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记 我是湖南人   》 第9節:什麽是血性?(1)      王紀卿 Wang Jiqing

  什麽是血性?
  解答這個問題並不難,湖南人已經用自己的行為,做了圓滿的回答。
  為了自己的追求,為了國傢和民族的利益,不惜拋頭顱灑熱血,這是血性。
  藐視睏難,力輓狂瀾,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這也是血性。
  好漢打脫牙齒和血吞,屢敗屢戰,百折不撓,這還是血性。
  不盲從,不苟且,敢於挑戰權威,敢於開創風氣,以開放的心態面對整個世界,善於吸收先進的文明,這又是血性。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湖南人最傑出的代表毛澤東,用氣勢宏大的詩文,為血性做了最好的解說。
  按照這樣的標準來衡量,考諸湖南人的種種壯舉,可以說,湖南人是中國最有血性的一族。
  湖南人的血性,在歷史上留下了大量震古爍今的例證。
  生活在晚清的湖南人魏源,是一位大思想傢。他以天下為己任,講求經世之學,力圖以此謀求富國強民。遵照友人林則徐的囑托,根據林則徐主持翻譯編纂的《四洲志》,參考歷代史志及兩人的筆記,編輯《海國圖志》一百捲。這部書率先介紹西方各國歷史地理狀況,主張學習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提出“師夷之長技以製夷”,使魏源成為中國近代嚮西方尋求救國真理的先行者。
  曾國藩衹是一介儒生,身為一名文官,從來不曾帶兵打仗。他坐在南嶽衡山七十二峰之一五老峰下的荷葉塘老宅裏為母親守孝的時候,聽說太平軍攻剋了嶽州,正順流直指九省通衢的武漢三鎮。於是他模仿明代戚繼光組編軍隊的方法,點起一千兵將,開始編練湘軍。等到羽翼稍微豐滿,他領兵出徵,屢戰屢敗,屢敗屢戰,最先創立了“無湘不成軍”的格局。
  左宗棠為了從俄國人手中收復伊犁,以將近六旬的高齡,命手下八名彪形大漢擡着一口為自己準備的南方特有的黑色棺材,從肅州出行。四百名威風凜凜的親兵在前面開路,四百名護衛簇擁在後,他本人須發皆白,騎在一匹白馬上,神情凜然。沿途圍觀的百姓,說他仿如擡着棺材戰龐德的關公。他如此示威,是為了給正在談判桌上與俄國人交涉的曾紀澤撐腰,這兩個湖南人相互配合,取得了成功。因此,梁啓超說他是“百年來對中國貢獻最大的人”。
  投身維新變法的譚嗣同,被袁世凱出賣之後,不肯出逃,身陷囹圄,咬破指頭用鮮血在獄墻上寫下“我自橫刀嚮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悲壯詩句,然後在菜市口引頸就戮,心甘情願為中國近代的改革付出自己年輕的生命。
  黃興為了推翻帝製、建立共和而出生入死,始終把失敗看成另一次戰鬥的起點。他的步伐總是那麽堅定,意志總是那麽堅強,動作總是那麽敏捷。他的身影在硝煙炮火中閃躍。他不畏艱險,淡薄名利,為孫中山的事業取得成功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蔡鍔與袁世凱有不錯的私交,彼此之間沒有個人恩怨。但是為了反對袁世凱的復闢倒退,他第一個挺身而出,要用武力把袁世凱趕下皇帝的寶座。他的心裏衹有民族的大義,他一定要貫徹自己認定為真理的主張。
  毛澤東為了締造一個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傢,付出了犧牲六位親人的慘痛代價。秋收起義後,白色恐怖一度達到極端,中國革命處於最低潮。他經過深思熟慮,决定把革命的隊伍拉進深山。中央某些同志對他的非難,令他煩惱不已。更讓他傷心的是,湖南作為他鬧革命的發傢地,他一手建立的湖南共産黨組織裏的某些人也在詆毀他。回想起整個夏天的一切,他的心像割肉一樣疼。他的愛妻楊開慧帶着兩個孩子,正處在長沙的險惡環境裏,韶山的親人也將面對國民黨的皮鞭毒打。眼前的處境非常艱難,他的頭髮蓬亂,破爛的衣衫裏藏滿了虱子。他顧不得那麽多了,他所關心的衹有革命的前途。他從來沒有想到要去租界或者出國避難。他率領人數不多的部隊上了井岡山,開始了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鬥爭,並且帶領共産黨和紅軍從這裏走嚮了全面的勝利。
  足以佐證湖南人最有血性的例子不勝枚舉,湖南人的故事總是那麽引人入勝。以上所舉的幾個湖南人的作為,說明在湖南人成纔的因素中,血性和剛猛的意志是最大的驅動力。湖南人能夠拼搏,能夠吃苦,能夠奉獻,能夠容納外來的文明,都是因為血性使然。
  湖南話中有一個方言詞彙,叫做“霸蠻”,它的意思,就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也可以說,霸蠻就是一個人挑戰自己的極限。湖南人很欣賞“霸蠻”二字,認為自己是“霸得蠻”的人。湖南在古代本是一塊蠻荒之地,這裏的居民被稱為“南蠻子”。也許這是外省人對湖南人的衊稱。不過,湖南人本身並不以“蠻”為恥,而是以“蠻”為榮。因為這個“蠻”字之中,就包含着湖南人的血性。蠻,就是不信邪,不怕鬼。蠻,就是天不怕地不怕。蠻,就是不撞南墻不回頭,見了棺材不掉淚。
  湖南人的霸蠻是有歷史淵源的。湖南人的祖先是好鬥的三苗。
  在遠古時代,炎帝與黃帝是同一時代的兩個超級大部落的首領,炎帝活動的區域靠南,黃帝活動的區域靠北。炎帝是黃河以南各個少數民族的首領。他的勢力先是比黃帝大,他想取得盟主的地位,和黃帝在阪泉打了一仗,結果自己打敗了。他回到南方的老傢,為努力發展農業生産,口嘗百草,所以他又叫神農氏。他死後,葬在今天的湖南株洲市的鹿原坡,這個地方後來叫做酃縣,近幾年又改稱炎陵縣。附近的醴陵縣和茶陵縣,縣名都和他有關。由此可見,湘中一帶應該是炎黃時代南方少數民族的中心。
  炎黃時代結束以後,中原地區最強大的勢力是華夏部落聯盟,而南方最強的勢力則是活動在長江以南地區的三苗部落聯盟。“三苗”,湖南人的祖先,在古代史籍中又稱“苗”、“蠻”、“南蠻”,相傳為顓頊氏的後代。三苗部落從一開始就是一個不羈而好戰的部落民族。堯、舜、禹在華夏部落聯盟當首領的時候,他們率領自己的部落與三苗部落進行了長達一百年的戰爭。
  堯與三苗在丹陽大戰,打敗了三苗,但堯並沒有跨過長江“宜將剩勇追窮寇”,而是采用分化的辦法,用本身的文化去同化南方的少數民族。司馬遷說,三苗在江淮和荊州鬧事,於是舜把三苗遷移到三危,變成了西戎。但是,司馬遷的說法很難令人相信,因為將三苗變為西戎似乎是不可能的。西戎是指西北的各少數民族,要把三苗變成西戎,勢必進行路途遙遠的人口大遷徙。然而,當時缺乏有效的交通工具和道路,要做到這一點是無法想象的。因此,將三苗往南方和西南方擠壓,纔是可信的做法。
  舜將三苗遷移到南方和西南方,也是有記載可尋的。舜為了檢驗自己實行教化的效果,曾經南巡狩獵,到達湖南永州,死在那裏,被安葬在湖南寧遠的九嶷山,而這個地方就是零陵。
  禹是舜的接班人,看到三苗在漢江流域、兩湖流域的勢力仍然很大,便集中各部落的力量大戰三苗,戰鬥相當慘烈。他對南方的作戰最後究竟打到了什麽地方,似乎無從考證,但是可以肯定,他的勢力範圍擴展到了江淮流域。三苗被迫繼續嚮南撤退,開拓南方和西南方。相傳後世在湖南、廣西、廣東以及雲南、四川、貴州等地的苗族,其祖先就是三苗。由此可見,湖南人的祖先就是一個不肯服輸的喜歡與命運抗爭的種族。在戰敗以後,他們受到壓迫,不得不在一塊被封閉起來的蠻荒之地吃力地討生活。他們當然會思考自己的命運,會對壓迫者掙紮反抗,也要與自然環境相抗爭,由此而形成霸蠻的性格,是不足為怪的。
  湖南人的這種性格,在19世紀中葉,被一個名叫利希霍芬的德國人察覺到了。他是一個中國通,在中國的南方到處轉悠,感覺到了湖南人與周邊省份的人有所不同,有一種他所熟悉的西方民族的強悍之風,但又不盡相同。他把他的這個發現,用文字記載下來了:
  湖南人是長期保持獨立的一個種族的後裔,中國的軍人主要出生於此,尤其是很多的官員也出生於此。忠實、正直、強烈的自我意識和粗獷、反抗心更是他們的性格特徵。湖南不僅是中國最優秀軍人的搖籃,而且也是政治傢的搖籃,當代歷史上扮演主角的人物有好幾個都出於湖南。
  利希霍芬認為湖南人是一個獨特種族的後裔,或許是因為他在中國十八行省中確實難以找到像湖南人這樣獨立特行的人群。根據我們上面的分析,利希霍爾的想法是有幾分道理的。而且我們也不能不承認,湖南人是中華民族非常優秀的一個分支,他們曾在一個半世紀中成為中國的頂梁柱。“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楊度的話說得很狂,但並非頭腦發熱、空穴來風,他的話是對湖南人性情的一種豪邁的詮釋。
  我們知道了湖南人是三苗部落的後裔,由此也知道了湖南人一些秉性的來由,但我們還要弄清楚湖南人為什麽現在仍然是以漢族人為主。湖南人的獨特秉性,曾引得中外許多歷史學家、民族學家苦苦思索:湖南人血管裏到底流淌着什麽樣的血液?有人猜測湖南人是猶太人希伯來人的後代,一些德國人甚至一相情願地想象湖南人是德意志民族的後裔。這些說法恐怕都是無稽之談,比較中肯的說法是,湖南人這個獨特的種族,可能是中國境內多民族雜交而形成的優良品種吧。
  現在我們順着歷史的綫索往上追溯。在漢代以前,湖南因為它的蠻荒,很少有人自願涉足,通常是人們被迫逃生的地方。中原大地上每一次發生惡戰,都有大量的人口遷徙到這裏。
  湖南是蠻荒之地,而居住在這裏的民族,則被稱為“蠻族”。在這裏,我們兩次看到了“霸蠻”中的那個“蠻”字,由此也就可以推想到“霸蠻”一詞和它所代表的精神的由來了。
  在商朝和周朝,天子將長江以南三苗後裔蠻族居住的土地封給了吳、楚兩大諸侯國,這裏成為兩國的勢力範圍。太伯初到江南時,得到一千多傢荊蠻的擁護,得以站穩腳跟,建立吳國。楚國立國的時間比吳國晚了大約一百年,是周成王把楚國封給熊繹的。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書海出版社
第1節:目錄第2節:湖南少年歌第3節:歡迎湖南人的精神
第4節:湖南人的尊嚴(1)第5節:湖南人的尊嚴(2)第6節:湖南人的尊嚴(3)
第7節:為什麽可以自命不凡?(1)第8節:為什麽可以自命不凡?(2)第9節:什麽是血性?(1)
第10節:什麽是血性?(2)第11節:什麽是血性?(3)第12節:風水育人才(1)
第13節:風水育人才(2)第14節:風水育人才(3)第15節:不重名利重功名(1)
第16節:不重名利重功名(2)第17節:不重名利重功名(3)第18節:吃辣椒成為精神的象徵(1)
第19節:吃辣椒成為精神的象徵(2)第20節:與國際接軌的先鋒(1)第21節:與國際接軌的先鋒(2)
第22節:霸蠻和靈泛(1)第23節:霸蠻和靈泛(2)第24節:霸蠻和靈泛(3)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