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一炉烟火   》 第9节:取名的艺术      刘绍铭 Liu Shaoming

  取名的艺术
  郑培凯新书《高尚的快乐》收了《取名的学问》一条,因有“警世”作用,应向读者推介。此文是他年前为《明报》辟的专栏写的第一篇文章,读后嘻哈大笑一番,至今印象鲜明。
  原来作者小学时有一“女朋友”,取名“槑”。此字原为“梅”之异体,古雅是够古雅了,可惜同学尽是无翻字典的习惯,在学校或在街上打招呼时,直是“呆呀、呆呀”地呼喊她。这么经年累月地叫喊,人不变得痴呆才怪。
  “呆呆”的妹妹名“”,又是一个古字。这小妹妹的“下场”如何呢?比姐姐强不了多少。你猜对了,在同学眼中,她是“吉吉”,绝不会联想到眼前人是人家的“哲”嗣。
  郑培凯文章最教我叫绝的,倒是他那位名叫“黻黼”的同学。十八画,已够磨人的了,幸好“万绿(丛)中一点红”,算得上是个常用字。
  “黻黼”可不寻常。“黻”音fú,是古代礼服上黑与青相间的花纹。“黼”音fǔ,是古代礼服上白与黑相间的花纹。
  名叫黻黼的这位小朋友,今天长大了,但我相信能念得出他名字的,大概除了父母外,只有像饶宗颐教授这种高人。难怪郑培凯说,听说这位同学后来极力支持汉字简体化。他说要是换了自己,说不定还要鼓吹汉字拉丁化呢。
  汉名拉丁化,只要不出国门,倒是个可行的办法。像我们的黻黼,摇身一变就迈入现代化,以Cong Fufu姿态示人。但你一出国门,走入对汉语拼音的c、q、x、z全无训练的国家,一样会让对方面对难以启齿的困扰。由此我想到国人取洋名的实际问题。
  洋名在香港,蔚为风气,为了方便,大家见怪不怪。如果我是郭富城,我宁愿传媒以洋名称呼我。从a的Allen到z的Zach,你们随便挑一个好了,可千万别叫我“城城”。
  一来小名只适合父母或情人呼唤。二来昂藏七尺的男人,被人家城城来城城去,不但有损形象,还会助长香港男人的infantilization,香港男人的婴儿化。
  走在香港文明闹区,路上碰到大家打招呼,Mary、Eddie这类洋名,声声入耳,倒没想到这跟崇洋媚外有什么关系。下次见面时,Mary一定记得这位新朋友叫Eddie。洋名之为用,有利于沟通,由此可见。
  可是离开香港跑到别的华语地区,人家倒不一定这么看待洋名了。咱们内地今天怎样看待George,手上没有资料,不好瞎说,但从文艺作品观察,“乔治”这类人物,绝对是反面教材,浅薄、无聊、不学无术。摆着自己的老规矩不遵守却自称George,其挟洋自重、数典忘祖的心态昭然若揭。曹禺剧本《日出》,其中一位丑角,就叫乔治。
  在作家王祯和笔下,出现的人物以洋名称呼的固然不伦不类,没有洋名而同initials者,也一样是笑柄。在《小林在台北》的小林眼中,Nancy是“烂尸”,T.P.Ku是“踢屁股”。
  到了外国,依然故我,不用洋名,当然一样有生存空间,但拉丁化的名字,有时会引来极大的不便。名作家丛苏,是我台大的学姐,原名丛掖滋。毕业后她到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念研究院,业师James Hall教授对她照顾有加,只是每次要跟她打招呼时,总觉得“有口难言”,因为她的名字,依Wade?Giles惯例拼来,是Tsung Yeh?tze。老先生面对这三组拉丁字母,大概只能模拟发出yeh的发音,因为yeh至少看来像口语Yea或Yeah。但Tsung和Tzu的样貌真像天书。
  学姐毕业后定居美国,洋名叫Dorothy。我把她这件名字“私隐”往事说出来,是为了证明我前面所说,为了沟通,汉字拉丁化不一定能解决问题。事前没有征得她同意,望她不会见怪。
  广东人的名字,如果每人都像周润发那么方便拉丁化,那敢情好。发、发、发,fat,fat,fat,音调和意象都配合得天衣无缝。但一碰到吴先生或吴小姐,顿生枝节。我当年在西雅图勤工俭学时,在餐馆打工,跟我一同“企台”(跑堂)的是位从香港来的女同学。她姓吴,洋名Alice。据她说她是受不了洋客人取笑她No good,No good才决定起用洋名的。
  一位玉洁冰清的香港小姐,怎会变成No good,No good呢?说来也简单。洋人亦常人也,光顾一家食肆次数多了,跟服务员熟落了,就会问尊姓大名。Alice的中文名字,我记不起来了。试想她未采用洋名前,把自己是吴某某的名字在洋人面前报出来。洋人面有难色,请她写在纸上。看了半天,也不知究竟,只听说Ng是她的姓,但念不出来,只好一分为二,戏称她是Miss No Good。
  经此教训,她只好入乡随俗,自称爱丽丝,据她说从此善缘广结,一些上了年纪的熟客一进门看到她,就搂着她亲热一番,Hi,Alice,sweetie地叫个不停。
  在好莱坞,成龙叫Jack Chan。李连杰叫Jet Lee。因小学生也念得来,因此很有亲和力。章子怡在《卧虎藏龙》的形象这么凶悍,若要留在美国发展,不妨考虑采个洋名。叫Tenderie Zhang如何?Tenderie不像Linda和Liza那么通行,但Tender,tender,tender is the night,tender is my love。就这么着吧,Tenderie Zhang,祝你星运亨通。郑培凯说取名需要学问,确是硬道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江苏教育出版社
第1节:新版自序第2节:序第3节:目录第4节:灵魂也要按摩
第5节:张恨水的散文第6节:Punch Line第7节:鬼兄第8节:散文极短篇?
第9节:取名的艺术第10节:恍如隔世第11节:罗友彤异闻录第12节:说不完的苏茜黄故事
第13节:穿T shirt的母亲第14节:看我上云梯第15节:张建雄吃的文化第16节:Used Wife源考
第17节:现代生死学第18节:本店不打骂顾客第19节:夏志清传奇(1)第20节:夏志清传奇(2)
第21节:浪漫与偏见第22节:白先勇是这样长大的(1)第23节:白先勇是这样长大的(2)第24节:王德威如此繁华
第   I   [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