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时政 》 1978歷史不再徘徊 》
第9節:第一章 風起青萍末(9)
凌志軍 Ling Zhijun
陳永貴的講話令滿場掌聲經久不絶。這些鼓掌的人裏面,顯然沒有一個人會想到,正是由於與"四人幫"奉行的理論的决裂,導致了兩年之後的中國出來一個"分田單幹"的小崗,且從此一發難收。
華國鋒取得了勝利。他打倒了"四人幫",但卻留下了中國農民已經厭惡的一種制度。他的勝利最輝煌的時刻是在1977年,而人民公社終於日暮途窮以至敗象畢露,亦出現在這一年。
1977年是人民公社這個幽靈在中國農民心中日益可怕起來的一年,但是,在整個中國,大多數像小崗一樣的村莊,仍然沒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力。那時候,中國人還未從大同社會的夢囈裏醒來,鄧小平還在京城北面一個無人註意的四合院裏養精蓄銳,他在日後發動改革所倚重的左右將帥還毫無影響。華國鋒此時看來是勢不可擋,如日中天,並且可以很容易地將自己的第一炮打響。首都和地方的報紙一律以通欄大字標題連篇發表着鼓舞士氣的文章,農村中兩億多個有綫廣播喇叭一齊吶喊,告訴鄉下的農民,北京召開了一個决定他們命運的會議。在中國,這往往是一個運動高潮涌來之前的序麯。官方還精心地組織起成千上萬的社員聚集在田野之上,揮鎬推車,擡筐背簍,以證明華國鋒的號召迅速地在農村中鼓舞起雄壯的場面。
京城的信號傳到江淮丘陵的時候,已是這一年年初。隆鼕時節,日短夜長,凌晨。星光未褪,鳳陽一覺醒來,發現城中古老的鐘樓再度成為革命的心髒。那上面的高音喇叭不斷地重複着農業學大寨的號召,其主旨在於動員農民行動起來,大批資本主義和大幹社會主義,橫七竪八的廣播網絡則把那鐘樓的觸角伸嚮每一個角落。這樣,華國鋒充滿激情的聲音,便控製了整個鳳陽縣的村村戶戶。
鳳陽為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祖居之地,時稱濠州。他在天歷元年,即公元1328年生於一個佃戶傢中。佃戶沒有耕地,靠租種他人土地為生,在鄉下是最貧窮的一類。朱元璋十七歲為行童,遊方化緣於淮西,也就是出傢到寺廟裏做了一個小和尚,雲遊四方乞討度日,二十五歲投郭子興麾下為卒,離鳳陽平天下,直至四十一歲稱帝,是為明太祖,次年下詔於鳳陽營建中都。所以,這裏至今仍然留着諸多關於朱元璋的遺跡,其中最為隆重的一處,是古城中心的鐘樓。樓高數丈,由小塊望磚所築,色青。到了公元1977年,已經數百年風雨剝蝕,斑斑裂裂。城頭間有野樹雜草,淡妝濃抹,如一條恍恍惚惚的竜蜿蜒在空中。當日統轄太祖中都的地方官吏主持修築這個建築,乃是為了永久地懸挂一口鐵鐘,鐘脊鑄有"皇圖鞏固"、"帝道遐長"八字。中都城門之上,鎸有"萬世根本"四字,字體楷書,雄渾莊嚴。這些一廂情願的箴語,價值並不在於實際的效用,而是具有某種象徵。在我們這個國傢漫長的歷史裏,為人君者數以百計,無不希望傢傳萬世,卻沒有一個可以如願,朱元璋亦不能例外。但他畢竟生長於鄉間貧戶,深知物力艱辛以及土地之於農傢的珍貴,他之所以淪為行童遊走四方,說來就是因為沒有土地!在他看來,土地乃是萬世之根本,其所具有的意義可以成為大明王朝的基礎。他正是從這裏出發去平均地權,建立了一個自耕農的社會。而在共産黨看來,鄉村土地的私有恰為王朝傾覆的原因,所以黨在土地改革之後采取的第一個大規模行動,就是把自耕農的地權收歸集體。
在1977年初這個寒冷的早晨,大明皇室的子孫們由自耕農而為公社社員已有近二十年,政府的官員們不斷地告訴他們,衹有人民公社纔是他們真正的"萬世根本"。然而就在這樣的時刻,有兩個人一前一後,由"萬世根本"的城門之下蹣跚東去。一人名徐桂仁,一人名範雲珍。徐為生産隊長,範為婦女隊長。二人同在一個生産隊,同是共産黨員,其職務在舊時相當於村長,現在分別管理着全村的男女。依照黨的紀律,此時他們應當在自己的傢裏召集黨的會議,來動員農民緊跟華主席的部署,鼓起學習大寨的高潮。但現在他們徑自離去,甚至對那象徵着主義與權力的高音喇叭望也不望一眼。寒風之中,破衣縷縷,饑腸轆轆。他們將沿街乞討,最終到達幾百公裏外的上海,那是中國第一大城市,他們就在那裏浪跡街頭,靠城裏人的施捨度過寒冷的鼕天。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 第1節:第一章 風起青萍末(1) | 第2節:第一章 風起青萍末(2) | 第3節:第一章 風起青萍末(3) | | 第4節:第一章 風起青萍末(4) | 第5節:第一章 風起青萍末(5) | 第6節:第一章 風起青萍末(6) | | 第7節:第一章 風起青萍末(7) | 第8節:第一章 風起青萍末(8) | 第9節:第一章 風起青萍末(9) | | 第10節:第一章 風起青萍末(10) | 第11節:第一章 風起青萍末(11) | 第12節:第一章 風起青萍末(12) | | 第13節:第二章 照過去方針辦(1) | 第14節:第二章 照過去方針辦(2) | 第15節:第二章 照過去方針辦(3) | | 第16節:第二章 照過去方針辦(4) | 第17節:第二章 照過去方針辦(5) | 第18節:第二章 照過去方針辦(6) | | 第19節:第二章 照過去方針辦(7) | 第20節:第二章 照過去方針辦(8) | 第21節:第二章 照過去方針辦(9) | | 第22節:第二章 照過去方針辦(10) | 第23節:第二章 照過去方針辦(11) | 第24節:第二章 照過去方針辦(12) | |
| 第 I [II] [III]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