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评传 》 我的父親張恨水 》
第9節:青年時代的摯友(1)
張伍 Zhang Wu
青年時代的摯友看了東野大伯、耕仁伯父的相片,使我想起了父親那鮮為人知的往事,他在青年時代的趣聞,讓我在含淚的微笑中,又發出了敬佩之情。這些極富浪漫情節的故事,是和東野大伯、耕仁伯父、張楚萍先生緊密係在一起的。他們三人和父親的關係,正所謂“平生風義兼師友”,在父親極度彷徨,百無聊賴之際,是他們給了他誠摯的友誼,溫暖他,安慰他,幫助他,使父親有了自信,看到了希望。他們是父親的引路人,可以說是他們和父親共同“挖掘出了張恨水才華”!
東野大伯是我二祖父的長子,也是曾祖的長孫,長父親六七歲,他們的童少年時期是一起渡過的,他對父親的幫助、教育很大。父親對他也相當敬愛,他們不僅是兄弟,也是患難與共的朋友。父親曾對我說過,他和東野大伯的感情,比親兄弟還要親。東野大伯民國初年在上海警察局當區長,覺得父親天資過人,這樣在農村荒廢下去太可惜了,於是讓父親到上海去求學,祖母為了父親的學業和前途,籌措了一筆錢,父親於1913年的春天,到了上海。父親初次來到上海,他無心遊覽十裏洋場的繁華,藉住在東野大伯的浦東六裏橋衙中,悶頭讀書,準備考學。此時,恰逢孫中山先生辦的蒙藏墾殖學校在上海招生,父親原來在南昌甲種農業學校學習,便高興地去報考,榜發,高高得中,滿心喜悅地去上學了。
蒙藏墾殖學校設在蘇州閶門外盛宣懷的傢祠裏,環境幽美,是讀書的好地方,校長由著名的革命黨人、上海都督陳其美先生兼任。父親在蘇州,因為窮,不能像同學們那樣悠哉悠哉去獅子林、虎丘、寒山寺探幽訪勝,更不能去聽評彈、上茶社、吃小吃,他衹能將心中的若悶,訴之於詩文,父親的文筆,使墾殖學校的不少同學傾倒。他們勸父親改走文學這條路,早作良圖,父親那時窮得一文不名,能作什麽“良圖”呢?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旖旎風光,使他深深喜歡上了這座江南水城,他漫步小橋流水,瞭解文風民情,陶醉在蘇州特有的江南風韻中,並且學會了鶯聲嚦嚦的“吳儂軟語”,使他在書中刻畫江南人士時
,能說一口道地的吳語。
在蘇州,還有一件影響父親一生的事情,由此種下文字因緣,那就是他的第一次投稿。父親雖然清貧,但積習難改,每個月總要節衣縮食地省下兩角錢,買一期《小說月報》看。他偶然在雜志的封底看到該社徵求稿件的啓事,並聲明每千字3元。這個誘惑對他太大了,一方面是性相近,喜歡文學,人人都說他有文才,不妨試試;另一方面是窮,他需要錢。於是趁着學校鬧風潮停課之際,就在理化講堂上偷偷地寫起應徵小說來。父親窮三日之功,寫了兩篇短篇小說,一篇是《舊新娘》,文言的,有3000字,寫一對青年男女的婚姻笑史,是喜劇。另一篇是《桃花劫》,白話的,約4000字,寫一個孀婦的自殺,是悲劇。稿子寫好了,就悄悄地郵寄到商務印書館《小說月報》編輯部。他並沒有幻想到會選中,因為在當時,他認為在《小說月報》發表文章的,都是了不起的大文豪,一個17歲的毛頭小輩,怎能側身其中呢?事出意外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團结出版社 |
|
|
第1節:序言 | 第2節:從張戴氏太夫人說起(1) | 第3節:從張戴氏太夫人說起(2) | 第4節:江南水鄉的學童生活(1) | 第5節:江南水鄉的學童生活(2) | 第6節:江南水鄉的學童生活(3) | 第7節:老書房的苦澀記憶(1) | 第8節:老書房的苦澀記憶(2) | 第9節:青年時代的摯友(1) | 第10節:青年時代的摯友(2) | 第11節:青年時代的摯友(3) | 第12節:青年時代的摯友(4) | 第13節:主編《夜光》與《明珠》(1) | 第14節:主編《夜光》與《明珠》(2) | 第15節:主編《夜光》與《明珠》(3) | 第16節:《春明外史》的“外史”(1) | 第17節:《春明外史》的“外史”(2) | 第18節:《春明外史》的“外史”(3) | 第19節:民國的“《紅樓夢》”(1) | 第20節:民國的“《紅樓夢》”(2) | 第21節:民國的“《紅樓夢》”(3) | 第22節:熱鬧非凡的《啼笑因緣》現象(1) | 第23節:熱鬧非凡的《啼笑因緣》現象(2) | 第24節:熱鬧非凡的《啼笑因緣》現象(3)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