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史 盛世之毁——甲午战争110年祭   》 师夷长技——同光兴盛之“求强”的洋务运动      Xu Hua

  从承德避暑山庄里的军事操演内容不难看出,甚至在康熙皇帝眼中,清帝国都是以“骑射得天下”的。其实,悍骑和强弓并非清军最强有力的武器。如本书开篇所强调的那样,“红衣将军”为满清帝国立下了赫赫战功。清朝开国以来,在全国设有不少枪械所,用手工方法生产土枪土炮。这种炮在当时仍算比较先进的。【中国的兵工技术,很可能是在17世纪中叶西方进入工业革命之后才逐渐落后的。差距扩大的关键,或许主要在于英国崛起过程中与西班牙、葡萄牙、法国等的一系列战争——尤其是19世纪初的拿破仑战争——大大促进了欧
  洲各国军事谋略和军工技术的突飞猛进。】
  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魏源等近代中国放眼看世界的第一代先驱,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并致力于发展新式火炮和炮船。1848年8月27日,即中英《南京条约》前两日,道光皇帝朱批嘉勉制造出新式大炮的丁振武“矢志同仇,留心时务,可嘉之至”。可惜,由于战争失败后主战派纷纷被贬职、发配,这次国防近代化建设的努力被扼杀,未能成为一次显著的国家政治运动。
  在太平天国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过程中,尤其是“借师助剿”以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众多清朝将领、谋士及朝廷官员,都切实感受到洋枪洋炮的无坚不摧和所向披靡,上上下下都渴望得到这些威力强大的新式枪炮,用以对付少量拥有这类武器的太平军和捻军,并壮大自己的政治力量。但进口枪炮和弹药的代价无疑是昂贵的,主要由于中央政府财政拮据,而出现的湘军、楚军等地方性军队不可能拥有大量财力进口洋枪洋炮。出于直接和潜在的内外战争需要,也为了扩张军事实力和政治资本,曾国藩、李鸿章等先后向清廷提出开办西式军工厂,生产新式枪炮,得到朝廷同意。
  1861年,曾国藩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该厂主要用手工方式生产旧式抬枪、土炮和弹药、炸包等旧式武器,供湘军使用,没有外国人参予。【严格地讲,这个军工厂还不是洋务企业,但一些史学著作把它视为洋务运动开始的标志。】后来,李鸿章、曾国荃等纷纷强调洋枪洋炮的威力,引起了曾国藩的重视。1863年,他召集一百多位算学、天文、机器方面的专家,研究如何兴办洋务事业。广东香山人容闳建议先建一座专门生产机器的机器母厂,曾国藩同意并派他前往美国采办。
  这时,李鸿章也在上海购建了三所洋炮局,但由于主要是手工生产,成效有限。1865年,李鸿章又一口气买下两家英、美机器厂,并将容闳所采购的机器并入,成立江南机器厂。该厂创立经费54万两白银,清廷指定用上海关税的二成、约白银60多万两,作为其常年经费。这个厂以生产枪炮、子弹为主,兼修船舰,并附有翻译馆。这个由湘系和淮系合办的江南机器厂,产品主要装备淮、湘两系军队,其中淮系居主导地位。
  1865年,李鸿章署理两江总督时,将由英国人玛格里主持的苏州火炮局迁往南京,并加以扩建,成为金陵制造局。该局主要生产大炮和弹药,供应淮军。该厂产品曾发生严重的质量事故:在1875年1月大沽炮台试用该局的7门大炮时,有3门爆炸,当场炸死士兵5名;其余4门成为废铁。但日后不久,该厂产品的总体质量就大体与西洋产品相当,而价格便宜二三成。
  在这个时期的洋务运动中,创办阻力最大、耗费最多、发展最艰辛,日后亏损最大、非议最多、夭折最早、历史评价却反而最高的军工厂,无疑是左宗棠竭力创建的福建船政局及其马尾船厂。
  1864年,左宗棠聘请曾在法国海军服役过的德克碑和日意格,与中国工匠一起在西湖试制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艘机动船,但航速很慢。1866年,左宗棠转战福建后刚一个月,便奏请在福州马尾创建福州船政局和马尾船厂。《详议创设船政章程折》道:“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顿水师不可;欲整顿水师,非设局监造轮船不可。”
  得到慈禧太后批准之后,左宗棠仍聘请德克碑和日意格负责技术和机器设备采购,并要求派中国技师随同考察、学习。该局的创办经费为白银47万两,由福建海关税收的四成结款内拨付。
  第二年,左宗棠被调任甘陕总督,督师西北,平定叛乱。为确保船政事业不致夭折,他奏请朝廷重用林则徐女婿沈葆桢为船政大臣,并强调:
  “兹局之设,所重在学造西洋机器以成轮船,俾中国得转相传授,为永久之利也。其事较雇买为难,其费较雇买为巨……凡费宜惜,巨费尤宜惜,而顾于此者,窃谓海疆非此,兵不能强,民不能富。雇买仅济一时之需,自造实为无穷之利也。于是则虽难有所不避,虽费有所不辞。”
  在左宗棠的坚决要求下,朝廷还把刁难船政局的继任闽浙总督吴棠调换。后来,担任福建税务司的法国人和法国驻福州领事也来干涉,甚至要求将船政局纳入海关,由法国人管理,都未能得逞。1872年,也就是日本侵略琉球群岛前两年,内阁学士宋晋等以国际环境已经和平、船政局耗资巨大等等理由,奏请停办。在左宗棠、沈葆桢等的强烈坚持下,船政局未被撤销。【强国难,祸国易?
  1869年1月10日,马尾船厂制造的第一艘轮船、1370吨的“万年青”号下水,并由中国舵工和水手驾驶开往天津。抵达终点时,中外人士“观者如堵,诧为未有之奇”。
  在法国人指导时期,福州船政局所造船只大多较校从1872年法国技师陆续撤出造船厂,到1874年日意格辞职、法国人全部离开的时候,共造船15艘,其中最大的兵船“扬武”号为250匹马力、1560吨排水量。
  法国人离开之后,马尾船厂中国设计师和工匠不仅没有失去造船能力,反而更加放手制造。1881年制造的“开济”号巡洋舰,排水量已能达到2400吨,并且质量也不错。先前反对创建福州船政局的李鸿章也不得不称赞该船“精坚合用”。其造船技术甚至连来自海上帝国的英国人也为之赞叹。日后北洋、南洋、广东、福建水师的88艘军舰中,有30艘出自马尾船厂。甲午战争时期也有该船厂的船参战。
  与造船技术同样重要的是,船政局所属求是堂艺局(即船政学堂),为大清帝国全面培养了第一代现代海军人才。1888年清朝正式成立海军时,除海军提督这个最重要职位由李鸿章所亲信的淮系陆军将领丁汝昌担任之外,7个总兵、副将要职中的6个为福州船政学堂学生,其中,刘步蟾、邓世昌、林永升等都在甲午海战中表现英勇。
  此外,1870年之前创建的重要军工厂还有:
  1867年,北洋三口通商大臣崇厚筹建的天津机器局。该局由英国人密妥士为总办,主要制造供旗营使用的枪炮、弹药、水雷等。1870年,李鸿章调任直隶总督后接办该局,将其扩建,工人数量一度接近3000人。
  1869年,左宗棠创办西安机器局,不久随西征军迁往兰州,为兰州机器局。兰州机器局保证了西征军的军火供应。
  在这个时期的洋务运动过程中,建立起了中国最早的近现代国防工业基矗一些历史学家称这个阶段为“早期洋务运动”或“求强”的洋务运动。在日后的几次国际自卫战争中,清军将士所用主要枪炮、弹药,大多由以上军工厂生产;而主要战舰,尤其是福建海军在中法战争中所用军舰,不少为马尾船厂制造。
  实际上,“求强”的洋务运动的重要历史效用,除在平捻和甘陕战场有所体现之外,人称“晚清三杰”之首的曾国藩本人未能饱览其风采。在他去世10年之后,老将左宗棠以极大的政治远见和军事胆略,克服极大的国内外压力,把“求强”的洋务运动时期国防工业建设的历史价值发挥得淋漓尽致。
  【洋务运动的实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但也应看到这也是中国人接触人类近现代文明的起步。】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得之不易的“康乾盛世”(1)得之不易的“康乾盛世”(2)
西学东渐(1)西学东渐(2)
内外交困(1)内外交困(2)
内外交困(3)借师助剿
师夷长技——同光兴盛之“求强”的洋务运动中流砥柱——同光兴盛之左宗棠(1)
中流砥柱——同光兴盛之左宗棠(2)中流砥柱——同光兴盛之左宗棠(3)
“求富”的洋务运动——同光兴盛之李鸿章时代(一)北洋海军——同光兴盛之李鸿章时代(二)(1)
北洋海军——同光兴盛之李鸿章时代(二)(2)北洋海军——同光兴盛之李鸿章时代(二)(3)
北洋海军——同光兴盛之李鸿章时代(二)(4)北洋海军——同光兴盛之李鸿章时代(二)(5)
北洋海军——同光兴盛之李鸿章时代(二)(6)欧美列强——列强形势及其对华扩张形势(1)
欧美列强——列强形势及其对华扩张形势(2)欧美列强——列强形势及其对华扩张形势(3)
东洋帝国——同光兴盛时的日本(1)东洋帝国——同光兴盛时的日本(2)
No.   I   [II]   [I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