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论语新解   》 述而篇第七      钱穆 Qian Mu

  (一)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述而不作:述,传述旧闻。作,创始义,亦制作义。如周公制礼作乐,兼此二义。孔子有德无位,故但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谓信于古而好之。孔子之学,主人文通义,主历史经验。盖人道非一圣之所建,乃历数千载众圣之所成。不学则不知,故贵好古敏求。
  窃比于我老彭:老彭,商之贤大夫,其名见《大戴礼》。或即《庄子》书之彭祖。或说是老耼、彭祖二人,今不从。窃比于我,谓以我私比老彭。
  本篇多记孔子之志行。前两篇论古今贤人,进德有渐,圣人难企,故以孔子之圣次之。前篇末章有有德无位之感,本篇以本章居首,亦其义。是亦有憾叹之心。
  【白话试译】
  先生说:“只传述旧章,不创始制作,对于古人,信而好之,把我私比老彭吧!”
  (二)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默而识之:识,读如志,记义。谓不言而存之心。默而识之,异乎口耳之学,乃所以蓄德。
  何有于我哉:何有,犹言有何难,乃承当之辞。或说:除上三事外何有于我,谓更无所有。今从前说。
  本章所举三事,尽人皆可自勉,孔子亦常以自居。然推其极,则有非圣人不能至者,其弟子公西华、子贡知之。或以本章为谦辞,实非。
  【白话试译】
  先生说:“不多言说,只默记在心。勤学不厌,教人不倦,这三事在我有何难呀?”[光案:“不多言说,只默记在心。勤学不厌,教人不倦,这三事在我有何难呀”,三民版原作“(不多言说,)只默记在心。勤学不厌,教人不倦,(这三事)在我有何难呀”,“不多言说,”与“这三事”二处加小括号。]
  (三)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德之不修:德必修而后成。
  学之不讲:学必讲而后明。或说:讲,习义。如读书习礼皆是讲,[光案:“如读书习礼皆是讲,”之逗号,东大版原作“如读书习礼皆是讲。”之句号。]朋友讲习、[光案:“朋友讲习、”之顿号,东大版原作“朋友讲习,”之逗号。]讨论习行亦是讲。
  闻义不能徙:闻义,必徙而从之。
  不善不能改:知不善,必不吝于改。
  本章所举四端,皆学者所应勉。能讲学,斯能徙义改过。能此三者,自能修德。此所谓日新之德。孔门讲学主要工夫亦在此。本章亦孔子自勉自任之语,言于此四者有不能,是吾常所忧惧。
  【白话试译】
  先生说:“品德不加意修养。学问不精勤讲习。听到义的,不能迁而从之。知道了不善的,不能勇于改正。这是我的忧惧呀!”
  (四)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燕居:闲居义。
  申申如:伸舒貌。其心和畅。
  夭夭如:弛婉貌。其心轻安。或说:申申象其容之舒,夭夭象其色之愉。
  本章乃所谓“和顺积中,英华发外”,[光案:“所谓‘和顺积中,英华发外’”,东大版原作“所谓和顺积中,英华发外”,“和顺积中,英华发外”八字无引号。]弟子记孔子闲居时气象,申申,夭夭,似以树木生意作譬。[光案:“以树木生意作譬。”之句号,东大版原作“以树木生意作譬,”之逗号。]此乃整个神态,不专指容色言。大树干条直上,申申也。嫩枝轻盈妙婉,夭夭也。兼此二者,不过严肃,亦不过松放;[光案:“亦不过松放;”之分号,东大版原作“亦不过松放,”之逗号。]非其心之和畅轻安,焉得有此?孔门弟子之善为形容,亦即其善学处。或说:申申,整饬义,言其敬。夭夭,言其和。
  【白话试译】
  先生闲暇无事时,看去申申如,像很舒畅。夭夭如,又像很弛婉。
  (五)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吾衰:年老意。
  梦见周公:孔子壮盛时,志欲行周公之道,故梦寐之间,时或见之。年老知道不行,遂无复此梦矣。
  此章断句有异,或作“甚矣”断,“吾衰也久矣”断,[光案:“或作‘甚矣’断,‘吾衰也久矣’断”,东大版原作“或作甚矣断,吾衰也久矣断”,“甚矣”、“吾衰也久矣”二处无引号。]共三句。今按:甚矣言其衰,久矣言其不梦。仍作两句为是。或本无复字,然有此字,感慨更深。此孔子自叹道不行,非真衰老无意于世。
  【白话试译】
  先生说:“吾已衰极了!吾很久不再梦见周公了!”
  (六)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志于道:志,心所存向。
  据于德:据,固执坚守义。道行在外,德修在己。求行道于天下,先自据守己德,如行军作战,必先有根据地。
  依于仁:依,不违义。仁者,乃人与人相处之道,当依此道不违离。
  游于艺:游,游泳。艺,人生所需。孔子时,礼、乐、射、御、书、数谓之六艺。人之习于艺,如鱼在水,忘其为水,斯有游泳自如之乐。故游于艺,不仅可以成才,亦所以进德。
  本章所举四端,孔门教学之条目。惟其次第轻重之间,则犹有说者。就小学言,先教书数,即游于艺。继教以孝弟礼让,乃及洒扫应对之节,即依于仁。自此以往,始知有德可据,有道可志。惟就大学言,孔子十五而志于学,即志于道。求道而有得,斯为德。仁者心德之大全,盖惟志道笃,故能德成于心。惟据德熟,始能仁显于性。故志道、据德、依仁三者,有先后,无轻重。而三者之于游艺,则有轻重,无先后,斯为大人之学。若教学者以从入之门,仍当先艺,使知实习,有真才。继学仁,使有美行。再望其有德,使其自反而知有真实心性可据。然后再望其能明道行道。茍单一先提志道大题目,使学者失其依据,无所游泳,亦其病。然则本章所举之四条目,其先后轻重之间,正贵教者学者之善为审处。颜渊称孔子“循循然善诱人”,[光案:“颜渊称孔子‘循循然善诱人’”,东大版原作“颜渊称孔子循循然善诱人”,“循循然善诱人”六字无引号。]固难定刻板之次序。
  【白话试译】
  先生说:“立志在道上,据守在德上,依倚在仁上,游泳在艺上。”
  (七)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束修:一解,修是干脯,十脡为束。古人相见,必执贽为礼,束修乃贽之薄者。又一解,束修谓束带修饰。古人年十五,可自束带修饰以见外傅。又曰:束修,指束身修行言。今从前一解。
  本章谓只修薄礼来见,未尝不教诲之。古者学术在官,事师必须宦学,入官乃能学艺。私家讲学之风,自孔子开之。自行束修,未尝无诲,故虽贫如颜渊、原思,亦得及门受业。
  【白话试译】
  先生说:“从带着十脡干脯为礼来求见的起,吾从没有不与以教诲的。”
  (八)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不愤不启:愤,心求通而未得。启,谓开其意。
  不悱不发:悱,口欲言而未能。发,谓开发之。
  不以三隅反:物方者四隅,举一隅示之,当思类推其三。反,还以相证义。
  不复:不复教之。
  上章言孔子诲人不倦,编者以本章承其后,欲学者自勉于受教之地。虽有时雨,大者大生,小者小生,然不沃不毛之地则不生,非圣人之不轻施教。
  【白话试译】
  先生说:“不心愤求通,我不启示他。不口悱难达,我不开导他。举示以一隅,不把其余三隅自反自证,我不会再教他。”
  (九)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丧者哀戚,于其旁不能饱食,此所谓恻隐之心。曰“未尝”,[光案:“曰‘未尝’”,东大版原作“曰未尝”,“未尝”二字无引号。]则非偶然。哭指吊丧。一日之内,哭人之丧,余哀未息,故不歌。曰“则不歌”,[光案:“曰‘则不歌’”,东大版原作“曰则不歌”,“则不歌”三字无引号。]斯日常之不废弦歌可知。然非歌则不哭。余哀不欢,是其厚。余欢不哀,则为无人心。颜渊不迁怒,孔子称其好学。是哀可余,乐与怒不可余。此非礼制,乃人心之仁道。本章见圣人之心,即见圣人之仁。或分此为两章,朱《注》合为一章,今从之。
  【白话试译】
  先生在有丧者之侧进食,从未饱过。那天吊丧哭了,即不再歌唱。
  (一0)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有用我者,则行此道于世。不能有用我者,则藏此道在身。舍,同舍,即不用义。
  唯我与尔有是夫:尔指颜渊。身无道,则用之无可行,舍之无可藏。用舍在外,行藏在我。孔子之许颜渊,正许其有此可行可藏之道在身。有是夫“是”字,[光案:“有是夫‘是’字”,东大版原作“有是夫是字”,“是”字无引号。]即指此道。有此道,始有所谓行藏。
  子行三军则谁与:凡从学于孔门者,莫不有用世之才,亦莫不有用世之志。子路自审不如颜渊,而行军乃其所长,故以问。古制,大国三军,则非粗勇之所胜任可知。
  暴虎冯河:暴虎,徒手搏之。冯河,徒身涉之。此皆粗勇无谋,孔子特设为譬喻,非谓子路实有此。
  临事而惧,好谋而成:成,定义。临事能惧,好谋始定。用舍不在我,我可以不问,行军不能必胜而无败,胜败亦不尽在我,然我不可以不问。惧而好谋,是亦尽其在我而已。子路勇于行,谓行三军,己所胜任。不知行三军尤当慎,非曰“用之则行”而已。[光案:“非曰‘用之则行’而已”,东大版原作“非曰用之则行而已”,“用之则行”四字无引号。]孔子非不许其能行三军,然惧而好谋,子路或有所不逮,故复深一步教之。
  本章孔子论用行舍藏,有道亦复有命。如怀道不见用是命。行军不能必胜无败,亦有命。文中虽未提及“命”“道”二字,[光案:“文中虽未提及‘命’‘道’二字”,东大版原作“文中虽未提及命道二字”,“命”、“道”二字无引号。]然不参入此二字作解,便不能得此章之深旨。读《论语》,贵能逐章分读,又贵能通体合读,反复沉潜,交互相发,而后各章之义旨,始可透悉无遗。
  【白话试译】
  先生告颜渊说:“有用我的,则将此道行于世。[光案:“则将此道行于世”,三民版原作“则(将此道)行于世”,“将此道”三字加小括号。]不能有用我的,则将此道藏于身。[光案:“则将此道藏于身”,三民版原作“则(将此道)藏于身”,“将此道”三字加小括号。]只我与你能这样了。”子路说:“先生傥有行三军之事,将和谁同事呀?”先生说:“徒手搏虎,徒身涉河,死了也不追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同事的。定要临事能小心,好谋始作决定的人,我纔和他同事吧。”[光案:“定要临事能小心,好谋始作决定的人,我纔和他同事吧。”,三民版原作“定要临事能小心,好谋始作决定的人,(我纔和他同事)吧。”,“我纔和他同事”六字加小括号。疑三民版宜改作“定要临事能小心,好谋始作决定的人(,我纔和他同事)吧。”,将逗号一并放入小括弧中。]
  (一一)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此言不可求而必得。执鞭,贱职。《周礼》〈地官〉、〈秋官〉皆有此职。若属可求,斯即是道,故虽贱职,亦不辞。若不可求,此则非道,故还从吾好。吾之所好当惟道。孔子又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昔人教人“寻孔颜乐处”,[光案:“昔人教人‘寻孔颜乐处’”,东大版原作“昔人教人寻孔颜乐处”,“寻孔颜乐处”五字无引号。]乐从好来。寻其所好,斯得其所乐。
  上章重言道,兼亦有命。此章重言命,兼亦有道。知道必兼知命,知命即以善道。此两章皆不言道命字,然当以此参之。
  【白话试译】
  先生说:“富若可以求,就是执鞭贱职,吾亦愿为。如不可求,还是从吾所好吧!”
  (一二)
  子之所慎,齐,战,疾。
  慎:不轻视,不怯对。
  齐:读斋。古人祭前之斋,变食迁坐,齐其思虑之不齐,将以交神明。子曰:“我不与祭,如不祭。”若于斋不慎,则亦祭如不祭矣。
  战:众之死生所关,故必慎。
  疾:吾身生死所关,故必慎。
  此章亦言道命。神明、战争、疾病三者,[光案:“神明、战争、疾病三者”之有二顿号,东大版原作“神明战争疾病三者”之无二顿号。]皆有不可知,则亦皆有命。慎处其所不可知,即是道。孔子未尝屡临战事,则此章殆亦孔子平日之言。
  【白话试译】
  先生平常谨慎的有三件事:一斋戒,二战阵,三疾病。
  (一三)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子在齐闻韶:〈韶〉,舜乐名。或说:陈,舜后,[光案:“陈,舜后”之有一逗号,东大版原作“陈舜后”之无逗号。]陈敬仲奔齐,齐亦遂有〈韶〉乐。
  三月不知肉味:《史记》作“学之三月”,谓在学时不知肉味。或说:当以“闻〈韶〉三月”为句。[光案:“当以‘闻韶三月’为句”,东大版原作“当以闻韶三月为句”,“闻韶三月”四字无引号。]此三月中常闻〈韶〉乐,故不知肉味。
  不图为乐之至于斯:孔子本好乐,闻〈韶〉乐而深美之,至于三月不知肉味,则其好之至矣。于是而叹曰:“不图为乐之移人有至此。”或说:斯字指齐,谓不图〈韶〉乐之至于齐。
  今按:本章多曲解。一谓一旦偶闻美乐,何至三月不知肉味。二谓《大学》云:“心不在焉,食而不知其味。”岂圣人亦不能正心?三谓圣人之心应能不凝滞于物,岂有三月常滞在乐之理。乃多生曲解。不知此乃圣人一种艺术心情。孔子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此亦一种艺术心情。艺术心情与道德心情交流合一,乃是圣人境界之高。读书当先就本文平直解之,再徐求其深义。不贵牵他说,逞曲解。
  【白话试译】
  先生在齐国,听到了韶〈乐〉,三月来不知道肉味。他说:“我想不到音乐之美有到如此境界的。”
  (一四)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为卫君乎:为,赞助义。卫君,卫出公。灵公逐其太子蒯聩,灵公卒,卫人立蒯聩之子輒,是为出公。晋人纳蒯聩,卫人拒之。时孔子居卫,其弟子不知孔子亦赞助卫君之以子拒父否?
  伯夷叔齐:已见前[光案:参见公冶长篇第二二章,,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其父孤竹君将死,遗命立叔齐,叔齐让其兄伯夷,伯夷尊父命逃去,叔齐亦不立而逃之。子贡不欲直问卫君事,故借问伯夷叔齐是何等人。
  怨乎:孔子称许伯夷叔齐为古之贤人,子贡又问得为国君而不为,其心亦有怨否?
  求仁而得仁:此“仁”字亦可作“心安”解。[光案:“此‘仁’字亦可作‘心安’解”,东大版原作“此仁字亦可作心安解”,“仁”与“心安”二处无引号。]父命叔齐立为君,若伯夷违父命而立,在伯夷将心感不安,此伯夷之能孝。但伯夷是兄,叔齐是弟,兄逃而己立,叔齐亦心感不安,遂与其兄偕逃,此叔齐之能弟。孝弟之心,即仁心。,孝弟之道,即仁道。夷齐在当时,逃国而去,只求心安,故曰求仁而得仁,何怨也。
  夫子不为也:夫子既许伯夷叔齐,可知其不赞成卫君之以子拒父。
  【白话试译】
  冉有说:“我们先生是否赞助卫君呢?”子贡说:“对!吾将去试问。”子贡入到孔子之堂,问道:“伯夷叔齐可算何等人?”先生说:“是古代的贤人呀!”子贡说:“他们心下有怨恨吗?”先生说:“他们只要求得心安,心已安了,又有什么怨恨呀?”子贡走出,告诉他同学们说[光案:“子贡走出,告诉他同学们说”,三民版原作“子贡走出,(告诉他同学们)说”,“告诉他同学们”六字加小括号。]:“我们先生不会赞助卫君的。”
  (一五)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饭疏食:饭,食义。食,音嗣。疏食,粗饭义。
  曲肱而枕之:肱,臂也。曲臂当枕小卧。
  乐亦在其中矣:乐在富贵贫贱之外,亦即在富贵贫贱之中。不谓乐贫贱。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中庸》言:“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然非言不义之富贵。孔子又言:“富与贵,人之所欲,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不义而富且贵,是以不道得之,存心不义,营求而得。浮云自在天,不行不义,则不义之富贵,无缘来相扰。
  本章风情高邈,可当一首散文诗读。学者惟当心领神会,不烦多生理解。然使无下半章之心情,恐难保上半章之乐趣,此仍不可不辨。《孟子》书中屡言此下半章之心情,学者可以参读。
  【白话试译】
  先生说:“吃着粗饭,喝着白水,曲着臂膊当枕头用,乐趣亦可在这里了。不义而来的富贵,对我只像天际浮云般。”
  (一六)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古者养老之礼以五十始,五十以前未老,尚可学,故曰:“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光案:“故曰:‘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东大版原作“故曰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故曰”二字之后无冒号及引号。][光案:见本书子罕篇第二二章。]如孔子不知老之将至[光案:参见本篇第一八章,,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如卫武公耄而好学,此非常例。加,或作假。孔子为此语,当在年未五十时。又孔子四十以后,阳货欲强孔子仕,孔子拒之,因谓如能再假我数年,学至于五十,此后出仕,庶可无大过[光案:参见本书阳货篇第一章,,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或以五十作“卒”,[光案:“或以五十作‘卒’”,东大版原作“或以五十作卒”,“卒”字无引号。]今不从。
  亦可以无大过矣:此“亦”字《古文论语》作“易”,[光案:“此‘亦’字古文论语作‘易’”,东大版原作“此亦字古文论语作易”,“亦”与“易”二字无引号。]指《周易》,连上句读。然何以读《易》始可无过,又何必五十始学《易》?[光案:“又何必五十始学易?”之问号,东大版原作“又何必五十始学易。”之句号。]孔子常以《诗》《书》礼乐教,[光案:“孔子常以诗、书、礼、乐教。”之有三顿号,东大版原作“孔子常以诗书礼乐教”之无三顿号。]何以独不以《易》教?[光案:“何以独不以易教?”之问号,东大版原作“何以独不以易教,”之逗号。]此等皆当另作详解。[光案:参见《钱宾四先生全集》之《先秦诸子系年》,〈孔子五十学易辨〉一文。]今从《鲁论》作亦。
  【白话试译】
  先生说:“再假我几年,让我学到五十岁,庶可不致有大过失了。”
  (一七)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光案:“诗、书、执礼”之有二顿号,东大版原作“诗书执礼”之无二顿号。]皆雅言也。
  雅言:古西周人语称雅,故雅言又称正言,犹今称国语,或标准语。
  诗书:孔子常以《诗》《书》教,诵《诗》、读《书》,[光案:“诵诗、读书”之有顿号,东大版原作“诵诗读书”之无顿号。]必以雅音读之。
  执礼:执,犹掌义。执礼,谓诏相礼事,[光案:“谓诏相礼事。”之无二顿号,东大版原作“谓诏、相、礼事”之有二顿号。盖,诏相礼事,乃国君下诏要求孔子为礼之傧相,乃一事,非三事,二顿号宜删,当遵联经版。]亦必用雅言。孔子鲁人,日常操鲁语。惟于此三者必雅言。
  今按:孔子之重雅言,一则重视古代之文化传统,一则抱天下一家之理想。孔子曰:“如有用我者,我其为东周乎!”[光案:“我其为东周乎!”之惊叹号,东大版原作“我其为东周乎。”之句号。] [光案:参见本书阳货篇第五章。]此章亦征其一端。
  【白话试译】
  先生平日用雅言的,如诵《诗》,读《书》,及执行礼事,都必用雅言。
  (一八)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光案:“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东大版原作“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二者差在“云尔”二字有无纳入女奚不曰:‘’之引号中。观钱子之注解,当以“云尔”二字不纳入引号中为当。东大版误,当遵联经版改。]
  叶公:叶,读舒涉反。叶公,楚大夫沈诸梁,字子高。为叶县尹,僭称公。
  子路不对:叶公问孔子之为人,圣人道大难名,子路骤不知所以答。
  云尔:尔,如此义。云尔,犹如此说。
  此章乃孔子之自述。孔子生平,惟自言好学,而其好学之笃有如此。学有未得,愤而忘食。学有所得,乐以忘忧。学无止境,斯孔子之愤与乐亦无止境。如是孳孳,惟日不足,而不知年岁之已往,斯诚一片化境。今可稍加阐释者,凡从事于学,必当从心上自知愤,又必从心上自感乐。从愤得乐,从乐起愤,如是往复,所谓“纯亦不已”,亦即“一以贯之”。[光案:“所谓‘纯亦不已’,亦即‘一以贯之’”,东大版原作“所谓纯亦不已,亦即一以贯之”,“纯亦不已”与“一以贯之”二处无引号。]此此种心境,实即孔子之所谓仁,此乃一种不厌不倦不息不已之生命精神。见于行,即孔子之所谓道。下学上达,毕生以之。然则孔子之学与仁与道,亦即与孔子之为人合一而化,斯其所以为圣。言之甚卑近,由之日高远。圣人之学,人人所能学,而终非人人之所能及;[光案:“非人人之所能及;”之分号,东大版原作“非人人之所能及,”之逗号。]而其所不能及者,则仍在好学之一端。此其所以为大圣欤!学者就此章,通之于《论语》全书,入圣之门,其在斯矣。
  【白话试译】
  叶公问子路:“你们先生孔子,究是怎样一个人呀?”子路一时答不上,回来告先生。[光案:“子路一时答不上,回来告先生。”,三民版原作“子路一时答不上,(回来告先生)。”,“回来告先生”五字加小括号。疑三民版宜改作“子路一时答不上(,回来告先生)。”,将逗号亦放入小括号内。]先生说:“你何不答道:‘这人呀!他心下发愤,连吃饭也忘了。心感快乐,把一切忧虑全忘了,连自己老境快到也不知。’你何不这般说呀!”[光案:“你何不答道:‘这人呀!他心下发愤,连吃饭也忘了。心感快乐,把一切忧虑全忘了,连自己老境快到也不知。’你何不这般说呀!”,东大版原作“你何不答道:‘这人呀!他心下发愤,连吃饭也忘了。心感快乐,把一切忧虑全忘了,连自己老境快到也不知。你何不这般说呀!’”,二者差在“你何不这般说呀!”七字之是否纳入引号内。观钱子之注解,当以“你何不这般说呀!”七字不纳入引号中为当。东大版误,当遵联经版改。]
  (一九)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非生而知之:时人必有以孔子为生知,故孔子直言其非。
  好古:好学必好古。若世无古今,人生限在百年中,亦将无学可言。孔子之学,特重人文,尤必从古史经验前言往行中得之,故以好古自述己学。
  敏以求之:敏,勤捷义,犹称汲汲。此章两“之”字,其义何指,[光案:“两‘之’字”,东大版原作“两之字”,“之”无引号。]尤须细玩。
  【白话试译】
  先生说:“我不是生来便知的呀!我是喜好于古,勤快求来的呀!”
  (二0)
  子不语怪、力、乱、神。
  此四者人所爱言。孔子语常不语怪,如木石之怪、水怪山精之类。语德不语力,如荡舟、扛鼎之类。语治不语乱,如易内、蒸母之类。语人不语神,如神降于莘,神欲玉弁朱缨之类。力与乱,有其实;[光案:“有其实;”之分号,东大版原作“有其实,”之逗号。]怪与神,生于惑。
  【白话试译】
  先生平常不讲的有四事。一怪异,二强力,三悖乱,四神道。
  (二一)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人行,其中一人是我。不曰三人居,而曰三人行,居或日常相处,行则道途偶值。何以必于两人而始得我师,因两人始有彼善于此可择;[光案:“彼善于此之可择;”之分号,东大版原作“彼善于此之可择,”之逗号。]我纵不知善,两人在我前,所善自见。古代善道未昌,师道未立,群德之进,胥由于此。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沛然若决江河。”《中庸》亦言:“舜善与人同,乐取于人以为善。”皆发挥此章义。
  孔子之学,以人道为重,斯必学于人以为道。道必通古今而成,斯必兼学于古今人以为道。道在人身,不学于古人,不见此道之远有所自。不学于今人,不见此道之实有所在。不学于道途之人,则不见此道之大而无所不包。子贡曰:“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可知道无不在,惟学则在己。能善学,则能自得师。
  本章似孔子就眼前教人,实则孔子乃观于古今人道之实如此而举以教人。孔子之教,非曰当如此,实本于人道之本如此而立以为教。孔子曰:“性相近,习相远。”此后孟子道性善,皆本于此章所举人道之实然而推阐说之。然则孔子之创师道,亦非曰人道当有师,乃就于人道之本有师。《中庸》曰:“道不远人”,其斯之谓矣。
  【白话试译】
  先生说:“三人同行,其中必有我师了。择其善的从之,不善的便改。”
  (二二)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天生德于予:德由修养,然非具此天性,则修养无所施。孔子具圣德,虽由修养,亦是天赋。不曰圣德由我,故曰天生。
  桓魋:宋司马向魋,宋桓公之后,又称桓魋。《史记》:“孔子过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桓魋伐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速矣。’”[光案:“弟子曰:‘可速矣。’”,东大版原作“弟子曰:可速矣。”,“可速矣”三字无引号。]孔子作此章语。
  其如予何:犹云无奈我何。桓魋纵能杀孔子之身,不能夺孔子之德;[光案:“孔子之德;”之分号,东大版原作“孔子之德,”之逗号。]德由天生,斯不专在我。桓魋之所恶于孔子,恶孔子之德耳。桓魋不自知其无奈此德何。既无奈于此德,又何奈于孔子。弟子欲孔子速行,孔子告之以此,然亦即微服而去,是避害未尝不深。然避害虽深,其心亦未尝不闲。此乃孔子知命之学之实见于行事处,学者其深玩之。
  按:此章乃见圣人之处变,其不忧之仁,不惑之智,与不惧之勇。子贡所谓:“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盖实有非言辞所能传而达,知识所能求而得者。学者当与“文王既没”章、“在陈绝粮”章参读。[光案:“学者当与‘文王既没’、章‘在陈绝粮’章参读”,东大版原作“学者当与文王既没章在陈绝粮章参读”,“文王既没”与“在陈绝粮”二处无引号,其间无一顿号。]
  【白话试译】
  先生说:“天生下此德在我,桓魋能把我怎样呀!”
  (二三)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二三子以我为隐:二三子,指诸弟子。隐,匿义。诸弟子疑孔子或有所隐匿,未尽以教。
  无隐乎尔:尔指二三子。孔子言:[光案:“孔子言:”之冒号,东大版原作“孔子言,”之逗号。]我于诸君,无所隐匿。或云:乎尔,语助辞。孔子直言无隐。今不从。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此重申上句意。孔子谓我平日无所行而不与二三子以共见。诸君所共见者,即丘其人。学于其人,其人具在,复何隐?此处孔子特地提出一“行”字,可谓深切之教矣。盖诸弟子疑孔子于言有隐。孔子尝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又曰:“天何言哉?”“予欲无言。”不知天虽无言,时行物生,天道已昭示在人,而更何隐?诸弟子不求之行而求之言,故孔子以“无行而不与”之道启之。[光案:“故孔子以‘无行而不与’之道启之”,东大版原作“故孔子以无行而不与之道启之”,“无行而不与”五字无引号。]
  本章孔子提醒学者勿尽在言语上求高远,当从行事上求真实。有真实,始有高远。而孔子之身与道合,行与学化。其平日之一举一动,笃实光辉,表里一体,既非言辨思议所能尽,而言辨思议亦无以超其外。此孔子之学所以为圣学。孔子曰:“默而识之”,其义可思矣。
  【白话试译】
  先生说:“诸位以为我对你们有所隐匿吗?吾对诸位,没有什么隐匿呀!我那一行为不是和诸位在一起?那就是我了呀!”
  (二四)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文,谓先代之遗文。行,指德行。忠信,人之心性,为立行之本。文为前言往行所萃,非博文,亦无以约礼。然则四教以行为主。
  本章紧承上章,当合而参之。
  【白话试译】
  先生以四项教人。一是典籍遗文,二是道德行事,三和四是我心之忠与信。
  (二五)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圣人、君子以学言,善人、有恒以质言。[光案:“圣人、君子以学言,善人、有恒以质言”之有二顿号,东大版原作“圣人君子以学言,善人有恒以质言”之无二顿号。]亡,通无。时世浇漓,人尚夸浮,匿无为有,掩虚为盈,心困约而外示安泰,乃难有恒。人若有恒,三人行,必可有我师,积久为善人矣。善人不践迹,若能博文好古,斯即为君子。君子学之不止,斯为圣人。有恒之与圣人,相去若远,然非有恒,无以至圣。章末申言无恒之源,所以诫人,而开示其入德之门。
  本章两子曰,或说当分两章,或说下“子曰”二字衍文。[光案:“或说下‘子曰’二字衍文”,东大版原作“或说下子曰二字衍文”,“子曰”二字无引号。]今按:两子曰以下,所指稍异,或所言非出一时,而意则相足。子曰字非衍,亦不必分章为是。
  又按:当孔子时,圣人固不易得见,岂遂无君子善人与有恒者?所以云然者,以其少而思见之切。及其既见,则悦而进之,如曰“君子哉若人”是也[光案:参见本书宪问篇第六章,,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凡此类,当得意而忘言,不贵拘文而曲说。
  【白话试译】
  先生说:“圣人,吾是看不到的了,得看到君子就好了。”先生又说:“善人,吾是看不到的了,得看到有恒的人就好了。没有装作有,空虚装作满足,困约装作安泰,这所以难乎有恒了。”
  (二六)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钓而不纲:钓,一竿一钩。纲,大索,悬挂多钩,横绝于流,可以一举获多鱼。
  弋不射宿:古人以生丝系矢而射为弋。又系石于丝末,矢中鸟,石奋系脱,其丝缠绕鸟翼。故古之善射,有能一箭获双鸟者,双鸟并飞,长丝兼缠之也。丝谓之缴,若不施缴,射虽中,鸟或带矢而飞,坠于远处。宿,止义。宿鸟,栖止于巢中之鸟。射宿鸟,有务获掩不意之嫌,并宿鸟或伏卵育雏,故不射。
  本章旧说:孔子之钓射,乃求供祭品。然渔猎亦以娱心解劳,岂必临祭然后有射钓。孔子有多方面之人生兴趣,惟纲鱼而射宿,其志专为求得,斯孔子不为耳。故此章乃游于艺之事,非依于仁之事[光案:参见本篇第六章,,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否则一鱼之与多鱼,飞鸟之与宿鸟,若所不忍,又何辨焉。
  【白话试译】
  先生亦钓鱼,但不用长绳系多钩而钓。先生亦射鸟,但不射停止在巢中之鸟。
  (二七)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不知而作:此作字或解著作,然孔子时,尚无私家著作之风。或解作为,所指太泛,世之不知而作者多矣,不当用“盖有”二字。[光案:“不当用‘盖有’二字”,东大版原作“不当用盖有二字”,“盖有”二字无引号。]此作字当同“述而不作”之作,[光案:“此作字当同‘述而不作’之作”,东大版原作“此作字当同述而不作之作”,“述而不作”四字无引号。]盖指创制立说言。
  多见而识之:识,记义。闻指远。古人之嘉言懿行,良法美制,择而从之,谓传述。见指近。当身所见,是非善恶,默识在心,备参究。
  知之次也:作者之圣,必有创新,为古今人所未及。多闻多见,择善默识,此皆世所已有,人所已知,非有新创,然亦知之次。知者谓知道。若夫不知妄作,自谓之道,则孔子无之。
  此章非孔子之自谦。孔子立言明道,但非不知而作。所谓:“我非生而知之,好古敏以求之。”是孔子已自承知之。又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以师道自居,则决非仅属多闻多见之知可知。本章上半节,乃孔子之自述。下半节,则指示学者以从入之门。
  【白话试译】
  先生说:“大概有并不知而妄自造作的吧!我则没有这等事。能多听闻,选择其善的依从它,能多见识,把来记在心,这是次一级的知了。”
  (二八)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互乡难与言:互乡,乡名。其乡风俗恶,难与言善。或说:不能谓一乡之人皆难与言,章首八字当通为一句。然就其风俗而大略言之,亦何不可。若八字连为一句,于文法不顺惬,今不从。
  门人惑:门人不解孔子何以见此互乡童子。
  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与,赞可义。童子进请益,当予以同情,非即同情及其退后之如何。
  唯何甚:甚,过分义。谓如此有何过分。孟子曰:“仲尼不为已甚”,即此甚字义。
  人洁己以进:洁,清除污秽义。童子求见,当下必有一番洁身自好之心矣。
  不保其往也:保,保任义,犹今言担保。往字有两解。一说指已往。一说指往后。后说与“不与其退”重复,[光案:“后说与‘不与其退’重复”,东大版原作“后说与不与其退重复”,“不与其退”四字无引号。]当依前说。或疑保字当指将来,然云不保证其已往,今亦有此语。或又疑本章有错简,当云“与其洁不保其往,与其进不与其退”始是。[光案:“当云‘与其洁不保其往,与其进不与其退’始是”,东大版原作“当云与其洁不保其往,与其进不与其退始是”,“与其洁不保其往,与其进不与其退”十四字无引号。]今按:与其进,不与其退,始为凡有求见者言。与其洁,不保其往,此为其人先有不洁者言。乃又进一层言之,似非错简。
  此章孔子对互乡童子,不追问其已往,不逆揣其将来。只就其当前求见之心而许之以教诲,较之自行束修以上章,更见孔门教育精神之伟大。
  【白话试译】
  互乡的人,多难与言善。[光案:“多难与言善”,东大版原作“多难与言(善)”,“善”字放入小括号内。括号内乃钱子所添,以助语意之豁然,不宜删动,当遵东大版。]一童子来求见,先生见了他,门人多诧异。先生说:“我只同情他来见,并不是即同情他退下的一切呀!这有什么过分呢?人家也是有一番洁身自好之心纔来的,我只同情他这一番洁身自好之心,我并不保证他以前呀!”
  (二九)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仁道出于人心,故反诸己而即得。仁心仁道皆不远人,故我欲仁,斯仁至。惟求在己成德,在世成道,则难。故孔子极言仁之易求,又极言仁之难达。此处“至”字,即“日月至焉”之至,[光案:“此处‘至’字,即‘日月至焉’之至”,东大版原作“此处至字,即日月至焉之至”,“至”与“日月至焉”二处无引号。]当与彼章参读。
  【白话试译】
  先生说:“仁远吗?我想要仁,仁即来了。”
  (三0)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陈司败:陈,国名。司败,官名,即司寇。
  昭公:鲁君,名稠。
  巫马期:名施,孔子弟子。
  党:偏私义。
  君取于吴为同姓:取同娶。鲁、吴皆姬姓。[光案:“鲁、吴皆姬姓”之有顿号,东大版原作“鲁吴皆姬姓”之无顿号。]
  谓之吴孟子:礼同姓不婚,吴女当称孟姬,昭公讳之,称曰孟子,子乃宋女之姓[光案:“子乃宋女之姓”,“子”字未加私名号,宜补加,改作“子乃宋女之姓”。]。鲁人谓之吴孟子,乃讥讽之辞。
  苟有过,人必知之:昭公习于威仪之节,有知礼称。陈司败先不显举其娶于吴之事,而仅问其知礼乎;[光案:“知礼乎;”之分号,东大版原作“知礼乎,”之逗号。]鲁乃孔子父母之邦,昭公乃鲁之先君,孔子自无特援此事评昭公为不知礼之必要,故直对曰知礼;[光案:“知礼;”之分号,东大版原作“知礼,”之逗号。]此本无所谓偏私。及巫马期以陈司败言告孔子,孔子不欲为昭公曲辨,亦不欲自白其为国君讳。且陈司败之问,其存心已无礼,故孔子不论鲁昭公而自承己过。然亦不正言,只说有人说他错,这是他幸运。此种对答,微婉而严正,陈司败闻之,亦当自愧其鲁莽无礼。而孔子之心地光明,涵容广大,亦可见。
  【白话试译】
  陈司败问孔子道:“昭公知礼吗?”孔子说:“知礼。”及孔子退,陈司败作揖请巫马期进,对他说:“我听说君子没有偏私,君子也会偏私吗?鲁君娶于吴国,那是同姓之女,致于大家称她吴孟子。若鲁君算得知礼,谁不知礼呀!”巫马期把陈司败话告孔子。孔子说:“丘呀!也是幸运。只要有了错,人家一定会知道。”
  (三一)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反,复义。本章见孔子之爱好音乐,又见其“乐取于人以为善”之美德。[光案:“又见其‘乐取于人以为善’之美德”,东大版原作“又见其乐取于人以为善之美德”,“乐取于人以为善”七字无引号。]遇人歌善,必使其重复再歌,细听其妙处,再与之相和而歌。
  【白话试译】
  先生与人同歌,遇人歌善,必请他再歌,然后再和他同歌。
  (三二)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文莫:有两义。一说乃忞慔之假借。[光案:“有两义。一说乃忞慔之假借”之句号,且有“一说”二字。东大版原作“有两义,乃忞慔之假借”之逗号,且无“一说”二字。改为句号及添“一说”二字,语意更显豁而不伤语气,当遵联经版。]《说文》:“忞,强也。”“慔,勉也。”[光案:“说文:‘忞,强也。’‘慔,勉也。’”,东大版原作“说文:忞,强也。慔,勉也。”,“说文”二字以下无二引号。]忞读若旻,忞莫双声,犹言黾勉,乃努力义。一说以“文”字断句,“莫”作疑辞。[光案:“一说以‘文’字断句,‘莫’作疑辞”,东大版原作“一说以文字断句,莫作疑辞”,“文”与“莫”二字无引号。]谓文或犹人,行则不逮。两说均通,但疑孔子决不如此自谦。今从前解。
  躬行君子:躬行者,从容中道,臻乎自然,已不待努力。
  本章乃孔子自谦之辞。然其黾勉终身自强不息之精神,实已超乎君子而优入圣域矣。
  【白话试译】
  先生说:“努力,我是能及人的。做一个躬行君子,我还没有能到此境界。”
  (三三)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圣与仁:圣智古通称。此孔子自谦,谓圣智与仁德,吾不敢当。盖当时有称孔子圣且仁者,故为此谦辞。
  为之不厌,诲人不倦:此“之”字即指圣与仁之道言。[光案:“此‘之’字即指圣与仁之道言”,东大版原作“此之字即指圣与仁之道言”,前一“之”字无引号。]为之不厌,谓求知与仁努力不懈。亦即以所求不倦诲人。
  可谓云尔:云尔,犹云如此说,即指上文不厌不倦言。
  正唯弟子不能学也:正唯犹言正在这上,亦指不厌不倦。
  本章义与上章相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正是上章之文莫,黾勉终身,若望道而未至也。孔子不自当仁与知,然自谓终其身不厌不倦,黾勉求仁求知,则可谓能然矣。盖道无止境,固当毕生以之。《易》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道与天行之合一,即在此不厌不倦上,是即仁知之极。四时行,百物生,此为天德。然行亦不已,生亦不已,行与生皆健而向前。故知圣与仁其名,为之不厌、诲人不倦是其实。[光案:“为之不厌、诲人不倦是其实”之有顿号,东大版原作“为之不厌诲人不倦是其实”之无顿号。]孔子辞其名,居其实,虽属谦辞,亦是教人最真实话。圣人心下所极谦者,同时即是其所最极自负者。[光案:“同时即是其所最极自负者。”之句号,东大版原作“同时即是其所最极自负者,”之逗号。]此种最高心德,亦惟圣人始能之。读者当就此两章细参。
  【白话试译】
  先生说:“若说圣与仁,那我岂敢?只是在此上不厌地学,不倦地教,那我可算得是如此了。”公西华说:“正在这点上,我们弟子不能学呀!”
  (三四)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
  疾病:疾甚曰病。
  请祷:请代祷于鬼神。
  有诸:诸,犹之乎。有之乎,问辞。或说:有此事否?病而祷于鬼神,古今礼俗皆然,孔子何为问此?或说:有此理否?孔子似亦不直斥祷神为非理。此语应是问有代祷之事是否。如周公〈金縢〉,即代祷也,然未尝先告武王,又命祝史使不敢言。今子路以此为请,故孔子问之。
  诔曰:诔一本作讄,当从之。讄,施于生者,累其功德以求福。诔,施于死者,哀其死,述行以谥之。
  祷尔于上下神祇:子路引此讄辞也。[光案:“子路引此讄辞也”之“辞”字,东大版原作“子路引此讄词也”之“词”字。查先生此书多用“辞”字罕用“词”字,本章注解亦用“问辞”、“代祷之辞”诸“辞”字,似宜据联经版改用“辞”字作“讄辞”。]上下谓天地,神属天,祇属地。尔训汝。“祷尔于”三字,[光案:“‘祷尔于’三字”,东大版原作“祷尔于三字”,“祷尔于”三字无引号。]即别人代祷之辞,故子路引此以答。
  丘之祷久矣:孔子谓我日常言行,无不如祷神求福,素行合于神明,故曰祷久矣,则无烦别人代祷。
  今按:子路之请祷,乃弟子对师一时迫切之至情,亦无可深非。今先以请于孔子,故孔子告之以无须祷之义。若孔子而同意子路之请,则为不安其死而谄媚于神以茍期须臾之生矣,孔子而为之哉?
  又按:孔子遇大事常言天,又常言命,独于鬼神则少言。祭祀所以自尽我心,故曰:“吾不与祭,如不祭。”知命则不待祷,故曰:“获罪于天,无所祷也。”然此章固未明言鬼神之无有,亦不直斥祷神之非,学者其细阐之。
  【白话试译】
  先生病得很重,子路请代先生祷告。先生说:“有此事吗?”子路说:“有的。从前的讄文上说:‘祷告你于上下神祇!’”[光案:“从前的讄文上说:‘祷告你于上下神祇!’”之有引号,东大版原作“从前的讄文上说:祷告你于上下神祇!”之无引号,即“祷告你于上下神祇!”八字无引号。]先生说:“我自己已祷告得久了。”
  (三五)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奢者常欲胜于人。孙字又作逊,不逊,不让不顺义。固,固陋义。务求于俭,事事不欲与人通往来,易陷于固陋。二者均失,但固陋病在己,不逊则陵人。孔子重仁道,故谓不逊之失更大。
  【白话试译】
  先生说:“奢了便不逊让,俭了便固陋,但与其不逊让,还是宁固陋。”
  (三六)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坦,平也。荡荡,宽广貌。君子乐天知命,俯仰无愧,其心坦然,荡荡宽大。戚戚,蹙缩貌,亦忧惧义。小人心有私,又多欲,驰竞于荣利,耿耿于得丧,故常若有压迫,多忧惧。本章分别君子小人,单指其心地与气貌言。读者常以此反省,可以进德。
  【白话试译】
  先生说:“君子的心胸气貌常是平坦宽大,小人的心胸气貌常是迫促忧戚。”[光案:“君子的心胸气貌常是平坦宽大,小人的心胸气貌常是迫促忧戚”,东大版原作“君子的(心胸气貌)常是平坦宽大,小人的(心胸气貌)常是迫促忧戚”,两处“(心胸气貌)”之均有小括号。小括号内乃钱子所添,以助语意之豁然,不宜删动,当遵东大版。又,疑东大版“的”字亦宜加入小括号中,改作“君子(的心胸气貌)常是平坦宽大,小人(的心胸气貌)常是迫促忧戚”,读之似较顺。]
  (三七)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温,和顺义。厉,严肃貌。厉近有威,温近不猛。恭常易近于不安。孔子修中和之德,即在气貌之间,而可以窥其心地修养之所至。学者当内外交修,即从外面气貌上,亦可验自己之心德。
  【白话试译】
  先生极温和,而严厉。极有威,但不猛。极恭敬,但安舒。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再版序论语新解 上编为政篇第二八佾篇第三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雍也篇第六述而篇第七泰伯篇第八子罕篇第九乡党篇第十
先进篇第十一颜渊篇第十二子路篇第十三宪问篇第十四卫灵公篇第十五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微子篇第十八子张篇第十九尧曰篇第二十附孔子年表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