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論語疏證   》 第9節:學而篇第一(6)      楊樹達 Yang Shuda

  《法言?修身篇》曰:或問:“何如斯謂之人?”曰:“取四重,去四輕。”曰:“何謂四重?”曰:“重言,重行,重貌,重好。言重則有法;行重則有德;貌重則有威;好重則有觀。”
  學則不固。
  《淮南子?修務篇》曰:昔者倉頡作書,容成造歷,鬍曹為衣,後稷耕稼,儀狄作酒,奚仲為車。此六人者,皆有神明之道,聖智之跡,故人作一事而遺後世。周室以後,無六子之賢而皆修其業,當世之人,無一人之才而智(智與知同)六賢之道者何?教順(順與訓同)施績,而知能流通。由此觀之,學不可已明矣。
  《中論?治學篇》曰:民之初載,其蒙未知,譬如實在於玄室,有所求而不見;白日照焉,則群物斯辨矣。學者,心之白日也。
  《陽貨篇》曰:子曰:“由也!女間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居!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樹達按:《廣雅?釋言》雲:固,陋也。《左傳?定公十年》雲:“吾偽固而授之末。”《杜註》雲:“偽為固陋不知禮者,以劍鋒末授之。”《禮記?哀公問》曰:“公曰:寡人固,不固,焉得聞此言也?”鄭註釋固為鄙固。學則不固,謂人能學則不至於固陋鄙倍也。此與“敏則有功”,“信則人任焉”句例相同。與上句別為一事,承上句訓說者非也。
  主忠信。
  《顔淵篇》曰: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
  《易?乾文言》曰:忠信,所以進德也。
  《禮記?禮器篇》曰:先王之立禮也,有本,有文。忠信,禮之本也;義理,禮之文也。無本不立,無文不行。
  《說苑?敬慎篇》曰:顔回將西遊,問於孔子曰:“何以為身?”孔子曰:“恭敬忠信可以為身。恭則免於衆,敬則人愛之,忠則人與之,信則人恃之。人所愛,人所與,人所恃,必免於患矣。可以臨國傢,何況於身乎!”
  《荀子?哀公篇》曰:魯哀公問於孔子曰:“請問取人。”孔子對曰:“無取健,無取,無取口哼。健,貪也;,亂也;口哼,誕也。故弓調而後求勁焉,馬服而後求良焉,士信愨而後求知能焉。士不信愨而有多知能焉,譬之,其豺狼也,不可以身爾(與邇同)也。(《韓詩外傳?捲四》文略同。)
  無友不如己者。
  《呂氏春秋?驕恣篇》曰:楚莊王曰:“仲虺有言曰,諸侯之德能自為取師者王,能自取友者存;其所擇而莫如己亡。”(《荀子?堯問篇》文異。)
  又《觀世篇》曰:譬之,若登山登山者處已高矣,左右視,尚巍巍焉山在其上,賢者之所興處,有似於此。身已賢矣,行已高矣,左右視,尚盡賢於己,故周公旦曰:“不如吾者,吾不與處,纍我者也,與我齊者,吾不與處,無益我者也。”惟賢者必與賢於己者處。
  《中論?貴驗篇》曰:小人恥其面之不及子都也,君子恥其行之不如堯舜也,故小人尚明鑒,君子尚至言。至言也,非賢友則無取之,故君子必求賢友也。詩曰:“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𠔌,遷於喬木。”言朋友之義,務在切直以升於善道者也。故君子不友不如己者,非羞彼而大我也,不如己者須己而植者也。然則扶人不暇,將誰相我哉?吾之僨也,亦無日矣。故填庳則水縱,友邪則己僻也。是以君子慎取友也。
  《說苑?雜言篇》曰:孔子曰:“丘死之後,商也日益,賜也日損。商也好與賢己者處,賜也好說不如己者。”
  《史記?仲尼弟子傳》曰:宓不齊字子賤。子賤為單父宰,反命於孔子曰:“此國有賢不齊者五人,教不齊所以治者。”孔子曰:“惜哉!不齊所治者小,所治者大,則庶幾矣。”
  樹達按:友謂求結納交也,納交於勝己者,則可以進德輔仁。不如己之人而求與之交,無謂也。至不如我者以我為勝彼而求與我為交,則義不得拒也。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江西人民出版社
第1節:前 言第2節:陳寅恪序第3節:自 序第4節:學而篇第一(1)
第5節:學而篇第一(2)第6節:學而篇第一(3)第7節:學而篇第一(4)第8節:學而篇第一(5)
第9節:學而篇第一(6)第10節:學而篇第一(7)第11節:學而篇第一(8)第12節:學而篇第一(9)
第13節:學而篇第一(10)第14節:為政篇第二(1)第15節:為政篇第二(2)第16節:為政篇第二(3)
第17節:為政篇第二(4)第18節:為政篇第二(5)第19節:為政篇第二(6)第20節:為政篇第二(7)
第21節:為政篇第二(8)第22節:八佾篇第三(1)第23節:八佾篇第三(2)第24節:八佾篇第三(3)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