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游记录 》 康巴的誘惑:行走文字扛鼎之作 》
第9節:又一個廟子(8)
貝嘎 Bei Ga
煨桑燃起的青煙彌散成乳白,飄蕩在順坡而下的山澗之上。一股鬆枝柏葉糌耙燃燒的味道,還有喇嘛諾諾靡靡的誦經聲,混着一種說不清的氛圍。
一條彎麯的小路,伸嚮坡底一側的溝壑。小路平坦而潔淨。不知多少亡靈在這條路上徘徊過。坡下百米外的青石臺上,堆着白布蒙着的東西,青石臺下的泥地上,滲着一攤深紅的血。我知道那就是天葬臺,剛剛結束了一場我無法目睹的分離肉身的過程。眼前的場景肅穆而凝重。有零星的火焰燃燒在天葬臺旁,升起裊裊的青煙。不知道這青煙是在敬神靈,還是在為那靈魂送行!?
曾有人把即將結束生命的身體,和等量的砝碼放到天平上。在生命消亡的那一刻,天平一邊的砝碼微微地下沉。它說,靈魂是有分量的。它說,天平翹起的那一瞬間就是靈魂飄升的那一刻。
我不知道靈魂是個什麽樣子,是紙一樣的單薄輕盈嗎?我也無法想象靈魂居住的地方是個怎樣的地方?如果真有靈魂,那它們的居所是不是溫暖如春,鮮花盛開,陽光和煦呢?靈魂,在那裏天使一樣的飛翔!?
一小時以後,又一個脫離生命的肉身被凌卸為碎片,無數衹灰褐色的禿鷲呼嘯而至,在天葬臺上空盤旋,低回,降落。它們抖動長翼,跳竄於天葬師左右,並發出亢奮嘹亮的鳴叫。
無法想象那曾經鮮活的軀體就這樣被肢解,剁碎,再被那叫"神鷲"的大鳥啄食幹淨,在這世間真正化為烏有。
居裏寺的喇嘛說,在高原蒼穹翺翔的"鷹"叫"神鷲",是天的使者。它們生命的意義就是為了天葬,攜取亡靈回歸天國。它們能預知自己的死期。大限將至,就自動離開"鷹群",一直嚮太陽的方向飛去,直到最後消融在太陽的灼熱裏。
突兀的山崖上,一些禿鷲尊者一樣高貴地站立,眼睛犀利。有的張開灰白如蓋的翅膀於碧空裏緩緩盤旋,滑翔,在我的鏡頭裏凝固那美麗的姿勢。我無法把它們撕扯骨肉的兇殘冷酷聯繫起來。
人們常說,靈魂像水,有形無形,可聚可散。
每一隻神鷲銜走的那一塊骨肉裏都包含靈魂一部分,它們聚在一起是靈魂,分散則為無數。
上帝給了人類所有所想的,惟獨少了翅膀。如果在生命結束時,選擇一個方式提攜沉贅的肉體,我想,那就是天葬吧。讓"神鷹"引領着靈魂,飛翔。
那剛剛脫離凡身,遠離親人的孤獨靈魂,能夠在你生命結束時不期而遇,我相信這是前定,那好,不再打擾你的安寧,也不妨礙你去天國的歸期。
我溯行,送你一首平安的歌。
默默地嚮你揮揮手,告別我們輪回的緣分……應召而來的神鷹,請你打開陽光的路……死亡在消的生命已經飛翔……
上篇:北部以北
第一章 草原深處
(《草原深處》章節油畫)
巴燈堪布
巴燈堪布給了我五十元錢。我接過這五十塊錢的時候,兩衹鞋棵子裏分別藏着一千元。當然,胸罩內塞着的幾百,這是衹有自己纔知道的秘密。也就是說,巴燈堪布施捨我五十元錢那會兒,我一點也不愁缺錢。
我不知道巴燈堪布為什麽要給我五十元錢。他就那麽固執地把五十元錢塞在我手裏,不容拒絶。
那天,在巴燈堪布給我錢之前,我一直在拍攝八美的民居。那會兒,一對六七歲光景的小姊妹,幫我擡過照相機的三腳架。她倆一前一後,一高一矮。鋁合金的三腳架橫在她們稚弱的小肩頭上,兩個小人兒纍得"呼哧呼哧"的大口喘氣。可她們還是蠻開心地相互推搡嬉鬧,小身子在村口土路上歪歪斜斜地搖來晃去。這樣的玩耍,截止到她們的阿爸從山上撿菌子回來。看見阿爸,兩個小東西丟下三腳架,撒腿就跑。眨眼工夫,一個手腳抱着阿爸的腿,一個整個小身子吊在阿爸的胳膊上了。於是我獨自繞過八美小鎮,穿過黃黃緑緑的青稞地,經過一個堆滿"查查"的小草屋,一條不寬不窄的河橫亙在眼前。我知道我自己是過不去這條河,我愣愣地站在河邊,想那堆滿"查查"的小草屋。它已快破敗坍塌,"查查"也被雨水淋壞,四下散開,做"查查"的黃泥流瀉得一塌糊塗。後來,在兩個小女學生幫助下,過河,上了公路。在路旁寺院圍墻的一溜轉經筒前,一位會說漢語的阿媽祝福我路上平安。再往後,就遇到了巴燈堪布。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春風文藝出版社 |
|
|
第1節:打箭爐 康巴 高原 | 第2節:又一個廟子(1) | 第3節:又一個廟子(2) | 第4節:又一個廟子(3) | 第5節:又一個廟子(4) | 第6節:又一個廟子(5) | 第7節:又一個廟子(6) | 第8節:又一個廟子(7) | 第9節:又一個廟子(8) | 第10節:草原深(1) | 第11節:草原深(2) | 第12節:草原深(3) | 第13節:草原深(4) | 第14節:草原深(5) | 第15節:草原深(6) | 第16節:人 冰雹 狼(1) | 第17節:人 冰雹 狼(2) | 第18節:人 冰雹 狼(3) | 第19節:人 冰雹 狼(4) | 第20節:卡薩湖的傳說(1) | 第21節:卡薩湖的傳說(2) | 第22節:去放魚吧(1) | 第23節:去放魚吧(2) | 第24節:去放魚吧(3)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