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断代 》 帝國的終結 》
來之不易的勝利(3)
易中天 Yi Zhongtian
杜牧的觀點則不盡相同,他認為六國與秦都亡於“仁義不施”。杜牧說,如果六國之君懂得仁愛自己的人民,就足以抵抗秦國(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同樣,如果秦國之君懂得仁愛六國的人民,就能萬世為君,哪裏會二世而亡(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所以,滅亡六國的,是他們自己,不是秦(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滅亡秦朝的,也是他們自己,不是別的什麽人(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後人如果不懂這個道理,那就衹怕還會滅亡。蘇轍的說法又不同,他認為六國之亡在於貪婪(見利之淺)與短視(慮患之疏)。因為貪婪(貪疆場尺寸之利),所以不能團结(背盟敗約),甚至自相殘殺(自相屠滅),結果“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睏矣”。這話有一定道理。比如楚懷王曾與齊閔王簽訂共同防禦條約,相約抗秦互救。然而僅僅衹是張儀一番搖唇鼓舌,許諾秦國送還商於(今河南淅川內鄉一帶)領地六百裏,懷王便背信棄義,與齊絶交。絶交以後,纔發現上當受騙。張儀當面撒謊當場耍賴,聲稱秦王當初衹答應六裏地,何來六百裏之多?懷王大怒,三次起兵伐秦,屢戰屢敗,最後自己成了俘虜。如此貪婪與短視,如不亡國,那纔是怪事。
顯然,蘇轍的《六國論》主要着眼於政策與策略,雖然也算切中肯綮,卻未能抓住事情的根本。賈誼的《過秦論》則其實並未回答六國滅亡的原因。六國滅秦,固然是“形不利,勢不便”;秦滅六國,難道就“形利勢便”?既然大傢都不方便,怎麽就不能誰也不滅誰,相安無事呢?至於杜牧的《阿房宮賦》,雖然講得有道理,卻也同時有問題。秦王朝不得人心,是確實的。六國不愛其人,也可能有證據。但六國之亡,並非亡於國人,而是亡於秦人。難道秦王在奪取天下之前是仁愛人民的,當了皇帝以後就不愛了?事實上,正如我們後面將要講到的,秦,老早就是“暴秦”了,衹不過變成帝國以後變本加厲而已。然而不愛人民的秦,卻戰勝了同樣不愛人民的六國,這就一定另有原因。
最有見地的還是柳宗元的《封建論》,因為衹有這篇文章纔談到了最根本的東西———制度。柳宗元認為,周之亡,錯在制度(失在於製),不在施政(不在於政)。從西周到東周,諸侯們驕奢淫逸(驕盈),貪財腐化(黷貨),窮兵黷武(事戎),政局動蕩的國傢多(亂國多),政治清明的國傢少(理國寡),珍惜土地愛護人民的,百裏不能挑一(私土子人者,百不有一)。這是他們那個制度决定的。相反,秦之亡,則錯在施政(失在於政),不在制度(不在於製)。明明有治國之策,卻不實行;有治國之人,卻不委任;衹知道濫施酷刑強派苦役,弄得萬人側目,民怨沸騰,豈有不亡之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 目錄 | 簡介 | 轟然倒塌的帝國(1) | 轟然倒塌的帝國(2) | | 轟然倒塌的帝國(3) | 轟然倒塌的帝國(4) | 來之不易的勝利(1) | 來之不易的勝利(2) | | 來之不易的勝利(3) | 來之不易的勝利(4) | 制度之爭(1) | 制度之爭(2) | | 制度之爭(3) | 制度之爭(4) | 邦國與城邦(1) | 邦國與城邦(2) | | 邦國與城邦(3) | 邦國與城邦(4) | 封建的秘密(1) | 封建的秘密(2) | | 封建的秘密(3) | 封建的秘密(4) | 集權是一種必然(1) | 集權是一種必然(2) | |
| 第 I [II]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