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刺谴责 大馬扁   》 第八回 談聖道即景觸風情 為金錢榮歸爭局董      黃小配 Huang Xiaopei

  話說康有為揀一塊草地坐下,林魁也陪着坐了,正靜聽他如何傳道。康有為先舉首望天,隨又低頭望下地去。林魁忙點頭,當這個情景,是聖人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之意。康有為正待說下去,突然嚮前遠地一望,但見各傢慶賀中秋的旗幟高揚,或紙或布,五光十色。凡羊角燈、走馬燈、風箏燈,紙尾紮成批皮橙樣,似攢珠串兒挂起,傢傢鬥麗,戶戶爭妍。瓦面上燈籠的燈光燭天照地,與月色爭映。在那最高的所在看下海面去,沒些遮蔽。水光涌着月色,如玉宇銀濤,一點塵障兒也沒有。那些買棹臨流賞月的大大的畫舫,細看去衹像一葉的小扁舟。其餘小艇總看不着,衹見得萬點燈光,在海面隨波上下。又見一處更為鬧熱,一派燈火之光直衝霄漢。燈光之中,略認得橫旗直幟,全用花縐剪成。燈光之下,隱隱無數花樓畫舫,較別的船艇尤為繁華大觀。康有為也料是𠔌埠花叢的去處,怪不得這樣奢華。又朝西一望,覺燈光照耀,旗色飄揚,差不多像𠔌埠裏一般,又料是陳塘的去處。自忖那兩處地方,自己也到的多了,什麽美金、銀美、牡丹、玫瑰,倒是自己心坎兒相許的可人,可惜今日佳節良宵,礙着林學生在館中,赴不得友人的飲局,也不曾到那意中人處探節,是一缺憾的事。明兒相見,定然要怪自己是個當着時節躲避開的了,怎麽好呢?正鬍思亂想,險些兒忘卻傳道的一件事。急轉念來嚮林魁正欲有言,忽然近地笙歌弦管之聲,隨風送到耳邊,音韻悠揚。又可惜美景良宵,偏到這荒山上無聊的坐着,不覺誦唐詩一句道是“誰傢玉笛暗飛聲”,說了,看林魁肅然對坐,不免反悔孟浪。急的定一會神,幹那傳道的事業,就舉起手上所攜的杖,嚮草地上畫上一回,即說道:
  魁乎!吾道一以貫之而已矣。雖吾也道大莫能容,然天地之未喪斯文也,幸生德於餘,又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故吾黨之小子斐然成章者,大有人焉。惟魁也,智足以知聖,學足以致道。五百年必有賢者興,薪盡火傳,當在吾黨。魁也勉之,爾毋多讓焉!
  林魁聽罷,又連應了兩聲“唯唯”,康有為即點頭不語。林魁覺乘夜穿街過巷,跋涉到這處高山,僅聽得幾句四書陳腐的語氣,可是這般就算傳道?悔不如早上出街遊玩一回,還暢得心神。即或不然,就在館中早早睡覺,還能養養神,勝過勞苦來到這裏,因此也甚悔此行。忽又想起當時孔子傳道於曾子,亦衹得一句,或者自己將來真能繼承道統,也未可定。當下自言自語好一會。康有為亦料林魁必有些悔意,正待起行回館,猛不防聽得丁鼕丁鼕,譙樓上已響了四鼓,想這時各街道中多管關了閘子,怎能回去?若沿途叫閘,明天若被人知道了,怕滿城都要弄出笑話來了,因起了身時,仍復坐下。林魁初猶未省,滿望快些回去,眼巴巴望得康有為起身。待要起行,忽又見他坐下,不知何故,自己亦惟有再坐。康有為道:“想不久就天亮的了。”林魁那時方知要待天明方能回去,定因街閘未開之故,但挨足一夜,好不辛苦。
  因坐了多時,兩條腿也麻了。欲就在草地上睡下,又因這回是到來傳道,不可露出疲倦的狀態。且又不恭,斷使不得,惟有撐起精神兀坐。究竟來時已行的苦,又寂坐了多時,容易疲倦。先是打了幾個呵欠,隨又打盹兒,身上似撐持不定,東搖西歪。康有為看了,心上兀不自在,惟詐作不見。而且自己亦疲憊得慌,欲開言大傢同睡在草地上歇歇。但覺金風颯颯,玉露零零,草已沾濕如雨後一般,隨撫自己衣裳,已是濕透了。不特難睡,且亦不能久坐,但自己究不敢做聲。林魁已忍不住,即道:“不如跑回觀音堂那裏,待天亮時纔返也好。”康有為亦以為然,即起身一步步走回觀音堂裏。行時猶恐廟門未開,須在門外待旦。湊巧觀音堂的司祝因年老不大濃睡,卻起來開了廟門乘涼,且看月色,忽見兩個人影閃閃匿匿前來,肚子裏滿腹思疑,覺如此深夜,有什麽人到此,正不知是人是鬼。縱然是人,想亦是盜賊一流,還幸廟裏沒甚東西可盜,便閃在一邊,看他兩人行動。及行近時,卻見他兩人是個書呆模樣,整衣長袖,搖搖擺擺,司祝大為詫異。二人卻嚮司祝把頭一點,即進廟裏。司祝即問道:“你兩位是什麽人?深夜來到這裏幹什麽事?”林魁也不能答。康有為道:“是來賞月的。”司祝道:“奇了,偌大熱鬧城市,繁華的水面,難道沒一處可以賞月的,偏要這荒山纔好?”康有為道:“熱鬧的不好,究竟這等地方還雅靜呢!”司祝笑道:“雅靜的卻好,衹太自苦了。”林魁聽了,覺這司祝若做着自己,還不着他道兒,不知我怎地愚蠢到這樣。那康有為卻道:“你不聞古人踏雪尋梅麽?我們便算登山賞月呢!”司祝道:“衹好好說目前的事,怎地又說起古人來?”康有為又道:“你老人傢怎地要這般早起?”那司祝道:“你看纔是五鼓,我哪便起來?還要睡呢!”康有為道:“我們行得乏了,想藉地方歇歇。你老人傢衹管睡,我們權坐這裏少時便去。”那司祝道:“你是要賞月的,出門外也好。”康有為道:“想你老人傢不願留我在廟裏了,但聖人於人無所不容,又何苦如何呢?”那司祝道:“什麽是勝人輸人,我不懂得。我定要睡,休纏我。”康有為道:“誰纏你?我們又不是強盜,何必多疑。”說了,那司祝仍不肯,衹喃喃說道:“平時又不相識,知人臉面不知心,況夜行的有什麽好人,怎敢便留宿?”林魁心中且憤且悔,早走出廟門外,康有為也隨着出來,無可奈何,衹在觀音堂外等到更殘而後,方起行回館。
  當來時因要傳道,方一團勇氣乘興而來,還不大苦。及回時已挨了一夜不曾歇過眼兒,且心中帶幾分悔恨,行的更苦。及回到館時,已日出東方,各學生正訝他的康先生和林魁二人不知哪裏去,問問門房,纔知他兩人於昨夜將近二更相將出門。都忖道:昨夜衆方出外遊行,單是林魁不往,先生獨與他同出,定有些秘傳,故乘衆不在方幹去。正議論間,衹見康有為手拿一杖,與林魁同回,無精打采。林魁更垂低頭腦,直回房裏。各人正欲問時,已見林魁快把房門閉上。躺在床中,倒頭便睡。旋又見康有為着門房傳出,今早不講書了,亦閉上房門便睡。可憐他兩人一夜挨得苦,疲倦到極。整整睡到夕陽西下,方自起來。那林魁更睡出病來了,連服了兩劑茶,發了表,方纔好了。因昨夜的事,心裏自知其愚,初時也不敢對人說,後來許多同學探問才略露些。誰想各學生也不勝欽羨,謂他獨得繼承道統,可見各學生倒被康有為籠絡上了。衹有林魁身受的,自知其愚,差幸各人反歆羨起來。覺自己已經被欺了,不妨乘勢欺人,便說得天花亂墜。自此各人也越發敬重林魁,不在話下。
  且說康有為原籍西樵地方,有一條基圍,喚做桑園。那基圍包圍許多田畝相連,十三鄉倒靠那桑園圍防禦水患。以前因西流水漲時,每緻基圍潰决,因此連年須大費修理。先是動支公款,但連年如是,公款也支銷多了。附近紳士就藉修理基圍之名,藉端開賭。這賭具喚做圍票,凡是各村士紳都有陋規均派。且那基圍相連南、順兩邑交界,更積有修圍常款,曾為爭攬私利起見,兩邑紳士已經纏訟多年。偏又增多一筆圍票款項,如何不爭?單是各紳,既有陋規均派,都死力幫訟,單瞧康有為不在眼內,故陋規沒有康有為的分兒。康有為眼睛仍是黑的,心中實愛財如命,見陋規單不派到自己,心上已怒不可遏。但自己嚮來稱賢稱聖,故雖沒有陋規派到,口裏卻不敢說什麽。各紳士亦見得他有癲康之名,由他稱做聖人,估量他奈不得什麽何。藉藉衆口,謂他是個聖人,斷沒有收受陋規的,自不好派往他處,免討沒趣。康有為聽得,見各紳士不把陋規送來倒還罷了,還把聖人賢人的話來譏笑,如何忍得?叵耐十三鄉中,許多翰林士紳,自己衹是一個舉人,也沒法子。因當時做局紳的是張喬芬,本是一個進士主事,因他科分進身在前,故許多翰林都讓他總理局務。康有為既恨張喬芬,滿望點得一名翰林回來,要代他掌局。縱不然,亦須慢慢尋個法子好來對待他。
  懷了這個念頭,已非一日,因此想出一條計。一面說稱要整頓地方,一面在鄉間又使人遊說紳耆,薦舉自己充當局董,至於嚮來有與張喬芬不睦的,也幫同助力。於是有欲扶引康有為的,有欲摧倒張喬芬的,不一而足。康有為滿心滿意這名局總拿到手上,衹各鄉大紳一來見康有為科分太新,二來見他少年輕薄,三來見他康姓族小人稀,總瞧康有為不上。康有為衹妄自尊大,那裏得知?但見些鄉人受自己囑托,列名來舉自己,衹假意推辭了一次,隨後再來請充局長,當即允了。正待擇日進局,又恐學生知自己貪做局紳,即飾說道:“我本待要出身加民,奈卻不得鄉人敦請,且要整頓地方,也沒奈何了。”誰想正任局紳張喬芬不曾理會,拿定局戮不肯交出,康有為大怒,即到縣裏控張喬芬把持局務,據戮抗衆。張喬芬又控康有為武斷鄉閭,要謀據局款。縣令見兩造情詞各執,衹放下慢慢查核。康有為焦躁不過,衹慫恿鄉人往索局戮。時適翰林院侍讀學士潘衍桐因眼疾居傢,他是南海西樵天字第一號的大紳,原與張喬芬有點交情,卻又最鄙康有為嚮來狂妄的。聽得張喬芬來說,康有為要謀充局長,恐他一進局中,不知如何顛倒,便囑喬芬道:“如他親到索取局戮時,衹推說來這裏交待,如此如此,管教他一場出醜。”張喬芬即依計而行。果然三五鄉人來索局戮時,衹推待康有為親到索交。及康有為到時,又推往潘學士處交待。那康有為希冀一名局紳,已失了魂魄,猶當張喬芬之言是真,要到潘學士處接受,不想反丟一場架子回來。正是:
  堪笑貪資謀進局,頓教出醜在當堂。
  要知潘、張二人弄什麽計來,令康有為出醜,且聽下回分解。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一回 康無賴館堂出奇醜 繆文豪京邸著新書
第二回 遇棍徒繆寄萍失書 爭山長康有為喪氣第三回 熱名場偽聖掇鄉科 落孫山公車陳腐策
第四回 餘御史割席拒狂生 黠娘兒登輪追蕩子第五回 康學究避債吟劣詩 安御史據情參偽聖
第六回 朱一新論學究淵源 陳千秋夭壽歸泉壤第七回 變宗旨遺書通革黨 詐傳道踏月涉荒山
第八回 談聖道即景觸風情 為金錢榮歸爭局董第九回 據局戳計打康舉人 謀官階巧騙翁師傅
第十回 請舉賢翁同龢中計 聞變政清太後驚心第十一回 革禮垣天子信讒言 亂宮闈妖人陳奏摺
第十二回 康長素挾仇謀國後 譚嗣同被騙入京師第十三回 托革命當面寫書函 賺舉兵瞞心稱密詔
第十四回 陷同黨衹身逃險地 救危機義士入京津第十五回 釀黨獄陷入罹死罪 赴筵會懼友泄真情
第十六回 戲雛姬失禮相臣傢 索密詔逐出東洋境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