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 萬裏長城縱橫談   》 第一編 歷史沿革(9)      董耀會 Dong Yaohui

  北朝對長城有哪些作為?
  北魏王朝為防禦柔然及契丹諸部的騷擾,先後修建了北、南兩道長城。前者始建於423年,西起內蒙古烏拉特前旗烏加河東岸,東至遼寧臺安的遼河西岸;後者建於446年,東起於北京八達嶺,西止於偏關黃河東岸。東魏立國時間雖不長,但為了防禦北敵,也曾有修築長城之舉。修築長城有兩次:543年修了西起山西五寨,東至原平北的70多公裏長城;545年又修補利用北魏南長城,並嚮東延至河北灤平古北口附近。北齊為防禦北方遊牧民族和西邊西魏、北周的威脅,於552—576年多次修築長城,終於連綴成兩條主綫:其一為北方的外邊,即由今山西西北蘆芽山至河北山海關海岸;其二為內邊的重城,西起山西偏關,東至北京昌平居庸關南口。北周又徵發民夫增修北齊長城,使之加固,防備北方突厥、契丹的南下。
  北魏修築南北兩道長城的目的是什麽?
  在鮮卑拓跋部發展壯大、嚮中原地區擴展並建立北魏政權的同時,活動於大漠南北的柔然族,也逐漸強大起來。至402年時,其首領社侖自稱“丘豆伐可罕(汗)”,建立了政權,並組織了強大的軍隊。當時它控製的地域,“其西則焉耆之北,東則朝鮮故地之西”,“北則渡沙漠,窮瀚海,南則臨太磧”。經常南進“犯塞”,攻擾北魏統治地區。據《魏書·太宗紀》記載,423年,北魏政權“築長城於長川之南,起自赤城(河北赤城),西至五原(內蒙古五原),備置戍衛”;《魏書·天象志》也有同一內容的記載,說:“築長城,……置守卒,以備蠕蠕(柔然)”。由今河北赤城縣東方山脈北行,包括灤河發源地區和獨石口,轉而西行。經張北及內蒙古武川、固原,西到陰山南麓的五原。
  北魏除了在北部邊陲地區修築長城外,還於446年在國都平城之南修建了一條長城。北魏構築南長城,顯然不是對付柔然諸部,實際上是意在抵禦起義民衆進犯京畿。起築南長城之前,今山西省中南部爆發山鬍、吐京鬍、河東蜀的反抗,今陝北也出現盧鬍、稽鬍的反抗,今河北省南部則因災荒而發生民變。一時間形勢突變,風起雲涌。面對這種危局,北魏王朝急忙營造南長城,預防南方反叛者的攻擊。
  北魏南長城為什麽稱為“畿上塞圍”?
  “畿上塞圍”,意為捍衛京畿地區的軍防工程。446年魏世祖拓跋燾部署平城以南的長城之役。“六月丙戌,發司、幽、定、冀四州十萬人,築畿上塞圍,起上𠔌,西止於河,廣袤皆千裏”。“九年二月,罷塞圍作。”這列長城施工時間很明確,歷時一年九個月。上𠔌,郡名,故治乃今延慶縣城。長城東端應在該縣南的軍都山八達嶺上。河,黃河的簡稱(專稱),指今山西省偏關縣西境的河段。長城的走嚮是:自今延慶南境的八達嶺趨嚮西南,跨越小五臺山、蔚縣和淶源兩縣間的黑石嶺(飛狐陘),入山西省,過靈丘縣境的沙河源頭(天門關),轉西循恆山過今渾源、應縣之地,代縣的雁門關(句註陘),轉趨西北過寧武縣陽方口(樓煩關)、神池、朔縣諸地,沿偏關河而西止於黃河東岸。其平面佈局略呈嚮南凸起的弧形,圍護着北魏京都的東、南、西三面,稱作塞圍,倒亦恰當
  北齊先後修過幾次長城?
  據《北齊書·文宣帝紀》記載,552年由黃櫨嶺(山西汾陽西北)嚮南,修至東魏長城西端附近的社幹戍,共約200余公裏。次年又“發夫一百八十萬人築長城”,並派高睿“領山東兵數萬督修”。當年完成了“自幽州北夏口(北京南口)至恆州(山西原平西)”一段,與東魏長城東端相接。至556年,北齊北部長城基本完工。西“自西河總秦戍(山西永和附近黃河岸邊)”,“東至於海,前後所築東西凡三千餘裏。率十裏一戍,其要害置州鎮、凡二十五所”。這條長城的走嚮和位置,其東段非常接近於後來的明長城。557年,北齊又“於長城內築重城,自庫洛拔而東至於塢紇戍,凡四百餘裏”。又據《資治通鑒》記載,563年,“齊詔司空斛律步督坐騎二萬,築勳掌城於軹關,仍築長城二百裏,置十二戍”。勳掌城位於今河南濟源市西北王屋山麓,軹關,亦在濟源市北境,為太行八陘之第一陘,地當由晉南穿中條、太行山出入河北、河南之要衝,北城、戍之設乃北齊為防禦北周東犯而建。其後又於564年又對557年所築庫洛拔——塢紇戍長城和556年所築夏口以東至海長城進行了連綴、修補。
  隋朝修過幾次長城?
  581年,隋文帝楊堅統一了南北,結束了自東漢末年以來400年間封建割據的局面,為了防禦突厥、契丹、吐𠔌渾等的騷擾,隋文帝、隋煬帝於581年至608年的27年裏7次徵發大批勞力修築長城。第一次是581年發稽鬍修長城,二旬而罷。第二次是585年調丁夫3萬於朔方耿武築長城。第三次是586年調發丁夫11萬築長城。第四次是587年調發丁夫10萬餘築長城。之後兩次所修長城衹是新建一些城堡,或是對以前長城的增修加固。第五次是604年徵發200餘萬人營造洛陽都城,又調國丁10餘萬人掘修一道1000多公裏的長塹,意在保衛洛陽。第六次是607年調發役夫百萬築長城,西起榆林,東至紫河一旬而罷。第七次是608年調發役夫25萬築長城,自榆林𠔌而東。其大致走嚮:東起今遼寧綏中縣南境,經河北遷西縣喜峰口、灤平縣古北口,抵內蒙古興和縣後,分作南北兩支。南綫長城經準格爾旗十二連城,止於寧夏靈武北境黃河岸;北綫長城循陰山西去,歷武川縣什爾登口、五原縣東北,西達烏後旗南面狼山。南北綫長城全長約4000公裏。隋代對長城修築的次數雖然很多,有時徵發勞力也很大,但大多數是利用前代長城舊址加以修繕,並沒有多少新修、擴建工程。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一編 歷史沿革(1)第一編 歷史沿革(2)第一編 歷史沿革(3)第一編 歷史沿革(4)
第一編 歷史沿革(5)第一編 歷史沿革(6)第一編 歷史沿革(7)第一編 歷史沿革(8)
第一編 歷史沿革(9)第一編 歷史沿革(10)第一編 歷史沿革(11)第一編 歷史沿革(12)
第一編 歷史沿革(13)第二編 建築遺存(1)第二編 建築遺存(2)第二編 建築遺存(3)
第二編 建築遺存(4)第二編 建築遺存(5)第二編 建築遺存(6)第二編 建築遺存(7)
第二編 建築遺存(8)第二編 建築遺存(9)第二編 建築遺存(10)第二編 建築遺存(11)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