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义说部 歷代興衰演義   》 第九回 簡王後至靈王時生孔子      呂撫 Lv Fu

  詩曰:
  孔子孔子,大哉孔子!
  孔子之前,未有孔子;
  孔子之後,未有孔子。
  孔子孔子,大哉孔子!
  卻說孔子名丘,字仲尼,魯人,今為山東麯阜縣,宋微子啓弟微子衍之後也。衍號微仲,五傳至弗父何,遜國於其弟厲公,世為宋卿。何生宋父周,周生世父勝,勝生正考父,考父生孔父嘉。五世親盡,別為公族,始以孔為氏焉。
  宋華督見孔父之妻於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豔。”遂攻殺孔父,而娶其妻。嘉生金父,金父生睾生夷,睾夷生防叔。
  防叔避華氏之亂而奔魯,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娶施氏,生九女而無子;其妾生孟皮,孟皮病足,紇乃求婚於顔氏。顔氏有三女,其幼曰徵在。顔父問三女曰:“陬大夫雖父祖為士,然其先聖王之裔,今其人身長十尺,武力絶倫,吾甚貪之。雖年長性嚴,不足為疑,三子孰能為之妻”?二女莫對。徵在進曰:“從父所製,將何問焉?”父曰:“即爾能矣。”遂以妻之。徵在求子,禱於尼丘之山。徵在升山時,草木之葉皆上起,及禱畢而下,草木之葉皆下垂。是夜夢黑帝見召,囑曰:“汝有聖子。”覺而有孕,於周靈王二十一年庚戌十月庚子夏正八月二十七日,生孔子於魯昌平鄉。先是未生時,有麒麟吐玉書於闕裏,其文曰:“水精之子,繼衰周而為素王。”顔氏異之,以綉紱係麟之角,信宿而去。懷妊十一月生。誕生之辰,有二竜繞室,五老降庭,顔氏房中聞鈞天之樂,空中有聲雲:“天生聖子。”
  孔子生有異相,牛唇虎掌,鴛肩龜脊,海口輔喉,頂門狀如反字,中間低,而四傍反高,胸有文曰:“製作定世符。”
  父紇曰:“此兒秉尼山之靈。”因名曰丘。孔子生三歲,父叔梁紇卒。葬於魯東防山。六歲為兒嬉,嘗陳俎豆,設禮容。十七歲,魯大夫孟僖子病且死,誠其嗣懿子,與其弟南宮敬叔,往學禮焉。十九歲,娶宋亓官氏。二十歲為魯委吏,料量平。
  二十一歲為乘田,養畜蕃息。是歲,子鯉生。其生也,魯君適以鯉賜孔子,孔子榮君之賜,因名曰鯉,字伯魚。二十二歲,始教於闕裏,顔、閔之徒,皆受學焉。二十四歲,母顔氏卒,合葬於防。二十七歲,郯子來朝,夫子見而問官。二十八歲,見郯子而學禮,既而告人曰:“天子失官,學在四夷,信哉。”
  二十九歲,聞師襄善琴,往學焉。三十一歲,齊景公遣使聘孔子,孔子遂適齊。齊有一足之鳥,飛集於公朝,舒翅而跳,齊侯使問孔子,孔子曰:“此鳥名商羊,水祥也。昔童兒屈於腳,振肩而跳。且謠曰:‘天將大雨,商羊鼓舞。’將有大水為災。”
  頃之大霖雨,水溢。景公曰:“聖人之言,信有徵矣。”三十二歲,景公欲以廩邱之邑為養。辭不受,謂弟子曰:“吾聞之,君子當有功受賞,今吾言而君未行,先賜邑,其不知某亦甚矣。”
  三十四歲,謂南宮敬叔曰:“吾聞周有老聃,博古知今,通禮樂之原,明道德之歸,則吾師也,今將往學焉。”敬叔言於魯君,賜之車馬侍禦,與敬叔俱適周,見老聃而學禮焉。老聃曰:“子所言,其人與骨,俱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時則駕,不得時則蓬纍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凡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辨宏遠而危其身者,好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無以有己。為人臣者,無以私己。歸而求之於身,則道不遠矣。”子曰:“敬受教。”
  又訪樂於萇弘。孔子觀乎明堂,睹四門墉,有堯、舜、桀、紂之像,又有周公抱成王,負扆朝諸侯之圖,謂從者曰:“夫明鏡所以察形,往古所以知今,人主不務襲其所以安,而忽其所以危,是猶卻步而求及前人也,豈不惑哉?”又入後稷之廟,有金人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古文慎言人也,誡之哉!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安樂必戒,無行所悔。
  勿謂何傷,其禍將長。勿謂何害,其禍將大。勿謂大聞,神將伺人。焰焰不滅,炎炎若何,涓涓不塞,流為江河,綿綿不絶,或成網羅,毫末不紮,將尋斧柯。誠能慎之,福之根也。口是何傷,禍之門也。強梁者必得其死,好勝者必遇其敵。盜憎主人,民怨其上。君子知天下之不可上也,故下之。知衆人之不可先也,故後之。溫恭慎德,使人慕之。執雌持下人莫逾之,人皆趨彼,我獨守此,人皆惑之,我獨不徙。內藏我智,不示人技。我雖尊高,人莫我害。江海雖左,長於百川,以其下也。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誠之哉!”顧謂弟子曰:“小子識之,此言實而中情。”夫子自周返於魯,而道益尊。弟子彌衆,遠方來受業者,蓋三千焉。
  三十五歲,昭公出奔。孔子適齊,捨於外館,景公造焉。
  賓主之使既接,而左右白曰:“周使適至,言先王之廟災。”
  公問曰:“何王之廟?”孔子曰:“必釐王之廟。”公曰:“何以知之?”子曰:“釐王變文王之政,而作玄黃華麗之飾,宮室高崇,輿馬奢侈。而勿可振,天災所宜加也。”俄頃,果報釐王廟災。公曰:“善乎!聖人之智,過人遠矣。”三十七歲,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齊人稱之。景公問政,大悅,將以尼溪之田封孔子。晏嬰沮之。孔子遂行,返於魯。
  四十二歲,在魯,季桓子穿井得土缶,中若羊,問仲尼,雲得狗。仲尼曰:“以丘所聞,羊也。某聞之:木石之怪,夔,罔蟲兩;水之怪,竜,罔象;土之怪,羵羊。”吳伐越,墮會稽,得骨節專車。吳使使問仲尼:“骨何者最大?”仲尼曰:“禹會群臣於會稽,防風氏後至;禹殺而戮之,其骨節專車,此為大矣。”吳使曰:“誰為神?”仲尼曰:“山川之神,足以綱紀天下,其守為神。”吳使曰:“防風何守?”仲尼曰:“汪罔氏之君釐姓,在虞、夏、商為汪罔,在周為長翟,今謂之大人。”客曰:“人長幾何?”仲尼曰:“僬僥氏三尺,短之至也。長者不過十倍之,數之極也。”使曰:“善哉聖人。”
  四十四歲,在魯。時季氏強僭,陽虎專政,孔子不仕,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益衆。四十六歲,在魯,觀於魯桓公之廟,有欹器焉。問於守廟者:“此謂何器?”對曰:“此宥坐之器。”子曰:“吾聞宥坐之器,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明君以為至誠,故常置之於坐側。”顧謂弟子:“試註水焉。”乃註水中則正,滿則覆。夫子喟然曰:“嗚呼!夫物烏有滿而不覆者哉。”子路進曰:“敢問持滿有道乎?”
  子曰:“聰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損之又損,所謂道也。”
  四十七歲,魯定公以為中都宰,製為養生送死之節,長幼異食,強弱異任,男女別途,路不拾遺。器不雕偽,市不二價。為四寸之棺,三寸之槨。因丘陵為墳,不封不樹。行之一年,四方則之。公曰:“學子之法,以治魯國,何如?”對曰:“雖天下可也,何但魯國哉?”於是定公以為司空,乃別五土之性,而物各得其所生之宜。五十一歲,為魯司寇,攝行相事,理朝政七日,而誅亂政大夫少正卯於兩觀之下。子貢進曰:“夫少正卯,魯之聞人也,今夫子為政而始誅之,或者太過乎?”夫子曰:“天下有大惡五,而竊盜不與焉。心逆而險,行僻而堅,言偽而辯,記醜而博,順非而澤。五者有一於身,則不免君子之誅,而少正卯兼有之,此乃人之姦雄者也,不可以不除也。”五十二歲,齊大夫犁鉏言於景公曰:“魯用孔子,其勢危齊。”乃使使告魯,為好會,會於夾𠔌,魯定公將以乘車往,孔子攝相事。曰:“臣聞有文事者,必有武備,請具左右司馬以從。”定公曰:“諾。”
  會齊侯於夾𠔌,為壇位,上階三等,以會遇之禮相見,揖讓而登。獻酬之禮畢,齊有司趨而進曰:“請奏四方之樂。”景公曰:“諾。”於是旍旄羽祓,矛戟劍撥,鼓噪而至。孔子趨而進,歷階而登,不盡一等,舉袂而言曰:“吾兩君為好會,夷狄之樂。何為而進,請命有司。”景公心怍,麾而去之。有頃,齊有司請奏宮中之樂。景公曰:“諾。”優倡侏儒,為戲而前。
  孔子趨而進,歷階而登,不盡一等,曰:“匹夫而熒惑者,罪當誅。請命有司。”齊人莫應。孔子曰:“齊魯一也,魯左右司馬何在?”魯左右司馬加以法焉,手足異處。景公懼而動,知義不若,乃返所侵魯之鄆、汶陽、龜陰之田以謝過。五十四歲,孔子言於定公曰:“臣無藏甲,大夫五百雉之城,今三傢過製,請損之。”使仲由為季氏宰,將墮三郈.於是叔孫先墮邱,季氏將墮費。公山弗狃、叔孫輒率費人襲魯,公與三子入於季氏之宮,登武子之臺,費人攻之,弗剋。孔子命申句須樂頎下伐之,費人北,國人追之,敗諸姑衊,二子奔齊,遂墮費。
  將墮邸,公斂處父謂孟孫曰:“墮郕,齊人必至北門,且我孟氏之保障,無郕,是無孟氏也,我將弗墮。”十二月,公圍郕,弗剋。五十五歲,孔子相魯,魯大治,齊人聞而懼。用犁鈕謀,饋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聽政,郊又不致月番肉於大夫,孔子遂行,適衛,主於子路妻兄顔濁鄒傢。
  五十六歲,在衛,衛靈公至粟六萬,居頃之,或譖孔子於靈公,靈公使以兵仗衛孔子,孔子恐獲罪焉,居十月,去衛。
  將適陳,過匡,顔刻為僕,以其策指之曰:“昔吾與陽貨入匡,彼缺處,被攻之所也。”匡人聞之,以為魯之陽虎。陽虎曾暴於匡,孔子貌似陽虎,遂拘孔子五日。弟子懼。孔子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乃使從者求解於衛臣寧武子。匡人曰:“吾以為陽虎,故圍之。今非也,釋之去。”過蒲,時子路治蒲,孔子善其政,月餘返乎衛,主蘧伯玉傢。衛靈公夫人南子,甚有美色,舊通於宋朝。宋朝者,男子中之美色者也。既通於靈公之母襄薑,復通於靈公之夫人南子。宋朝懼,遂作亂奔晉。
  自晉歸宋,南於思之不置。靈公復為南子召宋朝,男女並寵焉。
  南子雖有淫行,而復賢慧,嘗與靈公夜坐,聞車聲轔轔,至明而止,過闕復鳴,南子曰:“此必蘧伯玉也。”靈公曰:“何以知之?”南子曰:“君子不為昭昭飾節,不為冥冥墮行,吾聞之,蘧伯玉君子也,是以知之。”公使人問之,果伯玉也。
  孔子主伯玉傢。南子使人謂孔子曰:“四方君子不辱,欲與寡君為兄弟者,必見寡小君。寡小君願見。”孔子辭謝,不得已入見之。孔子入門,北面稽首。夫人答拜,環佩之聲璆然,隔簾相見而出。居月餘,靈公與夫人同車,宦者雝渠參乘,使孔子為次乘,招搖市過之。孔子醜之,去衛適曹,又去曹適宋,與弟子習禮於大樹下。
  宋司馬桓魋欲殺孔子,伐其樹。孔子遂微服過宋,適鄭,與弟子相失。孔子獨立郭東門,鄭人或謂子貢曰:“東門有人,其顙似堯,頂類臯陶,肩類子産,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纍纍若喪門之狗。”子貢以實告。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末也,而似喪傢之狗,然哉!”遂至陳,主司城貞子傢。五十九歲,自陳過蒲,會公叔氏以蒲叛,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車五乘,從孔子,賢而勇,曰:“吾昔從夫子遇難於匡,今又遇難於此,命也。吾與夫子再罹難,寧鬥而死。”鬥甚疾,蒲人懼,謂孔子曰:“苟無適衛,吾出子。”與之盟,孔子出東門。孔子遂適衛。子貢曰:“盟可負耶?”孔子曰:“要盟也,神不聽。”衛靈公聞孔子來,郊迎問曰:“蒲可伐乎?”
  對曰:“可。”靈公曰:“吾大夫以為不可,今蒲、衛之所以待晉、楚也,以衛伐之,無乃不可乎?”孔子曰:“其男子有死之志,婦人有保西河之志,吾所伐者,不過與公叔氏同叛者四五人。”靈公曰:“善。”乃不伐蒲。晉佛肸為中牟宰,趙筒子攻範中行,伐中牟。佛肸叛。使人召孔子,孔子欲往,子路不悅,已而竟不行。將西見趙簡子,至河,聞竇鳴犢、舜華二人見殺,臨河嘆曰:“美哉水,洋洋乎!某之不濟此,命也夫!”子貢曰:“何謂也?”孔子曰:“二人皆賢大夫也。趙氏未得志時,用此二人。而後從政,君子惡傷其類,故余云然。”遂反乎衛,主蘧伯玉傢。他日,靈公問陳,孔子對以未學。明日與孔子語,見飛鴻,仰視之,色不在孔子。孔子遂行,復如陳。
  六十歲,在陳。魯桓僖之廟災,南宮敬叔救火。孔子在陳聞之,曰:“災必桓僖廟乎?”既而果然。秋,季桓子病,謂其子康子曰:“我死,汝必相魯,相魯必召孔子。”康子立,欲召仲尼。公之魚曰:“昔吾先君用之不終,為諸侯笑。今又用之不能終,是再為諸侯笑矣。”康子曰:“然則誰召而可?”
  曰:“必召冉求。”於是使使召冉求。冉求將行,孔子曰:“魯人召求,非小用之,將大用之也。”是日,孔子有“歸與!歸與!”之嘆。六十一歲,自陳如蔡。六十二歲,自蔡如葉。葉公問政,既而返乎蔡,有《問津》諸章。六十三歲,孔子在陳、蔡之間。
  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將往拜禮。陳、蔡大夫謀曰:“孔子用於楚,則陳、蔡危矣。”相與發徒兵,圍孔子於野。孔子曰:“《詩》雲:‘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耶,吾何為於此?”子貢曰:“夫子之道至大,天下莫能容。”顔回曰:“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孔子遭圍,請誦弦歌不衰。使子貢至楚,楚昭王興師來迎,然後得免。時楚昭王渡江,有一物觸王舟,使使問孔子。孔子曰:“此萍實也,其甘如蜜”。使曰:“何以知之?”子曰:“吾昔之鄭,適乎陳之野,聞小兒謠曰:‘楚王渡江得萍實,大如鬥,赤如日,剖而食之甘如蜜。’得無是乎?”驗之果然。楚昭王將以書社之地七百裏封孔子。
  楚令尹子西沮之,昭王乃止。’於是孔子自楚反乎衛。
  六十四歲,在衛。先是,衛靈公夫人南子淫於宋朝,靈公之太子蒯瞶獻地於齊。過宋野,宋野人歌曰:“既定爾婁豬,盍歸吾艾豭.”太子羞之,謂戲陽速曰:“從我朝少君,我顧,乃殺之。”速曰:“諾。”乃朝夫人。太子三顧,速不進,夫人見其色,啼而走曰:“蒯瞶將殺餘。”公執其手以登臺,太子奔宋,盡逐其黨。及靈公薨,蒯瞶之子輒立。蒯瞶欲人,輒興兵拒之,諸侯數以為讓。衛君欲得孔子為政,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故子路仕於衛。六十六歲,夫人亓官氏卒。期年,伯魚猶哭。孔子聞之曰:“誰與哭者?”
  門人曰:“鯉也。”子曰:“嘻!其甚也。”伯魚聞之,遂除之。六十八歲,在衛,冉有為季氏將,與齊師戰於鄭,剋之。
  季康子曰:“子於軍旅,學之乎?性之乎?”冉有曰:“學之於孔子。”康子曰:“我欲召之,可乎?”對曰:“欲召之,則無以小人間之,斯可矣。”康子遂以幣迎孔子。孔子至魯,哀公館焉。哀公問政,終不能用。乃序《書》,上自唐、虞,下至秦繆,刪古詩三千,為三百五篇。晚而喜讀《易》,韋編三絶,修《禮記》。六十九歲,子伯魚卒。
  七十一歲,魯哀公十四年春,西狩於大野。叔孫氏之車子鉏商獲麟,傷其左足,見其麕而角,以為不祥,以賜虞人。仲尼觀之,曰:“麟也,孰為來哉?”反袂拭面,涕泗沾袍,曰:“麟出而死,吾道窮矣。”乃因魯史作《春秋》,自隱至哀十二公,自平至敬十四王,凡二百四十二年。而絶筆於獲麟。筆則筆,削則削,文學如遊夏之徒,不能贊一辭。
  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顔回、閔損、冉耕、冉雍、端木賜、宰予、仲由、冉求、言偃、卜商、顓孫師、曾點、曾參、澹臺滅明、高柴、宓不齊、樊須、有若、公西華、原憲、公冶長、南宮適、公皙哀、顔高、商瞿、漆雕開、公良孺、秦商、顔刻、司馬耕、巫馬期、梁鱣、琴牢、冉孺、顔辛、伯虔、公孫竜、曹恤、陳亢、叔仲噲、秦祖、奚藏、公祖茲、廉潔、父黑、公西蒧、壤駟赤、冉季、石處、左郢,狄黑、商澤、任常、鄭邦、樂欣、顔之僕、孔忠、漆雕哆、顔噲、顔無繇、公夏首、申振、鄔單、榮旗、懸成、燕僅、原亢、部巽、施之常、秦非、句並疆,步叔乘。七十二歲,子路死於衛。初,衛孔文子圉之妻伯姬,蒯瞶之娣也,素通於傢人渾良夫。圉卒,子悝執政,蒯瞶因渾良夫求人,伯姬劫孔悝,立蒯瞶,輒出奔魯,仲由入,石乞、孟黶以戈擊之,斷纓,子路結纓而死。悝立蒯瞶.孔子在魯,聞衛之亂,嘆曰:“柴也來,由也其死矣。”
  七十三歲,壬戌四月己醜,夏正二月十八日,孔子卒。先時七日,蚤作,負手曳杖,逍遙於門,歌曰:“泰山其頽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既歌而入,當戶而坐。子貢聞之曰:“泰山其頽,吾將安仰?梁木其壞,哲人其萎,吾將安仿?夫子殆將病也。”遂趨而入。孔子曰:“賜,餘疇昔之夜,夢坐莫於兩楹之間,此殷禮也,某殷人也,夫明王不興,天下其孰能宗予?殆將死也。”寢疾七日而歿。哀公誄之曰:“夏天不吊,不寧遺一老,俾屏餘一人以在位,煢煢餘在疚,嗚呼哀哉!尼父!無自律。”子貢曰:“君其不歿於魯乎?夫禮失則昏,名失則愆。生不能用,死而誄之,非禮也;稱一人,非名也。君兩失之。”五月,葬魯城北泗水上,弟子皆服心喪三年而去。惟子貢廬於塚上,凡六年。魯人從塚而傢者百餘,因名曰孔裏。
  孔子之弟子,惟顔回最賢,先孔子卒。其傳道有曾子。曾子名參,字子輿,父點,學於孔子之門。曾參年十六,孔子在楚,命參之楚,受學焉。參性至孝,嘗出彩薪於野,客至其傢,母以手搤臂。參即馳至,問母曰:“臂何恙乎?”母曰:“今有客至,搤臂以呼汝。”參母死,後母遇參無禮,而供養不衰。
  嘗蕓瓜,誤斬其根。曾皙怒,援杖擊之。參撲地,有頃而蘇,蹙然而起。進曰:“大人用力教參,得無疾乎?”退鼓瑟而歌,欲父聽其歌,而知其平也。孔子聞之;告門人曰:“參來,勿納也。昔舜事瞽瞍,索而使之,未嘗不在側;索而殺之,未嘗可得,故小杖則受,大杖則走。今參委身待暴怒,以陷父不義,安得為孝乎?”曾子曰:“參之罪大矣!”遂造孔子謝過。曾子每讀喪禮,泣下沾襟曰:“往而不可還者,親也,子欲養而親不在。是故椎牛以祭,不如雞豚之逮親存也。初吾為吏,祿不及釜,尚欣欣而喜者,非以為多也,樂其逮親也。既沒之後,吾嘗南遊於楚,得尊官焉,猶北面而涕泣者,非以為賤也,悲不逮吾親也。”孔予以其能通乎道,故授以一貫之傳。曾子以《大學.聖經》一章教弟子,弟子記其意為十傳,為千古儒學之宗。其弟子孔伋,字子思,孔鯉之子,孔子之孫也。逮事孔子,而受業於曾子。於思年十六,適宋,宋大夫樂朔與之言學而怒,遂圍於思。宋君聞之,駕而救子思。子思既免,曰:“文王拘於羨裏,作《周易》。尼父厄於陳、蔡,作《春秋》。吾睏於宋,可無作乎!”於是述父師之意,作《中庸》。古雲:“孔僅窮居於宋,懼傢學不明,作《大學》以經之,《中庸》以緯之。《學》、《庸》皆於思作,甚為近理。
  初,伯魚卒,其妻轉嫁於衛之庶氏,其後死於庶氏之傢,訃於子思,子思哭於廟。門人至,曰:“庶氏之母死,何為哭於孔子之廟乎?”於思曰:“吾過矣!吾過矣!”遂哭於他室,見《禮記》。
  子思之弟子孟子,名軻,字子輿,魯孟孫之後,鄒人也。
  父激,字公宜,娶仉氏,夢神人攀竜鳳,自泰山來,將止於嶧,凝視久之,忽見片雲墜而寤。時間巷皆見五色雲,覆孟氏居,而孟子生焉。孟子三歲喪父,母有賢德,挾其子以居。始捨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戲為墓間事,踴躍築埋。孟母曰:“此非所以居於也!”乃去。捨近市,嬉戲為賈彳玄亍事。母曰:“又非所以居子也。”遂徙捨學宮旁,其嬉戲乃設俎豆,揖讓進退。
  母曰:“此真可以居於矣!”遂居之。稍長,就學而歸。母方績。問曰:“學何所至矣?”軻曰:“自若也。”母以刀斷織。
  軻問其故,母曰:“君子學以立名,問以廣知皆由積纍而成,亦猶織之待積而成也。若廢學無成,與斷機何異!”軻懼,旦夕勤學不息,受業於子思,道既通。值梁惠王卑禮厚幣,以招賢者,乃至梁。既而去梁適齊,齊宣王以為客卿。當是時,天下務於合縱連衡,以攻伐善戰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不合。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仲尼之道,作《孟子》七篇,以詔來世。娶由氏,生子名仲子。孟子曰:“人皆知以食愈饑,不知以學愈愚。夫學者,崇名立身之本也。孟子之學,尊孔子而闢楊、墨,曰:“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故楊、墨之害,亦自是滅息,此孟子不世之功也。
  或曰:“佛老之教,甚於楊、墨,不知孟子之時,雖未知有佛,而老子生於孔子之前,其書流傳已久,何孟子初無一語闢之也?”今之人以儒、釋、道為三教,欲知佛老之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一回 盤古王一出世初分天地第二回 至三皇傳多氏漸剖乾坤
第三回 五帝起亶聰明創製立法第四回 堯讓舜舜讓禹總為斯民
第五回 夏後氏四百年一十七世第六回 殷湯氏三十世六百餘春
第七回 成周氏至平王遷都洛邑第八回 齊桓公晉重耳五霸稱尊
第九回 簡王後至靈王時生孔子第十回 李老子釋迦氏說法談經
第十一回 周社稷八百年三十七世第十二回 九州島中諸列國並入強秦
第十三回 秦無道四十年止傳二世第十四回 六國人並楚漢起義爭衡
第十五回 漢高祖定江山一十二帝第十六回 二百年遭王莽篡國鴆君
第十七回 漢光武復中興一十三帝第十八回 二百年曹操起漢室三分
第十九回 三國志亂紛紛五十餘載第二十回 漢歸曹吳入晉取次銷沉
第二十一回 司馬晉五十年五鬍大亂第二十二回 走江東承舊統百歲雲奔
第二十三回 宋齊梁傳陳國俱都江左第二十四回 索頭魏分齊周北地稱尊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