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的逻辑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讨论,第一个是演讲形式上的逻辑。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文学体裁在结构顺序上都是有一定要求的,比如说小说,基本的结构顺序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这就是小说在形式上要大致遵循的逻辑;再比如说散文,在行文结构上讲究起、承、转、合,这是散文的逻辑。演说也不例外,它在结构上也是要有一定逻辑的,那么究竟是怎样的逻辑,要依演说词的体裁而定,如果你的演说词类似于讲故事,那么就接近于小说,就要遵循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如果你的演说词类似于散文,那就是起承转合。
演说词形式上的逻辑我们不多谈,这和我们写作文是一样的,演说词是口头上的文章,我们在构思演说词时同样要注意它的逻辑顺序。下面我们重点讲演说词在内容、内涵上的逻辑。
对于语言艺术来讲,逻辑就是它的生命线,讲话如果没有逻辑,那就会出现一种情况,叫前言不搭后语,或者叫语无伦次,他说了半天你不知道他到底想要说什么。也有的演说者虽然有逻辑,但逻辑性不强,或者不鲜明,虽然他自己心里明白,但听者的思路得转悠半天才能明白,等听者反应过来的时候,他下一段话又讲完了,听者的思路就跟不上他了。所以,当我们在讲话或者设计演说词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语言的逻辑性,你的逻辑不但你自己要清楚,而且要让听众也能很容易的听清楚。这就和写文章有所不同,文章只要逻辑通顺,复杂一些是没关系的,因为文章可以反复阅读和推敲,一时不明白,可以慢慢弄明白。而演说就不一样了,通常的演说,听者不会在现场记录你的演说词,再带回去慢慢理解,这就要求演说者的逻辑相对于听众的程度来说必须清晰明了,让听众可以比较容易地理解,这样才能自然而然地引领听者的思路,从而演讲者和听者双方能够共同进入一个自然、顺畅的沟通境界。
下面我们来看一段演讲词,是古罗马将领布鲁图斯的。布鲁图斯是古罗马名将恺撒的密友和亲信,公元前44年因为与恺撒政见不和而刺杀了恺撒,在恺撒死后的当天下午,布鲁图斯与恺撒的支持者安东尼在罗马广场分别发表了演说。
罗马国民!爱国诸君!请你们静听我的辩论,然后请诸君做出公平公正的判断。
如果在场诸君中有人说:“恺撒是我的亲友。”那么我必定大声疾呼地告诉诸君说:“我布鲁图斯深爱恺撒,比诸君的爱恺撒,胜过百倍!”如果又有人问我说:“那你为什么要刺杀你亲爱的恺撒呢?”我必定回答说:“因为我布鲁图斯之爱罗马,比之我爱恺撒,又胜过百倍!胜过万倍!”
恺撒活一天,我和诸君就要做奴隶一天;恺撒早死一天,我和诸君就得以早一天做自由的国民。诸君是愿意做奴隶呢?还是愿意做自由国民?请诸君自己想吧!
我向着恺撒哭,因为恺撒爱我;我替恺撒欢喜,因为他可以借此依偎上帝;我看重恺撒,因为他有拔山盖世的气力;我杀恺撒,因为他怀着野心,剥夺罗马国民的自由权,自己想做大王。
……
我们来大致分析一下这篇演说词。布鲁图斯是恺撒的密友,那么他杀死恺撒必然会引起人们的愤恨和不解。而布鲁图斯首先承认了“深爱恺撒”这一事实,接着他通过“爱罗马国,比之我爱恺撒,又胜过百倍!胜过万倍!”来阐明杀死恺撒的理由,从而在当时获得了人们的理解和支持。尽管这次以演说为武器的较量最后以布鲁图斯的失败而告终,但布鲁图斯严谨的逻辑、慷慨激昂的陈词还是使这篇演说词成为经典。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