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义说部 民國演義   》 第八回 變生不測蔡使遭驚 喜如所期袁公就任      蔡東藩 Cai Dongfan

  卻說蔡專使元培,與汪兆銘、宋教仁二人,偕謁袁世凱,名刺一入,老袁當即迎見。雙方行過了禮,分賓主坐定,略略敘談。當由蔡專使起立,交過孫中山書函,及參議院公文,袁世凱亦起身接受,彼此還座。經老袁披閱畢,便皺着眉頭道:“我日思南來,與諸君共謀統一,怎奈北方局面,未曾安靜,還須設法維持,方可脫身。但我年將六十,自問才力,不足當總統的重任,但求共和成立,做一個太平百姓,為願已足,不識南中諸君,何故選及老朽?並何故定催南下?難道莽莽中原,竟無一人似世凱麽?”聽他口氣,已是目無餘子。蔡專使道:“先生老成重望,海內久仰,此次當選,正為民國前途慶賀得人,何必過謙?惟江南軍民,極思一睹顔色,快聆高談,若非先生南下,恐南方人士,還疑先生別存意見,反多煩言呢。”老袁又道:“北方要我留着,南方又要我前去,苦我沒有分身法兒,可以彼此兼顧。但若論及國都問題,愚見恰主張北方哩。”這是老袁的定盤星。
  宋教仁年少氣盛,竟有些忍耐不住,便朗聲語袁道:“袁老先生的主張,愚意卻以為未可。此次民軍起義,自武昌起手,至南京告成,南京已設臨時政府,及參議院,因孫總統辭職,特舉老先生繼任,先生受國民重托,理當以民意為依歸,何必戀戀這北京呢?”老袁掀髯微哂道:“南京僅據偏隅,從前六朝及南宋,偏安江左,卒不能統馭中原,何若北京為歷代都會,元、明、清三朝,均以此為根據地,今乃捨此適彼,安土重遷,不特北人未服,就是外國各使館,也未必肯就徙哩。”宋教仁道:“天下事不能執一而論。明太祖建都金陵,不嘗統一北方麽?如慮及外人爭執,我國並非被保護國,主權應操諸我手,我欲南遷,他也不能拒我。況自庚子拳亂,東交民巷,已成外使的勢力圈,儲械積粟,駐兵設防,北京稍有變動,他已足製我死命。我若與他交涉,他是執住原約,斷然不能變更。目今民國新造,正好藉此南遷,擺脫羈絆,即如為先生計,亦非南遷不可,若是仍都北京,幾似受清帝的委任,他日民國史上,且疑先生為劉裕、蕭道成流亞,諒先生亦不值受此污名呢。”語亦厲害。老袁聽到此言,頗有些憤悶的樣子,正擬與他答辯,忽見外面有人進來,笑對宋教仁道:“漁父君!你又來發生議論了。”教仁急視之,乃是唐紹儀,也起答道:“少川先生,不聞孔子當日,在宗廟朝廷,便便言麽?此處雖非宗廟朝廷,然事關重大,怎得無言?”原來宋教仁號漁父,唐紹儀號少川,所以問答間稱號不稱名。蔡專使等均起立相迎。紹儀讓座畢,便語道:“國都問題,他日何妨召集國會,公同表决。今日公等到此,無非是邀請袁公,南下一行,何必多費唇舌?袁公亦須念他遠來,誠意相迓,若可撥宂啓程,免得辜負盛意。”倒是一個魯仲連。袁世凱乃起座道:“少川責我甚當,我應敬謝諸公,並謝孫總統及參議員推舉的隆情,既承大義相勉,敢不竭盡心力,為國圖利,為民造福,略俟三五天,如果北方瀋靜,謹當南行便了。”說畢,即令設席接風,盛筵相待,推蔡專使為首座,汪、宋等依次坐下,唐紹儀做了主中賓,世凱自坐主席,自不消說。席間所談,多係南北過去的事情,轉瞬間已是日昃,彼此統含三分酒意,當即散席,訂了後會,仍由老袁飭吏送蔡專使等返至客館。
  汪兆銘語蔡專使道:“鶴卿先生,你看老袁的意思,究竟如何?”蔡字鶴卿,號孑民,為人忠厚和平,徐徐的答道:“這也未可逆料。”宋教仁道:“精衛君!你看老袁的行動,便知他是一步十計,今日如此,明日便未必如此了。”見識甚明,故為老袁所忌。蔡專使道:“他用詐,我用誠,他或負我,我不負他,便算於心無愧了。”純是忠厚人口吻。宋教仁復道:“精衛君!蔡先生的道德,確是無愧,但老袁狡獪得狠,恐此番跋涉,未免徒勞呢。”汪兆銘亦一笑而罷。兆銘別號精衛,故宋呼汪為精衛君。各人別字,陸續點明,又是另一樣文法。等到夜膳以後,閑談片刻,各自安睡。正在黑甜鄉中,尋那共和好夢,忽外面人聲馬嘶,震響不已,接連又有槍聲彈聲,屋瓦爆裂聲,墻壁坍塌聲,頓時將蔡專使等驚醒,慌忙披衣起床,開窗一看,但見火光熊熊,連室內一切什物,統已照得透亮。正在驚詫的時候,突聞嘩啦啦的一響,一粒流彈,飛入窗中,把室內腰壁擊成一洞,那彈子復從洞中鑽出,穿入對面的圍墻,拋出外面去了。蔡專使不禁着急道:“好厲害的彈子,幸虧我等未被擊着,否則要洞胸絶命了。”汪兆銘道:“敢是兵變嗎?”宋教仁道:“這是老袁的手段。”一針見血。正說着,但聽外面有人呼喝道:“這裏是南使所在,兄弟們不要囉唕。”又聽得衆聲雜沓道:“什麽南使不南使!越是南使,我等越要擊他。”一寬一緊,寫得逼肖。又有人問着道:“為什麽呢?”衆聲齊應道:“袁大人要南去了。北京裏面,橫直是沒人主持,我等樂得鬧一場罷。”蔡專使捏了一把冷汗,便道:“外面的人聲,竟要同我等作對,我等難道白白的送了性命嗎?”宋教仁道:“我等衹有數人,無拳無勇,倘他們搗將進來,如何對待?不如就此逃生罷。”言未已,大門外已接連聲響,門上已鑿破幾個窟窿,蔡、汪、宋三使,顧命要緊,忙將要緊的物件,取入懷中,一起兒從後逃避,幸後面有一短墻,擬令役夫取過桌椅,以便接腳,誰知叫了數聲,沒有一個人影兒。分明是內外勾通。可巧墻角旁有破條凳兩張,即由汪、宋兩人,攜在手中,嚮壁直搗,京內的墻壁,多是泥土疊成,本來是沒甚堅固,更且汪、宋等逃命心急,用着全力去搗這墻,自然應手而碎,復迭搗數下,泥土紛紛下墜成了一個大竇,三人急不暇擇,從竇中魚貫而出,外面正是一條逼狹的鬍衕,還靜悄悄的沒人阻住。分明是畀他去路,否則還有何幸。
  蔡專使道:“僥幸僥幸!但我等避到哪裏去?”宋教仁道:“此地近着老袁寓宅,我等不如徑往他處,他就使有心侮我,總不能抹臉對人。”汪兆銘道:“是極!”當下轉彎落角,專從僻處靜走。汪、蔡二人,本是熟路,一口氣趕到袁第,幸喜沒人盤詰,衹老袁寓居的門外,已有無數兵士站着,見他三人到來,幾欲舉槍相對。宋教仁忙道:“我是南來的專使,快快報知袁公。”一面說着,一面嚮蔡專使索取名刺,蔡專使道:“阿喲!我的名片包兒,不知曾否帶着?”急急嚮袋中摸取,竟沒有名片,急得蔡專使徬徨失措,後來摸到袋角,還有幾張舊存的名片,亟取出交付道:“就是這名片,攜去罷。”當由兵士轉交閽人,待了半晌,方見閽人出來,說了一個“請”字。三人才放下了心,聯步而入,但見階上已有人相迎,從燈光下望將過去,不是別人,正是候補總統袁世凱。三人搶步上階,老袁亦走近數步,開口道:“諸公受驚了。”他卻是步武安詳呢。宋教仁即接口道:“外面鬧得不成樣子,究係匪徒,抑係亂軍?”老袁忙道:“我正着人調查呢。諸公快請進廳室,天氣尚冷得緊哩。”蔡專使等方行入客廳,老袁亦隨了進來。客廳裏面,正有役夫熾炭煨爐,見有客到來,便入側室取茗進獻。老袁送茗畢,從容坐下道:“不料今夜間有這變亂,纍得諸公受驚,很是抱歉。”宋教仁先答道:又是他先開口。“北方將士,所賴惟公,為什麽有此奇變呢?”老袁正要回答,廳外來了一人,報稱:“東安門外,及前門外一帶,嘩擾不堪,到處縱火,尚未曾罷手呢。”老袁道:“究竟是土匪,還是亂兵?為甚麽沒人彈壓?”來人道:“彈壓的官員,並非沒有,怎奈起事的便是軍士,附和的乃是土匪,兵匪夾雜,一時無可措手了。”老袁道:“這班混賬的東西,清帝退位,還有我在,難道好無法無天麽?”宋教仁又插嘴道:“袁老先生,你為何不令人彈壓呢?”老袁答道:“我已派人彈壓去了,惟我正就寢,倉卒聞警,調派已遲,所以一時辦不了呢。”蔡專使方語道:“京都重地,乃有此變,如何了得,我看火光燭天,槍聲遍地,今夜的百姓,不知受了多少災難,先生應急切敉平,方為百姓造福。”始終是忠厚之談。老袁頓足道:“正為此事,頗費躊躇。”言未已,又有人入報道:“禁兵聞大人南下,以致激變,竟欲甘心南使……”說至“使”字,被老袁呵叱道:“休得亂報!”來人道:“亂兵統這般說。”老袁又道:“為甚麽縱火殃民?”來人又道:“兵士變起,匪徒自然乘隙了。”老袁遂嚮蔡專使道:“我兄弟未曾南下,他們已瞎鬧起來,若我已動身,不知要鬧到什麽了結。我曾料到此着,所以孫總統一再敦促,我不得不審慎辦理。昨日宋先生說我戀戀北京,我有什麽捨不掉,定要居住這京城哩?”言畢,哈哈大笑。計劃已成,安得不笑。宋教仁面帶慍色,又想發言,由蔡專使以目示意,令他止住。老袁似已覺着,便道:“我與諸公長談,幾忘時計,現在夜色已深,恐諸公未免腹饑,不如卜飲數杯,聊且充腹。”說至此,便嚮門外,呼了一聲“來”字,即有差役入內伺候。老袁道:“廚下有酒餚,快去拿來!”差役唯唯而退。不一時,就將酒餚搬入,由老袁招呼蔡專使等入座飲酒。蔡專使等腹中已如轆轤,不及推辭,隨便飲了數杯,偶聽雞聲報曉,已覺得天色將明。外面有人入報:“亂兵已散,大勢平靜了。”老袁道:“知道了,”顯是皇帝口吻。差役又入呈細點,由賓主隨意取食,自不消說。老袁又請蔡專使等,入室休息,蔡專使也即應允,由差役導入客寢去了。
  次日辰牌,蔡專使等起床,盥洗已畢,用過早點,即見老袁踉蹌趨入,遞交蔡專使一紙,便道:“蔡先生請看。天津、保定也有兵變的消息,這真是可慮呢。”蔡專使接過一瞧乃是已經譯出的電報,大致與袁語相似,不由的皺動兩眉。老袁又道:“這處兵變,尚未了清,昨夜商民被劫,差不多有幾千人傢,今天津、保定,又有這般警變,教我如何動身呢?”蔡專使沉吟半晌道:“且再計議。”老袁隨即退出。自是蔡專使等,便留住袁宅,一連兩日,並未會見老袁,衹由老袁着人遞入警信,一是日本擬派兵入京,保衛公使,一是各國公使館,也有增兵音信。蔡專使未免愁煩,便與汪、宋二人商議道:“北京如此多事,也不便強袁離京。”宋教仁道:“這都是他的妙計。”蔡專使道:“無論他曾否用計,據現在情勢上看來,總衹好令他上臺,他定要在北京建設政府,我也不能不遷就的,果能中國統一,還有何求?”和平處事,是蔡使本旨。汪兆銘道:“鶴卿先生的高見,也很不錯呢。”是夕,老袁也來熟商,無非是南下為難的意旨,且言“保定、天津的變亂比北京還要厲害,現已派官往理,文牘往來,朝夕不輟,因此無暇敘談,統祈諸公原諒,且代達南方為幸”。蔡專使已不欲辯駁,便即照允,竟擬就電稿,發往南京,略敘北京經過情形,並言:“為今日計,應速建統一政府,餘盡可遷就,以定大局”雲雲。已墮老袁計中,然亦無可奈何。孫中山接到此電,先與各部長商議,有的說是袁不能來,不如請黎副總統來寧,代行宣誓禮;有的說是南京政府,或移設武昌,武昌據全國中樞,袁可來即來,否則由黎就近代誓。兩議交參議院議决,各議員一律反對,直至三月六日,始由參議員議决辦法六條,由南京臨時政府,轉達北方,條件列下:
  (一)參議院電知袁大總統,允其在北京就職。(二)袁大總統接電後,即電參議院宣誓。(三)參議院接到宣誓之電後,即復電認為受職,並通告全國。(四)袁大總統受職後,即將擬派國務總理及國務員姓名,電知參議院,求其同意。(五)國務總理及各國務員任定後,即在南京接收臨時政府交代事宜。(六)孫大總統於交代之日,始行解職。
  六條款項,電發到京,老袁瞧了第一條,已是心滿意足,餘五條迎刃而解,沒一項不承諾了。三月初十日,老袁遂遵照參議院議决辦法,歡歡喜喜的在北京就臨時大總統職。是日,在京舊官僚,都蹌蹌濟濟,排班謁賀。蔡專使及汪、宋二員,也不得不隨班就列。鳴炮奏樂,衆口歡呼,無容瑣述。
  禮成後,由老袁宣誓道:
  民國建設造端,百凡待治,世凱深願竭其能力,發揚共和之精神,滌蕩專製之瑕穢,謹守憲法,依國民之願望,達國傢於安全完固之域,俾五大民族同臻樂利。凡此志願,率履勿渝。俟召集國會,選定第一期大總統,世凱即行辭職,謹掬誠悃,誓告同胞!
  宣誓已終,又將誓詞電達參議院,參議院援照故例,免不得遙緻頌詞,並寓箴規的意思。小子有詩詠道:
  幾經瘏口又嘵音,屬望深時再進箴。
  可惜肥人言慣食,盟言未必果盟心。
  畢竟參議院如何緻詞,且從下回續敘。
  ----------
  北京兵變,延及天津、保定,分明是老袁指使,彼無詞拒絶南使,衹得陰嗾兵變,以便藉口。不然,何以南使甫至,兵變即起,不先不後,有此險象乎?迨觀於帝製發生,國民數斥袁罪,謂老袁用楊度計,煽動兵變,焚劫三日,益信指使之說之不誣也。本回演述兵變,及袁、蔡等問答辭,雖未必語語是真,而描摹逼肖,深得各人口吻,殆猶蘇長公所謂想當然耳。至袁計得行,南京臨時政府及參議院議員,不能不盡如袁旨,老袁固躊躇滿志矣。然一經後人揭出,如見肺肝,後之視袁者,亦何樂為此伎倆乎?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歷朝通俗演義 In the past dynasties earthliness fictionalized history
第一回 揭大綱全書開始 乘巨變故老重來
第二回 黎都督復函拒使 吳軍統被刺喪元第三回 奉密令馮國璋逞威 舉總統孫中山就職
第四回 復民權南京開幕 抗和議北伐興師第五回 彭傢珍狙擊宗社黨 段祺瑞倡率請願團
第六回 許優待全院集議 允退位民國造成第七回 請瓜代再開選舉會 迓專使特闢正陽門
第八回 變生不測蔡使遭驚 喜如所期袁公就任第九回 袁總統宣佈約法 唐首輔組織閣員
第十回 踐夙約一方解職  藉外債四國違言第十一回 商墊款熊秉三受謗 拒副署唐少川失蹤
第十二回 組政黨笑評新總理 嗾軍人脅迫衆議員第十三回 統中華釐訂法規 徵西藏欣聞捷報
第十四回 張振武赴京伏法 黎宋卿通電辨誣第十五回 孫黃並至協定政綱 陸趙遞更又易總理
第十六回 祝國慶全體臚歡 竊帝號外蒙抗命第十七回 示協約驚走梁如浩 議外交忙煞陸子欣
第十八回 憂中憂英使索復文 病上病清後歸冥籙第十九回 競選舉黨人滋鬧 斥時政演說招尤
第二十回 宋教仁中彈捐軀 應桂馨泄謀拘案第二十一回 訊兇犯直言對簿 延律師辯訟盈庭
第二十二回 案情畢現幾達千言 宿將暴亡又弱一個第二十三回 開國會舉行盛典 違約法擅簽合同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