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孟子與百姓生活 》
第9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4)
田玉川 Tian Yuchuan
孟子的仁政學說,有着強烈的民本思想。他並不全順着統治者說好話,統治者當然不會自願對他頂禮膜拜,而讓他毫不留情地批評自己。
一句“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盡心章句下)讓多少當政者如坐針氈;一句“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盡心章句下)竟把統治者排在寶貝之外,統治者還能尊奉他嗎?“不教民而用之,謂之殃民。殃民者,不容於堯、舜之世。”(告子章句下)總揭人傢的老底,人傢能喜歡他嗎?
孟子說的很多是統治者不愛聽的話,因此遭冷落。一冷落,就是千年!
看來,說一些真話,就要付出如此大的代價。縱是聖人,也概莫能外。
不過,孟子畢竟是不容冷落的聖人,他的學說中也不全是統治者反感的內容,還有性善論,修身養性,忠君行孝等,也和孔子學說中那些內容一樣,是對維護統治有利的。即使《孟子》中,那些聽起來刺耳的話,其本意也是為了加強統治,實行所謂王道的。因此,到了宋朝,孟子開始被統治者超規格地尊崇起來了。特別是朱熹把《孟子》列為《四書》之一,與《論語》並尊,孟子也就升格為亞聖,與孔子一起稱為孔孟了。
朱熹親作《四書集註》,把“四書”作為一個整體,從而也就肯定了孔子、曾子、子思、孟子一脈相承的儒傢道統次序。由於子思的學說已失傳,曾子學說傳世的也不多。孟子僅次於孔子的聖人地位從此再也不可動搖了。
在朱熹死後,直到清亡,孔孟之道一直是官方的意識形態。《孟子》作為官定的儒學經典,不衹作為仕子科舉的標準教材,《四書集註》中的《孟子集註》,也是科舉的標準答案。
在千年冷落之後,竟有千年尊崇,可以說是不幸之後的大幸。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皇權專製體製,建立了民主共和政治制度,與皇權專製同為動態三角板塊的儒傢學說自然不能繼續作為官方的意識形態了。民國教育開創者蔡元培認為:“忠君與共和政體不合,尊孔與信仰自由相違。”當時的南京政府隨即明令禁止學校讀經,行跪拜等孔子之禮。
但辛亥革命是急劇的政治變革,尚未觸動小農經濟這個基礎,儒傢學說的變化也衹在政治倫理層面上,世俗的、心性的層面尚未觸及。在深受儒學影響了兩千多年的社會心理和經濟基礎未變革以前,衹急劇進行政治倫理層面的變革,必然會産生信仰危機,導致社會和人心的混亂。當時維新派代表人物康有為等就這樣認為。對此,顯然不能一概斥之為復古倒退,當時的實際情況以及後來發生的軍閥混戰和社會動蕩也印證了其觀點不是一點道理也沒有。因而尊孔與批孔之爭又起。
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的爆發,不衹科學萬能的神話被打破,而且西方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念也在連天炮火、血雨腥風中失去了過去的神聖色彩,受到了尚未捲入此人類空前悲劇之中的中國人的普遍懷疑,儒學的普世主義被一些人視為救世良藥,尊孔復古之說再添新的佐證。
但軍閥混戰的嚴酷現實,使中國人更進一步看清皇權專製的本質,以及儒傢學說與之共生共依的關係。因此,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運動,第一次明確地喊出了“打倒孔傢店”的口號,第一次明確地把反帝反封建作為兩大任務提出來,第一次明確地指出實行民主和科學是中國真正走嚮富強的必由之路。
反孔一時成為當時社會的主流。
但尊孔者依然大有人在。特別是在1929年,中華民國政府製定的《中華民國教育宗旨及其實施方針》中,明確地要求要把“四維”(禮義廉恥)、“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五倫”(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武德”(智、仁、勇)等,作為道德教育的基本內容。無疑,這些內容都是儒學的核心價值觀,儒學再次實際上成為官方的意識形態。
到了1933年,南京政府又明令定8月27日傳說中的孔子誕生日為國傢紀念日,並開展了以尊孔,推行忠孝仁義、禮義廉恥為主要內容的所謂“新生活運動”。從那時到1949年敗退臺灣島,國民黨政權的尊孔是一貫的。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序 孟子思想與我們的生活 | 第2節:生於亂世 | 第3節:師於儒門 | 第4節:遊於列國 | 第5節:授於故裏 聖於著作 | 第6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1) | 第7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2) | 第8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3) | 第9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4) | 第10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5) | 第11節:“親親”:孝為德之本(1) | 第12節:“親親”:孝為德之本(2) | 第13節:“親親”:孝為德之本(3) | 第14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1) | 第15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2) | 第16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3) | 第17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4) | 第18節:養欲:即養禮 | 第19節:養心寡欲:心理減負(1) | 第20節:養心寡欲:心理減負(2) | 第21節:養心寡欲:心理減負(3) | 第22節:良心:中國人特有的品性(1) | 第23節:良心:中國人特有的品性(2) | 第24節:從小抓起:“易子而教”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