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思考 逍遙世間的絶妙智慧:煮酒論道   》 第9節:二、最高超的作為----無為之為(5)      江湖夜雨 Jiang Huyeyu

  《莊子》在《應帝王》裏說:“無為名屍,無為謀府,無為事任,無為知主。體盡無窮,而遊無朕。盡其所受乎天而無見得,亦虛而已!”也就是說,不要追求什麽名聲,不要做出謀劃策的智囊,不要承擔什麽責任,不要當智慧的主宰。體會無窮的大道,遊心於無我的境界,享受天所給的一切,而不要以為有什麽所得,這都不過是虛無罷了。
  所以金庸先生在功成名就之時,就激流勇退選擇了“歸隱”。1972年,他在寫完《鹿鼎記》後,毅然封筆。1991年,金庸部分轉讓一手創辦起來的《明報》股權,開始逐步實施自己的“退休”政策,到1994年,他正式辭去董事局主席一職,全面“退隱”。
  這正是聰明人所為。老子說:“功遂身退天之道。”其實筆者覺得,道傢的好多道理,越是聰明人,越是事業有成的人,越容易理解。
  道傢的無為,並不是完全無所作為。這裏的無為,往往是針對一些世俗認為有意義而道傢以為無意義的事來說的,至於養性修身,提高自己的本領技藝,當不在“無為”的範圍之內。在莊子的文章中就贊美過“用志不分,乃凝於神”捕蟬如探囊取物一般的神奇老人,也誇奬過遊刃有餘,“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的庖丁,還稱頌過一個釣起大鯨魚的任公子。老子也曾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所以道傢的無為不是等於白癡一個,啥也不會,啥也不學。蘇東坡的《洗兒詩》說“但願生兒愚與魯,無災無難到公卿”,雖然說是希望自己的兒子不像自己這樣聰明過頭,鋒芒太露,而有聲名之纍,牢獄之災,但是我們也能理解到蘇東坡的意思絶對不會是想要個腦癱的兒子。
  臺灣女作傢羅蘭也寫過:“如果是‘為’而‘不爭’,那就是表面上不爭,實則有為,不與別人爭一日之長短,而把爭的精神去做別人所不及見到的‘大事’,所得的結果纔會是‘大勝利’。老子說:‘天之道,不爭而善勝。’又說:‘江海能為百𠔌王者以其善下之。’‘善下’,就是不爭,‘百𠔌王’卻是善勝的具體證明,是‘天之道’。道傢的思想並不玄妙,更不消極,能瞭解它的精髓而善用之,可以無往而不利。”
  對於這段話,筆者大體是贊同的,衹是對“道傢的思想並不玄妙”這句話不大認同,筆者覺得道傢思想很玄妙。
  而且完全的無能無為對於排除世事的侵擾也是不利的。試想如果我們毫無作為,錢從何處來,先不說娶老婆過日子,住什麽吃什麽?煩惱肯定也是多多。對於我們凡夫俗子,不可能棄世而入山林之中,餐風露宿練闢𠔌之術,真正地練功修道。所以完全地“無所為”,煩惱反而會更多,正像李漁寫過的一樣:如人憂貧而勸之使忘,彼非不欲忘也,啼饑號寒者迫於內,課賦索逋者攻於外,憂能忘乎?欲使貧者忘憂,必先使饑者忘啼,寒者忘號,徵且索者忘其逋賦而後可,此必不得之數也。若是,則“忘憂”二字徒虛語耳。他說:如果有人擔憂貧窮想勸他忘掉,他哪裏是不想忘,但是傢裏老婆孩子啼饑號寒,外面要債的債主不停地打門,這樣那裏能忘得掉憂愁,所以想讓貧窮的人忘憂,必須先把這些事都擺平了,要不然忘憂二字就是白說。
  所以,筆者覺得道傢的無為是說給聰明人聽的,越是本領高的人,成就大的人越要註重“無為”二字。《笑傲江湖》傳劍一章中風清揚給令狐衝講道:“活學活使,衹是第一步。要做到出手無招,那纔真是踏入了高手的境界。你說‘各招渾成,敵人便無法可破’,這句話還衹說對了一小半。不是‘渾成’,而是根本無招。你的劍招使得再渾成,衹要有跡可尋,敵人便有隙可乘。但如你根本並無招式,敵人如何來破你的招式?”令狐衝一顆心怦怦亂跳,手心發熱,喃喃地道:“根本無招,如何可破?根本無招,如何可破?”陡然之間,眼前出現了一個生平從所未見、連做夢也想不到的新天地。風清揚道:“要切肉,總得有肉可切;要斬柴,總得有柴可斬;敵人要破你劍招,你須得有劍招給人傢來破纔成。一個從未學過武功的常人,拿了劍亂揮亂舞,你見聞再博,也猜不到他下一劍要刺嚮哪裏,砍嚮何處。就算是劍術至精之人,也破不了他的招式,衹因並無招式,‘破招’二字,便談不上了。衹是不曾學過武功之人,雖無招式,卻會給人輕而易舉地打倒。真正上乘的劍術,則是能製人而决不能為人所製。”對於這一段話,我們可以悟出來以下的道理,真正的高境界中,是“無招勝有招”,但風清揚也說了,“不曾學過武功之人,雖無招式,卻會給人輕而易舉地打倒”。所以要成為一個大高手,也不可以一上來就“無為”和“無招”的。正像一個不學武功的人,不可能上來就打倒練過多年的會傢子。這一點《神雕俠侶》獨孤九劍創始人的獨孤求敗,在他的劍塚的石板上就寫明了學劍時不同階段的進境:
  “無名利劍,凌厲剛猛,無堅不摧,弱冠前以之與河朔群雄爭鋒。”(這是初級階段,以剛剋柔,很普遍的境界)
  “紫薇軟劍,三十歲前所用,誤傷義士不祥,乃棄之深𠔌。”(第二階段:以軟劍之柔取勝,有以柔剋剛的意味了)
  “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四十歲前恃之橫行天下。”(更高的階段:返樸歸真,大巧若拙)
  “四十歲後,不滯於物,草木竹石均可為劍。自此精修,漸進於無劍勝有劍之境。”(最高境界:漸臻無劍勝有劍,無招勝有招,無為而無不為之境)
  所以像獨孤求敗這樣的天才也是經歷了這樣幾個階段,纔達到無招勝有招之境地。所以大傢不要聽了道傢的無為之說,馬上就幹脆躺倒鼕眠什麽也不幹,也不管了。從有為再到無為,這個無為之境,纔是高境界。
  以上都引自武俠小說,可能有的朋友不能盡信。不過上面所說雖是小說,但道理是不差的。琴棋書畫之類的技藝和武功的道理是相通的,比如書法吧,小孩子亂畫一通,這當然是很差的字,但如果一個人衹是將字寫得端端正正,橫平竪直,比起剛纔毫無章法的小孩自然是強多了,但這樣的字卻並非書法大傢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真正的大書法傢寫的字有時也歪歪斜斜,不懂的人看上去覺得和小孩亂畫也差不多,像鄭板橋獨創的書法,寫得不但橫歪竪彎,而且字的大小不一,像一片磚頭瓦塊胡亂鋪在街上一樣,故名“亂石鋪街體”。這就是由巧到拙,由無法度而勝有法度的典範。
  道傢的無為境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我覺得應該是先從有為再到無為,是一種並非簡單的無,是一種如同煉九轉金丹一樣轉了又轉後的無。它是“原”,是“元”,是“源”。
  整個道傢,就筆者的淺見,主旨是“逍遙而遊”,而核心卻是“無為之為”,這兩個思想一下子是很難說清楚的。所以筆者後面的文字又分成了十四個專題對道傢思想進一步介紹,以便大傢更深更全地理解道傢思想。但是這些幾乎都是圍繞着“逍遙而遊”和“無為之為”這兩個主題的。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一、探求人生的目的——逍遙而遊(1)第2節:一、探求人生的目的——逍遙而遊(2)
第3節:一、探求人生的目的——逍遙而遊(3)第4節:一、探求人生的目的——逍遙而遊(4)
第5節:二、最高超的作為----無為之為(1)第6節:二、最高超的作為----無為之為(2)
第7節:二、最高超的作為----無為之為(3)第8節:二、最高超的作為----無為之為(4)
第9節:二、最高超的作為----無為之為(5)第10節:三、真正的高風大德----上德不德(1)
第11節:三、真正的高風大德----上德不德(2)第12節:三、真正的高風大德----上德不德(3)
第13節:三、真正的高風大德----上德不德(4)第14節:四、超脫塵網的靈藥----清心寡欲(1)
第15節:四、超脫塵網的靈藥----清心寡欲(2)第16節:四、超脫塵網的靈藥----清心寡欲(3)
第17節:四、超脫塵網的靈藥----清心寡欲(4)第18節:五、物我兩忘的境界----齊物而觀(1)
第19節:五、物我兩忘的境界----齊物而觀(2)第20節:五、物我兩忘的境界----齊物而觀(3)
第21節:六、勘破生死的睏惑----了身達命(1)第22節:六、勘破生死的睏惑----了身達命(2)
第23節:六、勘破生死的睏惑----了身達命(3)第24節:六、勘破生死的睏惑----了身達命(4)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