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至二世继位(公元前221年-前210年)。这时的主持者应该是李斯。李斯是继隗林之后升任丞相的,那时陵园工程正处于大规模营造时期。《汉旧仪》说,秦始皇"使丞相李斯将天下刑人隶徒七十二万人作陵。"可见李斯是修建陵墓的主要主持人。在整个陵园工程的大规模修建和扩建方面,李斯起了重要作用。
第四时期:二世继位至工程停工(公元前210年-前208年)。秦始皇死后,秦始皇陵工程并没有彻底完工。此时,二世继位,内政混乱,李斯被赵高迫害致死,修陵工程当然也就换了他人。据《史记》记载,陈胜起义军进兵至戏水。面临大军压境、威逼咸阳之势,秦二世这位长于深宫、未经风雨的新皇帝惊惶失措,情急之下召来群臣商讨对策。他一副丧魂落魄的样子,向群臣发出了"为之奈何"的哀求。一阵沉寂后,少府令章邯建议:"盗已至,众强,今发兵近县不及矣,骊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惊魂未定的二世皇帝当即迎合,决定修陵刑徒被赦编为军队,由章邯率领直接回击周文起义军。至此,尚未完全竣工的陵园工程不得不被迫中止。
陵墓的修造,前后费时近40年,征调役徒最多时达72万,总用工数当以亿计。为方便陵园的工程服务,及陵园建成后用以奉侍祭享,秦始皇还专门为它设置了一级行政机构--丽邑。传说在骊山脚下,还有一个专门用于指挥上下工的击鼓坪。
骊山陵规模宏大,陵园内建筑鳞次栉比,蔚为壮观,应该是模仿秦始皇生前的奢靡生活而修建的。据专家估计,仅土方工程一项就费工一亿七千余万人次,再加上从北山采办石料,荆楚巴蜀运输木材,地上地下土木建筑,烧造砖瓦,制作陪葬品等,所费工量,相当于秦王朝全国劳力平均要为修陵服役120多天。如果考虑到秦统一后短短十余年时间里,还北筑长城、南开灵渠、修秦驰道、建阿房宫,秦朝百姓徭役之重就可想而知了。
秦始皇陵的规模,在中国古代帝王陵墓中无疑是空前绝后的。由于建陵工程属皇室秘事,知情者多不得善终,所以文献记述的并不详细,但仅从现存凤毛麟角的记录中也可一窥其盛。
首先来看陵上的封土堆。据《汉书·楚元王传》记载,始皇陵上的封土堆呈三级阶梯状,就像一个覆斗,底部近似方形,"高五十余丈(约115米),周回五里余",由于造陵大量取土,在皇陵北5里左右的鱼池村附近,形成了一处约100万平方米的低洼之地,长久以来,积水成池,后世谓之鱼池。
巨大的封土岭是用一层层黄土夯筑而成的,经过两千多年风风雨雨的侵蚀,夯土依然细腻结实,可见当年工程劳作的精细。有一种说法认为,秦始皇正好活了50岁,因此陵园封土就修筑了五十丈高,即现在的115米,可事实真是如此吗?
明代学者都穆,写了一本名叫《骊山记》的书,忠实地记录了陵园内外城、门址的具体尺寸。但是他所记载的封土高度,折算过来只有14余米;1906年,日本学者足立喜六来到秦始皇陵,经过实地测量后认为,封土高度应为76米;1917年,一位叫维克多·萨加伦的法国学者,测得的封土高度约为46米。
那么,始皇陵封土堆的高度究竟是多少?袁仲一先生是参加过兵马俑发掘的专家之一,多年来一直参与秦始皇陵的考察研究工作。他认为,秦始皇陵整个地形像一条鱼脊,从不同角度测量就会得出截然不同的数值。
关于封土堆的造形,也有一些有趣的解释。有人说,它是沿袭了殷代的享堂墓;有的说是模拟自然界的高山;有位西方学者提出了一个更让人惊异的观点,他认为秦始皇陵根本就是一座东方的金字塔。
提出这一观点的是法国考古学家萨加仑。他认为,这座陵墓高150英尺,底座呈四边形,每边长100英尺,外形分为三层,一层叠着一层。而历史上也说,"上象三山,下锢三泉",那么始皇陵不是很像埃及萨卡拉高地上的乔赛尔"梯形金字塔"么?尤其巧合的是,埃及金字塔的每一面都正对着东南西北四方,而始皇陵也正如此。金字塔内部有水银,始皇陵内也有水银。
正是基于这种种相似性,有学者提出了金字塔东移说。但大多数学者对此表示异议,认为中国文化自成一格。不过换个角度来想,倘若始皇陵果真是"金字塔",是不是显示出,在2000多年前,东西方文化就已有了密切的接触,这不是一件更令人惊奇的事吗?
巨大的封土岭充分显示了千古一帝的尊威,但这并不是它唯一的目的。巨大的封土岭还有另一个更重要的作用,就是保护下面的地宫。
始皇陵的墓室被称为地宫,它安放着秦始皇的灵柩和种种随葬的奇珍。但是地宫到底有多深,直到今天也是一个谜。在文献中,只是含含糊糊地提到"穿三泉"、"已深至极",这都是一些模糊的概念。不久前,秦始皇陵考古队在封土南部向下约十六七米处,发现了一层厚厚的石板层,最厚处竟有三四米,这是文献资料中从来没有提到过的。这厚石层会不会是地宫的顶盖?考古队准备在封土岭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探测。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