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论语今注今译   》 卷一 学而(5)      王云五 Wang Yunwu    毛子水 Mao Zishui

  [今注]
  ①和,是在一定范围以内,或损或益、斟酌得中的意思。这开头两句,乃全章的大纲。
  ②斯,指礼。
  ③之,也是指礼说的。这两句话是说“和为贵”的理由。
  ④节,是范围或节制的意思。最后三句是说行礼固应以“和为贵”,但“和”又不能出乎“礼”。
  [今译]
  有子说:“在行礼的时候,以能斟酌得中为最可贵。先代传下来的道理,最好的就是礼;不过我们如果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死板地照着礼,有时候就行不通;〔所以我们必须用和〕。但若知道和的重要而一味用和,不用礼来节制,那也是不行的。”
  有子曰:“信近于义①,言可复也②。恭近于礼③,远耻辱也④。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⑤。”
  [今注]
  ①集注:“信,约信也;义者,事之宜也。”释文:“近,附近之近,下同;又如字。”(集注只音去声。)按:近字似应读“如字”。
  ②集注:“复,践言也。言约信而合其义,则言必可践矣。”
  ③“恭”,指一个人态度的恭谦。
  ④远,于万切,是远离、避免的意思。
  ⑤朱子训“因”为“犹依也”;皇侃则训“因”为“犹亲也”。依和亲的意义相近。朱子说:“所依者不失其可亲之人,则亦可以宗而主之矣。”皇侃却说:“能亲所亲,则是重为可宗也。”这两种解释,都不十分有意义;在语气上,这两句和前四句又不很和谐。对这两句话,似乎以阙疑为是。译文姑依朱注。
  [今译]
  有子说:“一个人对人家所作的诺言如能近于义,那这个诺言就可以保得住。如果对人的恭敬能合于礼,那便不至于为人所轻视;如果一个人能够依靠可亲的人,这也是可以为我们所效法的。”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①;敏于事而慎于言②;就有道而正焉③,可谓好学也已矣④。”
  [今注]
  ①这两句话是说:君子的食、住二端,适可便足,不以求饱、安为务。(郑曰:“学者之志有所不暇也。”)
  ②敏,是勤勉的意思。事,指应行的事,当然包括应有的德行。慎于言,意为出言谨慎。
  ③“就有道”,亲近有德行的人;如,“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孔曰:“正,谓问事是非也。”
  ④好,呼报切;好学,就是爱好学问。(在孔门里,好学二字似包括笃信学问,勤求学问,实行学问而言。)“也已矣”,依皇本正平本;汉石经没有也字,唐石经没有矣字。
  [今译]
  孔子说:“一个君子能够不以饱食、安居为生平的目的;勉力于应做的事情而出言谨慎;又能够向有道德的人请教,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子贡曰:“贫而无谄①;富而无骄②,何如③?”子曰:“可也④;未若贫而乐道⑤,富而好礼者也⑥。”子贡曰:“诗云⑦:‘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⑧。’其斯之谓与⑨!”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⑩!告诸往而知来者也{11}。”
  [今注]
  ①谄,是阿谀、谄佞的意思。
  ②骄,是骄傲的意思。
  ③“何如”,意同现代语的“你看怎么样?”
  ④“可也”,同现代语的“算是不错啦”。
  ⑤乐,音洛。“贫而乐道”,依皇本、正平本;《史记·弟子传》同。唐石经道字旁注;他本没有道字。
  ⑥好,呼报切。
  ⑦诗见《卫风·淇奥》篇。
  ⑧释文:“磋,七多反;磨,末多反。”训诂家分释切磋琢磨为治骨、治象、治玉、治石;实在,这两句诗注重描写对德业“精益求精”的精神。子贡本以为“无谄、无骄”已经够好了;听了孔子的话,懂得德行是没有止境的,一个人对修养必须不停地求进步。所以引了这两句诗来表明他的新看法。
  ⑨与,音余。
  ⑩“始可”,和现在“才可”一样。“可与言”,犹“可以言”。孔子因为子贡能触类旁通,所以说,像子贡这样的人,才可以讲诗。
  {11}“诸”,意同“之”。这句话是说,告诉他一件事,他能够悟出另一道理来。(即是,能够懂得诗句外的意思。读者在这里不可拘泥于“往”“来”两字的本义。)句末的“也”字,依皇本正平本。
  [今译]
  子贡说:“一个人贫困而不谄侫,富贵而不骄傲:这种人老师看怎么样?”孔子说:“很好啦!但还不如贫困而能乐道,富贵而能好礼的人。”子贡说:“《诗经》上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两句诗就是形容这样一个人的吧?”孔子说:“像赐这样的人才可和他谈诗呀!告诉他一件事,他就能悟出一种道理来。”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①;患己不知人也②。”
  [今注]
  ①一个君子,“人不知而不愠”,所以一个人不必忧虑别人不知道自己。
  ②如果人家有好处而我们不知道,那是很不好的事情,所以一个人要当心自己不能知道别人。(“患己不知人也”,依皇本正平本。释文出“患不知也”;说:“本或作‘患己不知人也’;俗本妄加字。”按:皇本这句下有“王肃曰,但患己之无能知也”十一字的注文,似王氏所见本当即作“患不知也”。但“患不知也”,词意实不明晰。不知陆氏为什么取这四字而以“患己不知人也”为“俗本妄加字”!唐石经作“患不知人也”,尚可通;廖本朱本都同唐石经。“患己不知人”,乃是“恕思以明德”的功夫。孔子曾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末章)我们从孔子这句话,可以知道在孔子意中,“知人”亦是道德修养的一件要事。
  [今译]
  孔子说:“一个人不必忧虑别人不知道自己;只须当心自己不能知道别人。”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选集】台湾商务印书馆国学经典文丛

【资料来源】重庆出版社
编纂古籍今注今译序《论语今注今译》新版序自序《论语今注今译》凡例
卷一 学而(1)卷一 学而(2)卷一 学而(3)卷一 学而(4)
卷一 学而(5)卷二 为政(1)卷二 为政(2)卷二 为政(3)
卷二 为政(4)卷二 为政(5)卷二 为政(6)卷三 八佾(1)
卷三 八佾(2)卷三 八佾(3)卷三 八佾(4)卷三 八佾(5)
卷三 八佾(6)卷三 八佾(7)卷四 里仁(1)卷四 里仁(2)
第   I   [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