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論語正解   》 第9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2)      劉德江 Liu Dejiang

  在我們今天這個社會中,如果國傢沒有"仁人",沒有"仁政",同樣會面臨唐明皇晚年的苦難。沒有賢人,沒有仁政,一個國傢的官僚主義定會肆意橫行。官僚主義的主要表現和危害是:高高在上,濫用權力,脫離實際,脫離群衆,好擺門面,好說空話,思想僵化,墨守成規,機構臃腫,人浮於事,辦事拖拉,不講效率,不負責任,不守信用,公文例行,互相推諉,以至官氣十足,動輒訓人,打擊報復,欺上瞞下,專橫跋扈,徇私行賄,貪贓枉法,等等。官僚主義的實質就是隨心所欲,濫用權力。官僚主義産生的主觀根源是:衹顧自己名利,不管別人死活。縱觀歷代朝廷政事,國君不實行仁政,姦臣當道,忠賢之人鮮矣的朝代,官僚主義猖獗是必然的。而官僚主義必將導致統治階層的腐化墮落,最終"國將不國"。
  一個企業,作為一個群體要想有廣阔的發展前景,也像國傢這樣,需要"仁人"以"仁"的方式經營。不僅管理者要以仁嚴格要求自己嚮"仁者"靠攏,員工也需不斷約束自己嚮"仁者"看齊。這樣的企業一定能在市場上立於不敗之地。
  人無仁則無以立
  孔子說:"做人,如果沒有仁愛之心,他會怎麽樣來對待禮的規範呢?做人,如果沒有仁愛之心,他會怎樣來對待樂的規範呢?"仁是禮的本體、靈魂,禮是仁的體現。如果一個人沒有了仁心,那他又會怎樣對待禮呢?可以想象,他一定是一個既不知禮,又不守禮的人。孔子一貫認為行仁並不難,正如他所說:"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那是什麽阻礙了我們行仁呢?對私欲私利的追求。如果我們一味地執著於私欲私利,而將"仁"拋之腦後,後果會是怎樣?
  一個人失去了"仁",其實也就失去了一顆仁愛之心,失去了恭、寬、信、敏、惠五項優秀的品質。如果沒有了仁愛之心,那人就談不上什麽"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了,也就更不會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心態了。心裏就衹有自己,做一切事情都衹考慮自己的利益。這樣就會犯個人主義錯誤。個人主義,又稱利己主義,是以個人私利為根本出發點和歸宿的思想。其特徵是:將個人價值看得高於一切,將個人的特殊利益凌駕於社會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之上,為達到個人目的,甚至不惜損害和犧牲社會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像這樣的人怎麽能在社會立足呢?所以說"人無仁則無以立"是很有道理的。
  不仁的人沒有定力。定力是佛傢所言,修行人止息散亂之心,歸於靜寂之禪定力,稱為定力。但這並非佛傢專用,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運用到。簡單地說它可以被看作思想集中而不受外界幹擾的意志力。佛教有六度,其中包括"禪定",禪與定皆為令心專註於某一對象,而達於不散亂的狀態。如果一個人沒有定力,做什麽事情或者處於某一狀態,時間一久就會被周圍的環境所幹擾而走極端路綫。例如,處於貧睏之中的人就會犯上作亂,鋌而走險,做一些違法亂紀的事情,這不是不可能的;處於安樂之中的人就會驕奢淫逸,紙醉金迷,墮落腐化,這也並不少見。
  清代著名學者阮元的父親阮湘圃,傢境非常清貧,但是他能為人以"仁",與人相交誠實守信。正是這種潔身自好、守義明禮的美好品德,使他在鄉鄰間很有威望。有一次,阮湘圃要到縣城裏去取一封京城朋友的來信,他已經盼望很久了。因為在信裏有他的朋友給他的好消息,他的朋友幫他搞到一個可以繼續進京學習的機會。這天他很早就起來,打算去縣城,在去渡口的路上,他不斷想着進京的事情有沒有機會,這對於他不僅僅是一個難得的學習機會,更為重要的是,馬上就快科考了,這次能夠去京城,便是一舉兩得的事情。心裏想着事情,便不自覺地加快了步伐,很快他就來到要進縣城必須經過的渡口。這時候,阮湘圃纔知道今天的表現多麽讓自己羞愧。通常他都是漫步,悠閑地走着,趕到渡口時剛好趕上每天的第一班渡船,可是今天,那船上的艄公還在優哉遊哉地收拾槳、舵、纜繩。他不禁為自己的心急感到好笑。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序言第2節:第一節 何為仁(1)
第3節:第一節 何為仁(2)第4節:第一節 何為仁(3)
第5節:第一節 何為仁(4)第6節:第一節 何為仁(5)
第7節:第一節 何為仁(6)第8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1)
第9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2)第10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3)
第11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4)第12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1)
第13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2)第14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3)
第15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4)第16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5)
第17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6)第18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7)
第19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8)第20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1)
第21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2)第22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3)
第23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4)第24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5)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