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政 》 1978历史不再徘徊 》
第9节:第一章 风起青萍末(9)
凌志军 Ling Zhijun
陈永贵的讲话令满场掌声经久不绝。这些鼓掌的人里面,显然没有一个人会想到,正是由于与"四人帮"奉行的理论的决裂,导致了两年之后的中国出来一个"分田单干"的小岗,且从此一发难收。
华国锋取得了胜利。他打倒了"四人帮",但却留下了中国农民已经厌恶的一种制度。他的胜利最辉煌的时刻是在1977年,而人民公社终于日暮途穷以至败象毕露,亦出现在这一年。
1977年是人民公社这个幽灵在中国农民心中日益可怕起来的一年,但是,在整个中国,大多数像小岗一样的村庄,仍然没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力。那时候,中国人还未从大同社会的梦呓里醒来,邓小平还在京城北面一个无人注意的四合院里养精蓄锐,他在日后发动改革所倚重的左右将帅还毫无影响。华国锋此时看来是势不可挡,如日中天,并且可以很容易地将自己的第一炮打响。首都和地方的报纸一律以通栏大字标题连篇发表着鼓舞士气的文章,农村中两亿多个有线广播喇叭一齐呐喊,告诉乡下的农民,北京召开了一个决定他们命运的会议。在中国,这往往是一个运动高潮涌来之前的序曲。官方还精心地组织起成千上万的社员聚集在田野之上,挥镐推车,抬筐背篓,以证明华国锋的号召迅速地在农村中鼓舞起雄壮的场面。
京城的信号传到江淮丘陵的时候,已是这一年年初。隆冬时节,日短夜长,凌晨。星光未褪,凤阳一觉醒来,发现城中古老的钟楼再度成为革命的心脏。那上面的高音喇叭不断地重复着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其主旨在于动员农民行动起来,大批资本主义和大干社会主义,横七竖八的广播网络则把那钟楼的触角伸向每一个角落。这样,华国锋充满激情的声音,便控制了整个凤阳县的村村户户。
凤阳为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祖居之地,时称濠州。他在天历元年,即公元1328年生于一个佃户家中。佃户没有耕地,靠租种他人土地为生,在乡下是最贫穷的一类。朱元璋十七岁为行童,游方化缘于淮西,也就是出家到寺庙里做了一个小和尚,云游四方乞讨度日,二十五岁投郭子兴麾下为卒,离凤阳平天下,直至四十一岁称帝,是为明太祖,次年下诏于凤阳营建中都。所以,这里至今仍然留着诸多关于朱元璋的遗迹,其中最为隆重的一处,是古城中心的钟楼。楼高数丈,由小块望砖所筑,色青。到了公元1977年,已经数百年风雨剥蚀,斑斑裂裂。城头间有野树杂草,淡妆浓抹,如一条恍恍惚惚的龙蜿蜒在空中。当日统辖太祖中都的地方官吏主持修筑这个建筑,乃是为了永久地悬挂一口铁钟,钟脊铸有"皇图巩固"、"帝道遐长"八字。中都城门之上,镌有"万世根本"四字,字体楷书,雄浑庄严。这些一厢情愿的箴语,价值并不在于实际的效用,而是具有某种象征。在我们这个国家漫长的历史里,为人君者数以百计,无不希望家传万世,却没有一个可以如愿,朱元璋亦不能例外。但他毕竟生长于乡间贫户,深知物力艰辛以及土地之于农家的珍贵,他之所以沦为行童游走四方,说来就是因为没有土地!在他看来,土地乃是万世之根本,其所具有的意义可以成为大明王朝的基础。他正是从这里出发去平均地权,建立了一个自耕农的社会。而在共产党看来,乡村土地的私有恰为王朝倾覆的原因,所以党在土地改革之后采取的第一个大规模行动,就是把自耕农的地权收归集体。
在1977年初这个寒冷的早晨,大明皇室的子孙们由自耕农而为公社社员已有近二十年,政府的官员们不断地告诉他们,只有人民公社才是他们真正的"万世根本"。然而就在这样的时刻,有两个人一前一后,由"万世根本"的城门之下蹒跚东去。一人名徐桂仁,一人名范云珍。徐为生产队长,范为妇女队长。二人同在一个生产队,同是共产党员,其职务在旧时相当于村长,现在分别管理着全村的男女。依照党的纪律,此时他们应当在自己的家里召集党的会议,来动员农民紧跟华主席的部署,鼓起学习大寨的高潮。但现在他们径自离去,甚至对那象征着主义与权力的高音喇叭望也不望一眼。寒风之中,破衣缕缕,饥肠辘辘。他们将沿街乞讨,最终到达几百公里外的上海,那是中国第一大城市,他们就在那里浪迹街头,靠城里人的施舍度过寒冷的冬天。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节:第一章 风起青萍末(1) | 第2节:第一章 风起青萍末(2) | 第3节:第一章 风起青萍末(3) | 第4节:第一章 风起青萍末(4) | 第5节:第一章 风起青萍末(5) | 第6节:第一章 风起青萍末(6) | 第7节:第一章 风起青萍末(7) | 第8节:第一章 风起青萍末(8) | 第9节:第一章 风起青萍末(9) | 第10节:第一章 风起青萍末(10) | 第11节:第一章 风起青萍末(11) | 第12节:第一章 风起青萍末(12) | 第13节:第二章 照过去方针办(1) | 第14节:第二章 照过去方针办(2) | 第15节:第二章 照过去方针办(3) | 第16节:第二章 照过去方针办(4) | 第17节:第二章 照过去方针办(5) | 第18节:第二章 照过去方针办(6) | 第19节:第二章 照过去方针办(7) | 第20节:第二章 照过去方针办(8) | 第21节:第二章 照过去方针办(9) | 第22节:第二章 照过去方针办(10) | 第23节:第二章 照过去方针办(11) | 第24节:第二章 照过去方针办(12)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