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中学生在国际学科竞赛上表现突出,但不能由此而断定我国青少年的科学研究素质要超出别国的同龄人,因为中国与西方相比,对考试和竞赛要重视得多。同样是国际学科竞赛,中外学校在重视程度上的差异极为显著。可以说,我国对中学生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的重视程度是世界第一,仅以数学为例:
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委员会每年10月都要举办一次全国高中生数学联赛,近年来,每年参加联赛的学生超过10万人。次年1月,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委员会从10万名联赛选手中挑选出120位左右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冬令营培训,从中再选出25人进入设在东北育才中学的培训基地。在培训和竞赛后,再精选出6人组成最终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的代表队。很显然,这是一个大规模的精挑细选活动。参赛的选手在经过层层选拔之后,还要集中培训并进行大量的模拟练习,最后由精通竞赛的教师专门辅导。
相比较,国外学校对于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不会安排时间进行我国那样的层层选拔、集中培训、名师辅导、模拟比赛之类的活动。教师只是简单地告诉参加竞赛的学生,到哪个网站可以查阅到历年比赛的题目。当年文森·拉佛格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只是凭着对数学的浓厚兴趣,既没有接受过专门的训练,也没有比赛经验。中外对待学科竞赛的根本差异在于,国外学生的参赛属于个人凭兴趣参与的个人行为,没有成年人的帮助,而我国的参赛却属于有着强烈民族意识的国家行为,并有成年人的过度参与,即通过研究过往题型、揣摩出题思路、开展强化训练等方式,使中学生借助成年人的智慧而成为赛场上的高手。
中国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动机充满了功利性,因为竞赛不仅纳入了应试教育的范畴,而且与高考挂钩。这促使学生参赛主要不是出于兴趣爱好和发展学科能力的目的,而是出于生存和改变命运的需要。有幸代表国家参加各类学科国际竞赛的选手,只要拿到了奖牌,不仅意味着为国家、为学校争了光,而且也意味着拿到了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可以免于参加高考。在这样的环境和心态下参加竞赛的孩子,很少是将自己所参加的竞赛学科作为自己献身的职业,而只是将它作为改变自己人生的敲门砖。
数学尖子生不选择数学作为专业主要是因为在学数学的过程中丧失了兴趣,正是重记忆、重技能的强化训练导致了学生好奇心和探索欲的消失,以及厌烦感和疲倦感的增生。此外,这种与升学挂钩的学科竞赛,属于功利化的短期行为,培养了学生将求知作为生存工具的功利意识和功利追求,从而造成创造动机萎缩、创新欲望泯灭。因此,即使是选择了数学作为专业的擅长数学的尖子生,由于功利心重、创造力低而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也很难出成果。
从科学人才发展的规律来看,比知识、才华、聪明的大脑更重要的是兴趣与人生目标。事实显示,不是我国的奥赛金牌得主不能成为数学大师,而是他们对数学根本没有研究的兴趣,即使有少数尖子生选择数学作为大学的专业也往往是一毕业就改行。譬如,有两位中国的数学奥赛金牌得主,他们在完成学业之后,拒绝了数学研究机构的邀请,跑到华尔街炒股票,热衷于赚大钱而不是科学研究。所以,问题的根本是,我国虽然有众多的拥有数学才华的学生,但却缺乏对做学问感兴趣的数学家。不仅是数学,其他基础学科的情况也一样,我们的学校教育尽管能培养出具有高超解题技能的竞赛型考生,但却很难培养出真正献身于这些领域的创造型科学家。
从中外神童发展的结果来看,兴趣与学业水平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没有兴趣的高学业水平只是暂时现象。只有学生自身有兴趣,才能学得专注、走得久远。西方的学校教育注重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并按照自己的设想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比起我们的学校教育,其优势是较早地建立了未来事业所需要的基础。西方的这种教育模式使学生从很小的年龄就开始为自己未来的航程构建一个大码头。反省我国的科学教育,导致人才培养低效率的一大因素,就是没有在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上下工夫。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