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文学者 》 正說魯迅 》
第9節:棄醫從文(1)
孔慶東 Kong Qingdong
我們提到魯迅棄醫從文的轉折,一般都會提到著名的幻燈片事件:在魯迅日本上學期間,放時事的幻燈片,兩個帝國主義在中國的土地上打仗,日軍抓到一個中國人說他是俄軍的間諜,要砍他的頭,圍觀的都是中國人,中國人看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看外國人砍頭,表情都是麻木的。看這個幻燈片,日本學生很激揚,高喊萬歲,這個事件使魯迅受到了很大的刺激4。魯迅想,我將來學好醫就是給這些麻木的人治病嗎?看上去他們都很健康,那些看熱鬧人的身體並不比在戰場上軍人的身體要差,我學醫有什麽用啊?魯迅說:"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衹能做毫無意義的示衆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也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第一要務,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
清末的時候,由於中國落後,連續戰敗,就産生了這樣一個詞,叫"東亞病夫",由於有了這個詞,我們長期認為中國人身體不好,說我們體格不如西方人,一直到現在我們也說,中國人身體不行,你看人傢NBA的球員,我們老認為自己身體不行。當年八國聯軍占領北京之後,有一次德國軍隊遇到義和團的伏擊,德國的軍事部門覺得很奇怪,說中國人身體不是很差嗎?怎麽能夠襲擊我們,打敗我們?他們在北京的城門設置關卡,檢查每一個從城門進出的中國男性的身體,檢查的結果令人非常吃驚,從這個城門進出的中國男性身體的平均狀況都達到了德國軍人的水平。還有很多材料證明,中國人的身體並不差。
我們為什麽老打敗仗?第一不是我們身體差,第二不是我們這個國傢沒錢,你看我們國傢戰爭賠款賠多少,西方很多國傢都是靠我們殖民地給他們的賠款纔完成了他們的現代化,通過把我們的錢搶去給他們傢裏搞了裝修,這是事實的本來面目,他為什麽打我們?不就因為我們傢比他們傢過得好嗎,不就是因為我們傢富嗎,不是因為我們沒有金錢,而是我們貪圖享樂膽小怕事,是我們的精神出了問題。所以魯迅先生那個時候看到了這點,治病雖然很重要,第一重要不是治病,魯迅認為更重要的是精神,所以他棄醫從文了,他在日本期間,斷然放棄了醫學,魯迅就是這樣走上了吶喊的道路。
在日本期間,他寫了很多很重要很深刻的文章5,可是這些文章在當時沒有重大的反響,我們今天重讀這些文章,回過頭看他年輕的時候寫的一些東西,我們發現,原來魯迅先生在年輕時就寫了那麽重要的文章。魯迅和他的兄弟周作人還翻譯了非常重要的外國小說,在當時非常前沿,名字叫《域外小說集》6。這本小說集今天看來是非常重要的,可是當時這個小說集出版之後,在中國和日本加起來一共衹賣了40本,日本賣出了21本,其中有一本是他朋友去賣的7。原來魯迅的吶喊在日本就開始了,但是沒有回音,於是,他就帶着一身寂寞回國了8。
二、消沉的"周樹人"
魯迅在科學救國的夢想破滅後,他棄醫從文,試圖以振興文藝來改造國人的精神,然而他最初的喊聲並沒有得到響應,這也使得魯迅陷入了寂寞和苦悶當中。魯迅在日本經歷了挫折後,於1909年回到了中國,那麽滿懷濟世救國夢想的魯迅回國會去哪裏,他的吶喊之路還將遭遇怎樣的坎坷?
魯迅回國之後,先在浙江紹興任教,在那裏他也嘗試過進行改革。像魯迅這樣的一個人,不會因為受到挫折一蹶不振,有機會他還是想嘗試改革的,有多大光就發多少熱。比如說在學校裏講生理衛生課,講人體的生殖係統9,這個事是冒天下大不韙的,但這個事情在中國是第一次,是很了不起的。在浙江期間他也參加了當地的教育風潮,比如說驅逐腐敗的教育會會長10。後來,很快就發生了辛亥革命,魯迅目睹了辛亥革命從轟轟烈烈起來到失敗的完整過程11,為什麽說辛亥革命是不徹底,衹是改頭換面?皇帝好像是推翻了,但是中國的實際結構並沒有改變,一群革命黨轟轟烈烈地進來了,但是又迅速地腐敗、瓦解,革命變成了一場做戲。魯迅後來看事情為什麽那麽深遠,對什麽事情都首先抱着懷疑的態度?因為他看過太多的表演,看過太多的做秀,所以他不輕易相信一個事情會成功。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我們為什麽需要魯迅(1) | 第2節:我們為什麽需要魯迅(2) | 第3節:愛恨情仇(1) | 第4節:愛恨情仇(2) | 第5節:母親娶媳婦"(1) | 第6節:母親娶媳婦"(2) | 第7節:手足失和,相煎何急(1) | 第8節:手足失和,相煎何急(2) | 第9節:棄醫從文(1) | 第10節:棄醫從文(2) | 第11節:鐵屋中的吶喊(1) | 第12節:鐵屋中的吶喊(2) | 第13節:吟罷低眉無寫處 | 第14節:陣營內的矛盾 | 第15節:改造民族魂(1) | 第16節:改造民族魂(2) | 第17節:改造民族魂(3) | 第18節:革命與金錢(1) | 第19節:革命與金錢(2) | 第20節:戰士"鬥智不鬥力"(1) | 第21節:戰士"鬥智不鬥力"(2) | 第22節:懂得休閑,懂得放鬆 | 第23節:人生觀與生存哲學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