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 國史十六講   》 1-唐:充滿活力的世界性帝國(2)      樊樹志 Fan Shuzhi

  三是完善法製建設。唐太宗即位後,多次組織名臣研究立法,采納魏徵的建議,確立寬仁、慎刑的宗旨。他命長孫無忌、房玄齡等修訂法律,寫成《唐律》(即《貞觀律》)五百條,涉及名例、衛禁、職製、戶婚、廄庫、擅興、賊盜、鬥訟、詐偽、雜律、捕亡、斷獄等法律。唐高宗時,由長孫無忌領銜,對《唐律》條文加以註疏,編成《唐律疏議》十二篇三十捲。《唐律疏議》對當時的高句麗、日本、安南等國有重大影響,也是宋、明各朝法典的範本。
  唐律體現了唐太宗寬仁、慎刑的宗旨,以死刑條目為例,比前朝法律幾乎刪減了一半,也比號稱簡約的隋朝《開皇律》更為寬簡,把斬刑減為流刑的有92條,把流刑減為徒刑的有71條,還廢除了鞭背等酷刑以及斷趾等肉刑。斷獄律還規定,徒刑以上罪,斷案後,如果罪犯不服可以提出再審;死罪則必須經過“三復奏”,三日後纔可以執行。法律的本意是為了製止犯罪,寬仁慎刑是一個很高的境界。據說,貞觀四年,判處死刑的全國總共纔二十九人。法簡刑輕,成為太平盛世的標志。貞觀一代,君臣上下守法成風,正如《貞觀政要》所說:“由是官吏多自清謹製馭,王公妃主之傢,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跡,無敢侵欺細人。商旅野次無復盜賊,囹圄常空,馬牛布野,外戶不閉。”
  晚年的唐太宗為接班人問題所苦惱,為了避免玄武門之變的悲劇重演,他以長子李承乾有“謀反”嫌疑,而廢掉了他的太子身份。四子魏王李泰有文學才華,深得唐太宗喜愛,但是由於他圖謀奪取太子地位,斷斷不能立為皇儲,否則將為後世所仿效。儘管九子晉王李治軟弱無能,唐太宗還是選擇他作為接班人。這就是貞觀二十三年即位的唐高宗。
  唐太宗選擇優柔寡斷的唐高宗作為皇位繼承人,為武則天這位“鐵娘子”臨朝稱製,提供了有利條件,使她從幕後走嚮前臺,行使皇帝的權力。這在當時政壇引起了極大的震動,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代徐敬業寫的《討武氏檄》如此聲討武則天:
  ――“偽臨朝武氏者,性非和順,地實寒微”;
  ――“穢亂春宮,潛隱先帝之私,陰圖後房之嬖”;
  ――“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
  話語十分尖酸刻薄,但也並不全是誣陷不實之詞,武則天的品德操守與私生活確有不少令人非議之處。最受人非議的是“狐媚偏能惑主”――她成為唐太宗、唐高宗父子兩代皇帝的妻子。貞觀十一年,十四歲的武則天成為唐太宗的才人(嬪妃)。唐太宗死,她依照慣例到感業寺削發為尼,本應與世隔絶度過餘生。不料,她早已為唐高宗看中,即位不久,就召入宮中,成為他的昭儀(嬪妃)。一個女人能夠成為父子兩代皇帝的妻子,在中國歷史上恐怕絶無僅有,如果沒有“狐媚偏能惑主”的本領,斷然難以做到。此人不但狐媚,而且詭計多端,在與王皇后、蕭淑妃的爭寵鬥爭中,深得唐高宗寵信,儘管老臣長孫無忌、褚遂良極力反對,高宗還是册封她為皇后。
  當上了皇后,高宗鑒於健康原因委托她處理朝政,於是形成了這樣的局面:“天下大權,悉歸中宮,黜陟殺生,决於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謂之二聖。”武則天對於大權在握的“二聖”地位並不滿足,他的目標是要當皇帝。高宗想禪位給太子李弘(武則天所生長子),武則天不顧母子之情,用毒酒殺死李弘,改立次子李賢為太子。由於李賢有才幹又有文采,在士人中聲望很高,武則天恐怕難於控製,就找個藉口把他廢為庶人,改立三子李顯為太子。高宗死,李顯即位(即唐中宗),武則天以皇太後的名義臨朝稱製,第二年就廢掉中宗,另立她所生的四子李旦為唐睿宗。武則天以“革命”、“維新”為旗號,藉助佛教宣揚她受命於天,唆使一批人上表“勸進”。690年,武則天正式宣佈廢掉唐睿宗,改唐朝為周朝,自稱聖神皇帝,終於使自己成為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女皇。問題不在於女人做皇帝,而在於她為此采用的手段無所不用其極。無怪乎《舊唐書則天皇后紀》的評語,對她沒有一句好話,什麽“觀夫武氏稱製之年,英才接軫,靡不痛心”;“吾君之子,俄至無辜被陷,引頸就誅”;“武後奪嫡之謀也,振喉絶襁褓之兒,�{醢碎椒塗之骨,其不道也甚矣”。
  當代的歷史學家卻顯得較為寬容。西方學者如此評價:武則天摧毀了她的主要反對派老貴族,為此她把首都東遷至洛陽,並從東部地區選用官吏,以製衡與李唐宗室休戚相關的西北士族的力量。她頒布《大雲經》,預言女皇是彌勒佛轉世,為她的皇位尋找合法依據。她雖然殘忍,卻是一位性格堅強能力卓異的統治者。中國學者則充分肯定武則天執政時期的積極貢獻,給她以全面的評價。她雖然一度篡奪了唐朝政權改為周朝,但貞觀之治仍得以延續,社會經濟是嚮上發展的。她的最大貢獻在於,順應歷史潮流,打擊士族壟斷政治的局面,把政權嚮一般庶人開放。
  從李世民到武則天,唐朝的政治格局已經明朗化,儘管依然是貴族政治,但是東晉南朝的門閥?族的特權逐漸喪失,社會上重視門第郡望的傾嚮受到了遏製,在實際政治運作中,更加重視功臣良將,重視功名事業,顯現出一種新的氣象。
  盛唐氣象: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
  唐人既不是魏晉以前漢人的簡單延續,也不是鬍族單嚮地融入漢族,而是漢鬍互化産生的民族共同體。這個民族共同體在唐朝近三百年中,又繼續不斷地與域外、周邊的鬍人,以及來唐的外國人融為一體,不斷汲取新鮮血液,因而更加生機勃勃,充滿活力,以氣吞日月的磅礴聲勢,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刻意求新的獨創精神,締造出中華文明史上光彩奪目的一頁。
  唐朝前期充滿了文化寬容氣概,跨越國界的貿易遠遠超過了漢朝的盛況,與周邊或遠方國傢的文化交流也躍上了新高度,表現出對外來文明異乎尋常的歡迎與接納。唐文化特別是盛唐文化的繁榮昌盛,仰賴於一種積極的文化政策――立足於我、夷為我用,這是必須以充分的自信心為底藴的。伊佩霞《劍橋插圖中國史》指出:“與20世紀前中國歷史上任何其他時代相比(除了20世紀),初唐和中唐時的中國人自信心最強,最願意接受不同的新鮮事物。或許是因為來自異邦的世界性宗教使中國同波斯以東的所有其他亞洲國傢建立了聯繫,或許是因為當時很多士族豪門為鬍人後裔,或許是因為中國有強大的軍事力量鎮守絲綢之路,保證了商旅暢通無阻……總之,這個時期的中國人非常願意嚮世界敞開自己,希望得到其他國傢優秀的東西。”
  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大量吸收外來文化,為唐文化提供了融合的廣度與深度,在這方面,以樂舞、服飾的引進與更新最為突出。
  唐初的祖孝孫把南樂與北麯融為一體,協調“吳楚之音”和“周齊之音”,其成果就是《大唐雅樂》。這是對於傳統音樂的整理與融合。唐太宗平定高昌,引進高昌樂,豐富了唐的“十部樂”。其中燕樂、清商樂是傳統的雅樂、古樂,其餘如龜茲樂、天竺樂、西涼樂、高昌樂、安國樂、疏勒樂、康國樂、高麗樂都是從邊疆或域外引進的。例如:開盛唐音樂風氣之先的《秦王破陣樂》就充分體現了這種特色,奏樂時,“擂大鼓,雜以龜茲之樂,聲震百裏,動蕩山嶽”,這種氣勢,是先前的雅樂所不具備的。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1-從“大同”到“小康”1-早期中華文明的輝煌1-老子、孔子與諸子百傢
1-中華帝國的初建(1)1-中華帝國的初建(2)1-讖緯、清議、玄學
1-鬍人漢化與漢人鬍化的時代1-唐:充滿活力的世界性帝國(1)1-唐:充滿活力的世界性帝國(2)
1-唐:充滿活力的世界性帝國(4)1-帝國的衰落與分裂1-繁榮和創造的黃金時代――宋朝
1-儒學的新發展及其社會影響(1)1-儒學的新發展及其社會影響(2)1-明帝國的專製政治(1)
1-明帝國的專製政治(2)1-朋黨之爭與文人社團(1)1-朋黨之爭與文人社團(2)
1-面嚮海洋的時代1-面嚮海洋的時代(1)1-面嚮海洋的時代(2)
1-中華帝國的末代王朝――清1-“夕陽無限好,衹是近黃昏”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