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评论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電影:雙重生命   》 第9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9)      安內特·因斯多夫 Annette Insdorf

  《星期日音樂傢》記錄了二十多位老工人是如何在一位老指揮的帶領下演奏音樂的。在經歷一連串令人難以忍受的噪音後,最終,他們完整地演奏了一麯。“很少有短片能表現出那麽多東西,而且是以如此美麗、簡單的方式,它表達了創造某些東西的需要,這些東西與人類本身息息相關。”基耶斯洛夫斯基在1994年寫道,“因為,除了滿足我們的基本需求——生存、早飯、中飯、晚飯、睡覺之外,我們也都渴望某些能給生活帶來意義並令它提升的東西。”[7]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早年作品就是沿着這一方向發展的,用生活的全部詩意和辛辣來表現普通人的生活。這一手法從《照片》(Zdjecie,1968年)開始,他在片中尋找兩個小時候曾經合影,現在已經長大的男人。如果用美國作傢拉爾夫·瓦爾多·愛默森的說法,“智慧就是在平凡之中尋找奇跡”,則此時的基耶斯洛夫斯基已成長為一位睿智的電影人。當時,大部分普通波蘭人的日常生活與銀幕上的那種虛假形象大相徑庭,面對這種巨大差異,基耶斯洛夫斯基感到心痛,於是他將自己充滿好奇心的鏡頭靜靜地轉嚮了一個真實而又凄涼的世界。
  但政治的力量始終在頭頂盤旋。正如西格爾在為紐約現代藝術館寫的小册子中指出的:
  哥穆爾卡受到來自共産黨黨內民族主義、反猶太和反知識分子力量的壓力。作為安全部隊和內務部領導的米埃奇斯拉夫·莫查爾將軍掌握主要軍力,他和他的宣傳機器聲稱猶太人是帝國主義蘇维埃(有時候又或是西德)顛覆波蘭政權之陰謀的一部分。他們以1967年開始的第二次中東戰爭、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事件以及波蘭各地大學校園中出現的學生示威運動作為證據,證明這一猶太復國主義第五縱隊的存在。事實上,正是政府自己在煽動學生舉行示威,目的是令媒體、工人與知識分子形成對立。和當時的許多示威者一樣,基耶斯洛夫斯基也衹是在傷害已然造成之後纔認識到這一點。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第1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第2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2)第3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3)
第4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4)第5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5)第6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6)
第7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7)第8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8)第9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9)
第10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0)第11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1)第12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2)
第13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3)第14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4)第15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5)
第16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6)第17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7)第18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8)
第19節:維洛尼卡的雙重生命(1)第20節:維洛尼卡的雙重生命(2)第21節:維洛尼卡的雙重生命(3)
第22節:維洛尼卡的雙重生命(4)第23節:維洛尼卡的雙重生命(5)第24節:維洛尼卡的雙重生命(6)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