宗正在着忙,虧得阿濟格等帶領侍衛十員,趕來護駕。一場酣鬥,滿侍衛中,尚有一人被斫斷半臂。極寫大弼。至滿軍越來越衆,大弼始呼嘯一聲,衝圍而出,此時大壽始知大弼出城劫營,出兵接入城去。大弼檢點黨與,不折一人,衹有數名負傷。甘寧百騎劫曹營,祖大弼可謂媲美。次晨,太宗遂下令急攻,大壽可綱抵死擊退。又過數日,滿軍運紅衣大炮至,擊壞城外數堡,復接連轟城。城上短堞,一半被毀,城中猶是固守。直到鼕季,大淩糧盡,食牛馬;牛馬又盡,人自相食。大壽日盼援師,衹是不至。惟滿主招降書,屢射入城來,大壽未免動心,與可綱密議。可綱不從,大壽此時,也顧不得可綱了。賣國賣友,我恨大壽。夜間令部下親兵,縋城至滿營,投書願降,即於次夕獻城。可綱聞知,急來攔截,被大壽一箭射倒,由滿軍擒捉而去。城內兵士,非降即走。可綱見了太宗,勸降不允,從容就刑。算一個烈士。大弼不服兄意,早率同志出城去了。
  大壽叩見太宗,太宗格外優待,命之起坐,親賜禦酒一樽。是夕,大壽仍宿大淩城,夢寐間衹見何可綱索命。賊膽心虛。及至驚醒,自覺賣友求榮,於情理上很過不去。想是夜氣發現。當時躊躇了一回,又懺悔了一回。翌晨,起見太宗,正值太宗升帳,會議進取錦州。大壽獻計道:“取錦州不難。臣的傢小,亦在錦州,現在錦州的守將,尚未知臣降順天朝,若臣佯作潰奔狀,歸賺錦州,作為內應,陛下發兵為外合,取錦州如反掌。臣的傢小,亦可藉此取來。”言甘心苦。太宗道:“你不要誑語!”大壽設誓允諾,太宗當即命出發。到了錦州,聞邱禾嘉已經被劾,調往南京。關上督師孫承宗亦被言官彈擊,乞休回裏。承宗又罷。大壽又把錦州繕城固守,詭報滿洲太宗,說是:“心腹人甚少,各處客兵甚多,巡撫巡按,防守甚嚴,請緩發兵為是。”太宗乃班師而去。
  是年鼕,孔有德大鬧登州,逐登萊巡撫孫元化,殺總兵張可大。越年,明兵四萬攻登萊,有德等不能敵,馳書滿洲告急。太宗以朝鮮已服,登萊無用,復書令有德等仍返滿洲。有德遂偕耿仲明把子女玉帛載了數船,直到瀋陽,應前回。見了太宗說:“遼東旅順,乃是要塞,現在守備空虛,可以襲取。”太宗遂發兵千名,偕孔、耿二人往襲旅順。過了數日,軍中報捷,說是旅順已下,殺死明總兵黃竜,招降副將尚可喜。太宗大悅,即令孔、耿二人回國,留尚可喜居守旅順。孔、耿奉命回國,孔受封為都元帥,耿受封為總兵官,嗣後可喜亦得封總兵。從此耿、尚、孔三將,居然做滿洲開國功臣了。譏諷得妙。
  話休敘煩,且說滿洲太宗自大淩城班師,養精蓄銳,又歷一年。一日,校閱軍隊畢,飭令隨徵察哈爾部,並徵集各部蒙古兵,嚮遼河進發。這察哈爾部在滿洲西北,源出蒙古,就是元朝末代順帝的子孫。當滿洲太祖起兵時候,察哈爾勢頗強大,曾做內蒙古諸部的盟長。他的頭目,叫作林丹汗。天命四年,嘗遺書滿洲,自稱統領四十萬衆蒙古國主,致書水濱三萬滿洲國主。這便是自大的自吻。嗣後嘗脅掠蒙古諸部,諸部受苦不堪,多來歸服滿洲,請滿洲出兵討伐。太宗趁兵馬強壯,遂發兵渡了遼河,繞越興安嶺,嚮察哈爾背後攻入。林丹汗衹防前面的境界,不料滿軍從後面撲來,蒙古本無大城,不過有幾個小小的土闉,便算是頭目所居的都城。滿軍撲到城下,林丹汗似夢初覺,倉猝不及抵敵,衹得徒步飛逸。滿軍乘勢追殺,直到了歸化城,捉不住林丹汗,反把明朝邊境的百姓,拿來出氣。明民何辜?當下由太宗命分四路兵入明邊:第一路從尚方堡進宣州,到山西省大同應州;第二路從竜門口進長城,到宣州與第一路會齊;第三路從獨石口進長城,到應州;第四路從得勝堡進朔州。四路的兵,長驅直入,好象一群豺狼虎豹,鑽入犬羊隊裏,亂咬亂嚼,隨心所欲,明邊的百姓,無緣無故的遭此大劫。語語含有深意。幸虧宣大總督張宗衡,總兵曹文詔、張全昌等,固守城池,擊退滿兵,城中的百姓,還算保全身傢性命。滿兵擄了人口牲畜七萬六千,已是滿意,遂即唱了得勝歌,出關而去,不料明廷反將張宗衡、曹文詔等,革職坐戍。功罪不明,刑賞倒置,眼見得明室不久了。
  衹這位滿洲太宗兩次入明,所得財帛,不計其數。又把內蒙古各部落,統已收服,正是府庫日充、版圖日廓的時候。一日,有察哈爾部遺族來降,太宗問明情由,方知林丹汗逃奔青海,一病身亡,其子額哲,勢孤力竭,衹得率領傢屬,嚮滿洲乞降。當下開城納入,行受降禮。額哲叩見畢,獻上一顆無價的寶物。看官!你道是什麽寶貝?乃是元朝歷代皇帝的傳國璽。太宗得璽後,焚香告天,非常得意,於是大開朝賀。諸貝勒聯名上表,請進尊號。邊外諸國,亦都遣使奉書,願為臣屬。蒙古各部,且挑選幾個有姿色的女子,獻入滿洲,甘作太宗的妾媵。吹牛拍馬,一至於此。太宗遂創設三院:一名內國史院,一名內秘書院,一名內弘文院。國史院是編製實錄,記註起居,秘書院是草擬敕書,收發章奏,弘文院是討論古今政事得失,命範文程作為總監,匯集三院文員,恭定稱尊典禮。復營建天廟天壇,添造宮室殿陛,不到數月,大禮已定,建築告成,遂尊太宗為寬溫仁聖皇帝,易國號為大清,改天聰十年為崇德元年。這是清室初造,所以敘述獨詳。擇了吉日,祭告天地。當命在天壇東首,另築一壇,排齊全副儀仗,簇擁御驾,登壇即真。適值天氣晴和,曉風和煦,滿洲文武百官,都隨太宗至天壇,司禮各官,已鵠候兩旁,焚起香燭。太宗下了御驾,竜行虎步的走近香案,對天行禮。拜跪畢,由司禮官讀過祝文,於是諸貝勒擁着太宗,從中階升上即真的壇上,到中間綉金團竜的大座椅前,徐徐坐下。但覺得萬人屏息,八面威風。今而知皇帝之貴。諸貝勒大臣,及外藩各使,都恭恭敬敬的嚮上行三跪九叩禮。孔有德、耿仲明等降將,格外謹肅,遵禮趨蹌,不敢稍錯分毫。可愧可恥。宣詔大臣,捧了滿、漢、蒙三體表文,站立壇東,佈告大衆,壇下軍民人等,黑壓壓的跪了一地。等到宣詔官讀完諭旨,一齊高呼萬歲萬歲的聲音,遠馳百裏。確是威闊,怪不得人人想做皇帝。禮畢,太宗慢慢下壇,由衆貝勒大臣扈蹕還宮。次日,上列代帝祖尊號,謚努爾哈赤為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武皇帝,廟號太祖,追封功臣,配享太廟。名宮殿正門為大清門,東為東翊門,西為西翊門,大殿正殿,仍遵太祖時所定名目,惟後殿改名中宮,皇后居之。中宮兩旁,添置四宮,東為關睢宮,西為麟趾宮,次東為衍慶宮,次西為永福宮,羅列妃嬪,作為藏嬌的金屋。册封大貝勒代善為禮親王,貝勒濟爾哈朗為鄭親王,多爾袞為睿親王,多鐸為豫親王,豪格為肅親王,嶽托為成親王,阿濟格為武英郡王。此外文武百官,都有封賞。拜範文程為大學士,作為宰相。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三降將,亦因勸進有功,得了什麽恭順王、懷順王、智順王的稱號。看似鋪敘,實則奚落。盈廷大喜,獨太宗尚未盡愜意。看官!你道為何?當日稱尊登極,外藩各使,統行跪拜禮,衹有一國使臣,不肯照行,因此逆了太宗的意思,又想出一條以力服人的計策來了。正是:
  南面稱尊,居然天子;
  西略東封,雄心莫止。
  欲知何國得罪太宗,請嚮下回再閱。
  ----------
  滿軍攻明,起初是專攻遼西,迨得了嚮導,始由蒙古入塞,多一間道,從此左馳右突,飄忽無常。明兵則處處設防,以勞待逸,勝負之勢,已可預决。至察哈爾折入滿洲,長城以北,皆為滿洲所有,明已防不勝防。雖無李闖之肇亂,而明亦不可為矣。若夫滿洲太宗之獲璽,論者謂天意攸歸,故假手額哲以賫獻之。夫璽之得不得,亦何關興替?孫堅袁術,嘗得漢傢之傳國璽矣,試問其果終為帝耶?然則滿洲太宗之改號稱尊,實為圖明得志,藉獲璽之幸,而作成之耳。雖曰天命,寧非人事?惟清室二百數十年之國祚,由太宗之獲璽稱尊始。故書中特詳述之,所以志始也。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歷朝通俗演義 In the past dynasties earthliness fictionalized history
自序第一回 溯往事慨談身世 述前朝細敘源流
第二回 喪二祖誓師復仇 合九部因驕緻敗第三回 祭天壇雄主告七恨 戰遼陽庸帥覆全軍
第四回 熊廷弼守遼樹績 王化貞棄塞入關第五回 猛參政用炮擊敵 慈喇嘛偕使傳書
第六回 下朝鮮貝勒旋師 守甯遠撫軍奏捷第七回 為敵作倀滿主入邊 因間信讒明帝中計
第八回 明守將獻城賣友 清太宗獲璽稱尊第九回 朝鮮主稱臣乞降 盧督師忠君殉節
第十回 失輜重全軍敗潰 迷美色大帥投誠第十一回 清太宗賓天傳幼主 多爾袞奉命略中原
第十二回 失愛姬乞援外族 追流賊忍死雙親第十三回 闖王西走合浦還珠 清帝東來神京定鼎
第十四回 抗清廷丹忱報國 屠揚州碧血流芳第十五回 棄南都昏主被囚 捍孤城遺臣死義
第十六回 南下鏖兵明藩覆國 西徵奏凱清將蒙誣第十七回 立宗支粵西存殘局 殉偏疆岩下表雙忠
第十八回 創新儀太後聯婚 報宿怨中宮易位第十九回 李定國竭忠扈駕 鄭成功仗義興師
第二十回 日暮途窮寄身異域 水流花謝撒手塵寰第二十一回 弒故主悍師徼功 除大憝衝人定計
第二十二回 蓄逆謀滇中生變 撤藩鎮朝右用兵第二十三回 馳偽檄四方響應 失勇將三桂回軍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