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下一站,中国   》 第9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9)      陈季冰 Chen Jibing

  而在上述大国兴衰的历史剧中,荷兰与英国的智慧尤为值得当代中国人深思和汲取,正是这两个国家奠定了现代世界的基石。支配当今世界的资本主义萌芽于荷兰,荷兰人打造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自由市民社会的雏形,他们还是许多沿用至今的商业法则的缔造者,阿姆斯特丹一度就是"The capital of the capitalism",而且这个弹丸小国至今仍然保有着"全世界最自由之乡"的桂冠。英国则接过了荷兰点燃的火炬,并通过政治制度的合理演进将它播撒到整个世界。就此意义上说,英国所开创的政治文明也一直是我本人最为敬佩的。夸张一点地说,英国是现代世界的总导演,并且它还亲自主演了前200年;这出盎格鲁-萨克逊现代戏至今仍在上演,只是到了20世纪,英国才将主角位置让给了它昔日的殖民地美国。从反面来看,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地区冲突--最典型的如中东危机、印巴冲突等--都是大英帝国瓦解后在其废墟上遗留下来的后遗症,其中大多数甚至是英国人有意识策划的。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当今世界上似乎很少有国家的人民,其中也包括我们中国人--正是英国书写了中国耻辱的近代史的"序言"--对英国怀有强烈的敌意。如果说这仅仅说明了英国人的老谋深算的话,那么20世纪中叶当世界权力格局发生巨变时,英国基本上没有做出太多痛苦的抗拒,就平稳地将权力移交给新兴的美国,从而保持了大半个西方世界的稳定与团结,有效地抵御了来势汹汹的法西斯主义冲击,这就足以说明英国深湛的政治文化和现实的政治智慧。
  需要指出的是,我对于英国的敬佩决不是因为它有什么高贵理想。相反,与历史上所有那些伟大的"大陆帝国",如古代的罗马帝国、中华帝国和近代的法兰西乃至现代的苏联相比,作为一个"海洋帝国"的英国可能是最缺乏道德责任感的一个帝国。如果说历史上的那些"大陆帝国"都以创造辉煌文明、推广自身文化理想--在现代则表现为某种意识形态--为目的,以荣誉作为推动力的话,那么惟独荷兰与英国这两个"海洋帝国"是例外,它们均以赤裸裸的商业利益为目标,庞大的全球帝国只是它们为本民族牟利的工具。然而,历史的吊诡之处恰恰在这里,正是因为缺乏终极理想,而以纯粹的商业利益为出发点和终极目标,它反而取得了前无古人的持续成就。这就如同英国国内的政治演进过程如出一辙--各个阶层的人们一开始并不像理想主义的法国人那样从对"自由"、"平等"、"博爱"这些崇高价值的追求出发,而是从本阶层或利益集团的现实利益出发,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了最为合理可取的宪政体制,而且过程中也未出现大规模的血腥暴力。大英帝国的"崛起"和"衰落"故事也是如此,这个被拿破仑十分不屑地讥讽为"小店主国家"的西欧大陆边陲岛国从毫无高贵理想的商业利益出发,逐步建立起了覆盖整个地球的"日不落帝国";而在认识到自己将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时,它又能够平静而精心地主动安排好从殖民地"撤退"的"路线"以及"撤退"以后的"后事"。通过它的精明和睿智,英国得以在帝国夕阳的余晖中保全了自身最大的利益,并在本应象征其可耻没落的各个殖民地上演了一幕又一幕"共荣撤退"的现代喜剧。
  上述这些"大国"都为世界历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而将永载史册。那么,当代和未来中国能否像1000多年前那样,再次为人类文明贡献"原创性的"精神财富,从而将整个人类文明提升到新的高度?这应当成为"崛起"后的我们这个民族在未来历史定位中的核心关怀。这是所谓中国的"复兴"或"崛起"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的追求,它将主要是一个文化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真正"崛起"和"复兴",就是要超越由荷兰、英国和美国一路传承而来的"现代西方",走出一条创新之路。简言之,就是终结"英国戏",上演"新东方戏"甚或"世界戏"。重新崛起后的中国必然不会也不应该是一个"东方的西方国家",像今天的日本那样,否则中国的崛起之路将注定前途叵测。因为一个已经异常拥挤与不和谐的世界不需要第二个美国,也容不下一个4倍多人口的新美国。但是,这条创新之路决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它蕴涵着巨大的风险和偶然性,并需要的机缘运气的高度配合,因而很可能是可欲但不可求的。在20世纪当中,人类试图终结"英国戏"上演新戏的努力有过两次试验,都以可耻的失败告终,这对当代中国人构成了巨大的前车之鉴。这个问题现在不可能得到答案,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一切不可能凭空产生,只有扎根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并敞开胸怀吸收世界上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我们才有可能超越前人,达至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而这一切要得以实现的前提,正是我们具备"大国精神"和"大国心态":一种胸怀人类、放眼未来的使命感之下的清澈理性。使命感和抱负感决定了一个民族的追求方向,而理性能力决定了这种追求所能达到的高度。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1)第2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2)
第3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3)第4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4)
第5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5)第6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6)
第7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7)第8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8)
第9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9)第10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10)
第11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1)第12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2)
第13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3)第14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4)
第15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5)第16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6)
第17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7)第18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8)
第19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9)第20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10)
第21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11)第22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12)
第23节:第二章.改革需要再出发(1)第24节:第二章.改革需要再出发(2)
第   I   [II]   [III]   [I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