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领导讲话宝典:提升领导讲话魅力的十大谋略   》 第9节:二、枯燥讲话讨人嫌(5)      苗发勇 Miao Fayong

  也有的官员养成了“会瘾”、“讲话瘾”乃至“指示瘾”。著名杂文家郭振亚先生曾为这种另类瘾君子画过一张集体白描像:他们几天不开会就会觉得身心不舒服,而当其讲起话时,云天雾海,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人越多,会越大,便越是精神焕发。他的一位久在官场、患了重度“会瘾”朋友说得更妙—开会的时候,主讲人坐上全场最显要的位置上,面对能把声音扩大好几倍的麦克风,俯视着一双双注视着你的眼睛,把“高见”输进一双双倾听者的耳朵,讲话者怎能不上瘾?
  9.感觉淡了点儿
  听了那种口干舌燥、唾液四溅的高论,大家怎么也找不到那种精神为之一振的感觉。更没有振聋发聩、晴天霹雳、醍醐灌顶,使人三月不知肉味,“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感觉。这些套话,听起来很有条理,头头是道;但仔细琢磨,好似云山雾海,虚幻蜃楼,放之四海而皆准,却又手脚不沾地,找不出几句对指导基层和推进工作实用的话,让人听似嚼蜡,十分乏味,实在没有意义。
  在这方面,毛泽东给我们树立了伟大的榜样。他的讲话、文章,不仅思想深刻,立意高远,博大精深,同时又生动、形象。他引经据典、诙谐幽默,但又不失其庄重、严肃。他注重通俗生动,但又俗中见雅。不管是《矛盾论》、《实践论》,还是各种场合的讲话,毛泽东都善于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浅显,让人听起来通俗易懂,品起来余味无穷,一点也没有枯燥乏味的感觉。比如毛泽东借愚公移山的这个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号召人们学习愚公精神,“挖山不止”,挖掉压在人民头上的大山。他还在张思德追悼会的演讲中,借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名言,号召每位共产党人积极学习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引用非常恰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10.脱稿难了点儿
  古猿直立行走后,上肢的攀爬功能渐渐消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长期不用所致。有的领导可能担心秘书会失业,或者历练不够,所以,只要张张嘴讲几句话,就得有稿子,哪怕是在什么仪式上的一句话—“我宣布,×××仪式正式开始!”,或者在招待酒会上的祝酒词—饭桌上的讲话,没稿子也不行。时间长了,脱稿就难了。其实这样做百害无一利。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长期不用会迟钝,思考问题会受影响。懒惰久了,很多坏习惯就慢慢形成。
  出现上面的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这么几点:
  1.能力问题。“肚子里墨水少”,或者“脑袋瓜子不管用”,说话抓不住要领,看问题看不到本质,于是,不管他人是不是接受,能不能接受,只好不分次序,不管轻重缓急,统统都将想说的一股脑全说出来,哪怕他人耐烦与否。有的可能啥也不知道,对业务不熟悉,对工作没研究,因此,要么担心讲不上来,要么担心讲错,于是就人云亦云,或照本宣科。
  2.思想问题。有的可能想对上级巴结、高攀,想让自己所做的一切显得天衣无缝,让自己所说的一切显得滴水不漏,或者尽可能地将自己表现成一个衷心耿耿的人,于是,在行动上对领导点头哈腰,在汇报中滔滔不绝,事无巨细地统统搬上,致使其领导听得十分厌烦。对下级,为了显得自己有水平,讲起话来或作起报告来总要拿腔拿调,还要不伦不类地引经据典,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哪管与主题是否有联系,统统用上。自以为水平高,其实听报告的人烦得很。
  3.环境问题。可能出于生活经验,深知说话不慎或“走火”可能会给自己带来意外的麻烦。所以,作起报告像八股,讲起话来走老路,正面反面全都说,局部整体都兼顾,偶然必然全不落,本质的与非本质的,主流的与非主流的……统统都要说上,让想抓辫子、想打棍子的人一点都“抓不住”。尽管这种做法唆点,讲话时间长了点,但“保险系数”大,最为稳妥。时间一长,就难改掉这些毛病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广西人民出版社
第1节:一、为官须练“嘴上功”(1)第2节:一、为官须练“嘴上功”(2)第3节:一、为官须练“嘴上功”(3)
第4节:一、为官须练“嘴上功”(4)第5节:二、枯燥讲话讨人嫌(1)第6节:二、枯燥讲话讨人嫌(2)
第7节:二、枯燥讲话讨人嫌(3)第8节:二、枯燥讲话讨人嫌(4)第9节:二、枯燥讲话讨人嫌(5)
第10节:三、精彩讲话“八音盒”(1)第11节:三、精彩讲话“八音盒”(2)第12节:三、精彩讲话“八音盒”(3)
第13节:三、精彩讲话“八音盒”(4)第14节:三、精彩讲话“八音盒”(5)第15节:一、做好三种人(1)
第16节:一、做好三种人(2)第17节:一、做好三种人(3)第18节:一、做好三种人(4)
第19节:二、善用三件宝(1)第20节:二、善用三件宝(2)第21节:二、善用三件宝(3)
第22节:二、善用三件宝(4)第23节:二、善用三件宝(5)第24节:二、善用三件宝(6)
第   I   [II]   [III]   [I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