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思考 》 中國人的生活智慧 》
第9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9)
林語堂 Lin Yutang
因為相似的單音節字的數量有限,漢語逐漸依據音調區分不同的詞語。漢語不斷地消除末尾的輔音,如p,t,k,甚至m,衆所周知這些曾存在於孔子時,代,現在還保留在福建話和廣東話中。在不同的語調中同樣音節表達的意義不同。發音改變時同一音節指示的事物截然不同。在漢語中衹有四種音調。說明一個詞彙的含義是如何隨音調而改變,tao是一個絶佳的例子。
一聲的 tao=刀
二聲的t'ac=桃
三聲的tao=逃
四聲的 tao=到、道
一聲就像約翰,一如你在遠處輕聲呼喚他。
二聲滑行而出,如同一個人在問一個問題:"你能肯定嗎,約翰?"
三聲慢而輕,像一聲輕輕的責備:"好了,好了,約翰,不要緊。"
四聲如同一個緊急的命令,非常突然;"約翰!"
中國人說話並沒有意識到發音。如果你問一個廣東人在他們的方言中有多少音調,他的回答是不知道。他說話僅僅是帶有天生的音調特徵,同樣一個德國孩子說半年(halbes Jahr),也從不會想它是中性的。他也從不會說 hather Jahr(陽性)或者 halbe Jahr(陰性),因為他從來沒有這樣聽說過。
儘管衹有四種音調,在四個音調的變化中,漢語依然有大約一千六百種音節的形式。然而依然有許多詞語具有同一發音和同樣音調,這促使了古漢語的演進,不是往字母拼寫方面而是往一種寫作圖像類型演進。
字母的拼寫順序基於不同的聲音,顯然它不能區別一個詞彙的不同意義,用不同音調的發音可以指示不同的事物。漢字的書寫最初作為一種圖像體係出現,但是這種描述僅僅部分正確。從原初的意義上講,絶大多數象徵文字為單一的圖像的。隨着時代的推移這些形式固定下來。
後來發生了改變。因為語言很少有音節的形式,拼寫時許多字看似相同。"包"字,不同的拼寫,指代不同的事物:"一個包","抱","跑","吃了個飽","一件長袍","一個氣泡","鞭炮"等等。這太容易混淆了。
"包"的最基本的象徵意最初來自孕育在母親子宮中的胎兒形象。
為了在拼寫中區別一個pao與另一個pao,中國人形成一種詞彙等級體係,稱為"詞根",在基本象徵詞上加上偏旁來確定指代不同事物。因此pao成為純粹的語音象徵,隨即我們有以下係列的字:詞根含義抱 包加上手 擁抱跑 包加上腳 跑袍 包加上衣 一件袍子飽 包加上食旁 吃個飽泡 包加上水 一個氣泡炮 包加上火 鞭炮
圖像原則産生作用,但是在使用中受到限製。許多場合需要區分沙子的圖像與米的圖像。因此,一隻鳥兒在水邊(河邊)的足印用來代表沙子。然而一個人如何用圖像來表示"但是"這個詞?顯然這是不可能的,古漢語""意思是"點火",用它來表示"但是",因為它們有同樣的發音。逐漸的許多重要的詞彙由於它們的語音價值得到廣泛的運用,這種語音象徵加上詞根成為創造漢字的最常見的方式。如同我們在上面見到的"包"的例子,關鍵詞成為一個語音象徵並發展出其他特徵。
如今最全的漢語百科詞典列舉了40000多個這樣的構詞特徵,大約有四分之三不在當下文學中使用的古代和方言詞彙。一個好的綜合性的大學詞典包括大約14000個這樣的特徵。一個小型的城市出版社熟悉7000到9000這樣的特徵就夠用了。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應該瞭解這些構詞特徵,但是一個人熟悉3000到4000這樣的特徵就能熟練閱讀報紙。這就是一個中國高中生應該掌握的。許多這樣的特徵是變化的,或重複或僅僅運用在少數的地方,進一步的限製是可能的。日本人運用漢語的構詞特徵,但是在官方已經限製這些特性的數量,現在使用的大約有1850個這樣的特徵,小學生衹需掌握大約800個這樣的特徵。從上面我們所談到的漢語詞彙的多音節特徵,很容易見到2000個這樣的特徵構成數量衆多的詞彙;學校、社會、教育、插圖、會議和解决都是雙音節詞彙,拼寫為兩個特性。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1) | 第2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2) | 第3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3) | 第4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4) | 第5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5) | 第6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6) | 第7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7) | 第8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8) | 第9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9) | 第10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10) | 第11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11) | 第12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12) | 第13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13) | 第14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14) | 第15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15) | 第16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16) | 第17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17) | 第18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18) | 第19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19) | 第20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20) | 第21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21) | 第22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22) | 第23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23) | 第24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24) | |
| 第 I [II] [III] [IV] [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