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論語》感悟   》 第9節:孝敬之道(9)      於丹 Yu Dan

  如果他的父親去世了,這個孩子就可以獨立行動了。這時候,他是否孝順尊敬他的父親就可以通過他的行為看出來。如果他對他父親的合理部分,長期地不加改變,就可以說他盡到孝了。
  孩子有什麽志嚮姑且不論,而父親有什麽樣的理想,能不能夠世代相承下去,這個孩子能否做到多年不改,也很重要。司馬遷就是繼承了其父司馬談的志嚮,撰寫出偉大的《史記》,可以說,司馬遷對其父是很好地盡到孝了。
  真正的孝敬,是一個人用對自己長輩的心推及到社會上。孟子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這就不僅是孝,而且是仁愛了。每一個人都希望在社會上安身立命,能夠去做更多的事情。如果人人都用這樣的心去做事,那就好了。
  在孔子的那個時代,一個人要從眼下做起,一直走到社會上。孔子曾經描述過一個人人格的成長中要做哪些事。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論語·學而》)
  這裏面其實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入則孝,出則悌"。孝悌之義,對父母為孝,對兄弟為悌,講的都是倫理親情之愛。要先與自己的父母、兄弟這些親人把關係處好了,這是第一個層次。
  第二個層次,是"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如果一個人言語謹慎,篤誠守信,用愛親人的心去博愛衆人,還去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他就走出了一己之愛,能夠有天下大愛,他就能為社會做更多事,走得更遠。
  如果以上這些都做到了,孔子纔說到第三個層次,"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你要是還有餘力的話,就可以去學習文獻知識。孔子很註重實踐,實踐之餘你纔可以去學點書本知識。衹能學而不能行,這在孔子看來,也許很不恰當。
  我們不一定要說,那個時候的道理都適用於今天,但我們可將這些道理簡單地做個坐標來參考。在今天這樣一個進步的文明時代,回頭看這三個層次,就會看到有時候恰恰是做反了:今天的孩子從一成長就知道要念書,在上幼兒園之前有親子班,然後是幼兒園,然後是小學、中學、大學。每個孩子都知道要去"學文",因為"學文"就能進入社會,進了社會以後就能有尊崇的社會地位。
  我們知道,現在的社會有一些核心價值都需要人們去尊重,比如信譽,還有忠義,可是這些一步一步做完之後,到最後忘了什麽呢?
  往往是最簡單的東西被忽視了,也就是忘了"入則孝,出則悌"。對自己親人的這個環節是最容易忽略的。
  我們的古聖先賢,他們所講的這番道理,不正是讓一個人從腳下出發,從自己的親人出發,能走多遠就走多遠,用這樣一種本能之愛走到社會上,再做理性的提升嗎?人們先把這些最基本的東西做好了,再去學學知識、文化,讓人走到更高的層次。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孝敬之道(1)第2節:孝敬之道(2)第3節:孝敬之道(3)
第4節:孝敬之道(4)第5節:孝敬之道(5)第6節:孝敬之道(6)
第7節:孝敬之道(7)第8節:孝敬之道(8)第9節:孝敬之道(9)
第10節:孝敬之道(10)第11節:孝敬之道(11)第12節:孝敬之道(12)
第13節:孝敬之道(13)第14節:孝敬之道(14)第15節:智慧之道(1)
第16節:智慧之道(2)第17節:智慧之道(3)第18節:智慧之道(4)
第19節:智慧之道(5)第20節:智慧之道(6)第21節:智慧之道(7)
第22節:智慧之道(8)第23節:智慧之道(9)第24節:智慧之道(10)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